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合集下载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

91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马文玲,杨晓风,周 晟,张宏霞(甘肃省中医院放射影像科 甘肃 兰州 730050)【摘要】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发生于肝脏者少见。

笔者报道1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临床及CT 表现,并复习其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影像科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关键词】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肝脏;CT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21)05-0091-031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

因“右侧乳房感染引流术后2月余”于2019年2月收住我院。

体格检查见右乳上方多个皮肤破溃口,有分泌物流出,色黄、质淡,右乳头凹陷。

实验室检查肝功正常,CA125 43.770 U/mL(正常参考值<35 U/mL),其余未见异常。

无乙肝、丙肝、艾滋、梅毒感染。

既往行剖腹产手术,其余无特殊。

我院腹部B 超示:肝内多发实性混合性占位(脓肿?)。

C T(平扫+增强)扫描示: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填充强化,考虑肝脏多发转移瘤可能。

为明确诊断行B 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示肝细胞间夹杂异型细胞,细胞浆嗜酸性或空泡样,个别瘤细胞空泡胞质内可见红细胞,瘤细胞在肝窦内穿插,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局灶间质黏液变性。

免疫组化示:Hep-1(-),G P C -3(-),K i -67(+,5%),C K19(-),HMB45(-),Melan-A(-),CD10(+),CD34(+),Fli-1(+),CEA(-),CD31(+),GATA-3(-)。

最终诊断为肝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明确诊断后患者行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未行任何抗肿瘤治疗。

距第一次C T 检查后3月复查,肝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形态及强化方式未见明显变化。

距第一次C T 检查后7月再次复查C T,肝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大小、形态及强化方式仍未见明显变化,但肝左叶病灶内低密度坏死区范围有所扩大。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TCT影像特点(附2例分析)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TCT影像特点(附2例分析)

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年第31卷第4期J Med ImagUg Vol31Ns42021 -短篇论著-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T/CT影像特点(附2例分析)PET/CT imaging characteostics of 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analysis of2cases-曾祥鑫,周丽娟,黄国峰,王小文,喻黎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影像科福建漳州363000【摘要】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在PET/LT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我院2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对其临床特征、PET/CT特点及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2例PET/CT主要表现为肝内结节呈“葫芦状”或“牛眼征”,周围可见晕征及包膜回缩征结构,肝内病变在18F-LDG PET/CT早期轻中度摄取,延迟期都表现出强烈的高葡萄糖摄取。

穿刺病理诊断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罕见,易误诊,PET/LT对其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

【关键词】肝脏;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体层摄影术,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5.7;R8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11(2021)04—710—3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aemangUenda-thelioma,EHE)为一种比较罕见内皮来源恶性的血管瘤,而累及肝脏的EHE更为罕见。

肝EHE临床诊断困难,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

目前使用PET/ CT对肝EHE报道极少,随着对临床影像学的发展,发现PET/LT检查对肝EHE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就我院2007年10月和2017年6月收治并经穿刺病理确诊的2例肝EHE进行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1男性,21岁。

因“右上腹闷胀不适”2月+入院。

体检及血液检查无明显异常°超声检查:肝内可见多发占位病变,肝内病变中心呈高回声、壁厚。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特征分析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特征分析

