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_7

合集下载

高中三年级生物易考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三年级生物易考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三年级生物易考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高中三年级生物易考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所处环境的总体,它包括了生物组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多个方面。

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组成要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三个方面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组成要素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生物群落、栖息地和生物圈。

生物群落由不同物种组成,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栖息地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间,为物种提供栖息、繁殖、觅食和逃避捕食的条件。

生物圈则是地球上维持生命存在的地域范围,包括水、陆、空气等不同环境。

二、能量流动能量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则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太阳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能量来源,它提供了光能和热能。

光合作用是生物对太阳光能的利用过程,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氧气。

而动物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能量在生物群落中的流动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决定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三、物质循环物质循环是生物、环境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其中,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的各种形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了碳循环,它涉及植物对大气中CO₂的吸收、转化以及释放过程。

氮循环是植物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涉及到大气中氮气的固定、植物的吸收利用以及细菌分解有机物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知识点,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高中生物中的生态学知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

它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组成和非生物组成两个方面。

1. 生物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有机物质。

动物则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与植物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2. 非生物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主要包括土壤、水、空气等。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

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介质,植物和动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活动。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物体的呼吸和光合作用至关重要。

这些非生物组成与生物组成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三个方面。

1.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给其他生物体。

能量在生物体间的转移过程中逐渐损失,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能量流动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数量和分布。

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通过呼吸释放氧气。

动物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将有机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和能量,并通过排泄将废物中的营养物质回归到环境中。

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促进物质循环的进行。

3. 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它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并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组织和相互作用关系。

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结构:1. 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中由各种物种组成的生命体群集。

生物群落不仅包括动植物,还包括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体。

2. 生态位:生物群落中各种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不同。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生存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和资源利用的差异,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多样性。

3. 硬件环境:生态系统的硬件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等非生物环境因子。

这些环境因子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4. 能流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机制。

能流是指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上层生物。

物质循环是指碳、氮、磷等元素在生物体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生态服务和生态调控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功能:1. 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抵抗外界干扰具有重要作用。

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生态系统不稳定,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

2. 养分循环和净化: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的过程,促进了养分的循环利用,维持了土壤的肥沃性。

同时,生物群落中的微生物和植物还能够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和降解,起到净化作用。

3. 水资源调节: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水分的循环和分配,起到了水资源的储存和调节作用。

它可以减少洪水的发生,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维持水源地的稳定。

4. 气候调控:生态系统通过吸纳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作用,对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起到调控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生态系统的定义和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单位。

它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并且在这个边界内,能够进行能量流和物质循环。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两个组成部分。

生物因素主要指的是生物群落,即由不同物种组成的一个生态集合体。

非生物因素则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等环境因素。

1.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活的各种生物体,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物因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它们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同时将有机物代谢产生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

2.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是生态系统中除生物因素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它们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是非生物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它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

气候条件对不同生物有不同的影响。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它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

水体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非生物因素之一,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水分,并且是物质循环的重要媒介之一。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它们维持着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平衡,保持着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1.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的流动过程。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入口,它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而动物的摄食、呼吸等代谢过程则将能量从一个物种传递给另一个物种,并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

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它们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得以循环利用,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所组成的一个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有机体、有氧简单且自洽的环境中,由许多不同种类的有机体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的群体。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揭示自然的规律和如何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方面来探讨一下生态学的相关知识。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是由物种、生境和自然界的物理化学过程三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系统。

生态系统中,物种分为原生生物和顶层掠食者在生态链中不同的级次。

原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包括植物、细菌、原生生物和真菌等。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承担着吸收光合作用产生的太阳能、水和二氧化碳的任务。

细菌、真菌和原生生物等担任着分解腐烂有机物、固定氮等任务。

而顶层掠食者则显得不那么重要,它们追逐捕食原生生物等,但主要起到调节生态平衡的作用。

生态系统结构中的生境通常由岩石、泥土和水体等非生物环境构成。

岩石、泥土等形成生态系统的基本架构,提供营养和孕育生命所需的水分和空气。

水体作为生态系统中水分和营养物的容器,在泥土、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在物种和生境之间,存在着很多生态学的现象。

