第19课时 简单机械
(学生版作业本B本)励耘新中考科学

第2课时细胞1第4课时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和无机盐代谢3 第6课时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一)5第8课时生命活动的调节7第10课时遗传与进化9第12课时物态变化11第14课时波(一)13第16课时运动和力(一)15第18课时压强17第20课时简单机械19第22课时电流、电压、电阻和电路21第24课时欧姆定律电路计算(二)23第26课时电和磁25第28课时电功电功率(二)27第30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29第32课时物质的分类31第34课时空气(二)33第36课时常见的化合物(一)35第38课时金属37第40课时化学反应的应用39第42课时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41第2课时细胞1.(2015·泰州)切西瓜时会有很多汁液流出,这些汁液主要来自()A.细胞质B.液泡C.细胞核D.叶绿体第2题图2.(2015·泰州)如图为某同学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看见的某个视野,为把图中所观察的染色体移向视野中央,该同学想把装片往右上方移动,如果这样移动,视野中染色体移动的方向是()A.右下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左上方3.(2014·苏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下图所示各项中,不参与...组成人体的细胞是()4.(2015·珠海)2015年6月1日发生了“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事故中部分遇难者被发现时已面目全非,为辨认身份,需提取死者的DNA样本。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结构中的()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5.(2013·鄂州)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D.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6.(2014·东营)美国宾州匹兹堡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取自人类皮肤细胞得出的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制作出了心肌细胞,向制造整个心脏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主要体现了干细胞的哪项生理过程()A.细胞分裂B.细胞生长C.细胞分化D.细胞成熟★7.(2013·济宁)下图所示植物的结构中,属于组织的是()8.(2014·广东)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8题图A.①控制物质进出细胞B.④是细胞的控制中心C.⑤主要存在于动物细胞D.⑦可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9.(2015·聊城)植物的根既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又能将其他不需要的物质挡在外面,这主要是由于()A.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B.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C.液泡与吸水和失水有关D.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10.(2013·咸宁)30多年前,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多次观察到:受精卵去掉细胞核后还能进行正常的分裂,但到原肠期(进入原肠期后,细胞开始分化)就停止了发育。
2024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总复习

离地面越高,重力越小
施力 物体
_地__球___
受力物体
地球上物体
大小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__正__比____
计算
计算公式:_G_=__m__g__
g=_9_.8__N_/_k_g_。它的含义:质量为__1_千__克___的物体受到的 重力为__9_.8_____牛顿
·人教版
第18时 │考点聚焦
·人教版
第19课时 │杠杆和其他简单机械
第3课时 杠杆和其 他简单机械
·人教版
第19时 │考点聚焦
考点1 杠杆 1.杠杆基本知识
固定点
转动的点
O
转动
阻碍 F2
F9时 │考点聚焦
【点拨】 力臂画法: (1)找支点O; (2)画力的作用线(虚线); (3)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力臂(大括号或背向箭头)。
态
通过实验进一 步推理
实验—假想— 推理—牛顿第
一定律
·人教版
第17时 │考点聚焦
控制变量法 速度
距离
粗糙程度
·人教版
得出结论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___越__远___,这说 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__越__慢____
。进行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永 远做_匀__速__直__线_________运动
牛顿第一 定律
___一__切___物体__在__不__受__力__,总保持 静__止__或__匀__速__直___线__运__动_____
·人教版
(1)例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 推理得出来的,并不是实验定律; (2)“一切”是说定律对于所有的物体普遍适用; (3)“没有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包含两层 意思: 一是理想状况,即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二是指物体所受各力的总效果为零; (4)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 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5)对牛顿第一定律中“或”字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 为: 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中考科学复习课件:第19课 简单机械 (浙教版)

解析: 利用滑轮组沿水平方向拉动物体时,所克服的阻力 不是重力,而是地面的摩擦力。此时有几股绳子与动滑轮
相连接,则动力就是摩擦力的几分之一,即F=f/n。由图 可知,n=3,所以摩擦力f=3F=30牛。 答案: 30牛
对点训练 3.(2010桂林)如图所示,在用滑轮将同一物体沿相同水平 地面匀速移动时,拉力分别为F甲、F乙、F丙、F丁,比较 它们的大小(不计滑轮重及滑轮与细绳间的摩擦),正确 的是( )
A.杠杆仍平衡 C.杠杆右边向下倾
B.杠杆左边向下倾 D.无法确定杠杆是否平衡
解析: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左边乘积<右边乘积,所以右端下倾。
(3)两小孩坐在跷跷板上恰好水平平衡,此时( D ) A.两小孩的重力一定相等
B.两小孩到支点的距离一定相等
C.两小孩的力臂一定相等 D.小孩的重力与各自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相等 解析: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因为跷跷板上恰好水平平衡,所以,两边乘积相等。
重),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其支点在动滑轮
边缘与悬绳相切的一点。动力臂和阻力臂分别等于轮
的 直径 和 半径 。
(3)滑轮组 ①滑轮组的构成:滑轮组是由 动滑轮 和 定滑轮 组合而成的。 ②滑轮组的优点:使用滑轮组可以 ,同时也可 省力 改变力的方向 。 ③使用滑轮组用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不计摩擦,使用滑轮组 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股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 力就是总重的 几分之一 。 以
F1(牛) 2.0 6.0 3.0
l1(米) 0.2 0.1 0.3