1 1 3 名患者剔 除重复录 人9 1 A, 4 篇6 0 篇12 实分析1 2 3 篇文献5 8 1例 患者 , 有性别数据阐述 : 男性2 4 3 .%) 女性34 (06 , 0 例(9 4 , l例 6 .%)男女 比 例 约2 3 平 均 年 龄414 ( .-8 岁 ) :。 .岁 I3 6 。
现 ( 1 。4 3 表 )2 .%患者 ( 0/ 2 例 ) 1 7 4 | 有肝 外 器 官受 累 表 现 。 (7 ,4. 肺 3例 3
合, 中央富血供[ 。 6 注射造影剂表现为外周强化 , - 中心无强化, 似肝转
移瘤『动态增强扫描呈“ 出晚归” “ 日 I 。 早 和 向心 性 强 化 ” 的模 式【。 共 振 9磁 】 检 查 多表 现 为 肝 内T1 I W 不均 等 低信 号 病 灶 , w I 均 等 中 , 信 号 , T2 不 高
甲硅油为冷却剂 , 以滴丸的丸重差异变异系数为指标, 采用L (4正交 93 ) 试验筛选滴丸的冷却荆温度 、 径、 滴 滴速和滴距 , 见表3 4 5 、、 。
表 4 滴 制条 件 方 案及 结 果
由上述结果可知 , 此工艺是稳定可行的。
3 讨 论 Leabharlann 按照确定的工艺条件 , 验证3 批样品, 滴丸平均丸重 、 变异系数 、 成
6 , %) 局部淋 巴结 (2 ,0 6 , 2 例 2 .%) 腹膜 (8 ,6.%) 1例 1 8 和骨I 3 ,2 1例 1 . 1 是最常见的肝外累及部位 。 %) 肝功能数据在3 篇文献2 1 8 4 例患者报道,6 5 例患者(3 2 表现为 2 .%) 正 常 的肝 功 能 ,8 例 患者 (6 8 肝 功 能异 常 。 分 患 者呈 多 项 肝功 15 7 .%) 部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 MR I 检 查 时表现为 多发 的实质 性 占位 ,大 部 分分 布在肝 脏周 边 。T 1 加权 上为低 信 号 , T 2加权 为 高信 号 , 病灶 中央信号 更 高 , 动 态增 强后 动 脉期病 灶 周 边轻度 增强 , 延迟 期进 一步增 强 , 形 成晕 圈或 出现 靶征 。 靶征 的形成是 因为肿瘤 中央区域 的纤 维化引起
也较难鉴别 , 因此较容易被误诊。明确诊 断主要依靠病理学诊 断。因属低度恶性肿瘤 , 治疗效果 尚可 , 肝移植后 5年
生存 率为 7 5 %。
【 关键词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 临床特征 ; 影像学检查 ; 病理学诊 断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2 — 5 0 6 9 . 2 0 1 3 . 0 5 . 0 0 5
深部 软组织 , 也 可见 于实质性 脏器 如肺 、 骨、 胃、 四肢 和乳腺等 , 发生在肝脏 比较罕见 。 迄今为止 , 病 因仍 不 明确 。尽管有些 因素可能与其 发病有关 , 如 口服避 孕 药 ,酒 精 ,肝 脏外 伤 ,肝 炎病 毒感 染 等 。2 0 0 1 年, Me n d l i c k等 } 1 ] 首次 报道 2例 E H E患者 发 生 相 同 的染
表 现导致 E H E较难 被发现 ,大 约 6 0 %~ 8 0 %患者 初 诊被误诊 『 5 . 8 1 。
表 明该染色体移 位是 E H E区别 于其他上皮 样血管 源 性肿瘤所特有 的闭 , 这个 染色体 移位导致 了含 WWT R1 的外显子 4和 含 C A MT A1的外 显子 8或 9的融合 转 录 ,而这些基 因在肿瘤形 成过程 中起 了重要 的作 用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疾病名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称】【英文名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of the liver称】【别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名】肝胆外科/肝脏少见恶性肿瘤【类别】【 ICD 号】C22.7【概述】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血管肿瘤,Weiss和Ensinger首次描述的是浅表或深部软组织内皮细胞肿瘤。

肺部类似肿瘤原称为血管内皮细胞支气管肺泡瘤。

最早在肝脏认为是转移性肿瘤,直至后来Ishak才发现为肝脏原发性的肿瘤。

肿瘤生长缓慢,预后不一。

生物学上为临界肿瘤,介于良性血管瘤和恶性血管肉瘤之间。

无毒性物质接触及肝炎病毒感染史。

不伴肝硬化,初诊时多有转移。

【流行病学】1982年Weiss、Enzinger首先报道。

Ishak等(1984)曾报道32例,随后,1985年又报道7例,Makhlouf等(1999)报道137例。

故推测如加注意,可能会发现更多病例。

该病发病年龄为12~86岁,平均约50岁,2/3的病人为女性。

【病因】本病病因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肝内多个病灶,病灶直径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

