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情况

合集下载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浅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浅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浅析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备受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风险隐患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

而在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时,需要制定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进行浅析。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现状1.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居高不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稳定经济增长,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举债投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急剧扩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已达25.6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

2. 违规融资问题严重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债务较多,地方政府违规融资问题较为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规避风险评估和审批限制,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担保公司等渠道违规融资,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并且隐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3. 风险隐患加剧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违规违约,部分政府融资平台无法偿付债务,导致债务违约风险加大。

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1.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目标,极力扩大投资规模,但又面临较小的财政收入,从而形成财政收支矛盾。

为填补财政缺口,地方政府只得通过借债来融资。

2. 政府干预过多一些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直接介入市场经济活动。

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等方面负债累累,形成了债务规模庞大的问题。

3. 建设项目收益低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但一些项目收益不佳。

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债务无法得到有效偿还。

1. 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税制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增强地方政府自主权和财政收入能力。

通过财政体制的改革,合理分配地方政府财政资源,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

2. 规范政府债务融资严格规范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划定地方政府债务的用途范围和融资担保责任,限制政府债务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024年地方性政府债务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地方性政府债务市场分析报告

2024年地方性政府债务市场分析报告概述该报告分析了地方性政府债务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地方性政府债务是指各级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发行的债务工具。

地方性政府债务市场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本报告旨在揭示地方性政府债务市场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市场概况债务规模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庞大,随着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增加,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地方性政府债务总额已超过xx万亿元。

债务结构地方性政府债务主要分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

一般债务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而专项债务则用于特定项目的筹资。

近年来,专项债务的比重逐渐增加,说明地方政府对于重点项目的投资需求较大。

融资方式地方政府融资主要包括发行债券、贷款和PPP(政府与民间合作)等方式。

其中,债券发行是地方政府主要的融资手段。

债券市场在地方政府融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问题与挑战财政压力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庞大给地方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债务偿还和利息支付需要大量的财政资源,导致地方财政困难,甚至陷入债务危机。

风险控制地方性政府债务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由于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迫切,债券发行规模加大,导致了债务风险的积累。

需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控制,防范债务风险的发生。

信息透明度地方性政府债务市场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对外界投资者或债权人的了解不足。

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给投资者带来了投资风险,也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解决方案加强财政监管加强对地方性政府财政的监管,制定合理的财政规划,避免过度依赖债务融资,控制债务增长速度,保持财政稳定。

强化风险防控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定期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风险预警和处置,及时解决债务问题。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投资者能够了解到相关风险,并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结论地方性政府债务市场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王友叶摘要:随着我国地方性债务进入一个集中还款期,地方债务风险日益凸显,本文根据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化解和防范债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建议地方政府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和所属机构为公益性项目建设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

按照国办发明电[2011]6号要求,审计署将地方政府性债务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第二类是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第三类是地方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综述(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类别结构情况根据《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公告),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78908.66亿元,大约相当于2012年GDP(519322亿元)的34.45%,大约是2012年全国财政支出(125712亿元)的1.42倍、财政收入(117210亿元)的1.53倍。

在178908.66亿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08859.17亿元,占60.8%;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为26655.77亿元,占14.9%;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为43393.72亿元,占24.3%。

(二)各级政府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及结构截至2013年6月底,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省、市、县、乡镇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为51939.75亿元、72902.44亿元、50419.18亿元和3647.29亿元,在全部债务中的占比分别为29.0%、40.8%、28.2%和2.0%,其中,市级债务比重最高,县级和省级在政府性债务中的占比差不多。

在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中,省、市、县、乡镇的占比分别为16.3%、44.5%、36.4%和2.8%,其中,市级债务比重最高,其次是县级债务,省级政府债务占比远低于市级和县级。

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9.10•【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2024年9月10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请审议。

一、我国政府债务基本情况截至2023年末,全国政府法定债务余额70.77万亿元。

其中,国债余额30.03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40.74万亿元。

(一)国债情况。

从债务规模看,2023年,经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债限额30.86万亿元。

年末国债余额30.03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内。

其中,内债余额29.70万亿元,外债余额3346亿元。

从发行情况看,2023年全年发行国债11.14万亿元,其中用于弥补中央财政赤字4.16万亿元,偿还以前年度发行并于2023年到期的国债本金5.22万亿元,年内发行年内到期的短期国债1.76万亿元。

