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合集下载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2019义务教育教科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主题:理想和信念课时:第2课时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基于阅读: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基于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基于口语交际: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二、学情分析本组课文,既是对学生已有语文读写基本功的复习和巩固,又是今后各方面语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础,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三、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四、教学目标1.关注人物外貌、神态和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的精神品质。

2.领悟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课后前后照应的写法及好处。

六、评价任务1.通过合作交流评价学生能否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2.通过讨论交流评价学生能否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

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11.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忠于革命被捕时沉着镇定被审时坚贞不屈被害后对比前后照应九、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2、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3、面对敌人的抓捕,李大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4、“我”的表现呢?【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敌人、李大钊、“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幺?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深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感恩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4.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录音机等。

2. 学具:学生自主准备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 词语解释: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4.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5.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

6. 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重点词语:回忆、家庭、亲情、感恩等。

3. 重点句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最新5篇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最新5篇

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最新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5篇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设计「优秀」,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课文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

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发情感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

(生自己说再汇报)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

(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内容。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生词,理解作品中的重点句子。

学会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学会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提高阅读能力。

学会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环境等,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阅读兴趣。

体会作品中人物面对困难、勇敢坚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创作的一部冒险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经历。

2. 作品梗概:鲁滨逊因船只失事,流落荒岛,独自生活了28年。

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搭建房屋、种植粮食、驯养动物,最终成功获救。

3. 人物形象:鲁滨逊勇敢、智慧、乐观、坚韧,具有开拓精神。

4. 作品主题:勇敢面对困难,自立自强,开拓创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作品的背景、梗概、人物形象。

作品的主题思想。

2. 难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作品梗概,圈画生字、生词。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环境等,分享阅读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作品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布置阅读笔记、读后感等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内容:作者、作品背景、作品梗概、人物形象、作品主题七、作业设计1. 阅读笔记:整理作品中的生字、生词,摘抄喜欢的句子。

六年级语文(统编版)-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1教案

六年级语文(统编版)-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1教案
回顾课文,为
深度体会人物品格做准备。
三、聚焦描写,体会人物品格
1.被捕前:1-7自然段。
2.被捕时:8-18自然段。
3.被审时:19-29自然段。
4.被害后:30-33自然段。
通过自主批画,共同品读课文中各个事件中的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的品格特点。
四、了解首尾呼应
引导发现首段和最后一段对李大钊被害日期的反复,初步体会首尾呼应写法的特点。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二课时
学科
语文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六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12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Leabharlann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进一步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关注李大钊先生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接受革命文化熏陶。
3.发现文章开头和结尾处李大钊先生牺牲日期的前后呼应,初步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听写反馈
1.谈话导入。
2.听写词语。
3.对照订正。
夯实基础,听写字词。
二、回顾
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提示,将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理解父亲牺牲对作者的巨大冲击,体会作者对
父亲的无限怀念。
五、 小
结与作业
1.总结李大钊的品格特点,理解“理想与信念”的巨大作用。
2.拓展《囚歌》,升华情感。
3.小结学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11 p58《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11 p58《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11 p58《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十六年前回忆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回忆起十六年前的一件事情,通过对这件事情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 写作顺序: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通过描述十六年前的情景,引发读者的回忆和思考。

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十六年前回忆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相关话题,引起学生对十六年前回忆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找出文章的写作顺序。

3. 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和交流。

4. 解析课文:教师对文章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文章写作顺序:时间顺序3. 文章主题思想: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七、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题: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

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李大钊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李大钊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李大钊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李大钊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李大钊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四、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