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15课《自相矛盾》字词基础训练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15课《自相矛盾》字词基础训练题(含答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字词基础训练专项题1、识字表写拼音吾【】弗【】夫【】2、写字表写汉字máo dùn yùwú【】【】【】【】3、看词语写拼音有鬻【】吾盾【】弗能【】夫不可【】4、看拼音写词语zìxiāng máo dùn cháng máo máo dùn dùn pái 【】【】【】【】zàn yùmíng yùwúxiōng wúbèi【】【】【】【】5、生字扩词矛:【】【】盾:【】【】誉:【】【】吾:【】【】6、按课文内容填空自相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形近字组词教师评语1、你一向在努力,教师注意到了,也看到了,你想学,想取得优异的成绩。

记得有一次听写比赛,你认真准备,结果只错了一个字,多令人高兴啊!知道吗:“天才出于勤奋”,如果你比别人多花时间学习,是不会比别人差多少的。

教师期望你更加严格要求自我,不断进取,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你。

2、你的自信乐观活泼和率真,思维灵活,理解本事强,为人处事有自我的见解。

你能遵守各项校纪校规,学习上也能坚持着一种进取向上的势头,提高明显。

在平时你还能进取参与各项团体活动,乐于助人。

坚持这种上进心,你会给大家展示出一个更加与众不一样的你。

3、你曾对教师说,有些知识不明白,可你却又从不问教师,其实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只学不问,哪有学问。

2020新部编版五语下《15 自相矛盾》类文阅读(含答案)

2020新部编版五语下《15 自相矛盾》类文阅读(含答案)

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2)掘于谷而得其斧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1)看(2)挖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答案: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课时练(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课时练(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课时练(含答案)15 自相矛盾课时练第一课时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卖。

鬻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楚国人。

陷锋利。

利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应不。

【答案】一、yù dùn máo wú xiàn fú二、楚人:楚国人。

鬻: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第二课时一、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之:(2)又誉其矛曰其:(3)吾盾之坚之:(4)其人弗能应也其:(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选自《》作者是时期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物莫能陷.也(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4)其人弗.能应也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答案】一、(1)代指他的盾。

(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

(3)的。

(4)卖盾又卖矛的人(5)的。

二、1.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战国思想韩非子2.(1)……的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后同步练(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后同步练(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后同步练(含答案)第一课时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卖。

鬻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楚国人。

陷锋利。

利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应不。

【答案】一、yùdùn máo wúxiàn fú二、楚人:楚国人。

鬻: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第二课时一、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之:(2)又誉其矛曰其:(3)吾盾之坚之:(4)其人弗能应也其:(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选自《》作者是时期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物莫能陷.也(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4)其人弗.能应也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答案】一、(1)代指他的盾。

(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

(3)的。

(4)卖盾又卖矛的人(5)的。

二、1.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战国思想韩非子2.(1)……的人。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练习题含答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2)吾矛之利()(3)或曰()(4)弗能应也()(5)于物无不陷也()2.翻译句子。

(1)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拓展。

《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寓言故事,请你讲讲故事的内容,并说说故事包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uXuewAng.com』5.小古文阅读。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楚人有涉江者()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不亦惑乎()(2)翻译句子。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 同步练习题(I)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  同步练习题(I)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同步练习题(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一、积累运用 (共8题;共36分)1. (5分)形声字“弩”“怒”“驽”的意思很可能分别与()有关。

A . 弓箭情绪姓氏B . 情绪弓箭心情C . 情绪弓箭马匹D . 弓箭情绪马匹2. (1分)写出反义词天—________ 错—________ 无—________ 怀疑—________ 远—________3. (1分)填空(1)“义”字共有1笔。

在部首查字法中查2 ,除去部首共3画。

用音序查字法音序为4。

(2)“义”字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①合乎正义或公益的;②感情的联系;③意义、意思;④指认作亲属的。

请为下列词语选择相应的解释:义父1 见义勇为2 朋友情义3 字义44. (1分)写反义词继续________ 凉风________ 栽倒________5. (8分)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课文《半截蜡烛》以伯诺德夫人一家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他们一家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

()6. (2分)品析下面的诗句。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①“九曲”指________。

“自天涯”指________。

②这两句诗作者运用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诗句的意思:________(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①“牵牛”指________。

“织女”指________。

②诗句的意思:________(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①写出描写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的诗句。

②诗句的意思:________7. (11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枫叶父自山中归,拾红叶一片,以示①其子。