发行内债11.09万亿元,其中,发行记账式国债10.81万亿元,发行储蓄国债2746亿元。

发行外债555亿元,其中,发行境外主权债券547亿元、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8亿元。

从还本付息情况看,2023年,财政部进一步强化国债资金预算管理,认真制定国债偿还计划,持续优化国债偿还机制,确保国债偿还万无一失,切实维护中央政府信誉和投资者利益。

(二)地方政府法定债务情况。

从债务规模看,2023年,经全国人大批准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2.17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6.55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5.62万亿元。

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0.74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5.87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24.87万亿元,均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内。

从发行情况看,2023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4.66万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券7016亿元、新增专项债券3.96万亿元;发行再融资债券4.68万亿元。

关于某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的报告

关于某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的报告

关于某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的报告某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报告1. 概述本报告旨在评估某县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情况。

通过分析该县债务规模、债务结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等因素,揭示出可能存在的债务风险,并提出相关建议。

2. 债务规模根据最新数据,某县地方政府的总债务规模为XX亿元,较去年相比略有增加。

其中,包括政府债券、贷款和其他融资工具等。

债务占GDP的比例为XX%,相对较高。

3. 债务结构某县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大部分债务由政府债券和贷款构成,其中政府债券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此外,还存在部分隐性债务,尚未完全披露和计入统计。

4. 财政收入情况某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转移支付和其他非税收入。

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速较快,但仍面临着收入增长乏力、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税收收入主要依赖于部分行业,过度依赖某一行业存在一定风险。

5. 财政支出情况某县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等领域。

支出增长较快,但由于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支出压力逐渐增大。

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支出需求较大。

6. 债务风险评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某县地方政府存在以下债务风险:- 债务规模较高,债务负担较重,债务偿还压力较大。

- 债务结构较为复杂,特别是部分隐性债务存在不确定性。

- 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无法有效支持债务还款和新增债务需求。

- 财政支出增长过快,与收入增长不匹配,导致财政压力加大。

7. 建议为了有效控制债务风险,某县地方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财政收入的结构调整,减少对单一行业的依赖,提高财政收入多样性。

-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预算分配,避免过度依赖债务进行支出。

- 加强债务管理和监督,完善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债务透明度。

- 加强风险预警和评估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债务风险问题。

8. 结论某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优化财政收入和支出,该县地方政府可以有效降低债务风险,保障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中国综合实力飞速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产能过剩、国内疫情防控、全球政治经济不稳定、国内消费力不足等一系列挑战。

要想继续完成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就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各地在资金的投入上一直高居不下,大量的资金入场确实可以满足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设需求。

然而,单纯依靠税收补给财政,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为了保持当下经济增速,我国地方政府必然会因为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各种债务,这些债务问题也将给地方的发展带来各种问题。

文章就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对策建议引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方面的积极作用。

尤其是2020年以来,受经济增速放缓、新冠疫情、减税降费等因素叠加影响,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乏力、支出刚性需求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有效地支持了“六稳”“六保”工作,为拉动投资和促进国内国际大循环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通过相继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的举措,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包括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预算管理、限额管理和风险处置,夯实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的制度基础,化解了地方政府债务对财政可持续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隐患,推动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显著提升。

然而,随着近年来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的逐年增加,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隐性债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妥善解决,以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1.1城投债技术性违约与非标产品实质性违约交替发生,城投平台风险逐步暴露近年来,在公共财政债务接近偿债高峰期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压力的加大以及强监管态势延续,导致存量城投债风险开始逐渐暴露,城投债刚性兑付的情况开始被打破。

化解地方债务情况汇报

化解地方债务情况汇报

化解地方债务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地方债务问题备受关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确保经济运行平稳。

在此,我将对我市化解地方债务情况进行汇报,以便大家了解我市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首先,我市加大了债务审计力度,全面排查各级政府性债务和融资平台债务。

通过对各级政府性债务和融资平台债务进行全面排查,我们及时了解了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和偿债能力等情况,为下一步化解债务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其次,我市积极推动债务置换和延期偿还工作。

针对部分到期债务较大的地方政府,我们积极与金融机构协商,推动债务置换和延期偿还,缓解了部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保障了政府基本运转和公共服务的正常开展。

同时,我市还加大了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力度,建立了健全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