肿瘤组织质韧,棕黄带白色。

切面呈沙砾样结构,无肝硬化。

组织学检查肿瘤结节边界不清,常累及邻近多个肝腺泡,如肝终末端小静脉和汇管区,但这些结构仍保持清楚。

瘤细胞常沿着血窦、终端小静脉和门静脉分支增殖,或侵犯Glisson鞘膜。

瘤细胞在腺泡内增殖致使肝板逐渐萎缩,最后消失;肿瘤亦可在静脉内形成栓子、息肉或簇状突起。

瘤细胞形态不规则,带有多个犬齿交错状突起,呈“树突状”细胞,或为圆形,含胞质丰富之“上皮细胞样”细胞。

其中可见核异型和分裂像。

瘤细胞具有许多上皮细胞的特征,均有基底膜,饮液小泡和Weibel-Palade小体。

与正常上皮细胞不同处为瘤细胞含有大量的胞质微丝,肿瘤细胞内还有大量的致密体。

【临床表现】胃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发作性呕吐、上腹痛、体重减轻。

体征见肝脾肿大,20%的病人可有黄疸,晚期病人全身衰竭,偶有病人出现类似Budd-chiari综合征的症状。

肝血管内皮瘤带瘤成活8年1例

肝血管内皮瘤带瘤成活8年1例
复 正 常 。2个 月 后 出 院 , 续 以 免 疫 修 饰 针 和 抗 肿 瘤 中 药 口 继
疗 、 入 、 物 制 剂 、 药 等 。该 患 者 肝 瘤 体 较 大 , 全 身 情 况 介 生 中 且 较 差 , 对 症 治 疗 和 足 量 的 、 期 的胸 腺 素 针 和 抗 肿 瘤 中药 , 即 长 对 症 状 消 失 , 体 缩 小 , 瘤 生 存 质 量 提 高起 了 很 好 的作 用 。 瘤 带
些 特 征 , 瘤 多 位 于 肝 脏 的 周 边 区域 , 脏 包 膜 无 膨 隆 。计 肿 肝
算 机 断 层 扫 描 ( T) 扫 为 低 密 度 影 , 灶 中 心 更 低 密 度 。核 C 平 病
磁 共 振 摄 影 ( I 显 示 肿 瘤 T1 1呈 低 信 号 , 2 1呈 高 信 MR ) W TW 号 , 低 信 号 晕 圈 。该 例 巨 大 的 包 块 甚 为 少 见 更 易 于 肝 癌 混 伴 淆 , 诊 依 靠 病 理 学 检 查 , 可 凭 经 验 轻 易 放 弃 活 检 , 条 件 的 确 不 有 地 方 尽 量 行 肝 穿 和 手 术 病 检 , 明 确 诊 断 。预 后 , 脏 E 以 肝 HE
参 考 文 献
服, 3 以 ~4个 月 一 疗 程 治 疗 , 间病 房 和 门 诊 随访 。8年 来 病 期
情 稳 定 良好 , 功 能 也 好 转 , S AL 正 常 , KP轻 度 升 高 , 肝 A T、 T A
1 宁建文 , 季峰 , 厉有名 , . 上皮样血管 内皮瘤 1 J. 等 肝 例E ]中
华 肝 脏 病 杂 志 ,0 5 1 () 3 1 2 0 ,3 4 :1 .
( 收稿 日期 :0 70 —0 2 0—61 )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0年4月第17卷第2期・133・2.2镜检肿瘤组织由纤维硬化少细胞区和富细胞区相间构成。

肿瘤细胞沿原有的血管腔隙(肝窦、中央静脉、门静脉分支)生长,呈树突状、梭形、不规则形或呈上皮样内皮细胞样,胞质较丰富,嗜伊红色;特征性地表现为小的细胞内管腔或空泡形成,内可见单个、数个红细胞;单个肿瘤细胞核偏位,类似印戒样细胞(图2)。

部分肿瘤细胞在血管内生长形成息肉样、出芽状突出物(图3),灶性区域血管内的上皮样细胞与血管壁不相连,似脉管内癌栓。

肿瘤细胞异型性不大,核分裂象少见;肿瘤间质玻璃样变及黏液变,HE染色呈粉红色。

2.3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31和CD34强(+)(图4),AFP、CK5、CK8、CKl8、广谱CK、低分子质量CK、I)2-40和villin(一)。

病理诊断: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圈1肿块质地中等,边界较清楚图2肿瘤细胞核偏位,类似印戒样细胞圈3瘤细胞在血管内生长形成息肉样、出芽状突出物图4肿瘤细胞CD34(+)SP法3讨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为中间性血管肿瘤,WHO(2002)血管肿瘤分类中将其归人低度恶性血管肉瘤。

1984年Isank首次报道;1999年Makhlouf报道了美军病理研究所31年中收集的137例肝EHE【3.40;国内于2003年首次报道了8例肝EHE。

该瘤病因不清,因多发生于中年女性,故认为可能与口服避孕药、孕激素失调有关,还可能与氯乙烯污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创伤等有关【2。

