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的哲学读后感

合集下载

《零售的哲学》读后感

《零售的哲学》读后感

《零售的哲学》读后感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几点感受就是: 1. 作为领导者与决策者,做的决策不是时时都会受到所有人的推崇的,如果自己的决策是有依据的,且自己清楚明白其中的推导,那就相信自己的决断。

这时其实是你已经做出假设,需要去实践验证。

不顾别人如何阻拦,用实践去验证。

这本书里,铃木敏文也举了很多自己的决策受到很多人的不解和反对,但他力排众议去实施了,随后实践证明了他的正确。

2. 市场和用户需求是变化的,不要盲目套用过去的经验,而是以用户需求为根本,去思考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

铃木敏文在书中强调了以用户需求为根本的重要性。

他认为,企业的经营应该围绕着用户的需求展开,而不是仅仅关注产品或服务的供给。

他通过 7-11 的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不断地研究用户需求,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取得成功。

这一观点对于当今的商业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只有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才能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企业也需要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及时捕捉市场变化和趋势,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除了以用户需求为根本,铃木敏文还强调了持续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

他认为,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通过 7-11 的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不断地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改进经营模式和产品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这一观点对于当今的商业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和趋势,以保持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需要鼓励员工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零售的哲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商业书籍,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经营和管理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商业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和挑战。

零售的哲学第三章读后感

零售的哲学第三章读后感

零售的哲学第三章读后感第三章读下来,就感觉像是跟着7 11的脚步在零售的奇妙世界里又深入探索了一番。

这章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7 11对于产品种类的选择和调整。

你想啊,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一块积木(产品)都得精心挑选,才能搭出最稳固又吸引人的城堡(商品结构)。

他们可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东西都堆在货架上,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比如说,他们会去研究周围的居民到底需要啥。

如果周围住的大多是上班族,那早餐类的食品就得丰富多样,像热乎乎的包子、方便携带的三明治啥的就得安排上。

这就好比是在战场上,得先摸清敌人(顾客需求)的情况,才能合理部署兵力(商品)。

还有他们对待滞销产品的态度,我觉得很是“潇洒”。

发现有些产品卖不动了,不会像有些商家那样,死脑筋地一直摆在那,占着地方还浪费资源。

7 11就很干脆,直接调整,该下架下架,就像给商店这个小花园拔掉那些长不好的杂草,好给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畅销品)腾出空间。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生活里也得这样,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或者习惯,就得果断舍弃,别让它们影响我们变得更好。

另外,在商品的更新换代上,7 11真的是一刻都不松懈。

不断寻找新的产品来满足顾客越来越多变的口味。

就像是一个永远在学习新菜式的厨师,今天可能推出个新奇口味的冰淇淋,明天又弄出个独家秘制的小零食。

这让顾客每次走进店里都充满期待,像寻宝一样,不知道今天又能发现啥新鲜玩意儿。

读完这一章,我感觉7 11就像是一个特别机灵又勤奋的小伙伴。

机灵在于它总能准确地捕捉到顾客心思的小变化,勤奋在于它不断地在调整自己的商品布局、更新产品种类。

我就想啊,做零售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就像走钢丝一样,得时刻保持平衡,还得不断向前探索新的可能。

这章就给我打开了一扇小窗,让我看到了零售背后那些充满智慧的操作,我都有点期待下一章又会给我带来啥惊喜了呢。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零售的哲学》是铃木敏文先生结合自己四十多年的零售经验所写的一本书。

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阐述了他在零售行业的思考与实践,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铃木敏文先生认为,做零售,首先要从“读懂世间的变化”开始。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对社会变化的敏锐洞察力。

他举了一个例子,7-Eleven 最初在日本推出饭团时,市场反应并不好。

经过调研,他们发现是因为当时的饭团口味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于是,他们迅速调整策略,推出了多种新口味的饭团,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使饭团成为了7-Eleven 的畅销商品。

这个例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

作为零售商,不能固步自封,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要受历史经验的束缚”是书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

铃木敏文先生指出,很多企业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参考过去的成功经验。

然而,过去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的市场环境。

比如,在 7-Eleven 决定引入 ATM 机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他们认为便利店就应该专注于销售商品,而不是提供金融服务。

但铃木敏文先生坚信,满足顾客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最终,7-Eleven 的 ATM 机大获成功,为顾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增加了店铺的客流量。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要有勇气突破传统思维,敢于尝试新的事物。

书中还提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铃木敏文先生认为,客户的需求是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7-Eleven不断优化商品种类和服务质量。

