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人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之我见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代表人物当提起马克思主义,我们最先想到的是毛泽东同志和列宁同志,因为他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代表人物。
列宁带领着俄国人民发动了“十月革命”,并建立了俄国苏维埃联邦政权。
而毛泽东带领着中国人民打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粉碎了国民党的假合作阴谋,并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这些代表人物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仅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历史经验并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实质和内涵深受人民的认可,正是这种认可才让他们成功的。
二、对实践的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出,实践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物质世界的社会历史活动。
这是实践的意义,我却认为它不仅是实践的意义和要素,更是实践的本质所在。
一个人的生存,不仅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其重要,在从其中生存的经验中总结,再在从认识中找寻能更好的生存实践发法。
实践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活着,我感觉应该是为了生存而更好的生存,在生存中去探寻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有三个特点:1、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从它的要素、过程和结果看,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3、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居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的正确认识不是凭空得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本来就有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
社会实践的需要,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社会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发展积累的资料和丰富经验;社会实践不断为人们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手段,社会实践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3)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也是他清算自己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
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早年曾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从唯心主义走上了唯物主义,同时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思想他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从人本质异化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并以萌芽的形式表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从而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基本类型与基本方式

实践的基本类型与基本方式
一、实践的基本类型
6.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活动的客 ted w体ith 出Asp发os区e.S分lEidveaslufaotrio.NnEoTnl3y..5 Client Profile 5.2
B.C创op立yrig和ht改200造4-2社01会1 A关spo系se的Pt实y Lt践d. a.制约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b.理解人的本质的重要视角 c.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
Evalu本ation only本.
与
ted withCAosppyorsigeh.St 2li0d0e4s方式-f2o0r1.1NEATsp3o类型.s5eCPliteynLt tPdr.o基 本 方file 5.2
式
实践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方式
一、实践的基本类型
1.按照实践活动的主体区分——个体性实践、集
实践的基本类型与基本方式
一、实践的基本类型
6.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活动的客体 出发区分 Evaluation only.
ted wCit.hC创Aos造ppyor精sigeh.神St 2li文0d0e4s化-f2o的0r1.1N实EA践Tsp3o.s5eCPliteynLt tPdr.ofile 5.2 a.包含精神性因素 b.包含审美价值 c.包含物化形式与精神内容的统一 d.包含人区别与他物的特征
二、实践的基本方式
实践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方式
1.物质生产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2.精神C生o产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3.人口生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根本关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从实践出发、到实践回归,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更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证实,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
实践观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任何认识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终点;任何认识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观,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观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更是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简要分析实践的历史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简要分析实践的历史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完成了从伦理道德实践观到生产实践观的转变实践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通常用与“知”相对的“行”来表示。
在西方哲学史上,实践概念自希腊哲学起就已产生。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人的活动分为三类:一是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它是按照自然法则而不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活动;二是道德和政治活动,它是以人自身的幸福、善恶为目的的活动;三是思辨的活动,它是以普遍性的知识和真理本身为目的的活动。
而亚里士多德否认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活动为实践活动,而将后两种活动才视为实践活动。
康德对西方哲学的这种实践观传统做了修改,认为思辨活动并不是实践活动。
康德认为,实践就应该是道德实践,因为以自身为目的的道德活动,不包括任何经验条件,而是以绝对命令的道德律令为其基础的一种理性活动。
而实践在客观唯心主义者看来则是一种独立于人脑之外的客观的精神实体的活动。
简言之,前马克思时期的实践观主要是伦理道德实践,生产活动在其中毫无地位。
而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生产活动,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念”,完成了从伦理道德实践观到生产实践观的转变,生产实践由此第一次被赋予实践的崇高含义,从而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传统实践观。
按照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从而解决了认识的源泉、基础和动力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因此,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纽带或中介。
但是这种见解把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当成给定的存在,把实践作为外在的联系嵌入主体客体之间,这实际上是把实践限定为认识论范畴,其结果是极大地限制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有的地位。
阐明实践的历史性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认识。
实践主体无法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而具有历史性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与社会历史活动。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这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第一,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人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处于奠基性的地位,它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点,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回答存在问题必须从解读人的感性活动开始,人的感性活动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探究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开启了比海德格尔更成功的生存论转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历史的宏观角度对他们的理论出发点现实的个人作了解释,这里称之为现实的个人之社会历史规定性。
所谓人的社会历史规定性是指:他们是一定生产力的使用者,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
第二,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的过程都是人借助一定的手段,不仅改变客观对象的形式,让对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对象中实现了预定目的过程。
目的性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活动始终离不开具体的目的,在人从事具体的实践活动之前,目的早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了。
从实践的手段来看,一定的手段(即生产工具)体现着人类理性机巧,以及人类本质力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
实践主体的劳动能力及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手段的发展和更新上,而手段的改进和发展反过来又加强实践主体对客体对象世界的改造,手段标志着人类实践水平的质量和发展程度。
所以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
体系中,实践是贯穿于其始终的一条中心线索。马克思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强调
了实践在人类自身和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实践。人类认知了之
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认知了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
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先用实践认识世界,然后从
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
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
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
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
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
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
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马克思指出:“在
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
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
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
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主要强调的是人是自
然界的一部分,但是把人和自然界相联系起来的就是社会实践,人只有通过不断
地实践,才能认识世界,然后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认知了世界以后,然后通过
自己的认知,再改变世界,把世界改变成自己理想的世界,所以说实践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
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丰富的物质资料,并解决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是实践作
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最关键形式。用实践去认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去
更好的了解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所以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对于大
部分问题,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一步一步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