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血管外皮瘤的影像表现

合集下载

肝脏常见肿瘤CT表现-PPT课件

肝脏常见肿瘤CT表现-PPT课件
脉瘘、淋巴结转移、腹水等表现。 CTA扫描病灶明显强化。 纤维板层样肝细胞肝癌:平扫为边界较 清的低密度区,病灶内出现小钙化灶 为其特点,增强动脉期强化明显,而 纤维间隔为相对低密度。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肝脏恶性肿瘤(胆管细胞癌)
CT表现 平扫 低密度灶,部分病灶内有钙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肝细胞腺瘤 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脏囊腺瘤 血管平滑 肌脂肪瘤(罕见)
恶性肿瘤:转移瘤 肝细胞癌 胆管癌 肉 瘤(罕见)
2
肝脏良性肿瘤(肝海绵状血管 瘤)
CT表现
平扫: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边 界清楚,巨大血管瘤有时可见钙化线状分隔。
1.无明显强化效应。 2.胆管远端扩张,胆囊出于萎缩状态。 3.常无肝硬化、脾大现象。
29
肝脏恶性肿瘤(肝转移瘤)
CT表现 平扫:多发或单发低密度灶,大多边缘
清楚,密度均匀。 增强
1.病灶边缘强化,中央低密度,周围 绕以低密度环-靶征或牛眼征。
2.部分为多血供肿瘤:平滑肌肉瘤、 肾癌、甲状腺癌等。
CT表现 增强
动脉期:病灶不均质强化较肝实质 密度高。
门静脉期: (1)病灶密度尚均匀较肝实质低。 (2)浸润型病灶周围清,包膜型
病灶周围不清。 (3)较大肿瘤中央坏死不强化。 (4)血管内癌栓:局限性血管增宽。 延迟期:低密度或略低密度。
14
肝脏恶性肿瘤(肝细胞癌)
CT表现 其他: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动 静
见,中心疤痕组织呈等密度(多不能见到)。 增强:
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中间未强化区呈星 条状。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MR:
• T1WI呈均匀性或混杂性低信号 • 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血管瘤信号甚亮有如灯泡称为“灯泡征”。纤维瘢痕、间
隔和钙化在T2W上呈低信号; 如并发出血和血栓,则TW上可见高信号影。 • Gd-DTPA增强扫描, 3种类型,Ⅰ型注射对比剂后立即出现病灶的均匀强化,此
种强化方式仅见于小血管瘤,直径常小于1.5cm;Ⅱ型强化方式,早期病灶周边 出现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直至病变呈均匀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 此种强化方式最常见;Ⅲ型增强早期病灶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 但中心瘢痕不强化,主要见于大血管瘤
影像表现
X线:
• 造影检查,供血动脉增粗, 巨大肿瘤压迫, 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 早起动脉相肿瘤周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 静脉期, 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变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 肿瘤染色持续至肝实质后期不退, 表现为“早出晚归”
DSA: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 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 呈“早出晚归”征。
• 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灶, 接近同层强化的大血管密 度。
• 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密度高于肝实质。 • 延迟期可见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对比增强过程 期边缘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时扫 描持续呈稍高密 度。符合“ 快进 慢出”特点。
供血动脉未见增粗,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可见“血湖”, 动脉早期肿瘤周缘出 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CT:
•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 右。巨大型血管瘤中央纤维疤痕或血栓形成出现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空腔呈 更低密度区,少数瘤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

