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_毕亚男

合集下载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方剂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方剂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方剂
黄褐斑属于中医学“黧黑斑”的范畴,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湿阻型、肝肾阴虚型等,治疗方剂有逍遥散、桃红四物汤、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等。

1.肝郁气滞型:面部褐色斑片,伴有性情急躁、月经不调、失眠多梦等,当以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治法,用逍遥散加减,组成为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香附、郁金、丹皮等。

2.气滞血瘀型:面部黄褐色斑片,伴胸胁(胸部和肋骨部位的统称)胀痛、急躁易怒,当以疏肝理气、化瘀通络为治法,方用桃红四物汤,主要组成为当归、桃仁、红花、柴胡、川芎、赤芍等。

3.脾虚湿阻型:面部淡褐色斑片,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精神疲惫,身体乏力)、大便稀、腹胀,当以健脾理气为治法,方用参苓白术散,药物组成为白术、茯苓、当归、党参、薏苡仁等。

4.肝肾阴虚型:面部黑褐色斑片,伴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眼涩、五心烦热(两手心和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躁闷热),当补益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组成为女贞子、熟地黄、当归、山药、墨旱莲、山茱萸、丹皮等。

若患有黄褐斑,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中药方应当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后开具。

更新时间:2022-10-29。

黄褐斑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调理方法是啥文档

黄褐斑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调理方法是啥文档

黄褐斑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调理方法是啥?摘要:黄褐斑是个人容貌的皮肤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失调致使气机紊乱。

气滞血瘀不能上荣于面生为褐斑,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调理也有许多宝贵经验和独特之处,为调理黄褐斑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

黄褐斑是一种颜面部色素沉着的色素代谢障碍性损容性皮肤病。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26—35岁的妇女发病率达35%左右。

本病对健康并无明显影响,但对许多女性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负担,其皮损主要表现为颜面部淡褐色或褐色色斑,大小不定,形态各异,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

常对称分布于双颊,以后依次为两颧、口周、前额等,重者波及整个面部,有碍观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精神素质的提高,对美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了。

中医对本病认识历史悠久,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最早是《黄帝内经》,属中医“黧黑斑”、“面风黧”、“面尘”等范畴。

《内经》称其为“面尘”,《肘后备急方》称“鼾魏,”《诸病源候论》称:“面黑J奸”,《千金方》称:“面底于鼾黯”,《外台秘要》称:“面肝髓”,《外科正宗》称:“黧黑斑”,《外科证治全书》认为黧黑斑与“面尘”、“黧黑黔黯”是同病异名,《医宗金鉴》称为“黧黑鼾黯”,后世亦有因其颜色、形状特点而称为“褐斑”、“褐黄斑”、“蝴蝶斑”、“孕斑”、“肝斑”等。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失调,如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惊恐伤肾等,皆可使气机紊乱,气滞血瘀,不能上荣于面生为褐斑;或房劳过度,久病体弱,肝肾阴亏,水不制火,阴虚火旺,肌肤失养。

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虚火上炎,燥热内结,以致面燥失养;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使中土转输失职,或土虚不能制水,水气上泛,气血不温,则生褐斑;肾纳不佳,脾失于运,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两虚,肌肤失养;或汗出当风,肌肤营养失职所致本病发生。

《普济方》日:“夫风邪人于经络,血气凝滞,肌肉弗泽,发为疣目。

肝肾阴血亏虚,水不制火,血弱不能外荣于肌肤,火燥结成黧斑。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黄褐斑的中医致病因素分为肝郁、脾虚、肾虚、血本身寒热导致的血瘀,故活血化瘀贯穿黄褐斑中医治疗过程的始终。

西医方面阐述黄褐斑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紫外线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药、遗传等因素,目前尚无明确的致病原因。

黄褐斑影响美观并且治疗周期较长,在经济条件欠佳的过去大多黄褐斑患者对此病不予以重视,大多患者也未接受治疗。

如今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提升,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黄褐斑患者就诊,因患者数量增多,也为中西医对黄褐斑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标签:黄褐斑;病因;治疗方法黄褐斑是后天面部出现浅棕或深棕的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可导致加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怀孕、内分泌失调或使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也可引发本病,妇女为此病的高发人群,罹患人数中男性比例仅约10%,种族上黄、棕、黑深色皮肤人种发病率更高[1]。

