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张红丽-《声声慢》教学设计2014.7.11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声慢》是词人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她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全词围绕一个“愁”字,把词人复杂而深沉的愁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内涵,学会抓住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语言,把握本词中的意境以及李清照的婉约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刻体会诗人的愁情。
教学重点: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导入课题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诗人臧克家为哪位词人写下的楹联吗?没错,是李清照。
在群芳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便是那最独特的一朵,她将少女情怀写作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也把相思之苦熬成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南渡以后,饱尝国破家亡之痛的她,面对着萧瑟秋意,又会写下怎样的绝唱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去体味那绵长无尽的愁思吧。
(板书)关于词人李清照,想必同学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有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她呢?好,请你来说,嗯,她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很好,请坐。
那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她的人生经历呢?好,请你来说哦,她早期生活优渥,但是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看来你课下预习的非常到位,老师给你点个赞,请坐。
9.3《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品味生命中的愁绪——《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生平、创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赏析词中主要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美。
3. 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词人生平、创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赏析词中主要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美。
3. 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教学流程: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哀婉低沉的音乐为学生学习本首词作创设情境。
一曲充满着浓浓愁绪的《声声慢》,把我们带入今天的课堂,也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九百多年前的那个秋天的黄昏,菊花凋零,梧桐秋雨,一位心怀愁绪的女子举杯销愁黯然神伤,她,就是李清照,是三千年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那位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那,到底是怎样的愁绪使她消损殆尽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走进李清照,走进她充满无限愁情的内心世界,品味易安生命中的浓重愁绪。
一个人的心情、心境,由他的经历、遭遇直接决定,李清照愁绪缘何浓重,我们试着在她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明愁因学生活动1: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大事记,按照时间顺序整理。
需要突出南渡以后的遭历。
预设成果:1101-1126年(17-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此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1127年(42- 43岁):金兵入侵并灭北宋,京城沦陷;金石书画毁于战火。
1129(45岁)年:丈夫赵明诚病逝,时值中年又成遗孀。
1130(46岁)年:为赵明诚辩通敌之冤,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奔波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
1131年(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67—72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辞世。
《声声慢》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声声慢》。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上片、下片及全词的详细内容,通过分析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并领会词中的意象、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的朗读、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品味词中的意象,感悟词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声声慢》词谱、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古筝曲《汉宫秋月》,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氛围,引发学生对词的思考。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声声慢》,感受词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的内容打下基础。
4. 内容分析:逐句解析词句,分析词中的意象,感悟词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词中的叠词运用及情感表达。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叠词,创作一段描绘内心情感的文字。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其他意象,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词牌:声声慢2. 作者:李清照3. 上片意象:落叶、残酒、雁阵4. 下片意象:黄花、梧桐、细雨5. 情感:愁、悲、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意象及情感。
课后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词风特点,进一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声声慢》教学设计 2篇

《声声慢》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学习古诗鉴赏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会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中国古代有一位文化名人,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娥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就是李清照。
这样一位千古才女,却有着万古愁心。
她为何而愁呢?今天让我们一块走近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走近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
北宋亡后,李清照夫妇被迫随人群逃难到江南。
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只身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却不忘关心国家大事。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内容以闺怨离愁为主,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以怀旧悼亡为主,词风凄婉哀愁。
三、配乐朗读《声声慢》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①听准字音,注意节奏。
②用心聆听,感受感情。
③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四、整体感知1、读罢此词,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全词的感情?明确:愁——词眼2、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了愁情?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注重诵读,以读为上,以读为美,是汉语言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新课标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我要通过李清照写愁之作《声声慢》的教学,再拓展到秋和愁的结缘,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意象蕴藉之美, 拓展学生的诗歌鉴赏视野, 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让他们强烈感受到——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美字了得!我从高二学生的实际鉴赏水平出发, 以诵读为抓手,引导学生“诵读涵咏感受美—合作探究解读美—联想想象再现美—声情并茂分享美”。
为了让学生带着强大的内驱力来学习,我还渗透了微课程教学法,制作了自主学习任务单,录制了微课,让学生课前学习,课中展示分享。
1、诵读涵咏,感受词的音韵美。
2、联想想象,品味诗歌意象美。
3、知人论世,探究诗歌情感美。
4、用诵读传达音韵、情感美。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着诗一般的年龄,正处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朦胧的青春阶段,对诗歌有一定的兴趣,但鉴赏能力不强,而这个单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鉴赏宋词。
因此,希望通过本词的学习,让他们受到一次美的熏陶,提高他们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诵读涵咏,感受词的音韵美(难点)联想想象,品味诗歌意象美(重点)知人论世,探究诗歌情感美(重点)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点拨法学生准备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一:通过看课文注释和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读准全诗,掌握“次第”“乍暖还寒”词语读音和意义。
任务二:进入生命阅读工作室,网络阅读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再通过其它阅读途径查找、阅读、整和李清照大事记的历史资料,探究诗人寻觅对象及其结果,准备小组展示分享。
任务三:看微课《探究开篇音韵美》,能至少说出一种开篇音韵美的原因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音乐起:《秋日私语》)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流光溢彩,倾国倾城。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简编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简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2)领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人生感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李清照的背景和创作风格,为学习《声声慢(寻寻觅觅)》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理解诗歌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美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氛围。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全班交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含义、句子结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 分析《声声慢(寻寻觅觅)》的韵律和节奏,绘制诗歌的结构图。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3. 运用情感体验法,使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的情感。
高中语文_《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声声慢》教学设计1、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家国之愁”的区别。
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声声慢》学情分析1、学生在以前学习诗歌过程中,对诗歌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诗词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