通过加强债务风险的监测和预警,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债务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确保地方债务风险不会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我市还加强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规范债务融资行为,防止违规举债和盲目融资。

通过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监督,我们有效遏制了地方债务规模的过快增长,保障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可控性。

最后,我市还积极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工作,加强了对社会公众的债务风险宣传和教育。

通过加强债务信息公开和风险宣传,我们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地方债务风险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有效减少了地方债务风险的隐患。

总的来看,我市在化解地方债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地方债务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化解地方债务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地方债务风险的可控和化解。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强债务管理和监督,推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公众的债务风险宣传和教育,共同维护地方债务风险的稳定和可控。

以上就是我市化解地方债务情况的汇报,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也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我市在化解地方债务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析
操作上从摸索到逐渐规范,近期邀请来自全国的18家单 位的专家学者参与,历时近2年,反复修改、讨论,最 后由财政部、中央财大、中咨协等单位专家评审通过后 ,报中咨协审查批准,以中咨协2023第4号公告《地方 政府专项债券实施方案编制指南》(T/CNAEC 02042023)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从202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我国地方政 府债务分析
2022级会计 学2班 杨婕
经济法
目录
经济法
为了应对多方面因素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分别从财政、货币两方面采取了积 极政策措施,不断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同时也导致了债务总规模的膨胀,成为宏 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促成地方政府债务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地方政府债务 潜在风险大,其对国家的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构成了威胁。因 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以控制 1、介绍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在我国具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筹集资金的信用凭证, 也就是由地方政府及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券、清理甄别认定 的非债券形式专项债务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越来越大;二是大部分地方 政府债务主要是由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信托和融资租赁等方式融资;三是许多地区的地 方政府债务风险很大;四是很多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偿还
经济法
该项团体标准的发布实施,对规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实施方案》编制、评审、申报等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对 提高专项债券申报质量,申报成果文件的规范性、标准 化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提升专项债券实施方案编制 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财政部提出,要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力度 ,为重大项目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广东财贸在专项债咨 询领域将持续发力,拓宽服务链条,加强政策研究,结 合专业优势,积极推进专项债咨询服务,助力地方经济 高质量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情况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构成
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两部分:一是可以根据公开数据测算的显性债务,主要包括平台贷、城投债、信托以及中央代发地方债;二是公开数据不可获得、难以统计的隐性债务,包括垫资施工、BT、BOT、融资
租赁、售后回租、发行理财产品、私募、违规集资、养老金隐性债务。

(二)债务规模及变化情况
国家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见图1)。

地方政府负债余额超过了全国GDP的l/4,超出当年公共财政收入达24074 .4亿元.总债务率高选129. 07%。

2013年第24号公告: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 475.81亿元(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8 437.10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9079.02亿元、其他相关债务10 959.69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其中12个地方政府本级减少1417.42亿元,24个地方政府本级增加5827.23亿元),增长12.94%。

从债务形成年度看,2010年及以前年度举借20 748.79亿元,占53.93%;2011年举借6307.40亿元,占16.39%;2012年举借11 419.62亿元,占29.68%。

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逾3.8万亿元,两年增长近13%,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截至2012年底,抽查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3.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底增长近13%,同时警示在地方政策性债务管理中存在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率高、变相融资突出等问题。

债务产生发展情况
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最早发生在1979年,有8个县区当年举借了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此后,各地开始陆续举债,其中:省级政府(含计划单列市,下同)举借负有偿还责任或担保责任的债务的起始年集中在1981年至1985年,这一期间有28个省级政府开始举债;市级和县级政府举借债务的起始年集中在1986年至1996年,这一期间共有293个市级和2054个县级政府开始举借债务。

至1996年底,全国所有省级政府、392个市级政府中的353个(占90.05%)和2779个县级政府中的2405个(占86.54%)都举借了债务。

至2010年底,全国只有54个县级政府没有举借政府性债务。

全国各地区政府性债务发生的起始年详见表1。

表1 全国各地区政府性债务发生起始年情况表
债务规模分年度变化情况。

1997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长。

1998年和2009年债务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8.20%和61.92%。

2010年的债务余额比上年增长18.86%,但增速下降43.06个百分点(详见图2)。

从偿债年度看,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2011年、2012年到期偿还的占24.49%和17.17%,2013年至2015年到期偿还的分别占11.37%、9.28%和7.48%,2016年以后到期偿还的占30.21%(详见表6)。