黄褐斑属于中医“面尘”、“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

中医对其的记载最早追溯至《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当时已经认识到血瘀和黄褐斑的关系。

后世中医鉴于前人记载及自身临床经验将黄褐斑的发病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肾不足,虛火上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久病气虚,行血无力;以上各项因素最终均导致面部气血失和,瘀血停于颜面引发本病。

由于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黄褐斑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引起血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寒热虚实之分。

从临床角度看,黄褐斑的血瘀证主要有虚实两型[2],故在治疗时活血化瘀发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虚实调节活血化瘀在治疗过程中的主次地位。

杨桂芹[3]从肝、脾、肾及血本身四个方面论治。

1 中医病因1.1肝郁血瘀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情绪乐观,心情舒畅。

若肝疏泄减弱则两胁胀痛,情绪抑郁,焦虑失眠等;肝疏泄太过则急躁易怒,目赤面红,情绪亢奋。

无论是疏泄减弱还是疏泄太过都影响了气机。

黄褐斑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黄褐斑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黄褐斑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疾病名称(英文) chloasma 拚音 HUANGHEBAN 别名中医:肝斑,黧黑斑,西医疾病分类代码皮肤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黄褐斑是一种后天性黑素沉着过度性皮肤病,发生于日晒部位,并于日晒后加重。

女性多见。

中医释名西医病因本病与内分泌特别是求偶素失调有关,服用避孕药的妇女约20%发生本病,系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联合作用所致。

停服后损害可消退,亦可持久存在。

妊娠性黄褐斑常从怀孕3-5月开始,分娩后渐消退,有的可因女性生殖器疾病或于绝经期发生本病。

某些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癌肿、慢性乙醇中毒、肝病和恶病质患者以及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嗓(冬眠灵)、苯妥英的患者也可伴发本病。

日光则是本病的一种促发因素。

临床上多数患者病因不明,且也常见于男性。

中医病因由忧思抑郁,血虚不华,火燥津亏而成。

季节地区人群本病常见于妇女,从青春期到绝经期均有发生。

如发于孕妇,多开始于妊娠2~5个月,分娩后逐渐消失。

但下次妊娠还可再发,称为妊娠性黄褐斑,强度与传播发病率我国乌鲁木齐10岁以上的健康人中黄褐斑患病率为9.7%,男性占10.9%,女性占8.1%。

发病机理中医病机病理组织病理示角质形成细胞内黑色素颗粒增大,且数目增多。

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黄褐斑患者常有肝郁、肝热与血瘀症状,有的病人则表现为脾胄虚寒证,或肾阳虚寒。

肝郁气滞,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使血液瘀滞于颜面;或因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痰湿内停,晦浊之气循经络而上熏于面;或因肝郁化热,热灼肾阴,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导致肝肾同病,血虚不荣,火燥结滞而发病。

西医诊断标准黄褐斑诊断标准:皮损为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片。

其境界清晰,边缘常不整,形如地图或蝴蝶、对称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处,亦能使整个面部受累及。

褐斑表面光滑,无鳞屑,无自觉症状。

西医诊断依据使用Wood氏灯检查,黄褐斑可见有表皮型、真皮型和混合型三种。

黄褐斑的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现状

黄褐斑的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现状

黄褐斑的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现状关键词黄褐斑中医病机辨证论治文献综述黄褐斑属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是一种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颜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表现为额、眉、颊、上唇等处的淡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形状不规则,有碍美观。

本病病因不完全明了,临床治疗上也无特别有效的方法,中医药治疗有较大的优势。

本文就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中药内服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

1病因病机黄褐斑的形成,普遍认为主要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也有人认为气滞血瘀等是本病的病机。

1.1肝肾受损:凡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烟酒失度,致使肝肾阴虚,虚火上熏于面,燥结成斑;或肾阳不足,不能温养经脉,寒凝血滞而致。

