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基本概念
强化(正、负)与强化物、操作与操作性刺激和辨 别刺激
操作性疗法
选择性正强化 选择性惩罚 消退 躲避学习 塑造
I. 认知疗法 II. 认知-行为疗法 III. 评价
基本观点:心理事件会导致行为
心理事件:预期、信念、记忆、解释等
方法:
改变效能预期 改变消极评价 改变归因 长期信念的改变
第一节、经典的四大心理学流派 第二节、多维综合模型
一. 心理动力学派 二.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 三. 行为模型 四. 认知学派
I. 人格的三个结构:本我、自我与超我 II. 焦虑及防御机制 III. 性心理发展阶段 IV. 新精神分析理论 V. 精神分析疗法 VI. 心理动力理论的评价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自由联想 梦的解析 移情 阻抗 设置
无法验证的非科学性 对治疗的评价?
对来访者的要求 适用病症
I. 自由和选择 II. 责任 III. 意志力 IV. 对存在主义疗法与人本疗法的评价
I. 巴甫洛夫与经典条件反射 II. 华生与行为主义的兴起 III. 斯金纳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IV. 对行为模型的评价
2. 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3. 选择一个你比较喜欢的疗法,扩充阅读,并 进行对症练习,试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疗法 介绍、或治疗方案设计。
一. 情绪 二. 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因素 三. 生命全程发展观
I. 情绪现象 II. 情绪的成分 III. 愤怒与心脏 IV. 情绪和病理心理学
邪教和其他可怕的事情 性别因素 社会对健康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病耻感 心理社会侏儒
1. 列表总结四大心理学派对于变态心理的解释 以及适用性的异同。
Anna Freud Melanie Klein D.W.Winnicott Otto Kernberg Heinz Kohut H.S.Sullivan Karen Horney Erich Fromm Erik Erikson
变态心理学理论

变态心理学理论
1. 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者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3. 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把异常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会引发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的行为。
4. 认知学派: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事件的解释都会影响他的行为。
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5. 多维综合模型: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维度,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理的,都极大的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变态心理学知识资料

幻觉分类三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 (1)功能性幻觉 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 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 同时出现、同时存在、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 (2)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 ,是特殊形式的幻觉。 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思维鸣响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心因性幻觉 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 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仅 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4、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 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 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 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 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 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3、它能使万物之灵的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 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 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第一单元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二、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2、思维内容障碍 三、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1、注意障碍2、记忆障碍3、智能障碍 四、自知力障碍
一、感知障碍
1、感觉障碍 2、知觉障碍 3、感知综合障碍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采用物理方法如电疗、光疗等, 辅助改善心理疾病症状和促进康 复。
2024/2/2
25
家庭支持与社会资源整合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顾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和增 强康复信心。
社会资源整合
利用社会资源如康复机构、志愿者服务等,为患者提供康复辅助和 社交支持。
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心理疾病患者的权益和提供康复支持。
变态心理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因 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心理 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变态心理的 出现。
发展的观点
变态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可能不 同。因此,在分析和理解变态心 理时,需要考虑到发展的观点, 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和需求。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行 为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旨在揭示心理 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历程
变态心理学经历了从描述性、解释性 到实证性的研究历程,逐渐形成了现 代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2024/2/2
预防与康复
变态心理学注重心理异常的预防和康复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提 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6
02 变态心理分类与 诊断标准
2024/2/2
7
常见变态心理类型
焦虑症
抑郁症
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社交焦虑等,表现为过度担 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症状。
2024/2/2
增强心理韧性
变态心理学理论模型

