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4课

第一单元 第4课
第一单元 第4课

第4课宋明理学

导学目标

知识点一儒学的危机

1.儒学的危机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________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后,佛教盛行,__________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

唐宋时期,“________”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儒学创新:为了重兴儒学,________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________、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

1.产生: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思考探索,丰富、更新了儒学体系。2.代表人物:北宋的________、程颐,南宋的________是集大成者。

3.主张

4.发展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曾将《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5.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知识点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时期的________和明朝时期的________。

2.陆九渊

(1)核心:“心即理也”,________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________”以求理。

3.王阳明

(1)核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认识论:“________”和“知行合一”。

4.宋明理学的影响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用________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________、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________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误区警示] “三教合一”并不等同于“三教统一”。“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图示巧记]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误区警示] 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家学者革除时弊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唐宋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图示巧记]

1.宋明理学的内容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自主学习答案]

知识点一

1.(1)天命(2)道教 2.三教合一

3.唐宋佛教

知识点二

2.程颢朱熹 3.理儒家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4.(2)四书章句集注

知识点三

1.陆九渊王守仁

2.(1)心(2)发明本心

3.(2)致良知

4.(2)三纲五常(3)气节社会责任

主题宋明理学的特点

[史料探究]

1.朱熹与王守仁思想的区别

史料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一事不穷,则阙①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②,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明)王守仁《王阳明集》注:①阙:古代用作“缺”字。②指天赋的道德观念。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南宋朱熹和明代王守仁思想的不同点。

答案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朱熹认为是“理”,而王守仁则认为是“心”;在

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则主张“致良知”而不必外求。

2.宋明理学的特点

史料性与天道,一也,天道降而在人,故谓之性。性者,生生之所固有也。循是而之焉,莫非道也。

——《二程集》性即理也。……于是人物之性,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中庸章句》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陆九渊集》思考根据史料概括宋代理学家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儒学的发展。

答案观点: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性与天理同一(或道德规范就是天理)。发展: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或哲学化、思辨化)

[史论形成]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主题宋明理学的影响

[史料探究]

1.宋明理学的进步性

史料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①。”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及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注:①是张载《张子语录》中的名言,表现了儒者的宏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理学蕴涵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想”。

答案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

2.宋明理学的局限性

史料“贞节牌坊①”,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注:①表明在理学思想统治下,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大。

思考上述史料反映了理学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史论形成] 宋明理学在社会和历史上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方面

(1)尊卑等级观念。

(2)重男轻女的观念。

(3)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4)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5)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名家论史]

观点: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导读:这段史料阐述了王阳明良知的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致良知”的方法是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1.(2019·江苏学业水平考试)理学注重人的品德修养。某日,周敦颐问“二程”,我让你们寻找孔(丘)颜(回)乐处,他们因何而乐?此事发生在()

A.西汉B.北宋C.元朝D.明朝

解析周敦颐和“二程”是北宋人。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9·贵州学业水平模拟)“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

C.“天人感应”D.“民贵君轻”

解析“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

答案 B

3.(2019·四川学业水平考试)强调学习要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的宋代思想家是()

A.韩愈B.朱熹C.王阳明D.黄宗羲

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认识“理”的方法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颢、程颐和朱熹。

答案 B

4.(2019·江苏学业水平模拟)唐朝禅宗大师慧能有一首佛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解析材料中慧能的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内心对于佛的认识和理解,与陆王心学的主张相似,“心外无佛,即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答案 D

5.(2019·浙江学业水平考试)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

解析由材料中“真知”“不行”等可以看出,材料揭示了王阳明对知与行的认识,即知行合一。

答案 D

6.(2019·河北学业水平模拟)“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B.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C.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

了积极的影响。A项明显与材料观点不符合;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答案 D

7.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粱录》卷十八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解析第(1)问,“历史现象”依据材料一图中主要商业圈的分布分析出宋代商品经济得到突破性发展;依据材料一图中“瓦子”的分布、材料二中“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衣冠更易”“不体旧规”“斗美夸丽”“非复旧时淳朴矣”等信息分析出宋代社会上出现追求奢侈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联系”可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变化对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和儒学家对此做出的反应作答。第(2)问为开放性设问,学生可以从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儒家思想所受到的冲击或挑战的角度补充材料,也可从市民阶层的发展及其需求的角度补充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课中思考题

请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提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先天存在着“理”(或“真知”)。理学家讲求的“理”是万物的始源,是先天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而“实践出真知”的“理”是一种与实践并行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处于发展之中。阅读与思考

谈谈你对理学重义轻利观念的看法?

