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先生文字学讲座《汉字与树木文化》
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

前言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
不论是学习传统“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
深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
1999年,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1位中小学老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大约68%,有的问题错误率高到92%。
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这些年,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引,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
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不易被承认的工作。
一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却是如此平淡无奇。
凡是总结得成功的规律都是十分平易的,不像解读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生僻字那样显得功夫深。
”在总结汉字构形基础理论时,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总结汉字构形学的基础理论,我是从1985年研究小篆构形系统开始的。
历时四年,到1989年,在构形系统描写的基本操作方法确立后,为了考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历代的、各种字体的汉字,我请十几位博士用其术语系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堆帛书文字、居延汉简文字、东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的共时汉字,进行了认真地整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一一地描写。
其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汉字构形具有系统性这一理论原理的信心。
为了考验这一基础原理是否适用于应用领域,1997年,我把汉字构形学比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运用于信息处理用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证明现代汉字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王宁: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

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访谈《语文学习》李节王宁,女,浙江海宁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字训诂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
在训诂学方面,她与陆宗达先生合写了《训诂方法论》和《古汉语词义答问》,本人出版专著《训诂学原理》。
在文字学方面,她从《说文解字》中发掘出“小篆构形系统”,由此创建了以描写为主的“汉字构形学”。
又吸收了启功先生关于汉字书写的主张,创建了“汉字字体学”和“书写汉字学”。
她在汉字标准化、规范化方面有突出贡献,是国家语委发布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的第一列研制人,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
在语文教育方面,她发表多篇文章,特别关注语文学科的学理,是教育部教学与教材咨询委员会委员,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
李节(以下简称“李”):1998年,顾黄初先生提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十大问题,其中排第一位的是“汉字教育被严重地忽视了”。
(顾黄初《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1、2期)顾先生用的词是“汉字教育”而非“识字”“写字”,可见其所说的汉字教育不仅仅是会认会写,似应有更高的境界。
比起十几年前,汉字教育是不是进步了?您怎么看?王宁(以下简称“王”):我也和顾先生一样,称“汉字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专业教育,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小学的汉字教育。
汉字教育重要是因为汉字本身重要。
小学一二年级是儿童接触书面语的开端,从此以后,孩子们要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提高书面读写能力。
汉字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对表意汉字构造特点和使用规则的感受。
教学的科学性,不仅仅是教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理问题。
教师在学理上的精透和丰富应当是更为重要的。
汉字教育要科学化,首先要提高教育者的思想境界。
学人王宁: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

学人王宁: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王宁先生,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北师大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章黄学术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传人。
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1958年,我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青海师范学院汉语教研室,教了三年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1961年考上北师大陆宗达先生的研究生,专攻文字训诂学,从此走上教研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道路。
30多年间,曾有过两次改行进入文艺界,但是与自己的旧业棒打不散,放弃了各种优越条件,仍然回到人们视为既冷又苦的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道路上来。
王宁先生在青海师大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12岁以前他教我读《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凭着这点底子和在高中、大学学到的零零星星的文言文,我走进陆宗达先生文字训诂学的课堂。
第一年点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同时用大徐本作《说文》系联。
这工作就是把《说文》甲条中与乙、丙、丁……诸条有关的各种形、音、义材料,全部抄到乙、丙、丁……诸条下,九千多条——如此处理,毫无例外。
段注的后面,明明印着一个《六书音均表》,但陆先生不让看,要我们自己把《说文》的非形声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按黄季刚先生的28部19纽全部填入韵表,再把所从之字系联上去,九千来个字也无一例外。
开始作着还新鲜,有时能碰上几个疑难问题,翻翻弄弄,兴头挺大,但耐不住一天十几个小时就干这么一两件事,要不是50年代培养出来的那点“自我改造”的精神,早就不知道当几回“逃兵”了。
半年以后,陆先生开始请萧璋先生为我们讲《毛诗》,请俞敏先生为我们讲《马氏文通》,他自己讲《论语》《孟子》《左传》,老师们讲的篇目并不多,可要求我们自己连白文加注疏一起点读。
本来,《论语》《孟子》的白文不少人都是通读过的,可陆先生指定的书是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和焦循的《孟子正义》,这两部书引证经、史、子书的广博,当时实在令人吃不消。
我记得初读时光查、记引文的书名、篇名,就整折腾了一两个月,这才不至于把人名、官名、书名、篇名当生词给讲到文儿里去。
2023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6