比如,他们推出了“单品管理”的方法,通过对每一种商品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商品的进货量和陈列方式,以确保顾客能够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此外,7-Eleven 还注重提供贴心的服务,比如 24 小时营业、代收快递等,让顾客感受到便利和温暖。

读《零售的哲学》有感 (3)

读《零售的哲学》有感 (3)

读《零售的哲学》有感 (3)
《零售的哲学》一书给了我深刻的启发,使我意识到零售行业中有深刻的哲学思想。

首先,我认为零售是一种服务性行业,它的本质是使顾客能够拥有所需的商品和服务。

零售商必须在顾客的需求和价值方面满足他们的要求,才能得到成功。

其次,零售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单个商品的成功,而且还要考虑到产品组合的成功,并要求合理调整产品组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最后,零售业务运营还要依靠技术来提高效率,从而将有效的业务模式传播到更大的范围。

总之,我受《零售的哲学》观点的启发,不仅要考虑商品的服务能力,而且要把握市场的需求,要特别注意产品的组合、价格结构,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让业务运营更有效率,以实现零售企业的有效发展。

《零售的哲学》读后感

《零售的哲学》读后感

《零售的哲学》读后感《零售的哲学》这本书,阐述了铃木敏文的经营之道和人生哲学。

通过阅读,我深受启发,对零售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铃木敏文始终贯彻的密集型选址战略,让我深刻认识到选址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在一定区域内,提高品牌效应,加深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能够促进消费的意愿。

这也让我联想到我们在工作中,要注重品牌建设和宣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同时,具备产品研发与供应的基础体系,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注重与员工的直接沟通,也是铃木敏文的重要理念之一。

作为卖方,我们不能轻易被竞争对手的动向或时代的大趋势打乱步伐,而应该像进入公司前一样,单纯地站在顾客角度思考问题。

真正的为客人着想,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

在经营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读懂消费者的心理。

例如,在少子老龄化的时代,“量大”对多数人而言并没有吸引力,人们更希望量少而价优,或者比起价格更期待高品质的产品。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营销策略和产品价格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我们要学会适时的推陈出新,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

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会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阻碍,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而要勇于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遵循“假设→执行→验证”的步骤,不断尝试和改进。

通过设定目标和计划,然后付诸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策略,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此外,我们要盯住客户,而不是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的动向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失去自己的方向。

只有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才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忠诚度。

密集型选址的开店优势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在同一区域内集中开店,不仅能够提高品牌效应,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还能提升物流和配送的效率,降低成本。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零售的哲学》是日本 7-Eleven 创始人铃木敏文先生所著,这本书讲述了 7-Eleven 便利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以及铃木敏文先生在这个过程中所秉持的经营理念和思维方式。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

一、打破常规,勇于创新铃木敏文先生在书中强调,零售行业不能被传统的思维和模式所束缚,必须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

7-Eleven 便利店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当时,日本的零售业普遍认为大型超市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小型便利店没有前途。

但铃木敏文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看到了消费者对于便捷性的需求,果断地引入了 7-Eleven 便利店的模式,并且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

例如,7-Eleven 率先推出了 24 小时营业的模式,打破了当时零售业的营业时间限制,满足了消费者在不同时间段的购物需求。

此外,7-Eleven 还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如代收水电费、代寄快递等,进一步提高了店铺的便利性和附加值。

这种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依然非常重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消费者为中心在《零售的哲学》中,铃木敏文先生始终强调要以消费者为中心,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

他认为,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企业必须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

为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7-Eleven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市场调研体系,通过收集和分析消费者的数据,来了解消费者的喜好、购买习惯和潜在需求。

基于这些调研结果,7-Eleven 能够精准地开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7-Eleven 发现消费者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推出了一系列低糖、低盐、低脂肪的食品。

同时,7-Eleven 还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口感,不断地对产品进行改进和优化,以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产品的追求。

零售的哲学读后感5篇

零售的哲学读后感5篇

零售的哲学读后感5篇零售的哲学读后感(一):关于零售的哲学,详细记录和介绍了作者铃木敏文建立7-11的心路历程,从一个门外汉到零售连锁便利店的大亨。

首先我们在那里学习到的一个是铃木先生做事的态度,事无巨细的从消费者本身出发,供给各种便利服务。

7-11供给的不再仅仅只是商品,而是便利。

所以也细分了7-11的商业形态与大宗购物超市的一个区别,因为如果7-11比商品,无论是价格或者品类都无法和中大型超市去比的,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现象,老年人,和中年妇女,甚至职业人员,越来越多的不管是对于时间还是身体的不便利性,催生了人们对便利的需求。