产后或更年期黄褐斑多与肾精亏耗有关[1]。

明《外科正宗》:“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清《张氏医通》:“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

” 此观点在后世医家中得到广泛赞同。

肝肾同源,若肾水亏虚,则肝阴失养,水枯则流缓,血液运行不畅,不能上荣头面而出现褐斑,现代研究认为黄褐斑患者血清FSH、雌二醇(E2)含量明显增高[2],而肾虚的女性病人E2水平也偏高[3],因此肾虚型黄褐斑患者可能与内分泌(性激素)失调有关。

1.2情志失调:《医宗金鉴》云:“黧黑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

”肝失疏泄与神经精神功能、内分泌及血液循环等有内在联系,忧思则气结,肝气不舒,气血不得上荣于面而生褐斑;或肝气郁结,久郁化热,耗伤肝血,肝火上冲,血热不能华面所致[4]。

王邦才[5]也认为黄褐斑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肝,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血失和,不能上荣,则面生色斑。

情绪因素与黄褐斑的相关性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证实,情绪及精神因素可能通过丘脑—垂体轴进一步影响其内分泌功能,致使黑色素细胞代谢紊乱,形成黄褐斑。

任朝霞[6]的研究也证实了长期情绪不佳(半年以上),与黄褐斑的发生有相关性。

1.3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升清降浊,由于长期思虑过度,心身憔悴,劳伤脾土;或恣食甘肥、偏食五味、食积化热而致脾虚失运,痰饮内停;或情志郁结,肝气不疏,克伐脾土,而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调,清阳不升则不能上荣于面,浊阴不降则痰湿水饮上蒙于面,而生褐斑,故《张氏医通》云:“痰饮积脏腑,则面黯。

“黄褐斑”之中医辩证论治

“黄褐斑”之中医辩证论治

“黄褐斑”之中医辩证论治黄褐斑多见于女性,多与妊娠、口服避孕药或一些妇科慢性疾病有关。

表现为面部成片出现黄褐色或深灰色色素沉着,状如尘污,不痛不痒。

肝郁内热症见:面部有典型的黄褐斑,兼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面部烘热,月经不调,口苦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证属:肝郁内热治法:疏肝清热方药:柴胡赤芍丹皮炒栀子黄芩茯苓半枝莲陈皮方解:柴胡疏肝解郁,赤芍、丹皮、炒栀子、黄芩凉血化瘀,茯苓、半枝莲、陈皮化湿通络。

达肝气舒畅、血凉瘀化、湿去络通而病愈。

肾阴不足症见:颜面局部皮肤出现深褐色斑,边界清楚,状如蝶形,面色多晦暗无华,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无苔,脉细数。

证属:肾阴不足治法:补肾养阴方药:知母黄柏生地山萸肉丹皮赤芍茯苓山药泽泻半枝莲方解:知母、黄柏清热养阴,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丹皮、赤芍凉血化瘀,茯苓、山药健脾利湿,泽泻、半枝莲化湿通郁。

达阴升阳降、血凉瘀化而病愈。

气滞血瘀症见:多见于慢性肝、肾病患者,日久引起面色晦暗无华,片状灰褐斑,散在鼻翼两侧,兼有胸胁胀满、串痛,舌质红,舌边尖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证属: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积壳制香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白蒺藜大黄虎杖甘草方解:枳壳、制香附理气化滞,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归、川芎、赤、白芍养血活血,白蒺藜、大黄、虎杖化瘀祛风,甘草调和诸药。

达气化、滞消、血活、瘀祛而病愈。

脾虚湿阻症见:面斑灰褐,状如尘污,兼有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脘腹闷胀,四肢无力,大便粘腻,有排泄不尽的感觉,小便黄赤,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脾虚湿热内阻治法:健脾清热利湿方药:苍术白术茯苓黄柏赤小豆薏苡仁半夏陈皮虎杖车前子大黄生姜方解:苍术、白术、茯苓健脾,黄柏、赤小豆、薏苡仁清热化湿,半夏、陈皮燥湿理气,虎杖、车前子活血通络化湿,大黄清泻积滞,生姜温中和胃。