子曰:“树叶皆②绿,至秋则黄。

何③有红叶?”父曰:“此枫叶也。

(优)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15 自相矛盾课时练及答案

(优)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练习:15 自相矛盾课时练及答案

15 自相矛盾课时练第一课时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卖。

鬻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楚国人。

陷锋利。

利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应不。

【答案】一、yùdùn máo wúxiàn fú二、楚人:楚国人。

鬻: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第二课时一、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之:(2)又誉其矛曰其:(3)吾盾之坚之:(4)其人弗能应也其:(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选自《》作者是时期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物莫能陷.也(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4)其人弗.能应也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答案】一、(1)代指他的盾。

(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

(3)的。

(4)卖盾又卖矛的人(5)的。

二、1.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战国思想韩非子2.(1)……的人。

(2)穿透。

(3)用。

五年级下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下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含答案人教统编版知识点总结1.自相矛盾的概念:指言语或行为中出现矛盾,逻辑不通的情况。

常见于文字表达中。

2.文章分析:分析一篇文章时,要注意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逻辑性等方面,解读作者的意图。

3.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章中的观点,抓住重点,从文章中获取信息。

4.语文学习方法:要善于归纳总结,理清逻辑关系,提升语文素养。

同步练习选择题1.下列哪一个不是自相矛盾的表现? A. 大海吞下了小溪。

B. 火冒了出来,却给了人们温暖。

C. 阳光明媚,照耀着整个城市。

D. 大象和小虫子一样轻盈。

答案:D2.请解读以下句子中的自相矛盾:“她说自己害怕孤独,却又拒绝别人的陪伴。

”答案:自相矛盾在于主语所说的话与其实际行为相矛盾,表现出逻辑不通和矛盾的情况。

填空题1.自相矛盾指的是言语或行为中出现________,逻辑不通的情况。

答案:矛盾2.请用自相矛盾的概念解释以下句子:“他声称自己不需要别人帮助,却总是向别人请求帮忙。

”答案:这句话显示了说话者自相矛盾的表现,言语与行为相互矛盾,逻辑不通。

总结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自相矛盾》一课的知识点,包括自相矛盾概念、文章分析、阅读能力和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同步练习部分则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提升语文素养需要我们不断练习、思考,善于总结和归纳,相信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以上是《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的文档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自相矛盾》同步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读拼音,写汉字。
máo dùn róng yù fú néng yīng yě hé rú xiàn luò tóng shì ér l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 ________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 ________之坚,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 ________曰:“吾 ________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 ________子之盾,何如?”其人弗 ________能应也。夫不可
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 之:________
(2)又誉其矛曰 其:________
(3)吾盾之坚 之:________
(4)其人弗能应也 其:________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之:________
4.结合这课文来说说寓言的特点。
(1)寓言的故事都非常短,都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________。
(2)寓言中的人物都很好笑,如《自相矛盾》中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开始说
盾很________,任何武器都________,后来又说矛________,没有什么穿不
透。这句话本身就________。
二、多选题.
1.《自相矛盾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多选)
A. 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
局面。
B. 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C. 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D. 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三、文言文阅读.
1.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
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
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_》,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时期
________家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意思。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________
②物莫能陷也 ________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________
④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
2.课外阅读。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①闻之,中道②而反③,衣焦④不申⑤,头尘不去
⑥,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⑦,方⑧北面而持其驾⑨,告臣
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
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
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①季梁:魏国人。②中道:半路。③反::假字,同“返”,返回。④
焦:皱褶。⑤申:通假字,同“伸”,拉直。⑥去:弹下(身上的尘土)。⑦
大行(háng):即今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⑧方:正在,时间副
词。⑨驾:车。
(1)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曰:“吾用多。”
②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2)这个人知道走错了方向,仍坚持往北走的理由是:________
(3)这则寓言阐述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填空题
1.【答案】 矛盾;荣誉;弗能应也;何如;陷落;同世而立
2.【答案】 yù;dùn;máo;wú;xiàn;fú
3.【答案】 (1)代指他的盾。
(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
(3)的。
(4)卖盾又卖矛的人
(5)的。
4.【答案】 (1)一个深刻的道理
(2)坚固;无法刺破;非常锋利;互相抵触
二、多选题
1.【答案】 A,B
三、文言文阅读
1.【答案】 (1)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战国;思想;韩非子
(2)……的人。;穿透。;用。;不。
2.【答案】 (1)①他对我说:“我的路费多。”②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
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2)他的马跑得快,他的盘缠很足,他的车夫技术好
(3)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如果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会
离目标越来越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