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及其意义作者:朱羽洁周梦迪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产生开始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并在发展中显示了其理论的、方法论的以及现实的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96-01马克思在其发表于1988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是用“实践”的观点来批判以往一切哲学的缺陷。
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自觉自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揭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
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都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做了补充和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也对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中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准则。
在中国,毛泽东首先在其《实践论》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行”加以改造,使之与实践观相联系,接着,又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规定了实践的概念,认为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直接改造现实世界,使之发生变化。
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均有对实践观的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然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发展和升华,那么它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其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命性和⾃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3)这种品质是⼈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和⾃⼰的认识过程。
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4)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实践没有⽌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的先导,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概念和意义(物质的定义和理论意义)1)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实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辩证统⼀)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的。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在规律⾯前是⽆能为⼒的。
⼈们通过调整⾃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规律。
否认⼈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的否定。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3)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也是他清算自己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
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早年曾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从唯心主义走上了唯物主义,同时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思想他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从人本质异化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并以萌芽的形式表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从而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高二政治导学案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学习目标】【自学提纲】1.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与社会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自然科学基础是直接理论来源是。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的有机统一,的有机统一。
原因: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坚持从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因而第一次实现的有机统一。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的观点贯穿到,实现了的统一。
②实现了基础上的的统一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坚持科学的观点,它全部理论都来自,又经过的反复检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的科学、的科学,是无产阶级。
辩证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探究思考】1.P18第一个方框中的探究思考题。
2.P21第二个方框中的探究思考题。
【课堂检测】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C.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重要成就D.哲学社会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三个统一是指( )①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②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统一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3.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标志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的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A.科学的自然观B.科学的社会观C.科学的历史观D.科学的实践观5.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A.第一次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B.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C.它的理论即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实践检验的反复检验D.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
在马克思以前,康德、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这样做了。
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
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
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
但是,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实践观一类。
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
他把当下的实践形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视为实践的总体。
因此,他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
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人道主义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
他的这种理论失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
这样,当此种实践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
大多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是实证论的,其对实践的见解也就必然是直观而偏狭的。
他们的一切经济分析都是以现实的实践,即工业、市场和商品交换为前提的。
因此,他们似乎有权责备马克思的实践过于抽象,因为后者把超越这一前提作为自己哲学的立足点,亦即“社会化的人类或人类社会”。
这样,马克思好像陷入了夹缝中:对于抽象的实践观来说,他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观;而对于直观的实证的实践观来说,他似乎又成了“抽象的”实践观。
如果说上述分析还只具学理意义的话,那么当人们完全忘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和直观的实践观的区别,并因而用直观实践观指导当前实践时,重申两者的区别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
概言之,马克思的实践观内含着对于理论的渴求,因而是自觉的,以一定社会目标为方向的;内含着现实普遍利益即人民大众利益的价值导向,因而是革命的,批判的;内含着把个人有限生命溶入伟大的人类解放事业并从中获得生命意义的人生导向,因而是积极的、向上的。
“改变世界”的解读——马克思的实践观

“ 变世界 ” 改 的解 读 — — 马 克 思 的 实 践 观
范 明 水
( 南 大 学 海 南 海 口 5 10 海 7 70)
【 摘
要 】 马克恩的全部思考即是围绕“ 改变世界 ” 而展 开, 实践 的观点是马 克思主 义哲学 的历史起点 和逻辑起 点。 因此 , 解读他 的 在
主 义 辩 证唯 物 主 义 ” “ 证 唯 物 辩 。 “ 是 辩
实践 的、 人类感性的 活动 ; 费尔 巴哈 把人 看做是 单个 人所 固有 的抽象
物 , 唯 物 主 义 则 把 “ ” 解 为 属 于 一 定 社 会 形 式 的 、 行 实 践 活 动 的 新 人 理 进
改变世界的解读马克思的实践观改变世界的解读马克思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改变世界的解读马克思的实践观范明水海南大学海南海口571700摘要马克恩的全部思考即是围绕改变世界而展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 改变世界” 的解读 ——马 克思的 实践观