达脾健、热清、湿化而病愈。

谈谈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有哪些文档

谈谈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有哪些文档

谈谈中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有哪些?多年的临床观察与实践发现.认为黄褐斑多因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或劳伤脾土,脾失健运;或房劳过度.肾精亏损所致,与肝、脾、肾三脏,尤其与肝脏关系密切。

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因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若肝郁不舒,则气血郁结;脾统血,主运化升清.为后天之本,若脾虚失运,则水谷精微不能上输.气血生化乏源;肾为先天之本,精、血、津之源,若肾阴不足,则虚火上炎,肝失肾水滋养,则肝失条达。

因此,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均可导致气血悖逆,气滞血瘀,不能上荣于面。

正如《外科正宗》载:“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又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面黑庚干者.或腑脏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庋干干;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

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

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斑。

气滞血瘀型症见颜面出现黄褐色斑片,急躁易怒.胸胁胀痛,舌质暗、苔薄白。

脉沉细。

治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肝肾阴虚型症见颜面出现黄褐色斑片,伴腰膝酸软,倦怠乏力,或有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沉细。

治拟滋阴补肾,临床均用阿胶黄精丸调理去斑取得好效果。

验案举例,王某某,女,42岁,工人。

2004年9月25 1日初诊。

近一年来面部出现色素沉着.心烦易怒.口干欲饮,纳食不馨,大便偏溏,日行二三次,夜寐欠安,月经常推迟1周.经色暗。

有痛经,伴腰痛、小腹胀。

刻下正值经期第6天.一般8日方净。

诊查:面部色斑分布弥漫。

以眼周、颧周为明显。

色斑边界清楚。

舌质淡红、苔薄黄稍腻,脉沉细。

辨证属气滞血瘀。

治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以阿胶黄精丸调理,一日三次,每次40粒,饭后服用,一个月为一个见效周期,服用期间禁忌辛辣食物和饮酒。

