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_第七八讲_学习动机共34页文档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对学习的影响 本章要点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认知失调论自我效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要求识记学习动机的含义及构成 (一)动机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
动物的行为简单,其行为原因比较容易理解。
人的行为复杂,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易解释。
在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时,直接观察到的是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
至于包括人在内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
在涉及动物行为动机时,常用需要和内驱力来解释。
如食物剥夺引起饥饿,这种饥饿刺激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动物寻找食物;动物吃到食物,饥饿消失,停止寻找食物的行为。
在涉及人的行为时,除了使用需要和内驱力等概念之外,还用目标、兴趣、愿望、理想、信念等概念来解释。
因此,需要、目标(或目的)、内驱力、兴趣、理想、信念等都成了描述人的行为原因的术语,它们表达的概念难以严格区分。
动机有两种功能: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
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同动机水平低的个体相比,其情绪和意识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在动机指向的目标达到之前,这种唤醒状态将维持下去。
如学生在迎接高考或中考时,其唤醒状态保持较高水平,一直要到考试结束后,思想和情绪才会放松。
第二,指向功能。
有较强动机的个体,同无动机的个体相比,其思想和行为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
如一名球探与一名普通球迷同看一场足球赛,由于球探有特殊动机,其行为指向与普通球迷不同,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他需要的球员的表现上。
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内驱力是推动有机体的能量,包括生理的内驱力和社会的内驱力;诱因是指吸引有机体的行为目标,即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目的物。
当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时,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
第七章学习动机

(3)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 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期望。
学生的表现 教师对学生 表现的评定
教师对学生的印象
教师归因
教师的反馈
语言的
(错误改正)
教师的行为
(赞许、训斥、愤怒、 同情、鼓励、安慰、帮 助)
非语言的
(如面部表情)
学生觉知到 自己的成败
学生猜想教师 对他的态度
学生归因
◦ 他从成就动机中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 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 这两种力量的组合形成如下四种情况:
追求成功
避免失败
成就动机
高 高 低 低
低 高 低 高
高 中 中 低
成就动机的结构影响人们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 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有一定风险的工作; 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4)高一级需要产生时, 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 一时期内,人就有多种 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 占主导地位。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启示:
◦ 为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应注意满足 学生的基本需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实现 的倾向;
◦ 注意需要的层次性。
归因( Attribution ):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 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 成败的归因。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在 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
1 、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 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 2 、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 必要的。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 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 二、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三、成就归因理论——维纳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一、强化理论
(一)教育应用 1、一般来说,强化能增进学习动机 2、惩罚一般削弱学习动机,但有时也可以 使一个人在受到批评后奋发图强。 (二)评价 1、强调奖励与惩罚措施的使用 2、过分强调外部强化,忽视或否定人的自 觉性和主动性(自我强化)
1、学习内驱力
2、学习期望
(一)学习内驱力
1、内驱力:是由于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 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平衡的一 种内在推动力,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Hale Waihona Puke 2、学习内驱力:属于社会性内驱力——奥 苏伯尔 (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3)附属内驱力
三种内驱力的发展: 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占主导地位;
三、成就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之行为的原 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 德于1958年提出的。后来,韦纳又进行了深 入研究。
(三)韦纳——动机的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为的基本动力。 韦纳把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归纳为3个纬度6个因素。 三维度: ①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 ②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分为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 因。 ③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分为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 因。 六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 心状态、外界环境。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
1、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 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是由班杜拉首 次提出的。
第7章 动机与学习《普通心理学》

注意
人格
动机
《普通心理学》
思维
情绪
记忆
✩精品课件合集
第七章 动机与学习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动 机 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第一节
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 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或动力。
•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 动力”,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 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 目标的内部启动机制,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 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了 25 分钟就要求出来,有 3 个被试待了2 天,1 个被试待了 8 天,其感受是再待 1 分钟就会发疯。
四、学习动机的功能与分类
(一)学习动机的功能
• 学习动机产生于某一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是由学习情 境和学习者的有关特征相互作用的过程转化而成的。
• 学习情境,主要包括任务性质(难易程度、材料的有趣 性等)、评价者及其评价方式、潜在的奖励或惩罚等。
于外部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功能与分类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3. 根据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划分 1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与学生对学习的社会意义的认识相联系,它是社会要求在学生学习 上 的反映,是学生本人的理想、世界观等在学习上的体现。 2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这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的特点及其切近的意义相联系的动机。这类动机较为具 体 ,且有实际效能,但作用较短暂且不稳定,容易随情境的变化而改变。 两种动机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4. 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1918—2008)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划分的三种主要动机: 1认知的内驱力推动个体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源于个体内 在 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推动个体提高自己的地位、成就、威望等。 3 附属内驱力推动个体获得重要他人(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而做出各种努力。
学习动机

