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前的岭南道教医学

合集下载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特色的探讨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特色的探讨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特色的探讨高日阳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教研室摘要:岭南历史上名医辈出,他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深研歧黄奥旨,参以已验,著书立说,汇成浩瀚的岭南医籍,为中国医药学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了进一步弘扬历代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优良传统,突显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本文从传承性、地域性和开放性三方面对岭南中医药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一探讨.关键词: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文化特色中医药地域文化是当地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都利用自然优势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是地方人民中医药卫生保健的重要载体。

由于中医药地域文化有着自身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它对人们中医药卫生保健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又至深至远的。

我国因幅员辽阔,地区间的差异相当悬殊,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中医药地域文化。

如绵延千余年至今而不衰的新安医学、上古名医岐伯故里的庆阳医学、在中医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孟河医学、具有南国特色的岭南医学等等。

中国中医药学之所以能枝繁叶茂数千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之中。

中国幅员辽阔,中医药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中医药文化,这些中医药文化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问。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研究的重视,巾医药地域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中医药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分支。

研究中医药地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优秀传统。

从魏晋到南北划,我国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战乱,迫使人口大量南迁,随之带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文化,岭南得到第一次较大的开发。

医学史上也首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人物”1,如开创我国脚气病防治学的先驱支法存;善治脚气病的仰道人;原籍江苏,而载誉于岭南,著有名著《肘后备急方》的葛洪,以及其妻,擅长灸治的鲍姑等。

道教医学

道教医学

道教医学*导读:何为道教医学?依大道从简的通俗理解,道教医学是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让人不生病、健康长寿的医学……何为道教医学?依大道从简的通俗理解,道教医学是以自然疗法为主要手段,让人不生病、健康长寿的医学。

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对生命和宇宙的本质认识为基础的,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源于气。

注重对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的把握。

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要求为医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为工和审查病机,勿失气宜。

并把修练内丹的成就用于诊治疾病,从而形成了庞大复杂的道教医学体系。

*道医理论一是医学理论,包括精、气、神理论、经络理论和脏腑理论,其中以精、气、神理论最为突出。

二是丹道理论,包括丹道理论派生出来的性命双修理论、后天返先天理论、外丹制药技术理论等。

共同构成道医祛病养生的理论基础。

*道医的诊治之术道医的诊治始终不离一阴一阳谓之道范畴。

一方面,在气位上,把阴阳之气的开、合、枢的调节与和谐作为入手处。

尊重人体自身的自治机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擎引之。

不时地调整机体气机,帮助其恢复自治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在神位上,从阴阳未分处下手,直接进行灵性的调整,解除因果链对健康状态的影响,使生命层次得到提升。

