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诞生与演化
地球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演化过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在这个适宜生命存在的地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地球经历了从原始地球到现代地球的多个演化阶段。
以下将详细介绍地球的演化过程。
1. 原始地球的形成大约46亿年前,原始地球形成于太阳系诞生之初。
当时的地球是一颗炙热的岩浆球,没有大气层和海洋。
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原始地球不断经历着大量的陨石撞击,这些撞击加热了地球,并引发了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
2. 地球的大气层形成约40亿年前,地球逐渐冷却,并开始形成大气层。
这是由于火山活动释放出的大量水蒸气和其他气体,以及彗星撞击引发的化学反应。
最初形成的大气层主要由氨、甲烷和水蒸气组成,后来逐渐演变为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的大气层。
3. 地球的海洋形成大约38亿年前,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到足够低,使得水蒸气凝结成水,形成了地球上的第一个海洋。
这些海洋最初由撞击陨石引起的陨石撞击填充,随后也吸收了地下喷发的岩浆和岩浆活动中释放的水。
4.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约35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物,标志着地球生命起源的开始。
这些生物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在海洋中的原始池中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单细胞生物逐渐发展并演化为多细胞生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群落。
5. 大氧化事件的发生约25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一场重要的事件,即大氧化事件。
这是指地球上的光合作用生物开始释放出大量氧气,导致地球大气层中氧气浓度显著提高。
这个事件对地球演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来复杂生命的进化提供了氧气。
6. 大陆板块漂移大约17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大陆板块漂移,也被称为板块构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表面由几个大陆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和相互碰撞。
这一过程塑造了地球上的山脉、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7. 地球的气候变化大约1000万年前,地球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气候变化。
冰川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环境不断变化。
科学知识: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的过程

科学知识: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的过程一、概述科学知识中有着许多深奥的内容,其中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系统地探讨地球从形成初期到如今的漫长历程,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地球形成初期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早期,当时的太阳系中有大量气体和尘埃云。
这些气体和尘埃云逐渐凝聚并形成了行星和卫星。
地球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数百万年的撞击和碰撞,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地球。
三、地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地球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和镁铁矿物组成,地核则由铁和镍组成。
这些不同的组成使得地球拥有了多样化的地质特征和地貌景观。
四、地球的演变历程1. 地球的演变历程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地壳形成、地球表面水的出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地球板块运动等。
这些阶段在地球演变的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在地球的演变历程中,地球经历了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各种地质活动。
这些地质活动导致了地球地貌的翻新和演变。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是一个既漫长又精彩的过程。
地球的演变历程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其中蕴含了无尽的奥秘和精彩的故事。
通过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变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神奇之处,也能更好地珍爱地球这个我们生活的家园。
六、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们系统地探讨了地球46亿年的演变化史的过程。
我们从地球形成初期开始,详细地分析了地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的演变历程。
在文章末尾,我们也共享了个人对于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大家都可以对地球的演变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至此,我们的文章就此结束。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珍惜我们所生活的这颗地球。
七、地球的环境演变地球46亿年的演变历程中,环境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氨和水蒸气组成,温度非常高。
地球的诞生与演化

12 这样就可以知道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顺序。
4、 地质年代
根据古生物的演化和地壳的运动,将地球的历史分作: 地质年代 显生宙(代) 距今时间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元古代 太古代 冥古代