提示(“重义轻利”思想有着双重影响,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儒学在其发展早期就确立了先义后利的观念。宋明时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思想,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压制了人们个性的发展,限制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理学强调通过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重义”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解析与探究

试根据宋明理学家程、朱、陆、王的思想主张,分析他们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之间有何同异与渊源关系。

提示神秀主张人努力排除外界对内心的影响,勤于苦修才能渐悟先天存在的佛

法。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人要努力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会认识体验到外在先天存在的“理”。后者吸纳了前者的观念。

慧能主张佛法就在心中,“自心是佛”、“本性是佛”,强调发掘内心的佛性,“顿悟”成佛。陆王心学认为内在的本心就是“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强调人求理就要努力的“发明本心”,“致良知”,进行自我内心反省。后者也吸纳了前者的观念。

自我测评

1.什么是理学?它形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理学是一种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现实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儒家学说。

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受佛、道哲学的影响,唐宋时期儒学体系不断更新。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提示

比较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不同点

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修养论(方法

论)

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

求“理”)

“心即理也”,“致良

知”(通过内心的反省)

共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A项内容中的“颠覆”过于夸大了佛教的影响,应排除。魏晋时期儒学危机开始出现,到唐代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但佛教的发展并没有达到代替儒教的程度,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故B、C两项错误。父子、君臣、夫妇、友朋这些关系,正是儒家三纲五常所强调的核心关系,从材料中的“有人斥责佛教”所造成的现象,不难看出佛教与儒家伦理的抵触。

答案 D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宋明理学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这说明宋代的儒学家开始从万事万物的本原出发来思考伦理纲常。A项并非儒学家研究的角度;B项为汉代儒学研究的角度;D项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研究的角度。

3.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理先气后

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D.格物致知

解析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

答案 A

4.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心,即是理也

B.反对人们各种各样的欲望

C.理是万物本原

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解析心即是理,是心学的观点,而朱熹属于程朱理学,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万物本原知识点的信息,故排除C;材料中的“非礼勿视”指的是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而不是所有的欲望,故B错误、D正确。

答案 D

5.儒家学者倡导仁爱,但无法回避“仁缘何贪”。朱熹对此解释为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由此可见,朱熹将“贪”归因于()

A.监察制度的缺失B.人性的复杂微妙

C.社会经济的发展D.社会风气的污浊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可知,朱熹将“贪”归因于人性的复杂微妙;A、C、D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

6.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主张“破心中贼”,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A.否定佛、道教的教义

B.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

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克服私欲,“破心中贼”主张规范个人行为,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D正确;A、B、C均不是其本质意图,排除。答案 D

7.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深入社会生活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重建三代宗法制度D.强化对乡里的控制

解析材料“敬宗收族、义恤乡里”和“‘义仓’‘义学’‘义冢’”与儒家思想的“重义”相符;重建三代宗法制度与宋代时代特点不符,故排除C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答案 A

8.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和核心是()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C.吸收佛道思想精髄

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

解析理学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

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宋明理学是政府的官方哲学,结合“存理去欲”“存心去欲”“格物”“格心”可知,其出发点和核心是强化儒家伦理道德,故A 正确;B、C、D表述均正确,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我国古代不仅注重家庭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家教教材的编写。由于家庭教育,要以识字启蒙教育为基础,所以编写蒙学教材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蒙学丛书分类表

根据材料,提取其中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论证或说明。(要求信息描述准确规范、史实应用准确清楚,条理清晰)

解析蒙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基本手段。各类蒙学教材的功能不尽相同,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尽相同。但在封建时代,蒙学教材一方面肩负着教会儿童读书识字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都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对儿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规范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一代合格的封建统治人才或被统治者。因此,注意挖掘材料主要信息,用规

范的学科语言加以表达,观点要鲜明,论述要充分。

答案(1)信息: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肩负着中国文化传承的使命。

(2)论证:①宣传儒家伦理道德,培养封建思想意识。②家训、童蒙规范儿童思想行为,促进其人格成长。③在儿童蒙学教材中渗透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为培养封建统治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④蒙学教育与地方州县教育、太学、私塾、书院、科举等构成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完整系统。⑤蒙学教育的发展为封建国家的思想统一和政治统治奠定基础。⑥蒙学教材中关于行为规范、礼仪、家训的内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第一单元 第四课时