表6 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未来偿债情况表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建设领域,还涵盖部分竞争性领域,地方财政也相应承担了大量偿债风险。

其还贷压力极大,有的甚至影响到工作正常运转。

只能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垫付或通过“借新还旧”等方式来偿还债务。

(四)债务余额结构情况。

(1)从政府层级看,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级、市级和县级政府性债务余额分别为32111.94亿元、46632.06亿元和28430.91亿元,分别占29.96%、43.51%和26.53%(详见表2和图3)。

表2 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层级分布情况表
由表二和图三我们可以看出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层级分布中,市级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
(2)从区域分布看,截至2010年底,东部11个省(直辖市)和5
个计划单列市政府性债务余额53208.39亿元,占49.65%;中部8个省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4716.35亿元,占23.06%;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性债务余额29250.17亿元,占27.29%(见图4)。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大量财力向上集中,地方财力倒越来越小,但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事务却越来越多。

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生项目的重点投入,并且为了满足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需求,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其自身财政收入的增加速度,地方政府支出需求并没有得到有限的财政收入满足。

为了解决财力缺口,当地政府只能通过举债来弥补
(3)从举借债主体看,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举借的分别为49710.68亿元和24975.59亿元,占比共计69.69%(详见图5)。

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缺乏规范。

地方政府性债务举债主体多元化,导致地方政府无法有效监管。

目前,地方政府除了由各级财政部门管理一部分债务外,大量债务分散在政府的其他部门(机构)、单位以及融资
平台公司。

由于现行规定未赋予地方政府举债权,对地方政府业已存在的举债融资行为缺乏规范,各地举债融资渠道和方式不一,且多头举债、举债程序不透明。

从审计情况看,大多数地方政府是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等变相举债的,一些是由政府机构违规提供担保来获得债务资金的,有的政府部门和单位甚至直接举借债务。

(4)从借款来源看,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为84679.99亿元,占79.01%(详见表4)。

表4 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来源情况表
单位:亿元
出于风险考虑,商业银行大量的信贷资金没有更加理想的投向,而偏好于向地方政府贷款
商业银行为了规避自身的风险,要么投资于国家大型项目,要么投资于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特别是2009年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中小企业及大量出口企业不景气,商业银行为完成放款任务不仅将大量的贷款直接贷给地方政府或融资平台,甚至利用银信合作,将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信托进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使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绑定在一起。

同时,地方政府控股的商业银行受行政控制也为地方政府进行大量的贷款。

从举债主体来看,政府部门举借债务占主导地位,一些事业单位也占有一定比例。

从债务来源看上,既有银行贷款、又有发行债券,还有上级财政部门转贷的。

这些单位多渠道、多方式的举债方式,使地方政府难以全面、准确的把整个债务运行情况把握清楚。

这样导致地方政
府性债务举债主体较多,举债形式较复杂,不利于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有效的监管
(5)从债务形态和资金投向看,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尚未支出仍以货币形态存在的有11044.47亿元,占10.31%;已支出96130.44亿元,占89.69%。

已支出的债务资金中,用于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整理、科教文卫及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建设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占86.54%(详见表5)。

表5 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支出投向情况表
单位:亿元
部份项目效益不明显,增加政府偿债压力
从投资方向中,我们可以看出,市政建设是占比重最大的,达到36.72%。

债务资金使用与后续管理弱化,逾期率高。

从债务资金投向看,政府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市政建设和交通运输方面,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项目配套,资金安排基本上由地方政府直接安排,由相关部门管理使用,部分建设项目法人不明确,没有建立相关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导致相关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流于形式,管理职责不明确,监督管理效果不明显。

举债效益普遍低下,逾期率较高,出现了债务逾期无力偿还、拖欠工程款等现象。

债务负担总体情况。

至2010年底,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即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52.25%,加上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债务率为70.45%。

部分政府性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

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尚未支出的金额为11044.47亿元,其中:34个省级、256个市级和942个县级政府所属部分债务单位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至2010年底未支出的债务余额有1319.80亿元,占11.95%,2010年为此由财政资金支付利息67.74亿元。

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并发挥效益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举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资金投向未落实,有的项目准备不充分,还有部分因担心银根紧缩而为项目超前融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