元古宙(代) 太古宙(代) 冥古宙(代)
0.6亿年前 2.4亿年前 6亿年前 25亿年前 38亿年前
13 “代”下面再分为若干“纪”,“纪”下面又分为若干
7
4.原始生命的出现
在35亿年前的叠层石发现了类似
于现今蓝细菌的化石。推测原始生
命出现在40亿年前。 之后,地球和生命同时演化
8
三、地质年代 指地层形成的时间。
9
1 水成岩 水成岩——露在海面上的地壳部分(大 陆),受到气象性作用及雨水的侵蚀后, 被侵蚀形成的物质,有雨水和涨潮搬运 到海洋中去,并在那里堆积起来,形成 水成岩。水成岩由于地壳的变动露出水 面,上层部分再度受到侵蚀,地壳变动 又可以沉没于海面下,在侵蚀的面上又 可以进行新的堆积,形成新的水成岩。
14
15
地球年龄和生命史的重要进化事件:
40亿年:生命起源
35亿年: 原核生物起源
20亿年:蓝细菌繁盛,大气圈积累O2。 19亿年:单细胞真核生物起源。 6亿年:多细胞真核生物起源。
15亿年前:原核生物占优势,之后:真核生物占优势。 38亿年前:生物化学进化阶段,之后:生物进化阶段。
探索地球的秘密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探索地球的秘密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地球的秘密: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拥有诸多奥秘和未解之谜。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带您一窥这颗蓝色星球的神秘面纱。
一、地球的起源地球的起源至今仍然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
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大爆炸理论,即宇宙膨胀的起点。
约138亿年前,宇宙由一个极度集中的“奇点”迅速膨胀,形成了物质和能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逐渐聚集形成气体云,并逐渐凝聚成恒星和行星,其中包括我们的地球。
二、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1. 岩石和大气层形成约45亿年前,地球的表面开始冷却,并形成了一个固态的外壳。
同时,地球上的火山活动释放了大量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形成了地球最早的大气层,并使大气逐渐丰富氧气。
2. 海洋的形成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下降,水蒸气逐渐冷凝成液态的水,并积聚在低洼地区,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海洋。
3. 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是地球演化的关键步骤。
据科学家研究,约在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形式,这些生命以单细胞生物为主,通过化学反应与环境进行交互。
4. 生命的进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地球上不断演化和进化。
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到后来的多细胞生物,再到出现在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繁衍和演变。
5. 地壳运动和地理变化地球地壳的运动造就了地球上的地理变化。
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形成了山脉、平原、湖泊等地貌。
三、地球的未解之谜除了已知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外,地球还隐藏着一些未解之谜。
1. 漂移大陆理论科学家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并非固定不动,而是在不断移动。
漂移大陆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板块通过地壳活动漂移和碰撞,形成了现在的地理格局。
然而,具体的漂移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2. 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地球的演化和地质活动至关重要,但我们对地球深部的认识仍非常有限。
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但具体的组成、性质和运动方式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地球演化过程表格

以下是地球演化过程的表格:
时间
地质时期
特征
46亿年前
地球形成时期
地球诞生,太阳系形成,原始地球
45.7亿年前
地月系形成时期
月球形成,地球开始稳定平衡状态
45.2亿年前
进入太阳系时期
地球开始受到太阳引力影响,原始海洋形成
45.5-43亿年前
地壳形成时期
原始海洋陆地形成,地壳开始形成
40亿年前
细胞群落形成复杂结构,出现多细胞生物种类
5.8亿年前
多细胞动物出现时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动物开始在海洋中繁盛,形成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5.4亿年前
陆生植物/动物出现时期(环境改变事件)
植物开始登陆,动物开始向陆地扩展生存空间
3.6-2.8亿年前
大冰期时期(泥盆纪生物大灭绝后)
在大冰期中,部分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发生大规模灭绝事件。
地球原始生命出现时期
物质生物系统出现,新的信息载体出现
38亿年前
古细菌出现时期
在冰里存在着各生物,原始生命出现新的演化方向
34-35亿年前
蓝绿藻出现时期(氧气与二氧化碳置换开始)
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与二氧化碳
25亿年前
需氧细菌出现时期
部分细菌开始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产生能量
12-15亿年前
多细胞生物出现时期(细胞群化事件)
地球的演化历程

地球的演化历程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面貌。
地球的演化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原始地球、古老地球、中古地球和现代地球。
本文将按照这个时间顺序,详细描述每个阶段的特征和演化过程。
1. 原始地球原始地球指的是地球诞生初期的时期,大约发生在46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太阳系内,各种原始物质不断聚集并形成了地球。
原始地球的温度极高,大气层稀薄,被烈日灼烤的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下来,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
2. 古老地球古老地球是指大约在38亿年前到25亿年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壳的形成和板块构造运动逐渐发展起来。