F1l1 F2(牛) (牛·米) 0.4 0.6 0.9 4.0 3.0 6.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行车上常见的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滑轮等,并理解它们在自行车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和分析自行车的结构,学生能够发现这些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们对自行车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和使用自行车。
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滑轮等,并理解它们在自行车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及其作用。
2.难点:理解简单机械在自行车中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实践教学: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自行车模型、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你们知道自行车上有哪些简单机械吗?”“它们有什么作用?”等。
然后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看看它们是如何让自行车变得更好骑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自行车模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滑轮等。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这些简单机械的定义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作用。
2024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教案

2024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单机械》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认识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还需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并掌握简单机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能运用简单机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学习。
2.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3.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模型或图片,如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案。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简单机械。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如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杠杆的平衡、轮轴的转动、斜面的倾斜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2022新课标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遗传和变异第1课细胞1.草履虫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
2.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于17世纪发现并命名的。
3.绝大多数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4.人体或动物体的多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植物细胞除这些结构外还有液泡、细胞壁,细胞壁有保护细胞内部、维持细胞形态的作用。
5.有孔虫属于单细胞生物。
第2课像与不像1.遗传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变异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橘生淮南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3.生物将自身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传给后代的现象称为遗传。
4.同种生物后代与亲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称为变异。
5.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第3课灭绝的生物1.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叫作化石。
2.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历史以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单元微生物第4课细菌和病毒1.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细菌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等形态。
3.病毒也是一类微生物。
4.病毒个体非常微小,绝大多数要在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5.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6.虽然绝大多数细菌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但是很多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
例如: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于正常菌群,常存在于人的体表皮肤、鼻腔,一般不引发疾病,但在一定条件下能引发皮肤感染、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7.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8.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9.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乙肝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细菌病毒,也叫嗜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9课《杠杆》

活动二:用生活中的材料组织实验验证杠杆原理。
师:杠杆是否省力?
活动准备:材料:木棍、小木块、大字典;
老师提示:请小组合作探究,并将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上。
师:请同学们积极动手
新课标
教学设想:
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的内容《杠杆》。主要研究:杠杆 的作用。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 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寻找知识的过 程中,体验、反思科学探究的方法,因为知识结论之于科学方法,永远犹如金 子之于点金指。
生: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这足以说明科学家在获得这一最大 发现后的喜悦心情。
四、拓展动脑脑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人前臂的动作最容易看清是个杠杆了。
请同学们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
五、板书设计:
19杠杆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 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生1:边操作边汇报:略。
师:这说明使用杠杆有什么好处?