其中包括物种分离、物种相交、生境隔离、生境改变和物种的迁移等。

这些现象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生态系统是它自己的一个生态过滤系统,主要在运作着空气、水、土壤、热量、群落能源和有机物质等5种基本物态的物和能量交流。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转化、削减和储存,使生态系统保持着各种生态循环的平衡。

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稳定性、可适应性和耐受性等功能。

1. 完整性功能完整性是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整个生态系统自身健康运转的重要方面。

如果其中某些物种的数量或品种受到破坏或丢失,那么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别是对环境的平衡和生态多样性影响非常显著。

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指由植物、动植物、土壤、地表水和气体等复杂的生物和非生物物质组成的自然环境。

它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可以较完整地体现自然规律,比如植物对应的土壤和地表水,以及不同植物之间以及植物与动物之间关于重金属、氮素和磷素等的移动和循环。

此外,生态系统还可以维护和保持地球内部热能稳定,有助于提高地球外部热量的承载能力。

生态系统由五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包括植物,土壤,气体,地表水和媒介生物(如动物)。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是碳的主要来源,提供食物和氧气,还可以稳定土壤状态,并使生态系统维持平衡。

土壤是植物的生长环境,它具有水分的吸收和滞留量,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气体在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碳氮磷循环中,气体可以携带物质,分布于植物,动物和土壤之间,影响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流动。

地表水是生态系统中一个丰富的资源,它可以提供必要的水分,有助于植物的生活。

此外,它还可以调节湿度,帮助植物吸收气体中的氮,磷和硫,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最后,媒介生物(如动物)可以通过其活动和行为,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中的养分,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复杂的功能,包括物种多样性维持、水土保持、改善生物环境、净化空气和水。

其中,物种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包括植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和微生物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的保持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适应力,有助于生物的更新。

此外,水土保持也是重要的功能,它可以保护地表水、土壤和植物的维持,有助于长期的降雨活动。

改善生物环境和净化空气和水是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

总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植物、动物、土壤、气体、地表水等组成的,具有保护物种多样性、水土保持、改善生物环境和净化空气和水等多种功能,为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以正确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努力保护生态系统,保证我们共有的家园永续发展。

易错点1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易错点1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备战2022年高考生物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1.(2021·广东)“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D.农业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诗中描写的有葛藤、黄鸟、灌木等生物,同时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故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C正确。
【详解】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
【答案】B
【叮嘱】营养级不是一个种群组成,可以是多个种群集合,同一物种种群也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1.(2021·广东高考真题)“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D.农业生态系统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答案】BD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并进
行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系统。

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群落和生物圈两个层次。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的物种集合,包括各个物种之间的相
互关系。

生物圈则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非生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
作用形成的一个巨大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
群落包括动植物群落、微生物等生物体。

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我调
节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是指有机物、无机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循环利用。

而能量
流动则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物种传向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1.(2010年海南卷)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水稻、杂草是生产者,鸭、害虫是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D 。

2.(2011年大纲全国理综卷)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 、 、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物的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等。

而外来物种引进以后,生物多样性下降,即对本地原有物种有抑制作用,所以是竞争、捕食、寄生,而不是互利共生。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有些物质具有生物富集效应,如重金属等。

先根据重金属含量排出:甲、乙(同一营养级)→丙、丁(同一营养级)→戊,而题干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故这5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为答案:(1)竞争 捕食 寄生 (2)3.(2011年四川理综卷)图A 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B),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

请回答下列问题:(1)沙氏变色蜥处于第营养级,其与卷尾鬣蜥的种间关系是。

(2)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

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结合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

(1)从图A可以得知沙氏变色蜥处于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它既可以与卷尾鬣蜥同时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又可以被卷尾鬣蜥捕食,所以它们的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2)由题干可以看出这些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即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3)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被捕食,数量减少,网蜘蛛数量上升,从而使较小的飞行草食动物数量下降,这又导致网蜘蛛数量下降,最终在各种动物的相互作用下网蜘蛛的数量趋于平衡。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1)三和第四竞争和捕食(2)垂直结构(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达到平衡一定的自我调节4.(2011年海南卷)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