所以7-11对自我便利的定位是十分准确的,铃木先生说自我不是在零售行业出身,所以没有受很多业内现象的束缚,商品的设置,库存,物流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很有成效的改善。

所以很多的改变和成效不是我们思考不到,而是被很多我们懂得的道理而束缚来。

所以革新来源于对问题有意识的思考。

从铃木先生的经历上我门应当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下,我们真正的为自我的消费者做过什么,有没有了解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消费者是谁,他们在哪,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为他们供给服务。

消费者在产生购买时有哪些担忧和忧虑。

这些思考方式才是我们真正要去学习和思考的。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铃木先生经过写书直接讲述他的思考过程。

我个人是很喜欢日本的一些文化和做事的态度,最近除了看《零售的哲学》也有看稻盛和夫的一些书认真做事情的态度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此前是在出版行业做修改相关工作的,因偶然原因才进入到零售行业,入职伊藤洋华堂后没有公司没供给此前承诺的条件,但做了这个决定后,铃木敏文还是依然留在伊藤洋华堂,正如他自我在书中提到的:无论发生什么都要认真对待,这就是工作的真谛。

统一配送在流通行业,普遍的做法是供应商厂家只送自家的产品,这导致7Eleven门店每一天过来送货的货车有几十辆。

为了建立高效率的物流体系,无论是A厂生产的还是B厂生产的,都由一辆货车配送给7Eleven门店,并说服A厂的车辆运送B厂的产品。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

《零售的哲学》读书笔记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时间阅读《零售的哲学》这本书,让我对零售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

铃木敏文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零售行业成功的秘诀。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铃木敏文先生对于消费市场的深刻理解。

他强调,消费市场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会随着时间、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这就要求零售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捕捉到这些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

比如,在 7-Eleven 便利店的发展过程中,铃木敏文先生发现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便捷、快速的购物需求日益增加。

于是,7-Eleven 不断优化商品种类和服务,提供了诸如快餐、代收快递等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了消费者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关于产品研发和创新。

铃木敏文先生认为,零售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销售现有的产品,而应该主动去挖掘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并通过创新来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

在 7-Eleven 中,他们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特点和需求,研发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

这种本地化的创新策略,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还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同时,铃木敏文先生也非常注重供应链的管理。

他深知,高效的供应链是保证商品品质和供应稳定性的关键。

在 7-Eleven 的运营中,他们通过建立紧密的供应商合作关系,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共享和物流的高效配送。

这使得 7-Eleven 能够在保证商品新鲜度的同时,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店铺选址和布局的重要性。

铃木敏文先生认为,店铺的位置和布局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店铺的销售额。

7-Eleven 在选址时,会充分考虑周边的人口密度、消费水平、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在店铺布局上,也会精心设计商品陈列,让消费者能够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在营销方面,铃木敏文先生主张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零售的哲学读后感7—Eleven便利店,一直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但是之前作为终端形象及策略的顾问公司,更多关注列、空间布局及如何凸显焦点产品、生动化列方面的容。

7—Eleven在空间利用是绝对的典,如此小的空间竟然可以毫不违和地列那么多品类的产品,并且巧妙地利用产品的属性,将必须品、冲动购买品、各种关联产品巧妙搭配列,盘活整店,全店无死角,让每一寸货架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最近,朋友推荐我看《零售的哲学》一书,此书正是日本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的著作,书中详细讲述了7—Eleven创立—运作—发展的始末,也着重分享了7—Eleven的成功的关键。

也让我从书中更清晰地了解到店中格局列等等当中的来由,虽然我们已经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解读,但是看着幕后的故事,更让人体会深刻。

《零售的哲学》虽然更多是从便利店的角度上来讲述问题,但是道理是相通的,而且现在的7—Eleven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卖店了,是真正意义上的便利了,兼顾快速餐饮、烟酒、日常用品、OTC医药、COFFEE、杂志书报、快递揽收、ATM及信用卡还款、交通卡充值等金融服务等等功能,已经是兼顾多种业态的店铺形式了。

在这里分享一些我个人的读后感,希望可以触类旁通,给到大家一点启发。

1、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便利店,因此,这个行业并不存在饱和一说这是20xx年7—Eleven准备进驻四国地区时铃木敏文说的话,因为当地在四国地区,已经有了1200家便利店,大家质疑是否应该再进驻。