Unit5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 B 1a-2c 第四课时 编写人:单钟辉日期:2013.3 【学习目标】 1.识记并能正确地运用单词“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the day after tomorrow, weekday, weekend.” 2.熟悉对星期的询问及回答;学会日期的表达法 3.灵活地将星期和日期用到发出或接收邀请的谈话中以丰富说的能力;提升自己听的能力。 【重点,难点】 日期表达法;听、说能力的提升。 【预习导学】 请写出下列单词或词组 今天明天昨天后天 平日,周一至周五的任一天 知识链接 请选择使用“date”或“day”填空。 1.—What _______ is it today? —It’s Monday. 2.—What’s the _______ today?/What _______is it today? —It’s November t he eleventh, 2009.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对星期的提问要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且所有表星期的词后都有“day”这个词缀。 对日期的提问要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一、认真思考,完成下列各题。 1.请按此表规律将“the day、after(在...之后)、before(在…之前)和下列各词组合新词填空。 yester day today tomorrow 前天昨天今天明天后天 2.完成1a. 1b。 小组合作 3.参照1c中的对话依据上边的图表和搭档制作对话。思考be动词在yester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两个情况下会有什么变化吗? 4. 大胆展示你们的对话。 二、听力练习。 1. 小组讨论2a、2b题意,并预读2a中的活动及时间,确信你明白它们的含义。 2. 听磁带,注意力一定要高度集中并学会捕捉重要的信息。 3. 同老师同学核对你的答案。对不清楚的地方向老师申请反复播放。 【课堂练习】 一、对话练习。 1.依据2c要求制作对话。注意:你得使用提出或接收邀请的重要句式及阐述不能接受邀请的原因时所使用的两种句式。 2.大胆展示你们的对话。 【教师点拨】 1.---What’s today? 今天几号,星期几? ---It’s Monday the 14th. . 今天星期一,十四号。 2.---What’s the date today? 今天几号? ---It’s September 21st. 今天9月21号。 3.---What day is it today? 今天星期几? ---It’s Thursday. . 今天星期四. 4.study for a test 为了考试而学习 5.babysit his sister 临时照顾他的妹妹 6.the day after tomorrow 后天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前天 【课堂检测】 一、选择填空。 1. —What’s the ________ today?—It’s September 12, 2009. A. day B. date C. month D. week 2. —What day _______ i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It was Friday. A. is B. are C. was D. were 3. —What’s today?—It’s Thursday the __________. A. nine B. nineth C. ninth D. nineteen. 4. —What are you doing the day after tomorrow? —I __________ for the math test. A. study B. studying C. am studying D. will studies 5. Sunday is the ________day of a week. A. seventh B. first C. oneth D. last

初二语文 第一单元 第4课

初二语文 第一单元第4课读后感两篇 【同步题库】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字形、拼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惘(wǎng)然茶(tú)毒贵恙(yàng) 禅(chán)师 B.阴晦(huì) 瑟(sa)索愕(a)然恐吓(ha) C.憎(zang)恶腹诽(fěi) 俯(fū)身诘(ji?)责 D.嫉(jì)妒恣(zī)睢(suī) 潮讯(sùn) 衣钵(bō) 2.请找出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内 A.聚族而居蝇蝇狗苟怅然若失辛苦恣睢() B.至死不愈前仆后继挑拨离间蟹壳避祸() C.又粗又笨辛苦展转雷锋夕照恭恭敬敬() D.彼此掩映茶毒生灵红活圆实搬弄是非() 3.下列句子中没有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学习,使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 B.小说中刻画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生动形象的。 C.这样感人的事迹,你难道没有不受震动吗? D.每一位青年人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主干构成一样的句子是() 钱正英这篇短文写得十分朴素。 A.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B.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C.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 D.那时我唯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 5.选出下列标点准确的一项() “阿呀呀( )你放了道台了( )还说不阔( )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 )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还说不阔( )吓( )什么都瞒不过我( )” A.!,?,,?,。 B.,,?;,!,。 C.,,!;,!,。 D.,,?;,?,。 6.下面的作品,文体不同于其他三篇的是() A.《故乡》 B.《论雷峰塔的倒掉》 C.《社戏》 D.《在烈日暴雨下》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故乡》中的片断,回答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 ……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我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痛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张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可以做沙地的肥料),