2023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023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9月1日晚8点,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今年的主题是“梦想创造未来”,成龙为大家讲了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个人和家园梦想的经历。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受伤无数,主持人撒贝宁说:“这每一道伤,都是成龙大哥的勋章,见证为了梦想,不惜一切去挑战,取得成功。
”解海龙在《我和梦想》的故事中说:渴望上学学知识的孩子,不怕道路的艰辛,教室的简陋,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梦想创造未来,使我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最喜欢C919的试飞,还有无壳孵化小鸡的实验,C919的总设计师吴光辉讲述了中国创造背后的故事,身为中国人的我倍感自豪。
现场王源和芮磊老师展示了无壳孵化小鸡的过程,让我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
影视明星成龙大叔讲述了他脚踏实地努力实现个人和国家梦经历。
开着赛车飞撞瞭望塔,从21层大厦楼外墙速降,连续三次飞跃在几十米高的树上,眉骨受伤,鼻骨撞裂,对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正如撒老师说,这每一道伤,都是成龙大哥的勋章,见证了他对梦想的付出!通过观看开学第一课,使我懂得: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在学习道路上要奋发图强,脚踏实地,敢于挑战,才能实现梦想。
作为青少年,我们一定要以梦为马,以新为剑。
不畏将来,一起创造向未来。
2023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今天晚上八点,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共分为三个篇章。
第一篇章是担当,主讲人是钟南山爷爷。
在钟南山爷爷讲话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是啊,要是人连活命的权利都没有了,那还能做什么。
在主持人采访嘉宾时,嘉宾的一席话,让我真正明白了担当。
我爸爸就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他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尽着自己该尽的责任。
第二篇章是团结。
由张定宇和毛青主讲。
其中毛青的一句话让我颇有感触:“我不认为是逆行,我更觉得是一种冲锋!”只有团结,才能拯救人民,只有团结的冲锋,才能胜利。
生活中也有团结,是我们家庭的团结,只有我们团结起来,才会有一个坚强的后盾。
破译中华文化的密码——读《汉字与中国文化十讲》有感

破译中华文化的密码
——读《汉字与中国文化十讲》有感(节选)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书是王宁所著的《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汉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负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它具有超越方言分歧的能量,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每一位中国人从小开始,就在读汉字、学汉字、写汉字。
汉字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时光,记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更浸透着我们的故乡情感。
尤其是当我们远在异国他乡的时候,只要一个汉字映入眼帘,就会在心中激起涟漪,将我们引向朝思暮想的祖国,引向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宿。
我本身从事的信息工作也需要经常和汉字打交道,在工作之中我要求自己慎用字、妙用字、巧用字,品字酌句。
阅读过这本书后,无论是在电脑办公软件中,还是手写体,我都将更加都认真对待每一个字,用好汉字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编织出一件件文字作品,来回馈民族文化事业。
汉字就像建筑一样,在实用之中具有造型美的特点,才会在实现应用价值的同时,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功能。
如果没有汉
字的自然美化,书法家们就失去了艺术的土壤,因此,从写好自己的姓名,从记录每一段笔记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汉字的书写美观。
1王宁:汉字(本科)

3、因形求义的作用 、 更好地理解文献词义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尚书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豺狼 成性” 残害忠良、杀子屠兄、 成性”、“残害忠良、杀子屠兄、弑君 鸩母……” 鸩母
第一章 练习 一、写出下列古文字对应的楷书,并说明 写出下列古文字对应的楷书, 属于传统六书前四书的哪一类。 属于传统六书前四书的哪一类。
二、指出下列字的字际关系 1、一暴(曝)十寒 、一暴( 2、山峰(峯) 、山峰( 3、取(娶)亲 、 4、颜渊蚤(早)死 、颜渊蚤( 5、春(旾/萅)天 、 萅天 6、莫(暮)夜 、 7、亲戚畔(叛)之 、亲戚畔(
四、形声 1、定义和例字 、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声符的表义作用 、 条理) 仑-沦、轮、伦、论、纶(条理) 相交) 冓-觏、遘、媾、篝、溝(相交) 细长) 巠-经、茎、颈、胫、径(细长)
3、形符和声符的形体 、 位置关系:钱财;放鸭;茅室;柴盆; 位置关系:钱财;放鸭;茅室;柴盆; 闻问;匪固;颖赖; 闻问;匪固;颖赖;衷街 省形省声: 蹇謇、 省形省声:考、歸、亭;夜、蹇謇、姗珊 4、特点 可以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运用的部分 含有表音构件
二、因形求义的步骤 1、回复古形:暴、昔、间 、回复古形: 2、分析字形以求本义 、 3、文献证明 、
“旅” 旅 (1)复形(2)分析本义(3)例证: )复形( )分析本义( )例证: 军队。 论语》 加之以师旅 加之以师旅。 A、军队。《论语》“加之以师旅。” 大众。 左传》 敢烦里旅 敢烦里旅。 B、大众。《左传》“敢烦里旅。” 祭祀名。 论语》 ( 季氏旅于泰山。 C、祭祀名。《论语》“(鲁)季氏旅于泰山。” D、商人。《吕览》“来商旅。” 商人。 吕览》 来商旅。 来商旅 远行。 旅行” E、远行。“旅行” 军队 (人多)大众 人多) 远行)旅行、祭祀名、 (远行)旅行、祭祀名、商人
王宁主编