地壳不再是一片均匀的薄皮,而是分散成多个巨大的板块,它们不断地漂移、碰撞、合并、分裂,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这个时期的地球上开始有了最早的原始生命形式,如原始藻类和细菌。
3. 中古地球中古地球是指大约在25亿年前到6亿年前的时期。
这个时期地球进入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地质时代。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生命逐渐多样化,出现了原始动物和植物。
与此同时,地球内部的构造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如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地球的地貌,也影响了生物的演化。
4. 现代地球现代地球是指从大约6亿年前直到现在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进化的进程,出现了多种复杂的生物形态和生态系统。
此外,气候也在不断变化,从寒冷的冰期到温暖的间冰期交替出现。
人类的进化也发生在这个时期,从最早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类的形成。
除了这四个阶段,还有一些重要事件影响了地球的演化历程。
例如,地球上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如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事件,改变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此外,地球的大气成分的变化,如氧气的增加和二氧化碳的减少,也对地球的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球的演化历程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奇妙的过程,它塑造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地球面貌。
地质学中的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质学中的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内部构造、岩石和矿物形成、地壳变动以及地球历史演变的学科。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是地质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揭示地球的奥秘和开展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1. 地球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始于约46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太阳系演化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原行星盘演化,太阳系中托卡马克-德拉本模型的气体和尘埃演变成为行星。
地球的形成主要包括原行星的碰撞和吸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逐渐形成了一个直径约1万公里的岩石行星。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核心、地幔和地壳组成,其中核心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主要包括地壳变动、生命起源、气候演变等。
2.1 地壳变动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变动是地球上地质、地震、火山等地表现象的重要原因。
地壳的变动主要包括板块构造、造山运动、地质作用等。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它们以不断运动和碰撞的方式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2.2 生命起源与演化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可以追溯到大约37亿年前,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生命逐渐演化为多样性的生物群落。
关于生命起源有两个主要理论:原始生命种子理论和基因漂移理论。
原始生命种子理论认为生命是从外星来的,通过陨石等物质传播到地球。
基因漂移理论认为生命是通过化学反应自然形成的,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2.3 气候演变地球的气候演变受多个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的组成等。
地球气候有冰川期、间冰期和暖期等气候循环,其中最著名的是古近纪时期的恐龙时代。
近几百年来,人类的工业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引起了全球变暖问题。
总结起来,地质学的研究揭示了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地球的起源始于太阳系形成之后,经过了漫长的板块构造、生命起源与演化以及气候演变等过程。
地质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预测未来以及保护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件

早期地球的特点:
—— 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球。
岩浆喷发
熔岩流
岩浆的收缩冷却凝固
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 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
固态的地壳
原始大气
高温岩浆不断喷发而释放的水 蒸气降温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 汇流
原始海洋
在距今约38亿年前, 最原始的生命体在原始海洋中诞生。
读图
25亿年前至今, 地球的变化如何?
自然发生说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 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 的。如,我国古代认为的“腐草化为萤”(即 萤火虫是从腐草堆中产生的),腐肉生蛆等。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 322)就是一个自然发生论者。有的人还通过 “实验”证明,将谷粒、破旧衬衫塞入瓶中, 静置于暗处,21天后就会产生老鼠,并且让 他惊讶的是,这种“自然”发生的老鼠竟和常 见的老鼠完全相同。
可能为 异养厌氧型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件(PPT优秀 课件)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件(PPT优秀 课件)
思考:
在现今地球条件下,非生命物质能不能再演化为原始生命?