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回答问题:(1)该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

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增强、不变、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知识。

(1)食物网中含有鹰的食物链有4条,鹰在这4条食物链上所处营养级可为第三、第四营养级。

兔和人之间关系既有捕食又有竞争。

鼠疫杆菌使人患病,与人之间关系为寄生。

(2)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与鼠的天敌相比后者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较大。

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3)蘑菇是营腐生生活的大型真菌,从自然界中获取现成有机物维持生活,属于分解者。

植物除利用光能之外,不能利用其他生物的能量。

答案:(1)4 第三、第四营养级捕食、竞争寄生(2)小于增强(3)分解者不能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应用1.(2011年福建理综卷)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相关概念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淋巴关系应为,故B错。

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方向应为,故C错。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关系应为,故D 错。

生产者与CO2库之间应是双向箭头,生产者的碳可以流向消费者,消费者的碳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以CO2形式散失到大气中,故A正确。

答案:A。

2.(2011年海南卷)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特点。

营养级越低,具有的能量越多,但营养级高低与生物体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故A正确,C、D错误。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兔可根据狼留下的信息逃避狼,这对兔有利而对狼不利,故B错误。

答案:A。

3.(2010年江苏卷)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解析: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多吃素食、少吃肉食”使人所处的营养级降低,减少了能量(粮食)的消耗。

C项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解释。

答案:C。

4.(2012年安徽理综卷,30(Ⅱ),8分)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2(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只/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2.25×107/7.50×108×100%=3%。

(2)种群密度=(第一次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标记数=40×30÷15=8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使第二次捕获中标记数变小,从而使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4)不同动物依据气味、行为等信息去猎捕或躲避猎捕,体现了信息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功能。

答案:(1)3% (2)80 偏大(3)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4)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5.(2012年天津理综卷,9,11分)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

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图。

据图回答:(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分析发现,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的结果。

(3)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单选)。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B.水体溶解氧较高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4)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所以P元素进入细胞后形成磷脂,参与细胞膜的构成。

细胞通过ATP的形成和水解实现能量代谢。

(2)在同一条河流不同地点,由于无机磷浓度不同,导致不同地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不同,这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

(3)影响浮游动物数量的因素包括食物、含氧量和水体中有害物质等,在浮游植物增多的情况下,浮游动物却减少,主要是含氧量不足 ,所以不可能是溶解氧较高。

(4)氮元素主要以含氮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之间传递。

动植物遗体最终被分解者分解。

答案:(1)磷脂ADP+Pi+能量ATP (2)自然选择(3)B (4)6.(2011年天津理综卷)放牧强度可影响人工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图1是亚热带某人工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牧草净光合产量(净光合产量=光合作用合成量-呼吸作用消耗量)的变化图,G0为不放牧,G1~G3为放牧强度逐渐增强。

据图回答:(1)5~10月份的最适放牧强度是(从G0~G3中选填), 月份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2)与放牧草地相比,8月份不放牧草地净光合产量明显偏低的原因有(多选)。

A.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有遮光作用B.植株衰老组织较多C.缺少动物粪尿的施肥作用D.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3)据图1分析,为使牧草净光合产量维持在最高水平,4~10月份需要采取的放牧措施是。

(4)牧草的光合作用强度可用单位时间和面积的来表示。

(5)在牧草上喷洒32P标记的磷肥,检测32P在初级和次级消费者中的放射强度,结果见图2,其中A消费者处于第营养级。

(6)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生产者体内的32P除被消费者利用外,还有部分进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其相关应用。

(1)5~10月份,在四种不同的放牧强度下,G2时的净光合产量最大。

在6月份净光合产量最大,所以可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总能量最多。

(2)8月份不放牧时,植物长得比较茂盛,过多枝叶对下层植物遮光,光合作用量不再增加;有的植物组织衰老,光合作用也会减弱,还有不放牧缺少动物的粪尿,营养物质减少不利于光合作用,但呼吸作用消耗不减少,综上所述,选A、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