二诊:服药30天后,面部色素明显减退,心烦易怒、口干欲饮均好转,大便溏亦好转,日行1~2次,舌质红、苔薄白,脉细。

药已得效,故嘱原方再进。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0 引言
在临床上, 作为一种色素性皮肤病, 黄褐斑的发生率还是 比较高的, 在青壮年妇女当中比较好发 , 影响着人们面部的 美观和生活质量。在西医看来, 内分泌、 慢性肝肾疾病、 口服 避孕药及化妆品等因素都有导致黄褐斑发生的概率 [1]。西医 主张应用维生素及外用制剂对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 不过取 得的效果不佳, 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中医看来, 黄褐斑的 发生和肝、 脾、 肾三脏之间都具有密切的关系 [2-3]。采用中医 药对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的效果被临床广泛认可, 其 应用优势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基于相关研究 资料, 对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的综述。
类患者进行治疗; 主张按照 “健脾养血、 宁心安神”的治疗原 则对心脾两虚型患者进行治疗, 所采用的中药方推荐为归脾 汤加减; 主张按照 “健脾益气、 化湿泄浊”的治疗原则对脾虚 湿阻型患者进行治疗, 推荐采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治 疗; 主张按照 “调和冲任、 滋养肝肾”对冲任不调型患者进行 治疗, 推荐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 主张按照 “温补脾肾、 利水泄浊”的治疗原则对脾肾阳虚型患者进行治疗, 推荐采 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主张按照 “化痰散结、 化瘀通络”的治疗 原则对痰瘀交阻型患者进行治疗, 推荐采用自拟化痰活血汤 进行治疗 [7-9]。还有研究人员将黄褐斑分为四种类型, 即肾 阴虚惫型、 肾阳虚惫型、 肝脾不和型、 劳伤脾土型。主张采用 自拟滋阴益肾消斑汤对肾阴虚惫型患者进行治疗, 该中药方 中包括生地、 生山药、 菟丝子各 15g, 粉丹皮、 枸杞各 12g, 山 茱萸、 茯苓、 蒺藜各 10g, 泽泻、 黄柏、 女贞子、 早莲草各 9g, 白 芷 4.5g [10]。主张采用自拟温阳补肾消斑汤对肾阳虚惫型的 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 该中药方中淫羊藿、 巴戟肉、 菟丝子的 剂量均控制在 30g, 炒山药、 鹿角霜的剂量均控制在 15g, 熟 地、 枸杞子的剂量均控制在 12g, 仙茅、 黄柏的剂量均控制在 10g, 炮附子 ( 先煎) 、 白芷的剂量均控制在 4.5g, 刺蒺藜的剂 量控制在 9g。主张采用自拟舒肝和脾消斑汤对肝脾不和型 的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 该中药方中包括土炒白术、 益母草 各 15g, 柴胡、 杭白芍各 12g, 当归、 茯苓各 10g, 醋香附、 橘叶、 蒺藜各 9g, 炙甘草、 薄荷各 6g, 白芷 4.5g。主张采用自拟温 阳运脾化斑汤对劳伤脾土型的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 该中药 方中包括: 薏苡仁 30g, 炒山药、 白术、 党参各 15g, 橘红、 茯苓 各 12g, 苍 术 10g, 醋 香 附、 半 夏 各 9g, 生 姜 3 片, 桂 枝 6g, 白 芷 4.5g, 白通草 1g。在掌握络病理论的基础上, 还有研究人 员将黄褐斑分为外邪袭络型、 肝络郁滞型、 痰瘀阻络型、 脾络 气虚型、 肾络失荣型等六种类型, 主张采用针灸进行治疗, 根 据不同类型黄褐斑患者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穴位, 同时辅以 一些中药, 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的异常, 证实了黄褐斑与血液黏度增加而致血液瘀 滞, 微循环障碍有一定关系, 正好与中医学所讲的气血 瘀滞、脉络瘀阻相符合 [ 7] 。临床采用活血化瘀 法治疗
也确实有效, 血液动力学指标为该治疗又提供了实验室 依据。故在临床治疗时, 各型黄褐斑均需酌加行气活血 化瘀之品, 以提高疗效。
2 治疗方法
# 84#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r., 2010; V o .l 44 N o. 3
揭示中医药各种有效治疗方法的本质, 还应制定并实行 统一的诊断评判标准, 建议在严格的科研设计下对各种 疗法进行比较研究, 筛选出最佳方案, 同时还需继续探 寻新方药、新方法, 使治疗本病方法更加多样, 疗效更为 显著。
2. 3 其他 主要有针灸疗法、耳穴放血、穴位注射、背 部拔罐放血疗法、推罐疗法等方法 [ 28-32] 。
3 展望
目前虽然治疗黄褐斑方法很多, 并取得了一定的疗 效, 但尚无有特殊疗效的药物, 故多提倡中西医结合、内 外同治, 多种方法并用。不过, 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方 面因其无毒副作用, 并有较好疗效, 而得到广泛 重视。 但中医治疗黄褐斑尚存一些问题。如临床分型、诊断及 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对照组不严密, 观察不严谨, 难以 作出准确公正的临床研究报告; 病因病机的研究较多, 但开展动物实验研究较少, 故病机方面的研究有待于深 入等。笔者认为, 今后应继续加强实验研究, 期望可以