】。

细胞遗传学研究报道,部分病例显示t(7;22)或t(1;3)(p36.3;q25)‘5—61。

3.1诊断3.1.1临床特征肿瘤多数位于肝右叶,女性(6l%)明显多于男性(39%),年龄12—86岁,平均47岁。

临床有上腹部疼痛、腹胀不适、食欲不振等一般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肝功能衰竭。

少数患者于体检时发现。

实验室检查:多数AFP正常,合并肝细胞癌者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者,血清乙肝标记物阳性;部分病例伴AKP增高。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病情说明指导书

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概述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前内皮细胞形成的罕见血管肿瘤,它是一种具有潜在转移能力的局部侵袭性肿瘤,是一种介于血管瘤(良性肿瘤)和血管肉瘤(恶性肿瘤)之间的低度恶性肿瘤。

其发病部位无特异性,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好发于四肢浅表和深部的软组织,还可见于其他器官如肺、骨、脾、脑、胃、乳腺、心脏、淋巴结、肝脏和肾上腺等,以发生于肝脏、肺、骨为多见。

病因尚不清楚,临床无特异症状,发生在不同组织器官可有不同的特征表现。

预后良好,治疗后可改善,一般广泛切除,少数转移者可用化疗。

英文名称: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

其它名称:组织细胞样血管瘤。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本病病因不明,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本病有遗传性。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干咳、胸痛、右上腹痛、皮内或皮下肿块。

主要病因:尚不清楚。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肿瘤标记物、肝肾功、CT检查、B超、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重要提醒: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可发生于全身多个组织器官,临床上发现时大多到了中晚期,不易早期发现,生物学行为倾向恶性,可转移至其他脏器,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生转移,会危及患者生命,患者要积极进行治疗。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发病特点三、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病因病因总述:目前EHE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原发于肝脏EHE的发病因素可能与口服避孕药、创伤、饮酒、肝硬化、病毒感染和慢性疾病,以及肝移植后长期用药免疫受抑制等有关。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PHE)瘤发病可能与石棉或放射暴露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河北医科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及知识产权归属承诺本学位论文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

本学位论文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其知识产权归河北医科大学所有。

河北医科大学有权对本学位论文进行交流、公开和使用。

凡发表与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论文,第一署名为单位河北医科大学,试验材料、原始数据、申报的专利等知识产权均归河北医科大学所有。

否则,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一} 蕊、、誓i.o蠢:一研究生签名:技新签章:肚/二级隧饕簟.1f \譬缪‘每I、≥月拥‘、二:◇一...‘‘I、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等内容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审定。

本论文由本人独立撰写,文责自负。

研究生签名:越芝聊:年%日砂年l多月叮日万方数据lU L[II I ILI IIII IIII LIIl UllUIY2785077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4英文缩写8研究论文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刖吾9材料与方法9结果10附图 1 7附表27讨论43结论50参考文献 5 l 综述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54致谢:..71个人简历72万方数据中文摘要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1ioma,r皿HZ)是一种罕见的肝血管肿瘤,其临床过程介于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之间。

多发生于中年女性,临床病程多变,可自行缓解,也可发展为肝衰竭死亡。

本研究对该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探索,并寻找中外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差异。

方法:本文总结了2004年至2014年之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确诊的2例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以及文献检索出的1996年至2014年之间国内外报道的184例病例。

回顾指标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

所有的资料应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

当尸值<O.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1好发于中年女性:平均年龄42.6士14岁’(范围3.80岁),男女比例为2:4.9。

2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症状体征为上腹痛(40%),肝脾肿大(13.9%),食欲不振(13.3%),腹胀(12.2%)和体重下降(10.6%),疲劳乏力、上腹不适、胸腹水等是其次常见的症状体征.然而,还有30%的患者是无症状的,为体检时偶然发现。

65.9%的患者为肝内多发病变累及肝脏双叶,只有15.4%的患者为单发病变。

无论是单发病变还是多发病变,均以肝右叶受累最常见。

大多数患者病变局限在肝脏内,31.7%的患者确诊时即出现肝外转移,最常见的为JJO(20.3%)、淋巴结(6.5%)、骨(4.1%)、腹膜(3.3%)和脾(3.3%)受累。