肝脏常见原发肿瘤的CTMRI表现

肝脏常见原发肿瘤的CTMRI表现
其它类型:透明细胞型,巨细胞型,硬化 型,肝纤维板层癌,血管肉瘤少见或罕见。
混合型肝癌表现与其病理类型有关:Allen: A独立瘤体,B同一瘤体不同分布,C混杂型; Libbrecht:碰撞型(I型)移行型(Ⅱ)未 分化(Ⅲ);WHO :B+C+II
(右)肝胆管细胞癌(中-低分化),Hepatocyte (-),AFP(-),CK19(+),CD56(-),CDX2 (浆+),CgA(-),Syn(-),SPA(-),TTF1(-),
女,38岁, 体检发现右肝占位1月 CA199>12000U/L 右肝第VIII可见一大小约5cm肿瘤,质硬,
其它:远端胆管扩张,结石,节段性肝萎缩,黄 疸;
肿瘤标志物 :CA125,CA199
女,35岁,
体检发现肝内占位1周。B超示:肝内占位,血管 瘤首先考虑;
自诉既往有“乙肝小三阳”,未正规治疗。
CT:右肝巨大占位,考虑囊腺癌或囊腺瘤可能。
肿瘤主要位于肝脏IV段和VIII段,突出于肝脏表 面,大小约7×5cm,与膈肌无粘连。术中冰冻提 示:右肝腺癌。
增强信号,多有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 背景,无肝硬化;肝糖原累积症:肝肿大
以上检查缺少腺瘤的特异性征象,可与正常 肝细胞似,并发症导致不同变化
相对特异性表现:中心血管样结构/强化, 包膜
与HCC鉴别
男,59岁, 1月余前体检B超发现左肝区低回声团,门
诊查肿标正常
肝脏第II,III段有一5X5CM肿块,质中,呈 外生型向下凸出,包膜完整,质中,色微 黄,呈鱼肉状,未见明显坏死出血。
-16岁)少见2%. 直径大多<5cm,大的病灶可引起症状,腹部

少见部位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少见部位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少见部位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廉姗姗; 王德玲; 谢传淼; 杨雅迪【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4页(P85-88)【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作者】廉姗姗; 王德玲; 谢传淼; 杨雅迪【作者单位】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广东广州 5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 R445.3; R739.4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 HPC)是一种极少见的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的中间性肿瘤,理论上,HPC在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最多见于四肢、皮肤及腹膜后软组织,但出现于实质脏器及特殊部位者极为少见,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报道。

笔者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位于颅内、鼻窦及肺的9例HPC,探讨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HPC患者,男5例,女4例,发病年龄31~73岁,平均(42.4±12.8)岁。

其中位于颅内者6例,鼻窦1例,肺部2例。

其中6例行MR检查,3例行CT检查,均同时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

1.2 仪器与方法 CT扫描采用Philips16排螺旋CT或Toshiba64排螺旋CT机,层厚5mm,矩阵256×256,对比剂为碘海醇(1.5ml/kg体质量)。

MR扫描采用GE Signa Excite II 1.5T超导型MR仪,扫描序列包括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SE T1W平扫和轴位FSE T2W平扫,静脉团注钆喷酸葡胺(0.25ml/kg体质量)后行T1W序列增强扫描。

2.1 发病部位颅内6例HPC均位于颅内脑外近硬脑膜处,幕上4例(前颅底、左额部、顶枕部大脑镰旁、左枕部各1例),幕下2例(小脑幕处各1例);鼻窦1例位于右侧筛窦;肺2例,分别位于左肺上叶及左肺下叶。

2.2 影像学表现 6例颅内HPC均行MR扫描,均为单发,长径平均为(61.5±19.8)mm。

肝血管瘤超声描述范例

肝血管瘤超声描述范例

肝血管瘤超声描述范例如下:
患者信息:女性,52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饱食后明显,不伴疼痛。

近1个月无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

病来无发热,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饮食较差,睡眠尚可,二便如常。

查体:腹平,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3cm,脾肿下未及,肠鸣音3次/分。

超声所见:肝右叶明显增大,其内可见13.5cmx11.0cm实性肿物,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呈中低混合回声。

注射造影剂2.4ml后约19秒肿物周边见结节状强化,造影剂向心性充盈,延迟相肿物大部分强化,中心部未见强化。

肝左叶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

超声提示:肝右叶实性肿物,根据造影结果考虑为血管瘤。

病理肝血管瘤多属海绵状血管瘤,切面为圆形或楔形,呈蜂窝状,由多数小血管组成,亦可由较少大血管组成。

以上描述仅供参考,具体的描述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诊断来进行。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医学书籍。

肝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肝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

肝血管瘤的MRI影像表现桑银保【摘要】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MRI影像特征性表现,探讨MRI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的32例肝血管瘤进行分析.结果肝血管瘤病灶多为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T1 WI上病灶多呈均匀低信号;T2WI上一般呈均匀高信号,并随回波时间的延长病灶信号强度随之增高,表现为特征性的"灯泡征"样高信号.结论肝血管瘤MRI检查有较典型及特征性表现,根据其MRI影像特征性表现,肝血管瘤的诊断可以确立.【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1(017)025【总页数】1页(P53)【关键词】MRI;肝血管瘤;特征性;灯泡征【作者】桑银保【作者单位】455000,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肝血管瘤十分常见,尸体解剖时发现率达4%~7%,50%~70%的肝血管瘤临床无症状,仅在查体或其他原因行超声或CT检查时发现,无症状的血管瘤临床上不需要进行治疗,因此,与需要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是十分有意义的。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的32例血管瘤。