许多对生物学模型的批评,指出了这样的事实:生物学模型体现 了关于“人”的相当被动的观点,许多生物学观点将人仅仅看做 是遗传制造和神经化学因素形成的有机体。生物学模型与其他模 型尤其是认知模型很不相同。认知模型将人描述为具有意识功能, 能够主动探究环境并且能够主动应对问题和生活压力。
尽管有这些不同意见,我们也必须承认生物学模型有许多长处, 包括它的清晰表达、它的实证研究证据,还有它与其他学科之间 的联系。由这种框架发展而来的理论指出了变量间的具体联系, 其中的每一个变量都是清晰并且有操作化定义的。生物学模型不 但能够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同时由于整合了生物学和医学的研 究成果,使得这种模型显得更为有力,尤其是当这种模型与其他 模型(例如心理动力模型和人本一存在模型)相对比的时候更显其 优势。其他模型常常会出现概念的含混不清和深奥难懂,以及经 常依赖主观证据。
用于研究人脑机能的现代技术(包括各种大脑扫描技术)的发展,为探测 各类心理障碍患者的大脑病变和功能障碍提供了重要帮助。这些研究进 而发现了随着心理障碍患者临床状态的改变而出现的大脑机能系统变化 的指标。生物学的有关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心理障碍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而在心理障碍的家族谱系研究中,人们发现许多不同种类的障碍与 遗传有关,近些年来的研究更进一步揭示了与某种障碍相对应的基因。
荣格认为,神经症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实现潜能遭遇失败。作为一 名精神病医生,荣格帮助患者去认识他们的发展潜能并解决他们的内在 矛盾,而可能正是这些内在矛盾阻碍了潜能的实现。在治疗中他更加广 泛地运用对梦的解释以及来访者对视觉形象的反应。
荣格认为,心理的塑造和形成不仅仅由于人类个体的经验,还与人类的 集体无意识有很大关系。集体无意识中储存了人类种系发展进化中的种 种经验。人类所共有的这种心理结构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例如在不同 文化和不同历史阶段中所重复出现的图像、原型和故事。
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型

Abnormal psychology
29
四、认知模式 Cognitive Model
3、积极认知行为疗法(ACBT) ➢ 四阶段: • 1、首次会谈与诊断评估阶段; • 2、自我探索阶段; • 3、强化巩固阶段; • 4、效果评估和回归社会阶段
Abnormal psychology
5
一、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
1、神经解剖 •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显示,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受损 就会出现相应的机能障碍。
Abnormal psychology
6
一、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
2、生物化学
研究显示:心理异常的症状与中枢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 色胺、谷氨酸等)有关,它们具有传导和阻 抑神经冲动的作用。
• 局限: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社会性。
Abnormal psychology
9
二、心理动力学模式
• 该模式强调动力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人的行为正常与否,都是由各种动机是否 得到满足这对矛盾的结果。
• 该模式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阿德 勒的个体心理学、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荣 格的分析心理学、霍尼的文化精神分析等。
生物医学模式 心理动力学模式 行为模式 认知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Abnormal psychology
4
一、生物医学模式 Biomedical Mode
• 该模式运用生理学或生物学的因素来解释各种 心理异常现象或各种精神疾患,同时主要采取 生物学方法来加以消除。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考点整理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变态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关于异常心理的现代解释始于20世纪,而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理论和方式,不同的学者各有侧重。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时的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2)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以上述两个命题为基础,弗洛伊德推演出如下的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冠名为“力必多”(2)“力必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
(3)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与此相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4)“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1)固着:接受的过多或过少刺激会造成“性心理”固着,产生异常。
合理的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神经衰弱和癔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神经衰弱——兴奋过程的优势,抑制过程的薄弱。
癔病——抑制过程的优势,兴奋过程的薄弱。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阻或“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也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变态心理学

一、变态心理学:以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
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异常的症状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为了诊断精神障碍和进行治疗侧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对心理异常的说明:固着(性心理发展受挫),焦虑(本我和自我的冲突的矛盾),压抑(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所以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普洛夫: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三、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顺利适应环境,正常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四、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2、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自知力)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是完整统一协调一致的)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八、心理健康: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应的状态区分心理正常心理健康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心理不健康(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方面来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是常形的,→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时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代表人物主要理论概念
医学模式、
希波克拉底、盖伦
克雷佩林
希氏把心理异常解释
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
平衡。
盖伦则认为是
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
心理学模式(心理动力
学,人本主义理论)弗洛伊德、罗杰斯心理异常的这种模型特别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正常和变态人格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驱动,或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
行为模式桑代克、斯金纳、
郝尔姆斯
行为主义理论模型的基
本概念就是学习。
1、经典条件反射与操
作条件反射。
2、强化。
3、泛化与辨别。
4、
榜样作用,模塑作用以
及学习
动机。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模型间的整合)生物-心理-社会观点,
它主张将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整合成一种综合的临床观点。
治疗方法
电休克治疗(ECT)、化学
药物
让病人在更舒适更安全的
情境下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感,领悟到其心理异常的
症结。
罗杰斯坚持认为,
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
好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充分
必要条件。
1、经典条件反射。
2、强化与
操作条件反射。
3、不恰当的泛化与不恰当的辨别。
4、模仿学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