3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该病的明确诊断需结合实验室、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40.2%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有肝功能异常表现,其中谷丙转氨酶(24.7%)、谷草转氨酶(23.7%)、总胆红素(10.3%)、碱性磷酸酶(24.7%)、Y一谷氨酰转肽酶(16.5%)增高最常见。

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大多在正常水平。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结节,多位于肝脏的周边区域,可万方数据中文摘要以融合形成较大结节。

CT平扫显示低密度结节(98.6%),增强扫描后结节边缘强化(86.4%)。

“肝包膜回缩征’’(18.1%),“靶征’’(26.2%)和“棒棒糖征"(11.7%)高度提示该病。

然而,最终确诊还需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化染色示FⅧ因子相关抗原(98.9%) 、CD34(99.4%)、CD31(99.1%)阳性率较高。

D2.40仅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表达,而不在其他肝脏肿瘤表达,有望成为诊断该病的新的特异性标志物。

4治疗方法多样,首选手术治疗:本病的治疗包括肝切除(27.9%)、肝移植(17.6%)、单纯的随访观察(14.7%)、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1.8%)、放化疗(10.3%)、干扰素治疗(4.4%)和其他治疗(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中药等)(13.2%)。

无论何种治疗方式,总的1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74%和66%。

5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是影响预后因素:对可能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肿瘤标记物是否增高、有无肝炎、肝内病灶类型(多发/单发)、有无肝外转移、肿瘤是否切除均无统计学意义(尸>O.05),但有无症状体征、肝功能是否正常能显著影响预后,有统计学意义∽<O.05)。

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对生存预后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显示有无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是否正常均是影响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6中外患者存在差异:中国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大多数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结果与国外人群类似,但国外患者胸、肩背部疼痛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国患者(15%tK 1.4%,P=O.002;54.5%比32.8%,P=O.039)。

确诊时的中国患者的肝外转移率(21%比52.4%尸=o.ooo)显著低于国外患者,尤其是肺转移率(12.3%比35.7%,P= O.002)。

在治疗方面,中国患者选择TACE的比例要高于国外患者(21.6%比O%,P=0.017)。

结论:1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检查。

免疫组化特点是内皮细胞标记物(FⅧ因子相关抗原,CD34和CD31)呈强阳性表达。

D2—40有望成为诊断该病的新的特异性标志物。

2治疗方面:由于该病的罕见性和I临床病程多变性,目前尚无标准万方数据中文摘要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对于可切除患者来说,首选肝切除。

对于弥漫型病变,无法行局部肝切除的患者,无论是否存在肝外受累,肝移植均是最佳选择。

而对于无法手术治疗的患者,最佳治疗方案目前尚有争议,干扰素治疗可能使患者受益。

该病临床病程多变,更应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问题。

3该病的预后好于其他肝脏恶性肿瘤,出现系统性症状及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提示预后不良。