新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准备课 本单元内容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第二部分是学习“比多少”,这个内容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要求: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利用教材资源和实物、教具等给学生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教学措施: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进校,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2.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周围环境的实物等,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 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4. 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 5.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三年级第一单元第4课时

三年级第一单元第4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千米与米、米与千米的进率及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课本第10页练习二第4、5题的多媒体课件情景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 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千米=()米3米=()分米7分米=()厘米6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1000米=()千米

并让学生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题目:3千米=()米 (1)教师问: 3千米等于多少米?。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协作共同完成) (2)、汇报讨论结果。: 3千米=3000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 教师在这里可以多让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只要说对了,其它方法也可以。接着,教师可以出示下列练习题,以便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 ①9千米=()米③4千米=()米 ②2千米=()米④5千米=()米 订正:①9000 ②2000 ③4000 ④5000 以上这些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出示题目:5000米=()千米 (1)、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2)、引导观察:两个小题中等号二边的长度单位起了什么变化?数字是怎么样变化的?

3、反馈练习:完成课本第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练习二第3题: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2、完成练习二第4题,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讨论,对学生提出的出行方式及所需的时间的不同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作业:练习二第5题,这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课后交流。 4、第6题为完成作业的同学准备,提示学生早上8时出发到中午12点一共有几个小时,汽车就行驶了几个小时(共行驶了4个小时)汽车一小时行80千米,四个80千米是320千米,所以中午12点可以到达。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第一单元 第4课

第4课宋明理学 导学目标 知识点一儒学的危机 1.儒学的危机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________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后,佛教盛行,__________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 唐宋时期,“________”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儒学创新:为了重兴儒学,________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________、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 1.产生: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思考探索,丰富、更新了儒学体系。2.代表人物:北宋的________、程颐,南宋的________是集大成者。 3.主张

4.发展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曾将《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5.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知识点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时期的________和明朝时期的________。 2.陆九渊 (1)核心:“心即理也”,________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________”以求理。 3.王阳明 (1)核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认识论:“________”和“知行合一”。 4.宋明理学的影响 (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消极:用________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________、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________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误区警示] “三教合一”并不等同于“三教统一”。“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图示巧记]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误区警示] 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家学者革除时弊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唐宋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人教版英语必修四第一单元课文知识点

一 one: one表示泛指,指同名称中的另一事物既可代替人,也可以代替物 复数形式为ones. That,主要用于两种东西的对比,其复数形式为those,也可以用于特指。That用于代替物,不能用于代替人。 I don’t like this computer canyou give me a better (one)? The wether in Guangzhou is hotter than (that) in Beijing in summer. that,which: Here is the man (that)you're been looking for I don’t like the way (that) you talk to somebody else. and: She doctors her children for colds and stomachaches. 二 Until then: Until then,his family ____ from him for six months A.didn't hear B.hasn't heard C.hasn't been hearing

D.hadn't heard 过去完成时标志词: 1.由时间状语来判定 2.(1 )by + 过去的时间点。 3.(2 )by the end of + 过去的时间点。 4.(3 )before + 过去的时间点。 5.I _______ (finish) reading the novel by nine o'clock last night. 6.We _______ (learn) over two thousand English words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7.They ______(plant) six hundred trees before last Wednesday. 三 1. Look at the children on the playground. They are flying kites ________(happy). Let’s join them. 2. Why do you think you did so ___________(bad)i n your test? As: As time went on / by, she became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 As a young man, he was active in sports. Remember, you must do everything as I do

