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第一课时 束菊艳 新华爱心高级中学 新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内容解析41页PPT

中庸之道内容解析41页PPT

1
0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庸之道内容解析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Leabharlann 吁嗟身后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中庸之道教案及反思

中庸之道教案及反思

中庸之道教案史存敏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师: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 ?论语·为政? )。

(投影)那什么叫“不惑〞?〔停顿〕于丹曾解释说,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投影,同时板书中庸〕,智慧通达是为不惑。

那什么又叫作中庸呢?同学们对这个词有什么样的理解,可以各抒己见。

生:……〔喊学生答复频率可以稍微快些〕师:简略复述学生答复,检出对于中庸理解有偏差的〔如圆滑和稀泥骑墙〕---那常常是我们生活当中所认为的中庸,但真的是如此么,为了解开这个疑惑让我们进入?中庸之道?这一课。

1、投影一第 1 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6.29〕师:要求一个学生来读一遍.生读。

师:应该以怎样的口吻来读。

生:遗憾、赞叹。

师:这句话表达什么呢?生:中庸是一种道德。

师:而且是最高的道德,字面上的解释,中和可常行的,也就是说这种道德可以在平常的生活时间中建立起来,虽然平常却是道之所在,所以孔子才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赞叹这就是最高处所,此最高处所并不在另一个世界或超越这个世界,就在平常的生活中。

宋代程颢兄弟把中庸抬到了一种高度,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投影〕那么中庸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投影二第 2 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那么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6〕学生诵读此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

师:比方做菜时盐放多一些好呢还是少放一些好呢?生:一样的师:用本章的一个成语来说便是----“过犹不及〞〔板书〕释义:过头与做的不够是一样的。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 4.14《中庸之道》教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语文版-语文-高二语文 4.14《中庸之道》教案 语文版《论语》选读

4.14《中庸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

2、从其它章节中举例说明孔子是怎样把“中庸之道”贯彻于自己的言行的。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文本1.诵读感知(略)2.整体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3.24、17.13)中礼(1.12、17.24)中和(13.23 )(2)中庸的“中”是否为折半以取中,搞平均主义?二、深入探究文本1、结合译文,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2、探究文本。

(1)“中德”:探讨“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说说“过犹不及”的含义,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讨论“乡原”在现实生活的危害。

(3)“中礼”:结合《沂水春风》,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具体认识和把握中庸之道。

(4)“中和”:收集并交流有关“和”的熟语、格言;通过交流的信息和链接的内容,概括说明“和”的含义;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联系生活或具体材料,体会“君子和而不同,小子同而不和”的深刻内涵。

三、补充阅读关于中庸原理,散见儒家论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传作的《中庸》章句。

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下面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是也(厥与其通,允执厥中即允执其中)。

下面逐项说明之,希望有助於“很好地解释一番”。

(1)允执其中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起源。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友情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家庭、友情、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人际关系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庸之道。

第四章: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

4.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联。

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寻找提升素养的方法。

第五章: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5.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弘扬中庸之道的途径。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第六章: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关于平湖市六届百名师德先锋拟表彰人员的公 示

关于平湖市六届百名师德先锋拟表彰人员的公 示

关于平湖市第六届“百名师德先锋”拟表彰人员的
公示
根据《关于开展平湖市第六届“百名师德先锋”评选活动的通知》(平教工〔2018〕9号)精神,经各学校民主推荐,市教育局审核,拟授予王鹰等112名同志为平湖市第六届“百名师德先锋”荣誉称号,现予以公示。

公示期限为5个工作日(2018年8月13日~8月17日)。

凡组织或个人认为某公示对象有不符合评选条件的问题,可在公示期内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市教育工会反映情况(联系电话:85010394、85236906)。

以组织名义反映的,需在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提倡用真实姓名并告知联系方式。

附件:平湖市第六届“百名师德先锋”拟表彰名单
平湖市教育局平湖市教育工会 2018年8月13日
附件:
平湖市第六届“百名师德先锋”拟表彰名单
(共112名)。

中庸教案作业(3篇)

中庸教案作业(3篇)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教材:《中庸》教学目标:1. 理解《中庸》的基本思想,掌握其核心概念。

2. 通过对《中庸》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庸》的基本思想2. 《中庸》的核心概念3. 《中庸》中的道德修养方法教学难点:1. 《中庸》中抽象的概念的理解2. 《中庸》中的道德修养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等儒家经典,激发学生对《中庸》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中庸”?为什么说“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二、新课讲授1. 介绍《中庸》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中庸》的基本思想,包括“中庸之道”、“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等。