这才是道医无为而治的精妙之处。

在入手处,道医始终把疾病与健康放在天地的大系统中整体考虑,遵循审查病机,勿失气宜的原则。

运用道医技术使人体气机的生、长、收、藏循行无滞,与时偕进,疾病自然不复存在。

在气机调节的开、合、枢方面,更强调枢的作用,枢不灵则开合不利;在生、长、收、藏的四种状态中更注重藏的功用,藏不强则生长不壮。

在究竟位,道医注重的则是心灵的洗涤。

通过忏悔,通过守一、内视、存思、存神、行气、胎息、导引、按摩、辟谷、服食、房中术、调摄、外丹术、内丹术等措施。

借助身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从而达到康者健,健者寿,寿者仙的境界。

岭南中医药文库

岭南中医药文库

中医药在未来的应用与展望
应用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和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 病等方面的优势,中医药在未来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如 中医养生保健、慢性病管理、康复等领域。
展望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中医药 将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将更加注重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与交流,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材的种植与养护
种植
岭南地区的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中药材的种植。
养护
中药材的种植需要精心的养护,包括浇水、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同时还要注意控制采收时间和方法, 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岭南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传承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岭南地区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历史和文化遗产。 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朱良春
南通市中医院院长,擅长治疗风湿病和肾病,其医术深受患者信 赖。
颜德馨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其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名医及其贡献
吴以岭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以岭医院院长,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其科研成果“中医脉络学说”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种类
岭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包括黄连、茯苓、苍术、 黄芪、丹参等。
分布
这些中药材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的山 区和丘陵地带。
岭南特色药材及其应用
特色药材
如广东的陈皮、佛手,广西的蛤蚧、三七,云南的砂仁、白豆蔻等。
应用
这些特色药材在中医临床上具有独特的应用,如陈皮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佛手用 于治疗肝气郁结等。

道教医学

道教医学
中医(世医)是根据道的易理、阴阳、五行、气血理论而阐发,这些显性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利于世俗学习掌握和运用,只需掌握文理精义即可临床应用医术。有的甚至没有掌握其中的精髓,只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按照传统的方法及药方进行诊治。但是,道医则必须隐显、阴阳理论和实践集于一身,显性和隐性同步掌握,才能将道医学运用于临床实践。所以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道医学是比较难以全面掌握和应用的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必须依靠医者本人坚实而且系统的精气神内功修炼基础。那么,说得简单一点,道医与中医(世医)之间的根本区别,其实是对精、气、神这三大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之间的差别。中医(世医)对人体精气神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认识、理性掌握的范畴中;道医则是既要有理性认识,同时也要对精气神具有自身内环境实践的直接感性认识,在双重认识整体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掌握。打个比方:就好象一个病人来治疗感冒,但是中医的医生从未得过感冒,而道医的医生则有过感冒的经历,并能够准确的找出根源的所在,这也是双方的区别。这个比方有点不恰当,将就一下。哈哈!!!道医学的基础理论,是建立在深邃的洞察力进行内证,运用自身的深度静定,对生命进行长期全面细致的观察,根据观察所得而逐步建立起人体医学理论基础。也是经过中华人民几千年来的实践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在古代,许多道家修炼的修行者,在修炼丹道(追求长生)的实证过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累计起来的。中医(世医)在历史上则是继承和运用道医学中的这些基础理论,仅以智观加以学习和运用发展。中医学发展至现在,已经偏重于单纯的智观性发展和丰富,甚至将道医学中经过慧观所取得并且建立的基础理论,部分地轻率地当作糟粕抛弃掉。而且并逐步的和西方医学结合。例如在一个时期阶段中全面否定阴阳、五行学说,摒弃三魂七魄学说,甚至否定经络学说、气机学说等等。将中医学的灵魂抽离抛弃,全面向单纯的智观领域发展。这种现象在道医学领域是不可能发生的,道医学注重智与慧同观研究实践任何事物,而且将慧观所得作为指导智观的基础,是“慧智同观”研究医学的一门学问。

广东岭南地区道教

广东岭南地区道教

广东岭南地区道教*导读:一、发展概况早在道教创立之前,岭南地区已有不少术士在活动,罗浮山成为方术之士活动的中心。

史载,秦朝有郑安期来游,以金丹法……一、发展概况早在道教创立之前,岭南地区已有不少术士在活动,罗浮山成为方术之士活动的中心。

史载,秦朝有郑安期来游,以金丹法授朱灵芝,以下传阴长生、苏元朗、葛玄等。

此外,还有华子期、周隐(毛公)等于罗浮山修道,其中周隐有弟子七十二人。

岭南地区早期的道教著名人物主要有东晋的郑隐、鲍靓和葛洪。

郑隐不徒明五经、知仙道而已,兼综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莫不精研。

鲍靓为南海太守,亦内学,逆占将来。

葛洪则更是魏晋以来神仙道教最杰出的代表和集大成的理论家。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在今江苏省)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

他出身官宦之家,其从祖葛玄为丹鼎派师祖左元放之弟子。

葛洪年轻时相信仙道学说,师事术士郑隐和南海郡太守鲍靓,后留居广州,入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