男12例,女20例。

年龄35~76岁,平均45岁。

临床无症状经体检发现18例,右上腹不适9例,上腹痛3例,因其它不适作检查发现2例。

32例均做MRI检查。

5例做增强扫描。

1.2 扫描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常规行肝脏横断位及冠状位呼吸门控T1WI及T2WI 扫描。

SE序列。

TIWITR/TE 400~600ms/20ms。

T2WI用2500~3600ms/80ms,多回波序列用3000~4000ms/30,80,120ms。

视野300~400mm,矩阵256×256,信号采集平均4次,层厚5~10mm,层距0.5~1mm。

其中1例行GD-DTPA增强检查。

2 结果MRI检查结果:32例中共检出41个病灶;单发27例,多发5例。

圆形19个,类圆形17个,分叶状5个。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版ppt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
MRI: 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与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液

T1WI
T2WI
Gd-DTPA增强
圆形或边缘分叶的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从边缘增强,逐渐
类圆形的均匀低信号肿 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 向中央扩散,充盈整个

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 肿瘤
号灶,称之为“灯泡”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3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
诊断特征: 病灶形状不规则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 肝脏体积缩小及病灶处肝包膜皱缩 增强病灶周围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边缘强化, 无向内填充或填充缓慢 延迟期病灶可相对于周围肝组织呈不均匀稍高密度, 但病灶内部仍可见稍低密度区。
编辑版ppt
14
肝硬化血管瘤的CT表现
肝血管瘤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
2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3 临床分型 4 动脉造影分型
编辑版ppt
2
简介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 瘤的84%。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 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后天性激素改变刺激等学说。
MRI表现为稍长T2WI,稍长T1WI。
编辑版ppt
18
肝毛细血管瘤影像表现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毛细血管瘤
发病率与好发年龄 最多见,好发于30~60y女 较少见 性
简介

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诊断

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诊断

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诊断李双生; 邱晓晖; 张建魁; 耿旭影; 牛鹏飞【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血管外皮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作者】李双生; 邱晓晖; 张建魁; 耿旭影; 牛鹏飞【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安徽亳州 23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 R732.2; R445.2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是一种发生于间叶组织血管源性肿瘤,它来源于毛细血管网状纤维鞘外的血管外皮细胞[1]。

其发生与毛细血管后的微静脉有关,故全身各部位均有发病可能[2]。

血管外皮瘤影像诊断缺乏特异性表现,为提高对其认识水平,现将10年来所见6例血管外皮肉瘤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6例血管外皮瘤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21~51岁,平均年龄36.7岁。

颅内血管外皮瘤4例,(其中右枕部1例,额部2例,顶部1例);颈椎椎管内血管外皮瘤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1例。

上述血管外皮瘤患者4例是在检查中偶然发现,2例因出现局部不适就医检查发现。

所有病例均经术后免疫组化检查证实为血管外皮瘤,其中2例为恶性血管外皮瘤,4例为良性血管外皮瘤。

1.2 扫描方法 1例肝脏血管外皮瘤患者行CT和MR平扫加增强检查。

使用美国GE公司Hispeed双层螺旋CT机,自膈顶上方5cm至肾脏下极,层厚7mm,螺距2连续扫描,扫描条件:120kV,200~300mA,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对比剂采用先灵公司生产的优维显(非离子型) 100ml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3.0ml.s,延迟20s扫描,分三期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均以软组织窗片观察,分析其CT征象。