王宁主编《汉字学概要》第一章汉字与汉字学第三节第三节汉字学前面说过,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是世界文字中并存的、代表着两种发展趋势的文字系统,它们各有其特点,又各有其发展规律。
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坚持着表意的特点,不停顿地被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有着日渐严密构形系统的表意文字,是表意文字的代表。
正因为如此,汉字的发展演变中,有拼音文字不具有的现象和规律,也有其他发展时间较短的表意文字未曾出现过的现象和规律。
所以,研究汉字的构形特点和使用规律,不仅是中国文字学的课题,而且是世界文字学的课题。
汉字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建立起的一门学科,研究汉字的学科从汉代的“小学”算起,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但是汉字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时间并不太长。
传统“小学”虽然早在隋唐时代从名目上已经分为训诂、体势、音韵三类,以后又形成了文字、音韵、训诂学科三分的局面,但是就学科内容的划分来说,音韵学确实成为独立的学科,文字和训诂却迟迟未能分割清楚。
这是因为,汉字本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而且必须在个体考证的基础上探讨其总体规律,历时数千年的传统文字学在研究上以形附属于义、着重个体而忽略总体的习惯,便无形之中成为这种本体研究的障碍。
加之历代的文字研究都依赖字书,而古代字书都不区分字形的历史层面,提供不出一批经过整理的系统字料,总结汉字构形的整体系统便更加难以起步。
同时,古代的学科重视综合和应用,这种特色更加使文字学与训诂学的界限难以厘清,作为汉字本体的研究没有和对它功能的研究分开而有其独立的体系。
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古文字学,不但使汉字构形的规律逐步得到了多方的印证,而且使文字断代的观念得到了强化,这样才有了汉字学独立的可能。
汉字学的基础理论是从传统“小学”、古文字学和近年兴起的现代汉字学中总结出来的最基本的规律。
它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是从汉字的实际材料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照搬某些现成的结论;第二,它是对具有继承性的历代汉字进行断代的测查而形成的,因而有着切合汉字发展每个历史阶段并能说明汉字发展演变总规律的普遍性,而不是只对一部分或某一阶段的汉字适合;第三,它不但能解释发生在个体汉字上的诸多现象,而且能把汉字看成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加以描写并对现象作出解释;第四,它应有彻底的理论性,不是就事论事,因而对汉字的整理和规范等应用领域可以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科学规则。
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

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作者:李节来源:《语文建设》2008年第09期王宁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训诂学专家,语文课标研制修订专家组成员,《规范汉字表》后期研制项目的负责人之一。
她提倡语感和语理并重的教学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观察和运用语言的敏锐性。
此外,因为古汉语、训诂学的学养深厚,她对文言与白话的关系、学习文言的目的等问题也有深刻的理解。
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王宁教授。
记者:现在的语文课基本上是淡化语言知识,注重感悟,提倡人文性。
请问您怎么评价这种课程理念,您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是什么?王宁:过去的语文课有说教和灌输语言知识的倾向,为改变这种倾向,新课标强调感悟和人文性。
但是这两个概念具有不确定性,操作起来比较难把握。
因此,不论在教材的编写还是实际的教学中,就容易产生另一种偏颇,即忽视语文科学性的一面,使语文课变成一种没有客观规律依托的、主观感受型的课程。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有一个根本的目的不能取消,那就是必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能力培养必须也必然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步,此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对语言的敏感性加在一起就是语言修养。
我想,语言修养比语言能力还要高一层。
我们过去总纠缠在人文性、感悟和工具性等概念中,这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过去语文教学总说听说读写,而且把四者分开教学,这其实是对语文教育的一种阉割。
听说读写谁都离不开谁。
语文课一定是书而语言的教学,而且主要是读写的教学。
听说要向读写靠拢,因为书面语能陶冶口语。
我想,即使是在小学也不必过分强调口语和听说。
读和写是一种精加工,通过书面语的语感产生的口语肯定精练。
而所有这些的前提是思维能力。
会想是会听读与会说写的前提。
语文课如果只顾追求表面的读写,甚至把听说的技巧看得过于重要,而不深入到“想”这个层面。
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