他的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抱朴子》内外篇。

《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灾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葛洪在《抱朴子》中,除了多方面地论证神仙之存在、可信、可求外,对各种方术都作了宣扬,对长生不老药的采集与制作方法、金丹烧炼法等,都作了较具体的阐述。

他还列举了天仙、地仙、尸解仙等之类别,列举了道经、神符之名称,可以说是集神仙思想及方术之大成,蔚然形成了金丹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

葛洪的丹鼎派仙道理论的集中提出,特别是对神仙可成的论证,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学仙修道可以不废世俗事务,特别是对儒道可以调和、互相补充的论述,为道教的官方化打下了基础,也有助于道教的进一步成熟化。

其时,道家分丹鼎派与符箓派,葛洪是道教丹鼎派最主要的代表,也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葛洪对后世道教流派影响甚大,他死后不久,其地位即上升到可以与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相提并论。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道教医学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医学体系,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影响。

道教医学经典书籍记录了道教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发。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本道教医学经典书籍,深入探索其中的智慧和理论。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道教医学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书由黄帝与医师伯高的对话形式组成,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探讨人体的结构、功能和病理,提出了“四诊法”和“阴阳五行”的理论;《灵枢》则强调调节和保护人体的方法,包括饮食、运动和针灸等。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道教医学的核心观点,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平衡。

这本书不仅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医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被认为是道教医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共收录了365种动植物药材,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用法和配伍等信息。

《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之人。

这部书首次系统地分类和整理了中国草药,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探索。

在道教医学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而《神农本草经》则为后世的药物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千金方》《千金方》是李时中在唐朝编写的一部著名的医学书籍,也是道教医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收集了唐代以前的医学著作,总计460种方剂。

它不仅介绍了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还包含了医疗技巧、饮食调养和针灸推拿等内容。

《千金方》在道教医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强调了药物治疗与饮食调理的结合,倡导了个性化医疗的观念。

这本书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成果,对后世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4. 《般若医方》《般若医方》是晚唐时期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道教医学的经典之一。

这本书包含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涵盖了饮食调理、药物疗法和针灸等内容。

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下)

岭南医学流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扎扎实实、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对岭南名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1-4批导师邓铁涛、罗元恺、黄耀燊、刘仕昌、钟耀奎、赵思兢、黎炳南、王德鉴、靳瑞、刘亦选、熊曼琪、陈纪藩、丘和明、彭胜权、许鑫梅、赵立诚、周岱翰、陈镜合、欧阳惠卿、陈基长、王士贞、关国华、崔学教等遴选学术继承人,目前已有三批结业出师。另一方面,也对已故的老一辈名医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成果收载入良性循环。
(二)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培育新一代名医、名师群体
中医流派是以名医群体及其传承者为主体,以学术主张为内涵,因学术有专攻,治法有特效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流传。因此,流派必有名医,而单一的名医则未必能形成流派。在研究整理名医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医院建立了“岭南名医工作站”,继而成立以邓铁涛教授为名誉所长的“岭南医学流派研究所”,构建岭南医学流派研究平台,将系统梳理岭南医学各个专科的学术传承、独门秘笈、专方用药。通过跟师临证,记录医案,编纂专著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各科名医、名师。并通过与其他地域医学流派的学术交流,研讨中医流派的文化与学术特色,推动学术进步,提高临床疗效。
5.岭南医学流派学术的创新性
岭南医学流派具有传承、地域、务实、兼容特色,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当代岭南医学学术流派通过学术团队形式来体现。罗元恺教授(1914~1995年)、罗颂平教授(珠江学者)及其团队,学术渊源,本于医经,受陈自明《妇人良方》、张介宾《妇人规》和傅山《傅青主女科》等名家医著的影响,注重脾肾和气血,调理冲任,融合岭南温病学派养阴保津的学术观点,提出妇科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而调理冲任就在于调理肾肝脾,并在长期临证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滑胎、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丰富经验。创制了补肾安胎的“滋肾育胎丸”和活血止痛的“田七痛经胶囊”,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系列论著有《罗元恺医著选》、《罗元恺论医集》、《罗元恺女科述要》、《中医妇科名家医著医案导读》等。