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原始地球条件和各种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现今的地球条件下,作为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已不存在了。随着地球 上最早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始藻类(如蓝藻)和以后绿色植物的出现, 现代大气已成为含氧丰富的氧化性大气,而不再是生命起源所必需的还 原性大气。现今地球的大气层中有臭氧层阻挡了大部分的紫外线,没有 了强烈的太阳辐射,也没有频繁的闪电,地球的温度也降低了,把无机 物合成为有机物必需的自然界的高能作用已不复存在。另外,也不再有 含丰富有机物、含盐量极少的原始海洋那样的环境。现在的地球上由于 存在大量的游离氧(可以氧化有机物)和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各 种有机物不可能像在原始海洋中那样长期保存和积累。因此,在现在的 地球环境条件下,是不可能再产生新的原始生命的。正因为地球上不会 有新的生命起源,现在地球上生物若灭绝一种,就永远地消失,一去不 复返。因此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尤其保护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当 务之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地球的诞生与演化
学号:
姓名:
班级:
摘要: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的产生来自于一次大爆炸,之后在低温状态下逐渐加热形成太阳系,地球渐渐登上宇宙的舞台。
关键字:大爆炸,太阳系,诞生,演变
正文:
如果想要了解地球的诞生,那么我们应该探索一下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又是如何演化成今天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极为奥妙的世界难题。
从古到今有着无数的先哲去探索、发现.随着人类对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的逐步加深,人类通过长期艰苦的观测、分析和研究,现已初步了解到宇宙中空间速度和物理化学的本质, 从而认识到我们这部分宇宙———约200
亿光年的空间的大概情况,并对它们的起源和演化提出了不少见解。
从1937年射电望远镜的发明用来研究天体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通过更多更加先进的设备得到许多新的发现,。
这些发现导致许多有价值的宇宙学理论纷纷提出,如爱因斯坦静态宇宙模型、前苏联弗里得曼的稳恒态膨胀与收缩交替宇宙模型、比利时人勒梅特的膨胀宇宙模型、美籍苏联人伽莫夫的大爆炸宇宙模型等。
到了20世纪初现代观测天文学的一项具有开拓意义的重大发现是哈勃对河外星系的首次发现。
在银河系之外,还有数十亿计的庞大天体系统,与银河系属同一结构层次,组成我们所说的星系。
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成双,有的成群。
大的星系团中甚至包含成百上千个星系,有些星系又聚集成尺度更大的超星系团。
并发现除少数几个离地球最近的星系外,所有的星系都在背离地表示而去,其退行速度正比于同地球的距离。
反映在星系光谱上,大多数星系表现为飞离地球的星系运动而呈现红向位移。
即:V = CZ = H r这就是1929年,由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的著名的哈勃关系式或哈勃红移定律。
其中, C是光速, Z是红移量, H是比例系数, r是距离。
就是说,离地球越远的星系,其远离地球而去的速度越大。
哈勃定律包含了这样一个涵义:宇宙处在不断地膨胀之中。
而这一膨胀理论又导致了爆炸宇宙理论的诞生,同时,也动摇了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理论。
哈
勃定律的发现被列为20世纪初期具有开拓意义的四项重大发现中的第四项重大发现。
既然宇宙中的星系都在彼此远离地球而去,那么它们的过去就应该是靠得很近。
就是说,宇宙的过去必定存在着一个有限的时刻,那时宇宙中的物质被压缩为极其高密的状态。
根据哈勃定律,可估算出那个时刻距今约150亿~200亿年。
这就是说,在距今约150亿~200亿年前,宇宙中的所有物质被压缩为极其高密度的状态。
那么,这些距今约150亿~200亿年前的物质又是怎样来的? 它们又是怎样演变为今天的这种状态的?1932年,勒梅特从宇宙膨胀理论出发,提出了一
个宇宙演化学说,认为整个宇宙的物质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里,他称其为“宇宙蛋”。
后来这个“原始原子”发生猛烈的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就形成了我们所称谓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认为,最初的宇宙是超高温、高密度的“一点。
”大约180亿年前,这“一点”突然爆炸了,仅用10-36秒,伴随着真空相转移的过冷却现象,“一点”了瞬间几十个数量级的膨胀,成为一厘米规模的宇宙。
其后宇宙继续膨胀,温度从几十亿摄氏度开始下降,大约在5500万摄氏度时,由降温过程的能量,生成中子、质子,它们又合成原子核,这些过程仅有3分钟。