这句话我理解的意思是有那么多的店存在,证明需非常大,市场有那么大,这个时候能不能分到蛋糕,就是要看你自己的了。

铃木敏文非常有信心,是因为他非常清楚7—Eleven的优势所在——优秀的出品、贴切需要的产品品类、让你离不开的附加生活服务、主人翁精神的店员。

所以,只要做好了准备,就不需要惧怕竞争!竞争越大说明市场越大,机会越多。

你要做的是脱颖而出!2、在大百货大超市,shopping mall盛行的年代,反其道而行之,创立便利店,确实是胆识过人,眼光独到。

其实在现在的7I集团,整体发展趋势及给集团的贡献,均是7—Eleven高于超市形式的伊藤洋华堂和百货形式的崇光西武百货;而同属嘉诚旗下的百佳和屈臣氏,似乎也是屈臣氏的发展更好些。

这里体现了不要惧怕巨无霸,小形店铺更灵活,只要能贴近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创新求变,充分挖掘与巨无霸的差异,以快打慢,一样可以过得比巨无霸更滋润。

3、1973年,铃木敏文主导与美国南方公司签约加盟,1974年开出第一家加盟店,到16年后的收购美国夏威夷分部,再到1991全面接管美国南方公司,整个过程只不到18年。

绝对的屌丝大逆袭,从一个加盟商逆袭收购品牌母公司,这也算得上是一大传奇。

南方公司从主变仆,除了运气不好买股票遇融断,买楼遇暴跌外,更多是自我的封闭与不思进取,没有充分利用自己店铺小而多的优势,贴合消费者需求,而是自我为中心,总部拍脑袋配送产品,从不考虑实际需要。

总是站在卖方市场考虑问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所以说,不管现在过得多好,还是要未雨绸缪,主动求新求变,去迎接市场的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也是我们做店铺形象设计时所强调的,我们要做能领先一段时间的品牌形象,要先想到市场的变化,要具有前瞻性,不要总是后知后觉,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追赶,这样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4、在便利店引入关东煮、饭团等快速餐饮,以及提供ATM机等,在今天看来,似乎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是在当时当地,这确是一大创举。

铃木敏文为了解决餐饮和ATM机这两件事,耗费了多少心思,经历了多少磨难。

为了在便利店安装ATM机,而去成立一家银行,这是多么疯狂的事呀。

铃木敏文说他所做的这一切,因为他说是站在客户立场思考问题,了解客户所需,解决客户问题。

从经营的角度上来说,更是给自己挖掘了更大的市场。

一个小小的便利店综合了快速餐饮、烟酒、日常用品、OTC医药、COFFEE、杂志书报、快递揽收、ATM及信用卡还款、交通卡充值等金融服务等等功能真的是将便利二字表述得淋漓尽致。

5、现在总是说实体生意难做,网店价格便宜,没有办法竞争,这不正是当初便利店与大百货、商超的情形吗?百货商超品种齐全,整体氛围舒适,一次性解决全家的吃喝玩乐,但是距离居住地较远,不方便。

而现在是网店价格相对便宜,足不出户就可以送到家,但是不真实,没有体验,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

而作为实体店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当初在大商超笼罩之下的7—Eleven 的生存之道——差异化、创新、贴合需求。

便利店的核心就是便利二字,一切站在客户立场,挖掘更多的服务项目,让人离不开他,虽然他们从来没有过价格优势。

而今天的实体店,真实立体的环境、亲切的面对面交流,舒适的空间氛围,全面触感的体验是不是正是我们要全面挖掘的地方?6、结语,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当励志也好,想从中寻找经营的灵感也好,或者都可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而作为我,从前台观察、分析、理解、吸收再到幕后去了解起因经过,两者融会贯通之后,确实是受益非浅。

上周三晚上,在西三环的新晋商会馆,见到一个浙商。

这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当然,更奇妙的是,我这么一个八卦的人,却自始至终忘记问一句作为浙商来到晋商会馆的感受。

直到现在,我还在自责。

浙商看着很年轻,一搭眼也就30岁出头。

但在他多说了三五句话之后,我对我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因为早年,他就曾经拿着供销社的投资去做生意了,从重要机构的出场看,我改变看法是有道理的。

他做了好几档生意,在互联网里也算得上一个“名票”。

在座的还有一位国零售行业的软件公司老总。

当谈到在商品品类以千以万计的情况下,某个奢侈品的营销,这位老总说:“这样的公司没有零售精神。

”我问:“什么是零售精神?”浙商接茬说:“慢悠悠的。

”他说,零售精神就是给产品制定一个最便宜的价格,让每一个产品都成为面向大众的产品,成为一个高流通量的产品。

我不禁联想到京东商城。

京东商城的采购来源在业至今是一个谜。

曾经有人说,京东在某些商品品类上甚至到国美和宁采购,然后再拿到网上卖。

这种情况下,它卖的不是价格,而是服务。

在京东商城的模式里面,价格在创业初期显得十分重要,但在后期,反倒不怎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消费者不愿意再大老远地跑到国美、宁一趟了。