# 82#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r., 2010; V o .l 44 N o. 3
黄褐斑病因病机及其中医治疗述评
毕亚男 1 潘祥龙 2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皮肤要 > 综述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 法。认为 黄褐斑与 肝脾肾 三脏关 系密切, 中医 药对黄 褐斑在 内外治 疗方面都 有独特效果。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 44卷第 3期 SH. J. TCM M a r., 2010; V o.l 44 N o. 3
# 83#
属阴虚阳亢、阴阳失调之证。故在辨证施治时, 一定要 以调整阴阳平衡为基本原则 [ 5] 。 1. 4 与气滞血瘀有关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皮肤疾患, 中医学认为 / 久病成瘀 0, 其病机无论肝郁、脾湿、肾亏, 最终均可导致 气血运行不畅, 血瘀于 颜面, 而成 斑片。 而中医又有 / 无瘀不成斑 0之说, 瘀乃脏腑虚亏, 气机失 调所致, 故气血瘀滞, 脉络不通, 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乃黄 褐斑最根本之病机。正如 5灵枢 # 经脉篇 6曰: / 血不流 则髦色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0所以, 众医家大多重 视活血化瘀药的使用, 认为通过活血化瘀作用可促进面 部血液循 环, 改善面部 皮肤代谢, 使面 部色素逐 渐消 散 [ 6] 。而现代医学发现黄褐斑患者存在血液动力学指
B I Y a-nan1 PAN X iang- long2 1. Shanghai Un iversity of T rad it iona l Ch inese M edc ine 2. Shuguang H ospital A ffiliated to Shanghai Un iversity of T rad itional Chinese m edic ine
2. 1 内治 目前中药内治有辨病、辨证、病证结合论治 三种方案, 侧重于从肝脾肾三脏入手, 多用经方验方加 减或自拟方内服。 2. 1. 1 辨证施治, 分型用药 黄褐斑临床证型种类繁 多, 不同医家有不同观点, 目前尚未规范统一。陈红风 等 [ 3] 将本病分为 4 型: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减;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虚湿蕴型, 用参苓白术 散加减;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卢晓梅 [ 8 ] 将 本病分为 6型: 肝郁气滞型,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心脾两 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脾虚湿阻型, 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 汤加减; 冲任不调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脾肾阳虚型, 用金匱肾气丸合参桂术甘汤加减; 痰瘀交阻型, 用自拟 化痰活血汤。王一枫等 [ 9 ] 将本病 分为 3 型: 肝 脾不和 型, 用逍遥散加减; 脾胃虚弱型,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 肾不足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李永琼 [ 10] 将本病分为 5型: 肝郁气滞型, 用逍遥散加味; 气滞血瘀型, 用桃红 四物汤加味; 气虚血瘀型, 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气血两虚 型, 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味; 肝肾两虚型, 用六味地 黄汤加味。江超等 [ 11] 将本病分为 4型: 肝郁气滞型, 用 逍遥散加减; 脾虚型, 用归脾汤加减; 肝肾阴虚型, 用六 味地黄 丸加减; 肾阳 不足型, 用 十补 丸加减。吴景 东 等 [ 12] 将本病分为 4型: 肝郁气 滞型, 用 丹栀逍遥 散加 减; 脾虚痰湿瘀阻型, 用归脾汤合 二陈汤加减; 肾阴虚 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肾阳虚型,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此外, 还有血虚肝旺 [ 13] 、湿热下注 [ 13] 、寒湿凝滞 [ 14] 等
[ 作者简介 ] 毕亚男, 女, 硕士, 主要从 事中西医 结合皮 肤病临 床 研究工作。