2、大多数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总是忽略了朗读的方式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3、而对于本校的学生来说,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显得更加的重要,因此我准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从而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声声慢》效果分析通过《声声慢》的学习,任务目标一达成度高,让学生了解到了李清照的相关文学常识,尤其是李清照孤苦的生平经历,在学习本科以后基本能够完成对意象的准确分析。
任务目标二达成度高,通过反复的朗读能够让读者体会到熔铸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目标三完成度不是很好,学生再具体总结时,还有很大的欠缺。
《声声慢》教学分析《声声慢》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声声慢》评测练习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声声慢》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学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如梦令》、《醉花阴》导入 出示幻灯片1:李清照自画像 (师)画中这位娴静清秀的女子端坐于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误入藕花深处”,不远处有一群水鸟惊飞四散。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你看到这幅画时,你会想起哪句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
出示幻灯片2:《如梦令》文字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
出示幻灯片3:《醉花阴》文字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出示幻灯片4:李清照简介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一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出示幻灯片5:《声声慢》文字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生齐读 2.师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出示幻灯片6:“愁”字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教学设计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姓名:张红丽地址:嘉峪关市河口西路1号邮编:735100《声声慢》课案设计嘉峪关市一中张红丽知识与技能: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学会从意象入手鉴赏诗词。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2.讨论法。
找出意象,品味意境。
分组讨论各个意象的感情意义,归纳出本词的主旨,从意象中体悟作者凄凉、落寞、孤寂、愁苦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形象,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背诵默写,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难点: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依靠单向的支配灌输,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要开放性、启发式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发现创造能力。
本课以歌曲《月满西楼》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李清照诗词的意境,再用诵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已知,自主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合作探究分析物象、意象及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归纳主旨,体悟感情,陶冶自身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把学生引入李清照诗词的意境。
二、回顾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品读1.听录音,正音,标断句2.生自由品读3.个别学生起来朗读4.教师范读四、探究讨论——共同讨论1.全词的诗眼是什么?明确:愁2.作者为什么这么“愁”?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来说。
明确: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
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
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所以作者心中的“愁”包含着: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3.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明确: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意象)4.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人评价:“自然贴切”,“无斧凿痕”(张端义),“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梁衡)。
运用叠词,多角度写愁: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内容上: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乐美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5.间接抒情(写景):找出词中的意象明确【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五、学生活动——分组讨论1、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的?(这些客观物象隐含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什么?)2、你还知道哪些有相关意象的诗句?总结出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感情。
把学生分为6组,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把学生想起来的诗句及结论记下来,给学生一定时间讨论,然后请每组代表来说,其他同学补充。
①【酒】淡酒为什么说是淡酒?明确:因为酒淡,所以“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不住秋风的寒意?这一层寒意来自天气,使词人感到透骨彻心的寒冷?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愁心,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北宋-晏殊《浣溪沙》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魏晋-曹操《短歌行》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8.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唐-杜甫《登高》10.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北宋-柳永《蝶恋花》结论:酒——愁的象征②【雁】什么作者看到大雁如此伤心?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明确: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有关诗句: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2.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
-------陆游《幽居》3.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夜归》4.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5.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代高适《别董大》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8.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唐代贺朝《从军行》9.十月边塞寒,四山江阴积。
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
--唐代崔湜《塞垣行》10.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
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
-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11.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唐代李益《春夜闻笛》结论:过雁——象征离愁③【黄花】有关诗句: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2.黄花委落,堆积满地,可知当日开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过往的欢乐,欢娱越盛,今日之悲哀与追思越深。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④【梧桐】1.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古谚》2.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
《司马光.孤桐》3.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孤桐》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5.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6.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晏殊.清平乐》7.酒阑人散草草,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晏殊.清平乐》8.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10.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11.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
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晏殊.破阵子》12.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13.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不明出处》1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不明出处》1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1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⑤【风】晚来风急——急风1.大风起兮云飞扬。
——汉刘邦《大风歌》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唐杜甫《登高》5.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唐严武《军城早秋》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史记·刺客列传》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晏殊《蝶恋花》1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冯延巳《谒金门》13.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宋陆游《钗头凤》1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李商隐《无题》结论——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
【雨】【黄昏】留作家庭作业。
六、小结: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丧夫之痛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
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七、当堂作业——写一写,练一练(灵活安排,如时间不够改为说话)1.用本词中出现的意象写一段表现女子相思的语段,不少于200字。
2.用李清照的诗句串写一段表达忧愁的语段,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这样一段话:“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改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依靠单向的支配灌输,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要开放式、启发式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和发现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