2014年小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个班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要让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准备课:数一数,比多少;位置:上、下、前后、左右;1-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2、教材编写特点: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己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是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观沧海》 新课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古代优秀诗歌。 诗歌诗歌常识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把它们统称为诗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如《观沧海》。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它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又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近体诗格律极严,讲究押韵和对仗。如《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静夜思》就是绝句。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了解诗人曹操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重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能背诵课文。(重点) 3.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手法,领悟诗歌意境。(难点) 4.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不仅精兵法,而且善诗歌。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善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其诗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特点。 曹操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曹操诗《步出夏门外》的第一章。 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影响较大,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曹”。 二、背景链接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排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3首古诗和《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3篇课文,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丽。《古诗三首》呈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美丽的春夏景象;《燕子》一文简笔勾勒了燕子的外形以及飞行、休憩的姿态,展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荷花》一文细腻地描写了荷花的姿态,把一池荷花描绘成“一大幅活的画”;《昆虫备忘录》则描写了有趣的小昆虫,将昆虫写得情趣盎然。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识字: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读准字音,再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或“加一加”等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关于字义,可以采用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还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理解“鸳鸯”和“河豚”。 写字: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书写方法分小组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融、燕、崇、溪”等。“融”的左下部分只有一横;“燕”的上面部分是“廿”,第四笔是短横;“崇”的下面部分是“宗”,不要写成“示”;“溪”的右下部分是“大”。教学时可以在课件中用彩色突出这些易写错的部分,加深学生的第一印象。 2.朗读教学 三首古诗朗读起来轻快而愉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上合适的音乐,在教师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绝句》一诗的前两句,朗读的速度可以缓慢一点儿;第三句从“融”字开始语调上扬,语速加快,重点落在“燕子”一词上,拉长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巧灵动;第四句语调轻柔舒缓,读出悠然闲适的感觉。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句中“竹外桃花”要一气呵成读完,重读“花”字,“三两枝”慢读,读出画面的层次感,体现桃花的错落有致;第二句中“暖”字要拖长,读出温暖的感觉,引出“鸭先知”;第三句,语速加快;第四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繁星》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第4课《繁星》课后作业及答案 1.下列句子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B.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C.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D.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2.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愚昧.(mèi wèi)怀.念(hái huái)天花乱坠.(zuì zhuì)3.完成练习。 (1)《繁星》的作者不仅用眼睛眺望星空,更用心灵感受星空。我也能用一句话来描写星空: (2)下列词语中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的是()。 A.大步流星 B.星群密布 C.半明半昧 D.一星半点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繁星》写了作者巴金多次看繁星,第一自然段写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看繁星,那时的星星是的;第二自然段写三年前在南京的菜园看繁星,星光;第三自然段写在海上看繁星,星星。

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 5.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四围都静寂了。太阳也收敛了它最后的光芒。炎热的空气中开始有了凉意。微风掠过了万顷烟波。船像一只大鱼在这汪洋的海上游泳。突然间,一轮红黄色大圆镜似的满月从海上升了起来。这时并没有夺目的光辉,但是青天的一角却被它染成了杏红的颜色。看!天公画出了一幅何等优美的图画!它给人们的印象,要超过所有的人间名作。 这面大圆镜愈往上升便愈缩小,红色也愈淡,不久到了半天,就成了一轮皓月。这明月上面有无际的青天,下面有无涯的碧海,我们这小小的孤舟真可以比作沧海的一粟。不消说,悬挂在天空的月轮月月依然,年年如此。而我们这些旅客,在这海上却只是暂时的过客罢了。 (1)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从和两个方面来描写月亮,把月亮比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用一句话概括短文描写的画面: (3)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A.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前程 B.无依无靠、孤独寂寞 参考答案 1.D 2. mèi huái zhuì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第一单元

Women of achievement (Teaching Design) (人教版高中英语课本必修四第一单元) 贵阳三十七中彭青娥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The topic of the unit is “women of achievement”. It shows the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s of six great wome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times,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they had to overcome. It tells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wildlife. More importantly, it helps students learn the roles that women play in the society and build up their confidence,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 views of society and gender. It encourages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ir own future plans and how to achieve them. Students should learn to use som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a great person and understand the reading passage. They should also be required to retell the text in their own words. The class aims to develop students’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and self-confidence, and encourage them to learn from great women.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Have students learn about some great women and their achievements. 2.Get students to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2.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women of achievement. Teaching aims: 1. Knowledge aims: 1) Have students master th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2) Let students learn to use som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a great person. 3) Let students learn about some great women and their achievements in different fields in the world. 4) Have students learn something about law: "Wildlife prot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 Ability aims: 1) Have students learn to use some reading skills such as predicting, skipping, note-taking, skimming and scanning. 2) 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women of great achievement. 3. Emotional aims: 1)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from great women, stimulate their love and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单元概述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单元以“童年”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塑造了乡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稚子弄冰》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村晚》一诗是诗人即景而写,写出了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的场景,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萧红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祖父的园子给自己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眷恋故乡的真挚情感。《梅花魂》通过五个小故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口语交际围绕“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习作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成长历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4.引导学生练习习作,教会学生在习作中能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5.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重点 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难点 1.指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2.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古诗三首》3课时 《祖父的园子》2课时 《月是故乡明》1课时 《梅花魂》1课时 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1课时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第一单元准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准备课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P2-3页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美丽的校园”,以小学为背景,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同时校园内外的事物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且每种数量不止一种,给数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P4-5页集合图中的具体事物与10以内各数对应,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读,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与第三单元的教学相区别。比多少部分教材通过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各种不同的比较,小兔和萝卜、小猪和石凳、小兔和小鱼等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少”。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校园外。让数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初步体会数的含义,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对校园生活不适应,有意注意较差,因此不要急着去数数,让学生先观察有什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表面的事物看够了,再带着数数任务观察,从小到大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3.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能正确数出事物的个数,能正确比较多少。 教学措施: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数能力以及比多少的基本经验。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的培养,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时安排:3课时 数一数................1课时 比多少................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第一单元第4课时