然而,当京东商城做到40亿元年销售额之后,遇到的瓶颈非常明显。

大家说,现在该看强东的智慧了,看他怎么能让京东做得更大。

跟传统卖场相比,京东的优势在于电子商务平台,如果把公司做大,就意味着市场覆盖区域扩大,供货成本增加,而这就进入到供应链竞争的环节。

在供应链控制的环节,京东没有任何优势,无论是外包还是自建,都会遇到巨大的成本问题。

在这个领域,它无法跟国美和宁对抗。

瓶颈于是就出现了。

零售商们喜欢讲零售的精神,我到现在也没完全搞懂。

大概的意思是,从流通业的大规律看,能像沃尔玛一样,把产品卖得最大规模化和最低价格化,就算找到了零售的精神。

20xx年末的金融危机到来之后,东南沿海中小企业受损严重,外贸型企业被逼上梁山,开始做贸。

经济学上讲,企业基本上都是在从小变大的过程中死去的,而对东南沿海的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在从外向的过程量死去,也算得上20xx年一景。

原因当然很多,但零售业者们的总结,却让我这个成天听IT理念的人耳目一新。

零售业者们认为,外贸型企业实际上从来就不是一个销售商,而是生产商。

外贸型订单的特点是买方直接下单,工厂直接上产,交易途径是点对点的两方,绝大多数外贸型企业从来没有进入过流通环节,所以也从来没有积累起零售的方法论、合作伙伴、管理方法、成本思想等,而市场留给它们的时间又十分紧迫。

从全球来看,这么多年过去了,网上零售的最佳本依然是亚马逊。

国的网上零售企业云集,现有模式不知道是否触到了天花板。

但更耐人琢磨的是,大家都说中国跟美国不同嘛,不知道能不能重新塑造一个精神,哪怕只是属于网上零售的。

经营企业和人生成长都是一场长跑,不必也不可贪图蝇头小利和歪门邪道,核心技能才是关键。

一个开创独特商业模式的企业很有可能无法在长期的竞争中保持领先。

在《零售的哲学》中,日本7—11获得美国7—11的特许经营权,引进其零售理念,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甚至最终将后者收入囊中,就是典型案例。

人之间的竞争也是如此,具有长跑者的耐力和方法,才能笑到最后,家庭出身、天资聪慧可以是人生长跑中制胜的优势,但大多数人没有这个优势,也不需要羡慕这种优势,人生漫漫,天赋也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而已,后天的可习得的技能同样甚至更加重要。

《零售的哲学》的作者铃木敏文说:“经营的本质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小异”,同样,人的进步也是小异。

这种影响甚至决定企业长青和人不断进步的因素,就像计算机的底层代码,不论企业的产品是什么,不论人的职业是什么,都是最基本的驱动力。

我们可以将这种底层代码分为两个方面:方法论和态度一、方法论:问题意识、避免思维定势如何在商业中立于不败,如何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关键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论不断发现适应变化的策略。

所以,不变的是方法,变化的是具体的执行策略。

方法论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可以将方法论分为两个方面:问题意识、避免思维定势。

1、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是先有问题,还是先有解决方法”。

答案显而易见,应该是先有问题。

只有对于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见招拆招,直接解决各种现成的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做的是始终保持发现问题的意识。

虽然如此可能让大脑疲惫,但不带着问题看世界,我们就难以意识到我们看到、听到或想到的解决方法。

最简单的例子,铃木敏文创办日本7—11零售店之前,一直在不断思考如何解决目前零售店被大型超市冲击导致经营困难的现状,思考却总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等去了美国,无意中就发现了美国7—11(美国南方公司),就立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这就是典型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问题有大有小,套路却大多一样。

7—11的壮大过程,也是不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如何提高物流效率,如何优化商品的摆放和采购效率,如何应对老龄化的顾客需求,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冲击,如何解决顾客的取款需求,等等。

更科学和规的问题解决方法,是《零售的哲学》一书中所说的“假设—执行—验证”过程,与《麦肯锡原理》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异曲同工,这是商业上验证商业判断的方法,也是科研方法。

2、避免思维定势常识,既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决策,也可以成为思考的羁绊。

所以知道何以依赖常识而何时摆脱常识,就是一种无比重要的人生智慧。

思维、判断都依赖于一定的前提,这就是我们的框架,能够跳出框架以避免思维定势(think outside the box)就会获得一种创造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解决方法。

从这个角度讲,铃木敏文毫无零售经验,反而成为他的一个优点,可以让他摆脱思维定势去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