约30万年后当宇宙的温度下降到3000摄氏度时,自由电子被原子核捕捉形成原子。
在随后的大约3000万年中那些原子继续向外膨胀。
宇宙也继续冷却,到宇宙温度降至绝对零度之上167度时,原子开始化合形成稀薄气体。
此后因密度波动、引力作用等开始向新的天体进化。
再经过100多亿年,显示出多种多样的物质形态,成了今天的宇宙。
自从150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后,星体和各星系一直各自向外飞散。
理论上讲,相互维系的重力应该减慢这个膨胀的速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膨胀还在加速进行。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斯坦哈特说,宇宙无始、无终,一次次宇宙大爆炸将会永不止息,不断发生。
地球起源问题是同太阳系的起源紧密相联系的,因此探讨地球的起源问题,首先了解目前太阳系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必要的。
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都按反时针方向绕太阳公转。
太阳本身也以同一方向自转,这个特征称为太阳系天体运动的同向性;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非常接近于同一平面,并且这个平面与太阳自转赤道面的夹角也不到6°,这个特征称为行星轨道运动的共面性;除水星和冥王星外,其它所有行星的绕日公转轨道都很接近于圆轨道。
这个特征称为行
星轨道运动的近圆性。
人们对地球和太阳系起源的认识也是在这种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得以深化的。
至此,我们可以对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和方式给出如下可能的结论。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主要是星云盘(大爆炸产生的碎片)的原始物质,其组成主要是氢和氦,它们约占总质量的98%。
此外,还有固体尘埃和太阳早期收缩演化阶段抛出的物质。
在地球的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分化作用,不断有轻物质随氢和氦等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并被太阳光压和太阳抛出的物质带到太阳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质或土物质凝聚起来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地球,并演化为今天的地球。
水星、金星和火星与地球一样,由于距离太阳较近,可能有类似的形成方式,它们保留了较多的重物质;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远,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轻物质。
关于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尽管还存在很大的推测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与戴文赛先生的结论一致,即在上述星云盘形成之后,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
根据估计,地球的形成所需时间约为1千万年至1亿年,离太阳较近的行星(类地行星),形成时间较短,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形成时间越长,甚至可达数亿年。
至于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说法。
从古老的地球起源学说出发,大多数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个熔融体,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演化历程,至今地球仍保持着它的热量。
现代研究的结果比较倾向地球低温起源的学说。
地球的早期状态究竟是高温的还是低温的,目前还存在着争论。
然而无论是高温起源说还是低温起源说,地球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热变冷的阶段,由于地球内部又含有热源,因此这种变冷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今天地球仍处于继续变冷的过程中地表的基本轮廓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部分,即大陆和大洋盆地。
大陆是地球表面上的高地,大洋盆地是相对低洼的区域,它为巨量的海水所充填。
大陆和大洋盆地共同构成了地球岩石圈的基本组成部分。
因此,岩石圈的演化问题,也就是大陆和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问题。
参考文献:
[1].瓦尼帕夫林诺夫.《地球的起源》地质出版社1956 北京
[2].项礼文《地球的起源和历史》地质出版社1999.7
[3].巴特勒雷蒙德《地球的诞生与生命的进化》1978.6
[4].希尔克著邹振龙译《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北京市: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