道医发展史

道医发展史

道医发展史道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很有限,往往将疾病视为神灵的惩罚或恶魔的侵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疾病与自然界的关系,并开始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

道医学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中,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寿和健康。

道医学起初注重修炼身心,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道家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息息相关。

他们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养性养生等方法来维持身体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的观念逐渐融入了其他医学学派中,如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

这些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如何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来治愈疾病。

在道医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他们在研究中药和针灸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药是道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天然草药为基础,通过搭配使用来治疗疾病。

而针灸则利用针刺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道医学在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其他地区的发展并不如此。

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想对西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希波克拉底提出了“治疗要始于自然”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还提出了“四体液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体液的平衡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医学和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也逐渐加深。

东西方医学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在现代,道医学的理念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些道医学的方法和理论也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总的来说,道医学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学科,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通过调整身心、饮食和药物治疗来维持健康。

道医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未来,道医学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以前的岭南道教医学
*导读:岭南民间有病求问鸡卜巫医,向无医药。

医药学自晋代开始才缓慢发展,宋代开始才渐渐普及。

在宋以前,岭南的医药主要源自道教医士
岭南民间有病求问鸡卜巫医,向无医药。

医药学自晋代开始才缓慢发展,宋代开始才渐渐普及。

在宋以前,岭南的医药主要源自道教医士。

一、秦汉道家方士
早期南来的方士道人,或采药行医,或服饵修仙,尽管记载颇多神异色彩,但他们是最早的道家医药养生文化传播者。

据记载,周代就已有方士在岭南修道成仙。

《广州府志》载:浮邱公,南海人,周灵王时偕王子晋入嵩山,后适浮邱得道,常往来广州西门外。

这是道家在岭南活动最早的传说。

广东罗浮山在古代道家心目中为仙山之一,有蓬莱山三岛,浮山其一也之说,因而得到秦汉方士青睐,尽管交通不畅,但历代不畏艰苦,毅然南下的方士不在少数。

罗浮山,逐渐成为早期的道教医药文化中心。

如秦有安期生,《广州府志》载:安期生,琅琊人。

卖药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也。

始皇异之,赐以金璧值数千万。

安期生在罗浮时,尝采涧中菖蒲服之,至今故老指菖蒲涧为飞升处。

今罗浮山与广州白云山均有多处遗迹。

继安期生后,汉代有朱灵芝在罗浮朱明洞设斗坛,炼丹讲学;又有阴长生、华子期、东郭延年、姚俊等在此修道。

阴长生提倡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少延;华子期受山隐灵宝方服之,日以还少,一日能行五百里,能举千斤,东郭延年善房中术,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桃俊师从东郭延年,曾任交趾太守,服九精炼气、辅星在心之术。

此外,还有汉代方士刘根,居于广西玉林都峤山修道,民大疫,郡中死者过半根教于太岁宫气上穿地作孔,深三尺,以沙着中,以酒沃之。

君依言,病者即愈,疫气登绝,后常用之,有效,
又提倡修仙要在于服药药之上者,唯有九转还丹及太乙金液、服之皆立便登天,不积日月矣;其次云母、雄黄之属,能使人乘云驾龙,亦可役使鬼神,变化长生者;草木之药,唯能治病补虚,驻年返白,断谷益气,不能使人不死也。

另外东汉末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据传曾到过广西富川丹灶山炼丹,《桂林风土记》载贺州有张天师道陵宅。

张道陵所创五斗米道也常以道术为人治病,《太平广记》载: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较,转其首尾,而大途犹同归也。