MR扫描使用Siemens Magnetom Symphony 1.0T超导MR仪进行检查,使用腹部线圈常规横断面、冠状面扫描,扫描序列为常规横断位、冠状位SE T1WI、TSE T2WI,层厚5mm,层间距1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1、多发境界较清低密度结节灶 2、多分布于肝脏外周,右肝包膜凹陷 3、典型“棒棒糖”征
提示本病可能
谢谢!
1096179结肠CA肝转移
1261110 类CA
鉴别点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周边强化,多发生与肝脏 周边,多环形强化,境界清晰,侵犯肝脏静脉血 管,典型表现有“棒棒糖”征象
典型类CA有神经内分泌症状
单发或多发低密度或不均匀肿块,病灶内见囊变、 坏死区;增强动脉期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 强化,坏死区无强化。
相对而言前者平扫密度更低,后者动脉期强化 较前者明显,范围更大,确诊有赖于病理
多灶性肝CA
鉴别点
肝CA:一般有肝炎、肝硬化病史,AFP指标升 高,增强后病灶呈“快进快出”,门脉癌 栓,肝门淋巴结肿大等征象
肝脏多发囊肿
境界清楚、密度均匀、无强化,肝脏整体血管形态走行正常
658905 多囊肝
未见正常血管走行
1529492
M 26Y
体检发现肝占位
静脉期
重建
我科诊断:
两肺多发小结节影,考虑转移瘤。 肝脏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转移瘤。
概述
1、 1982年Weiss和Enzingei报道内了41例少见肿瘤, 该肿瘤富含上皮样或组织细胞样内皮细胞为特征。 绝大多数肿瘤起自中等直径或较大直径的静脉, 被命名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2、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为一种罕见的间充质源性 恶性 肿瘤,一种由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所构 成的、沿原已存在的血管或新生血管生长的、具 有各式不同恶性倾向的肿瘤。文献报道约1/3病人 可有肝外转移,多为肺、脾、淋巴结和骨等。
肿瘤结节肉眼观察通常呈白色,质硬,或呈 胶冻状,肿瘤外表面通常呈红色花斑状, 伴有充血征象。组织学上由树突细胞、间 质细胞或类上皮细胞组成。
CT表现
平扫:必要,目的观察有无钙化,文献报道 15%在平片上可发现钙化。多为低密度肿块, 主要由黏液性基质所致。 增强:常为多发结节样病灶,可融合性生长, 可形成较大的融合性肿块,多分布在肝脏 的边缘,病灶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心低密 度及包膜内陷。
临床与病理
多见于成人,亦可见于儿童,发病年龄约12-86岁, 平均47岁,女性多于男性, 通常无症状而偶然发现,有时症状主要表现为频 繁发作上腹痛,及体重减轻、也有些病人表现为 肝衰竭、布加综合症或门脉高压。
肿瘤常呈多发性,肿瘤细胞常侵犯干窦和肝 内脉系统,肿瘤围绕肝静脉、门静脉或小 静脉使其狭窄或闭塞,受累的静脉有两种 表现: 1、受累的肝静脉或门静脉在肿瘤周围逐渐变 细,边缘光滑 2、受累的静脉到达肿瘤边缘时完全闭塞或截 断
棒棒糖征
1529495棒棒糖征及包膜凹陷
1医院行肝穿刺活检,病理为:肝上 皮样血管内皮瘤
鉴别诊断
主要与以下病变鉴别: 肝脏多发转移 多发类CA 多发肝脓肿 多灶性肝癌 肝脏多发囊肿 肝紫癜病等
转移瘤的影像表现与本病表现很相似,容易 误诊 转移瘤多发原发灶,典型表现为牛眼征
MRI表现
T1 多为低信号 T2 多为高信号,病灶中心由于凝固性坏死、 钙化出血等可出现低信号改变 增强后病灶边缘强化,坏死囊变区不强化
典型性表现
“棒棒糖”征:增强CT或MRI图像上,多个较大结节肿块, 肝静脉或门静脉行向这些病灶时逐渐变细并终止于病灶边 缘,形成类似棒棒糖样的外观。 棒棒糖征包括两个结构:边界清楚低密度肿块代表糖果,闭 塞的静脉代表棒子 边界不清的肿块、含气空腔或外生性肿块不符合棒棒糖征, 如果病灶中央出现瘢痕样强化或肿块明显不规则强化,叶 不能判定为棒棒糖征,强化的静脉影终止于病灶的边缘, 或仅仅伸入道病灶的强化环内,如穿过或被推移,及形成 侧支血管等均不考虑棒棒糖征
1550338 多发肝脓肿
血白细胞33.0 *10^9/L 我院行肝穿刺术,抽出白色脓性液体5ml
多发肝脓肿治疗后
动脉期
静脉期
1241200 多发肝脓肿
胃CA肝转移动脉栓塞术后,午后持续低热,穿刺引流证实肝多发脓肿。
鉴别点
患者一般有发热,血象升高等感染症状,增 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随访可见病灶内部 也坏坏死,抗生素治疗后病灶缩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