马 克 思 主 义 与科 学发 展 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 民 市 社会 , 新唯物 主义的立 脚点 则是 “ 人 主义 ” 在社会历史领 域的“ 推广和应用 ” 也就是运用辩 证唯物 主义的基 人 ; , 类 社会” 社会化 了的人类 ; 或“ 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全部旧哲学只是 本原理去解释和说明社会历 史。在这种理 解中 , 既要求人 们 以唯物 主 新唯物 主义的历 史使命 则是改 变世界 。以 义观点去解释历史 , 也就是以社会 存在 去解 释社会意识 ; 又要求人们 用 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 , 辩证法 的观点去解释历史 , 也就是辩证看待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 、 史 历 发展过程与人的创造活动等等的相互关系。 近些年来 , 哲学界又提出以“ 实践唯 物主义 ” 表述马 克思主义 哲 来 学。这个提法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在《 意志意识 形态》中的一段论 述 : 德 对实践 的唯物主义者 , 即共产主义者说采 , 全部问题 都在于使现存世 界 革命化 , 际地反对和改变 事物的现 状。实践在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中具 实 有重要 的地位 。从 历 史的角 度来 看 ,84年 , 克思在 《14 14 马 84年经 济 学一哲学手稿》 神圣家族》 和《 中开始 突显实践 的作用 。到了 14 8 5年 , 马克思开始以实践 为基础 , 构建 自己的新世界观 。此日 马克思 把自己 寸, 的哲学称作“ 实践的唯物主义 ” 。这一称谓在后来 马克思 主义 哲学的发 展过程中 , 引起了人们广 泛的争论 。对此 , 术界有不 同的理 解。一种 学 理解认为 , 马克思 恩格斯在这里把他们所创立的哲学概括 为“ 实践唯物 主义”; 另一种理解则认为 ,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所讲的是“ 实践的唯物 主义看 ”而不 是“ , 实践 唯物主义 ” - 。2笔者认 为 , “ F 用 实践 唯物 主义 ” 来 想的正确引申 , 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本观点。从某种 意义上说 , 这 种争论反而显示出买践范畴的重要意义。 买践唯物主义首 先是 突出 了马克 思主 义 哲学 的根本 特性 即实 践 性 。实践观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环 节 , 离开 了实践 观 , 就无 法理
费尔巴哈实践观以及马克思对其观点的批判改造_读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

探索研究费尔巴哈实践观以及马克思对其观点的批判改造——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冯 雪 李 娜(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 050091)摘 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人类哲学史上伟大变革过程中的一份研究性的纲要。
本文首先分析费尔巴哈错误实践观以及产生的原因,通过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错误实践观的批判,得出科学实践观的内涵,以及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我们学习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 实践 费尔巴哈 马克思马克思在《提纲》中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的制定了“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系统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这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以后,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取得初步成果的条件下,第一次同所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的标志。
所以,恩格斯高度评价《提纲》说:“作为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一、费尔巴哈错误的实践观以及产生原因费尔巴哈是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斗争中,形成和发展了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从而“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但是费尔巴哈却是一个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他在自然观方面坚持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却仍然陷入了唯心主义,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这就必然导致他的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一)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1、费尔巴哈简单的把感性直观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
费尔巴哈从他的直观唯物主义出发,不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而是“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
他认为实践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而不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显然将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混为一谈,以感性直观活动代替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1.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
2.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3.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4.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
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二、辩证唯物主义1.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2.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
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3.普遍联系,变化发展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辩证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4.可知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
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
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
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作者:刘紫瑶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12期摘要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犹如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颗皓石,其价值不可估量,它是马克思在对人类世界不断探索考究后,同时对自身思想理论不断扬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建立,推动了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上的变革,故本文欲以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为切入点,对其一系列变革进行探析,以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进行正确的了解,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精髓。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被称为科学的哲学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从实践角度出发运用科学实践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在吸收借鉴前人优秀理论成果和自身理论在自我批判中不断成熟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正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奠基石去理解世界,从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变革。
以下分为科学实践观在哲学上实现的变革的论述。
一提到本体论必然会想到何为世界的本原和物质与意识谁为第一性两个问题,从回答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中我们将其分为两个不同派别:认为物质先于意识存在的唯物主义和认为意识先于物质存在的唯心主义。
虽然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先于意识存在的本体论,但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是,它是以实践去认识世界,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世界,从而推翻了唯心主义思辨本体论,同时又扬弃了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在本体论层面上进行了重大变革。
1.科学实践观推翻了唯心主义思辨本体论哲学史上完整的本体论开始建基于西方哲学,并且密切关联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始末。
其实在观察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发展过程中的时候可以发现,唯心主义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是占据统治地位的,这一本体论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思辨式的思维方式。
柏拉图是较完整形态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的铺路人,在此之后,多种不同形式的唯心主义本体论都逐渐出现并得到发展,直到黑格尔的思辨哲学面世,其理论中都能够看到柏拉图式本体论的影子。
唯心主义本体论把研究的现实世界看作是虚无的、有限的、无根的、感性的存在,可是这些虚无的存在现象的背后的无限的、真实的、永恒的基础和绝对、客观的本质才是哲学应该关注和追求的。