行气服食,故用仙法,亦无以易。

东汉末年三国时著名医家、方士董奉者曾至岭南行医。

《神仙传》载:董奉者,字君异,候官人也。

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坐起,后四日乃能语。

晋裴渊《广州记》还记载有董奉路经晋兴郡(今广西南宁)途中的事迹。

二、晋代道教医士对岭南医学的贡献
晋代,在岭南道教史上影响最大、同时也是岭南医药史开山
之祖的人是葛洪,他对岭南科技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原籍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生于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于公元363年。

他曾至广州,师事南海太守鲍靓(又作鲍玄)修道术,深得鲍靓器重。

东晋赐葛洪关内侯,食句容二百邑,葛洪固辞不就,而上表称闻交趾产丹砂,请求至广西句漏为县令。

南行至广州时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终老于罗浮。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性命不保。

现存的两部著作《肘后方》和《抱朴子》,集中反映了葛洪的医学成就和养生思想。

与葛洪有关的道教医学人物如葛玄、郑隐、鲍靓、鲍姑、黄野人等都与岭南医药文化有关。

葛玄是葛洪的祖父,足迹曾至罗浮山,有弟子郑隐。

郑隐又名郑思远,为葛洪之师。

《罗浮志》载郑思远字子华,少为书生,善律历候纬,晚师葛孝先(玄),于罗浮泉源福地修炼得道,而《抱朴子内篇遐览》则记郑隐在太安元年(302)知季世之乱,江南将鼎沸,乃负笈持仙药之扑,将入室弟子,东投霍山,莫知所在。

这些记载都提及郑隐随手携带药物,自用或救人。

鲍靓,字太玄,又称鲍玄。

《晋书》有传云:靓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

《云笈七签》卷79的《五岳真形图》附有一篇《晋鲍靓施用法》,其中谈到:诸入山采八石、石象、石脑、流丹珠、飞节、黄子、石髓、桂英、芝草诸神药,自无《五岳》佩之,此仙物终不可得也。

入山无其《真形》,则众精坏人;采药不得《真形》,则群灵蔽之;但就有此文以佩身,乃是弥纶众神,横行天地。

在家则神人奉卫,入山则群灵奉迎,采药服芝草则真仙营护,结疫涉害则妖灾自灭尔。

认为道教《五岳真形图》极其重要,佩之在身才能采到灵药,从中可知道家方士采药炼丹养生的一些细节。

由鲍靓所传的道教经书还有《三皇经》,《云笈七签》载:晋武皇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

以晋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

尔时未有师。

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

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

葛洪非常重视此经,《抱朴子》在《遐览》和《杂应》两篇章中称《三皇经》能辟邪恶鬼、温疫气、横殃飞祸。

另外,元代马端临提到:《太一真君固命歌》一卷,《中兴艺文志》题真人勒于罗浮山朱明洞阴谷壁,古篆文字,东晋葛洪译,鲍靓行于世,言房中术。

说明鲍靓也对房中术有所研究。

鲍姑是葛洪的妻子,鲍玄之女,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位女灸家。

《南海县志》则具体谈到鲍姑行医之事,说她越冈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

历年久,而所惠多。

黄野人则是葛洪的弟子,《罗浮志》卷四载云:黄野人,葛稚川之弟子也(或云稚川之隶)。

稚川棲山炼丹,野人从之。

葛既仙云,留丹于柱石之间,野人自外至,得一粒服之,为地行仙,今肉身常在世间,有缘者或遇之。

志中又记其两则行医事,云:有樵夫患脚疮,久年不瘥,(黄野人)隔溪唤之使前,削木皮傅之,令闭目隐痛,少顷,则肉身已隐矣,而疮则瘥。

又一伛偻者遇之,令于道上俯拾以进,起来腰膂自如,而失野人所在。

野人今常在山中,施有缘药,如削木皮补缺唇、捏土医疮瘘之类至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