3. 解释《中庸》中的核心概念,如“中”、“和”、“仁”、“礼”等。

4. 讲解《中庸》中的道德修养方法,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中庸》中的道德修养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中庸》中的道德修养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1. 总结《中庸》的基本思想、核心概念和道德修养方法。

2. 强调《中庸》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中庸》的读书笔记,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思考《中庸》中的道德修养方法在自身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庸》的基本思想、核心概念和道德修养方法,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中庸》中的道德修养方法。

高三语文中庸之道

高三语文中庸之道

• 孔子曾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 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知者 贤者过也”(聪明的人容易过头,愚蠢的 人往往不足……好人容易过头,不肖者容 易不足。)
• 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
讨论
• 中庸之道在今天的作用。要求结合实际, 大至和谐社会,小至日常生活。中庸之道 也有局限性吗?
这一切如此之美都是因为万物
之间有
存在。
因中致和
春秋末期的晏子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 酶酸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 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时东北方向狂傲地出现了九簇厉声尖叫的深蓝色光狮,似粼光一样直奔淡黄色流光而来!,朝着壮扭公主齐整严密特像两排闸门一样的牙齿斜勾过来……紧跟着女骑士姆荷
中《论语》选读 庸 之 道
• 花儿因为小草的衬托而格外鲜艳,鸟儿因 为天空的广阔而显得格外自由,夜晚的天
空因为星光闪烁而光彩夺目。
•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才能在山水相依时 展现出如诗般的永恒;花的艳丽,蝶的活 泼,才能在蝶和花相拥时迸放出一瞬间的 精彩;月的明,酒的幽,方能在那“举杯 邀明月”中才能将那洒脱尽情挥洒。
着壮扭公主的耍动,犄角状的手镯像钢球一样念动咒语:“原野
喀,肥妹
喀,原野肥妹
喀……¤雨光牧童谣→!仙女!仙女!仙女!”只见壮扭
公主的身影射出一片浓绿色鬼光,这时西南方向突然出现了五片厉声尖叫的青远山色光蛙,似余辉一样直奔浅绿色玉光而去。,朝着女骑士姆荷琳叶女士匀称的暗灰色猫妖 一样的牙齿斜勾过去……紧跟着壮扭公主也转耍着咒符像老鹰般的怪影一样向女骑士姆荷琳叶女士斜勾过去随着两条怪异光影的瞬间碰撞,半空顿时出现一道纯红色的闪光

说课稿束菊艳 论述类文章写作巧用“对立面”,提高文章“思辨性”(束菊艳)

说课稿束菊艳  论述类文章写作巧用“对立面”,提高文章“思辨性”(束菊艳)

说课主题《巧用“对立面”,提高作文“思辨性”》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语文组束菊艳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巧用“对立面”,提高作文“思辨性”》,这是一堂面向高三二轮复习的论述类文章写作指导课,下面从“考情分析和学情介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过程、说课反思”四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考情分析和学情介绍首先从考情上来看,近几年论述类文章写作已成为浙江省高考的明确文体,根据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和《考试说明》指导,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中,我们的作文指导和训练比较注重“二元对立”的作文复习,比如对2015年的“文品与人品”,2016年的“虚拟与现实”进行了指导训练。

另外根据各地市模拟卷,我们进行了任务驱动型的作文复习,这些作文材料出现了三种及以上的观点,考生要选取其中一个观点,或者综合各个观点而确定出自己的看法进行阐释分析。

总之不论是二元对立还是几元对立,不论是任务型还是阐释型的考查,论述类文章的写作目的是针对有争议的问题、模糊不清的现象谈认识,提出自己的立场、观点,让别人接受。

题目怎么考,学生就怎么写,能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几方面加以阐释、论辩。

解决了问题,说服了他人,就完成了写作的目的和使命。

从学情上来看,经过高二的作文训练以及高三一轮的复习,此时的高三考生基本上能过审题立意关,概念界定关、文章结构关,论证方法关。

学生也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的“思辨”性,比如针对一个作文题,能较清晰地列出自己的观点,并有意识地去寻找“对立面”进行思辨。

只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论证能力还有待提高。

尤其是针对“我的观点”的对立面进行的阐述不够准、深,思辨性不强,说服力度不大。

所以,基于以上考情和学情,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能够找准“对立面”,明晰“对立面”是针对“我的观点”的对立面,提高论述针对性。

2.学会巧用“对立面”进行论述的几个方法,能学以致用,提高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论证能力,为高考作文助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