尘; 血瘀于颜面, 故发斑片。 1. 1 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黄褐斑或因情志不畅, 肝郁气滞, 气郁化热, 熏蒸于面, 灼伤阴血, 以致颜面气 血失和而生; 或因冲任失调, 肝肾不足, 肾阴亏虚, 肾水 不充, 以致水火不济, 虚火上炎所致; 或因饮食不节, 忧 思过度, 损伤脾胃, 脾失健运, 湿热内生, 熏蒸于面而致; 或因慢性疾病致营卫失和,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 面 失所养而成。但总的病机都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气 血不能上荣于面有关 [ 3] 。肝、脾、肾三脏相互影 响, 互 为因果, 应分清主次, 辨证施治, 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1. 2 与情志失调有关 5医宗金鉴 6云: / 黧黑如尘久 始暗, 原于忧思恼怒成。0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 因女性 生理、心理上的影响, 加之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 既 忙事业, 又忙家务,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且胎产哺乳 伤于血, 以致心肝失养, 气郁血虚; 肝郁而气滞, 气滞而 血瘀, 肝气不舒, 急躁易怒, 相火妄动, 消灼肝肾精血; 肾 阴不足, 水不上承, 精血亏损, 脉络空虚, 肌肤失养而发 为黄褐斑 [ 4 ] 。 1. 3 与阴阳失调有关 5素问 # 宝命全形论 6曰: / 人 生有形, 不离阴 阳。0黄褐斑的病 因病机与脏腑功能阴 阳失调密切相关。如血虚肝旺型患者, 血属阴, 长期血 虚, 阴不足, 脉络空虚, 头面肌肤失濡, 此乃阴虚; 肝火旺 盛, 肝阳上亢, 火热上炎, 熏蒸肌肤, 此乃阳亢。此证型
证型的报道。 2. 1. 2 辨病施治, 专方专药 近年来, 许多医家应用 专方专药治疗本病, 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王丽娟 [ 15 ] 用消瘀丸 ( 由柴胡、薄荷、当归、栀子、红花、赤芍药等组 成 )治疗本病 200 例, 痊愈 50例, 显效 65例, 有效 77 例, 总有效率为 96% 。周继刚 等 [ 16] 用祛斑胶囊 ( 当归 12 g, 川芎 10 g, 桃仁、白芍药各 15 g, 红花、制香附各 9 g, 升麻 8 g等 ) 治疗本病 101例, 显效 47例, 有效 51 例, 总有效率为 97% 。郭忠 [ 17] 用祛斑汤 ( 薏苡仁 40 g, 茵陈、珍珠母各 30 g, 木贼、桑白皮、天花粉各 15 g, 白僵 蚕 12 g, 白芷、生白术、石菖蒲、蛇蜕、蝉蜕各 10 g; 红花、 生甘草各 6 g) 治疗本病 43例, 痊愈 22例, 显效 12例, 有效 8 例, 总 有 效 率 为 97. 6% 。 此 外, 还 有 美 肤 冲 剂 [ 18] 、消斑方 [ 19] 等固定方药治疗的报道。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皮 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 常对称分布于 面部, 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无明显自觉症状; 女性多发, 主要 发 生 在 青 春期 后; 病 情可 有 季 节 性, 常 夏 重 冬 轻 [ 1] 。本病是临床常 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 之一, 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患者虽无明显不适, 但有 碍美观, 对患者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严重者可影响工作 与生活。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日益显示出优势, 现 将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参考文献:
[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 会色素病学组. 黄 褐斑的临 床诊断和 疗 效标 准 ( 2003 年 修订 稿 ) [ J] . 中 国皮 肤 性病 学 杂志, 2004, 3 ( 1) : 66.
A bs tract: Th is art icle review s th e et 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hloasm a in Ch in ese m ed icine, and b elieves that it is in close relat ion sh ip w ith th e liver, k idney and
法。 2. 2 外治 外治主要有中药穴位按摩、中药面膜疗法、 中药外熏、外洗、外敷、外 涂等方法 [ 22-27] 。文 献记载的 黄褐斑外治方药很多, 当代单验方也不乏, 使用频率较 高的有白芷、白及、白附子、白僵蚕、白蔹、白茯苓、当归、 川芎、珍珠、密陀僧、赤芍药、丹参等白色中药与养血活 血药 [ 22-27] 。选用白色药物, 白色入肺, 肺主皮毛, 可使 药物走表而达肌肤促使色斑消散; 选用活血化瘀药, 可 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改善面部皮肤代谢, 使面部色素逐 渐消散。处方剂型多样化, 有霜剂、膏剂、散剂、汤剂、面 膜等, 以将药物研末过筛后加入基质制成膏霜剂或散剂 面膜粉敷面最为常用。
2. 1. 3 病证结合, 专方加减 一般先辨病拟定治疗的 主法主方, 再根据皮损改变、结合全身表现, 将其分为若 干证型, 在主方基础上随 证加减以辨证论治。如陈国 权 [ 20] 用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再辨证加味治疗本病。也有 先辨证拟方, 再在每证方药中加入同一组方药以辨病论 治。如蓝胡慧等 [ 21] 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