生:略。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略
师: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使用杠杆有时省力气,有时费力气 •…过渡:科 学是讲究证据的,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科学研 究。
活动三:用杠杆尺更好地研究
1、师简介杠杆尺的组成,让生说出支点。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必背考点+知识点总结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必背考点第一二单元1.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自行发光的物体,他们属于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太阳人造光源:电灯、燃烧的蜡烛3.月球不是光源,不能自行发光。
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我们观察到的月相,是月球被太阳光照亮部分的形状。
4.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树叶下的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5.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6.制作一个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
倾斜45度。
7.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8.彩虹是由阳光照射形成的;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9.空气中的小水滴也会像三棱镜一样分解阳光。
10.太阳是地球上最巨大的光源。
它给地球上的万物提供了光与热。
IL人们不仅利用光来照明,还利用光来传递信息。
12.一种新的环境污染:光污染13.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14.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15.杠杆有(3)个点。
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吧.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18.斜面的作用A,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B.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而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课时 运动和力1.[2014·岳阳]如图26-1所示,用手缓慢地推动书,使书带着笔沿桌面缓慢移动。
我们认为“笔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 B ) A .地面B .书C .桌面D .桌面静止的橡皮【解析】 笔和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2.[2014·玉林]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20m/s 的速度做匀速运动,通过的路程是200m ,则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D ) A .1hB .5minC .50sD .10s3.[2014·杭州]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物体在阻力相同的情况下,速度大的不容易停下来,所以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B .推动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比维持这个物体做匀速运动所需的力大,所以静止的物体惯性大C .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所以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惯性小D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物体所处的位置无关【解析】 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所处状态无关,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
4.[2014·绍兴]运输机参加抗震救灾,在沿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图26-1间隔相同时间从飞机上静止释放四个相同的物资如图26-2所示。
下列能正确表示物资着地位置的是(地面水平,空气阻力不计) (C)图26-2【解析】飞机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由于惯性都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5. [2015·长沙]2015年5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赛揭幕战在长沙开赛,如图26-3所示为长沙某校代表队主罚任意球的场景,只见足球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向球门飞去,关于足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图26-3A.足球在飞行过程中动能不变B.足球在飞行过程中没有受到力的作用C.足球离开脚后继续飞行,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D.足球运动时具有惯性,停下来就没有惯性了6.[2014·宁波]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26-4所示的实验。
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AB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旁放一磁铁,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
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D)图26-4A.用玻璃球代替钢珠也能达到实验目的B.钢珠沿直线AB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C.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D.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析】由于钢珠受到磁铁吸引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7.[2015·杭州]在甲、乙两艘遮蔽门窗的船上,分别观察到小球的运动情况如图26-5所示(小球原静止在光滑水平桌面中央)。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图26-5A.甲船向左做匀速运动,乙船静止B.甲船向右做匀速运动,乙船静止C.甲船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D.乙船可能静止也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甲船中小球从静止突然向右运动,因此甲船可能向左加速或向右减速,而小球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会向右运动;乙船中小球保持静止,则乙船可能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8.[2015·绍兴]如图26-6所示AOB是光滑轨道,A点的高度H大于B点的高度h。