与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马克思坚持从科学实践观出发去探索现实世界,他认为哲学最应该关注的是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不应该是主观的、想象的虚幻主体,并指出人类和社会的现实问题要通过付诸实践去解决。
2.科学实践观扬弃了旧唯物主义本体论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最大的区别就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一立场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因为他们都是用物质本身来解释说明世界的本原问题。
然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不同的是,费尔巴哈并没有说明意识根源于什么物质,以及物质是怎样决定意识的。
由于他没有对实践进行深刻透彻的理解,所以他的唯物主义只能驻足于自然观,对事物和现实进行直观上的解释,从而成为形而上学的脱离实践谈物质的直观唯物主义者。
旧唯物主义在探寻世界时善于运用金、水、火、气、甚至原子等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物质的本体,认为物质世界的原始成分就是其本体,这种理论最多做到了对世界的解释,但是随着其理论的缺陷,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使得其逐渐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并且伴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结论被不断地否定,这也意味着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已穷途末路。
马克思看到了这种解释世界的方式的弊端,他立足于科学实践观,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为切入口,强调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并运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总结物质世界的唯一共同性即客观实在性来归纳物质的定义,这两个突破既避免了旧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机械性,又做到了自然与科学的统一。
自科学实践观建立,马克思坚持做到从实践出发去解释物质世界,其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自然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缺陷,最后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科学的自然观。
(一)批判旧唯物主义自然观恩格斯认为旧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原始唯物主义自然观,其主要特征是世间万物一切物质的本原都能用一种直观的物质来概括;第二类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逐渐发展,它们深受其影响,善于用力学来证明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第三类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自然观,这类观点一方面它肯定了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而另一方面它又隔断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两者是彼此孤立存在的,没有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之间的关系进行透彻理解。
马克思认为旧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了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从这一点来看他是给予充分肯定的,但是旧唯物主义自然观仅仅通过直观地、感觉地观察自然的这种肤浅的方式是无法科学证明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结论的。
原因在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界视为人的主观精神的观察对象,那么人的主观精神就会成为独立于自然界外的一种存在,从而人的主观精神及其所创造的社会生活都将不属于物质世界的范畴。
由此可知,这种直观、臆想式的推理不能有效证明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指出要想对自然界进行深刻了解,必然要从实践出发,不能离开实践空谈理论,而是要用实践去证明思维的正确性,由此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二)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新自然观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自然观进行了批判,在曲折中摸索着前进,终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自然观。
它肯定了旧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的这一观点,并强调以此作为前提,并用实践的方式去证明这一论断。
它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先于人存在的,人类一切生产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离开自然,人类将不能再进行实践活动,也将无法得以生存,这充分肯定了人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紧密联系的关系。
马克思的自然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线,将实践作为基础,同时他发现对自然的改造过程进行得越深入,对自然的了解也就越深。
马克思的这种建立在科学实践观上的自然观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福祸相依的紧密关系,他认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去改造自然,适度的改造会让人与自然共同得到发展,但若无节制、违反自然规律地进行改造,人类终将会尝到大自然回赠的恶果。
由此来看,马克思十分注重自然与人类的发展关系,人类对自然的重视,就是对人类自身的重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对人类在改造自然方面给予了警示作用,也是在倡导人类与自然要做到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马克思正是在吸收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哲学的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在结合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之后产生的。
但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并不是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的简单堆砌与融合,正是由于马克思将科学实践观融入到了辩证法中,做到了将两者科学统一起来,才最后能在辩证法上实现了变革。
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阐述马克思是如何将科学实践观引入到辩证法之中的。
(一)对黑格尔辨证法进行批判黑格尔将其逻辑学说称为“神”学,即其学说的内容是代表了神的精神指示,正是神的心声所向,然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本应该是人,而不是神,这也冥冥之中暗示着黑格尔学说注定最后会被人类所弃。
马克思在认识到黑格尔“神”学说后,在其理论基础上看到了不可遗弃的闪光点——辩证法,于是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又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种纯理论性质的科学,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是抽象式的思维,马克思认为这种抽象思维是不会与现实产生关联的,就像抽象的货币虽然能代表现实中的商品进行交换,但是它不能与现实相提并论、产生关联,因为抽象的理论需要外化才能成为自然界。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学说进行批判之前先肯定了他的杰出之处,即“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学说,马克思认为它将人看作是一种不断自我创造的过程,深刻掌握了劳动的本质,认为人是自己通过劳动从而区别开了动物,并将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外化、对象化创造出了符合人类自身需求的外部世界,从而出现了主客体的对立,人类对这种对象化进行了扬弃,通过占据对象,最后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又回归到了自身,这一系列过程就是进行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马克思同时在此看到了理论弊端,他指出,黑格尔虽然看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他仅仅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并没有指出其消极方面,同时黑格尔所理解的劳动只是抽象劳动,是属于唯心主义方面的精神上和思维上的劳动,这也说明了其辩证法不能与人类历史相融合的原因。
(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黑格尔将人理解成抽象的人并且在其对象化理论中指出自然是在对象化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对其有不同观点,批判其理论存在唯心主义的缺陷并进行了改造,他在其哲学中强调人是现实的人,现实中的人才是劳动的主体,同时人还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在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在现实实践活动中发展了自己,也创造了人类历史,并对自然进行对象化的活动来对其进行符合人类自身需求的改造。
实践既不是黑格尔所理解的抽象的活动,而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留下了“人为”的印记,对大自然改造的过程中对自然的了解又进行不断加深,自然也对人类进行了信息反馈,由此一来,实践成为了主客体之间联系的渠道和桥梁,人类在实践的不断否定与肯定中前进。
马克思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法的理论观点既批判了黑格尔学说的弊端,又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进行了有机统一,实现了辩证法上的伟大变革。
通过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内涵及其在哲学上实现的伟大变革的阐述,或许可以了解到了马克思哲学在人类哲学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也能深刻理解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不可撼动的地位。
我国在对马克思中国化的过程中更应该对科学实践观进行深刻理解,通过实践将十九大的内容贯彻落实到人们现实生活中,从而实现人人翘首期待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