4国内外患者对比:国外患者更容易出现胸及肩背部疼痛,确诊时肝功能异常及肝外转移率明显高于中国患者,疾病分期较晚。

治疗方面,中国患者选择TACE治疗的比例高于国外人群。

关键词: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生存率,预后因素,国内外对比万方数据英文摘要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hepatic epithelioidhaemangioendothelioma cases respect to clinical features,diagnosis,treatment and prognosesABSTRACTobjective: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is a rare hepatic vascular tumor with a clinical course between benign hemangioma and angiosarcoma.It usually affects adult women and its clinical course is nonspecific,ranging from complete remission to hepatic failure and death.Theaim of the study was to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HE and identifyits prognostic factors.In addition,a comparative study were mad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patients.Methods:Two cases diagnosed with HEHE in the Fourth Hospital of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between 2004 and 20 1 4 combined with 1 84and 20 1 4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 retrieved from the literature between 1 996were summarized.Parameters such as demographic statistics,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agnostic methods,therapeutic methods and clinical outcomewere reviewed.All data were analysed with the SPS S2 1.0 computer software.P<0.05 represented the difference possess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Results:1 General information:The male to female ratio of patients was 2:4.9with the mean age of 42.6+14 years(range,3—80 years).2 Clinical features: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variable.The typicalmanifestations of HEHE included epigastric pain(40%),hepatosplenomegaly(13.9%),inappetence(13.3%),distension(12.2%)and weight loss(10.6%),followed by fatigue,epigastric discomfort,hydrothorax and ascite.However,HEHE also had been discovered incidentally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3 0%).Most of the patientslobes ofpresented with multiple lesions involving boththe hepatic(65.9%),only 1 5.4%of the patients were single lesion.Whetherthan the leftsingle lesion or multiple lesions,the right lobe was affected more4万方数据英文摘要lobe.3 1.7%of the patients had extra_hepatic metastases.The lungs(20.3%),lymph nodes(6.5%),bone(4.1%),peritoneum(3.3%)and spleen(3.3%)were the mosttime of diagnosis.frequent sites of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at the3 Diagnosis:The combined use of laboratory tests,imaging andpathological examinations could help make a diagnosis.40.2%of the patients had abnormal liver function,most common changes were elevated alanine transaminase(舡正24.7%),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23.7%),total bilirubin(TBIL,1 0.3%),1,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1 6.5%)and alkaline phosphatase(ALP,24.7%).Alpha fetoprotein(AFP),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and carbohydrate antigen l 9—9(CA一1 99)were always in the normal level.On imaging study,most tumors were found in subcapsularand formed large,locations,they presented as multiple hepatic nodulesconfluent masses over time.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CT) demonstrated round or oval areas of lOW density(98.6%).Contrast—erdaanced CT showed the peripheral rim of the tumors were enhanced(86.4%).“Capsular retraction”(18.1%),“target sign”(26.2%)and“lollipop sign’’(1 1.7%)coulddefinitive diagnosis was highly suggest the diagnosis of HEHE.However,itscompletely dependent o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In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the neoplastic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factor FN.RAg,CD3 1 and CD34.Among liver tumors,D2—40 was specifically expressed in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but not in other hepatic tumors.D2.40 would be a useful tumor marker in the diagnoses of HEHE.4 Treatment and survival rate:Management for the HEHE patients included liver resection(LRx,27.9%),liver transplantation(LTx,1 7.6%),palliative treatment(1 4.7%),transhepatic arterial chemotherapy and embolization(TACE, 1 1.8%),chemotherapy or radiotherapy(1 0.3%),——the 1-year.5-year and 1 0.year patient survival rates were 79%,74%and 66%.interferon(4.4%)and other treatments(such as antiangiogenic drugs,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SO on)(1 3.2%).No matter what kind of treatments,5 Prognostic analysis:On univariate analysis:gender,age,tumor万方数据英文摘要memstasis and tumor resection had no significantly(P>0.05);but symptoms andliver function influenced the prognosis significantly(P<O .05).On multiplicityanalysis :symptoms and liver function were independentprognostic factors .6 Chinese and foreigner contrast :The demographicstatistics and most of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e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abroad country .The incidences of thoracalgia ,humeral back pain and liver dysfun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foreign patients(15%VS 1.4%, P=0.002;54.5%VS 32.8%,P=0.039).The percentage of extrahepatic metastasis(2 1%VS52.4%,P=O .000)was lower in Chinese patients at diagnosis ,especially p ulmonarymetastasis r ate(12.3%VS 35.7%,P=0.002)· TACE was a more commontreatment in china .Conclusion :1 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was a rare vascular tumor· Forits non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nd variable imaging findings ,definite diagnosis was depended on pathologic study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umor cellswere expressionsof endothelial markers(FVlII —RAg ,CD34 and CD3 1、).D2—40 would be useful as a diagnostic markerfor HEHE . 2 For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HEHE ,LRx was preferred .LTx had been proposed a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and diffuseHEHE .Interferon treatment might benefit the patients .Standardizedtreatment remained undefmed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might exhibit animproved clinical outcome .3 Its prognosis was ftlrther betterthan that of other hepatic malignant tumors .Patientswith obvious symptoms and liver dysfunction might encounter apoorerprognosis .4 Notably,unlike foreigncases ,a number of HEHE patientsin China were asymptomaticwith normal liver function and exhibit less extrahepatic metastasis for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disease course .Furthemaore , TACE was a more common treatment option inChina .万方数据英文摘要Key words: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Clinical features,Diagnosis,Treatment,Survival rate,Prognostic factor,Chinese and foreigner contrast7万方数据英文缩写英文缩写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AFP Alpha fetoprotein 甲胎蛋白AU Alanine transaminase 谷丙转氨酶AST Aspartate transaminase 谷草转氨酶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CAl9.9 Carbohydrate antigen 1 9—9 糖类抗原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