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沿轨道AOB到达B点后离开(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离开B点后的运动轨迹最符合实际的是(C)图26-6A .aB .bC .cD .d9.[2014·苏州]如图26-7所示,物体在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减速直线运动。
假设在运动过程中重力突然消失,物体将 ( C ) A .立即停止运动B .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C .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D .向右上方做匀速直线运动【解析】 正在运动的物体若一切外力消失,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10.[2014·潍坊]如图26-8所示,在同一水平面上,有表面粗糙程度相同、质量不同(m P <m Q )的两个木块,按照甲、乙、丙、丁四种方式放置,分别在水平力F 1、F 2、F 3和F 4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D)图26-8A .F 1>F 2B .F 2=F 3图26-7C.F3>F4D.F3=F4【解析】把P、Q叠放和并排平铺看成一个整体分析,PQ叠放和并排平铺时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相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摩擦力大小相同。
11.[2015·上海]如图26-9(a)、(b)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__二力平衡的条件__实验”。
按图(a)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__静止__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b)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__相等__,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__相反__。
图26-912.如图26-10所示为同一木块先后两次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的“频闪”照片。
第二次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__1.70(1.69~1.71均可)__cm;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木块的速度__不相等__,木块所受拉力的大小__相等__(均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图26-10【解析】前后两次的运动速度不同,摩擦力大小不变,但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大小相等。
13.[2015·温州]小明发现,高空坠物下落越来越快,而跳伞运动员利用降落伞却能安全着地。
空中下落的物体,其最大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小明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如下实验:图26-11①取相同型号、质量为m的纸杯10个,按如图2611所示分成A、B、C、D 四组;②将A组纸杯在一定高度、底部向下静止释放,让其自由下落,并用仪器记录下落过程中的速度;③分别用B、C、D组纸杯重复步骤②;④记录并整理相关数据如下表。
(1)实验中应将叠加的纸杯尽量压紧,目的是为了控制什么变量尽可能相同?__形状(或表面积)__。
(2)本实验的结论是__相同条件下,纸杯质量越大,下落的最大速度越大(其他合理答案均可)__。
(3)某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后,认为“纸杯下落的最大速度越大,其所受的最大空气阻力也越大”,请说明其依据:__纸杯重力越大,其最大速度也越大,纸杯匀速运动时,所受最大空气阻力等于重力。
因此下落的纸杯最大速度越大,其所受最大空气阻力也越大(其他合理答案均可)__。
14.[2014·安徽]如图26-12所示,一个重为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向右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G=40N,F=10N。
(1)求运动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
(2)我们知道,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是由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压力F N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的。
物理学中用动摩擦因数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则有关系式f=μF N成立。
求图中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图26-12【答案】(1)10N(2)0.25【解析】(1)f=F=10N;(2)F N=G=40N,f=μF N,μ=f/F N=10N/40N=0.25。
15.[2015·湖州]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s末的速度是2m/s,则2s末的速度是4m/s,3s末的速度是6m/s……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s=v t,在它的v-t图像中如图26-13图甲所示,阴影矩形的边长正好是v和t,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v-t图像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
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在第10s末速度达到10m/s,然后以此速度做50s的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减速慢慢停下。
图26-13(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图乙中作出汽车在1min内的vt图像。
(2)求这1min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3)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使汽车前进的牵引力F1和阻碍汽车运动的阻力F2,试分析这1min内F1和F2的大小关系。
【答案】(1)如答图所示。
(2)550m(3)0~10s,F1>F2;10~60s,F1=F2。
第15题答图【解析】(2)s=1/2×10s×10m/s+50s×10m/s=550m。
16.[2015•德阳]两艘潜艇相距s,以相同的速度v1成单纵队同向航行,后艇的超声定位器发出信号到达前艇并被反射回来,声音在水里传播的速度等于v2,则后艇发出信号和收到回声两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为__2v2sv22-v21__。
【解析】设后艇发出声音信号到达前艇的时间为t1,声音由前艇反射回后艇所经历的时间为t2。
因s一定,两艘潜艇保持相同的速度v1同向前进,信号向前面的潜水艇传播时,相对前面潜水艇的速度为:v2-v1,由v=s/t可得,到达前面潜水艇的时间为t1=s/(v2-v1),信号返回时,相对后潜水艇的速度为:v2+v1,到达后潜水艇的时间为:t2=s/(v2+v1),则总时间为t=(t1+t2),代入整理得:t=s/(v2-v1)+s/(v2+v1)=2v2sv22-v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