四、消除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
• 1.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打破失败不可避免的神话 • 2.改变学生的消极归因 • 3.转移学生对失败的注意力
(二)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 1.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 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 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 5.给学生以适当奖励 • 6.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 • 我监控。
• 当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 行为结果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 一个人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是受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 • 第二:替代经验 • 第三:目标设置 • 第四:成败归因 • 第五:奖励 • 第六:学习监控
•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多 方面的影响:
• 第一,影响活动的选择 • 第二,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 第三,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 第四,影响任务的完成 • 总之,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动机作用。
第三节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认识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力求认识世 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求真 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倾 向。
• 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都可以看作是内驱力,是后天习得的学习 内驱力。
• 学习动机也离不开诱因和目标。如:知识、分数、考大学、父母 表扬、竞赛等。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 一的。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 提高成绩。
普通心理学 动机PPT学习教案

第9页/共117页
第一层 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 包括:饮食、住所、配偶、睡眠、氧气等; 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是
对生存的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整个 机体将会被生理需要所主宰; 与其他需要相联系。如自以为饥饿的人实 际上可能缺乏爱、安全感和其它东西。
第20页/共117页
第21页/共117页
(2)需要是天生的; (3)低级需要(前两种)先出现高级需
要后出现,但各层次之间不是不可逾越的;
第22页/共117页
(4)把低级需要叫做缺失需要,高级需要成 为生长需要。
第23页/共117页
(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准确的他人知觉;接受自己和他人;自发 性;集中于自身之外的问题;超然独处; 自治和不随波逐流,赏识美好;高峰体验; 与一些人关系密切;尊敬他人;明确的道 德准则;创造性。 (据sugarman,1986)
任何一次日落都如第一次那么壮丽; 任何一朵花都具有令人屏息观赏的
可爱性,即使他已见过一百万次花 朵; 他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儿,就像他初 次看到婴儿一样,觉得那是奥妙的 杰作。
第37页/共117页
第八、高峰经验
神秘的或富宗教色彩的体验; 诸如观察一位小孩嬉戏或欣赏音乐等经验,都能完
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且产生高度的愉快状态。
精神需要
对精神产品、精神安慰等得需要;认知需要、 情感需要;精神追求;
物质与精神不能分割;
第4页/共117页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AbrahamH.
Maslow,1908-
1970),美
国心理学家;
犹太人,智
商190多;人
本心理学创始
普通心理学动机课件优选文档

二、动机与需要
❖1、需要及其种类
▪ 内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 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 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的种类:
❖ 按起源:自然需要vs.社会文化需要 ▪ 自然需要又称生物学需要,指个体对那些为维 护自己的生命及延续后代所必需的条件的要求。 ▪ 社会文化需要指人对劳动、娱乐、交往、求知、 成就和社会赞许的欲求,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需要的种类:
❖ 按对象:物质需要vs.精神需要 ▪ 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对象的欲求。 ▪ 精神需要指个体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欲求,即人 对真(科学)、善(道德)和美(艺术)的追 求。
2、需要的特性
❖ 对象性 ❖ 动力性 ❖ 多样性 ❖ 社会性 ❖ 个体性 ❖ 发展性
3、需要理论
❖ A、马克思的需要理 论 ▪ 论述了需要的特性。 ▪ 肯定了人的需要的 合理性。 ▪ 对需要进行了分类。
❖ 1、饥饿 ▪ 与胃壁收缩有关。 ▪ 与血液化学成分有关。 ▪ 与下视丘的神经中枢有关。
❖ 2、渴 ▪ 与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的化学变化有关。
饥饿、饮食和体重的影响因素
下丘脑
饮食习惯差异(正常者vs.超重者)
自什 男么 女样 的的 不体 同形 想吸 法引 。人
?
来
——
二、生理性动机
❖3、性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一、动机的一般分类 ❖ 1、根据动机的来源
▪ 外在动机 ▪ 内在动机 ❖ 2、根据动机的性质 ▪ 生理性动机 ▪ 社会性动机
一、动机的一般分类
❖ 3、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发展中的作用 ▪ 原始的动机 ▪ 习得的动机
普通心理学07动机共35页文档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5
普通心理学07动机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