教案设计 15年8 月 31 日 课题Unit 1 what’s he like? 课型新授总课时6课时本课课时第4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听说读写单词: kind funny young smart active; 2、掌握单词 strict principal university student; 3、初步掌握句型: Is she/ he ……? 以及回答; 4、了解Story time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kind, funny, young ,smart ,active, strict, principal university student ,从音形义上理解并能够在表达中灵活运用,四会单词要求学生正确拼写。 教学难点单词strict, principal, university的发音以及四会单词的书写和拼写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课件,以及本课时的单词卡;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图片; 3、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4、学生准备本课时所需的单词卡片和人物卡片。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1、复习、导入 (1)Let’S chant T:Hello,my children.Do you remember thechant“My math teacher is very smart.”Now let’Schant with action.(chant together) T:Sounds great!You are so active. (引导他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唱,在热闹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可着重“active”这个单词来表扬和鼓励学生,为接下来的单词教学做情绪上的铺垫。) 2、(1)、①后(在环节的自然过渡中再次提及两个新单词,并可再设计几个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义及用法。或者出两道数学题比比谁smart,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让学生体会active等。并引导同学们在Is she/he…?的句子中感受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昆虫备忘录教案

4*昆虫备忘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学习积累本课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昆虫的特点。 2.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将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的,学习作者活泼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昆虫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将这些特点表达出来的,学习作者活泼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一定都很熟悉昆虫吧!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碰见它们。谁能说说你最了解或最喜欢的一种昆虫吗?(学生交流) 看来同学们都对昆虫有所了解,不过,昆虫世界博大精彩,还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昆虫的文章——《昆虫备忘录》,相信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翘舌音“绸”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巨—距(距离)—拒(拒绝)—矩(规矩) 周—绸(丝绸)—调(调整)—稠(黏稠) 莫—膜(隔膜)—模(模糊)—摸(摸黑)—馍(馍馍) (2)多音字。 蚂??? mǎ:蚂蚁 蚂蟥mà:蚂蚱 mā:蚂螂 辨析:“蚂”在组成 “蚂蚁”“蚂蟥”时读mǎ;在组成“蚂蚱”(蝗虫的俗称)时读mà;在组成“蚂螂”(蜻蜓的俗称)时读mā。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用生动有趣的笔调向我们介绍了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等昆虫,表达了对大自然和自然万物的好奇与热爱。 2.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小标题就是它的主要内容,即作者在每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复眼、花大姐(瓢虫)、独角仙和蚂蚱。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复眼”部分。 (1)这部分小标题叫“复眼”,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复眼是什么意思。 明确: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2)补充介绍关于复眼的知识。 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小眼组成的视觉器官,主要在昆虫及甲壳类等节肢动物的身上出现,同样结构的器官亦有在双壳纲身上出现。复眼中的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复眼是相对于单眼而言的,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通常在昆虫的头部占有突出的位置。多数昆虫的复眼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 (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复眼对昆虫有什么作用。 明确:复眼能让昆虫的视觉更灵敏。 (4)文中提到了哪些有复眼的昆虫? 明确:蜻蜓、苍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教案修订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1准备课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去。 (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儿童乐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①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 (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图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②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用点子图表示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时

第4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课题0的运算 教学目标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2.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 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课型新授课 初备修改部分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授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 有余数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是: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教学后记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知识点

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知识点2019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哲学上讲的世界包括三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三是人的意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称为物质世界或客观世界;意识又称为精神世界或主观世界。 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则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