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版高中地理 第2章第3讲 大气环境第1课时课件 湘教版必修1 精品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优质课件(共40张PPT)

3、散射作用: 特点: 有选择性: 质点小时,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无选择性 质点较大的尘埃、水滴 晴朗的天空呈现_____色 阴天的天空呈现_____色
日出之前,日落之后,阴天,天空都是明亮的
地面 大气 反射 反射
太 阳 辐
射 100%
34% 大气 散射 大气吸收
19%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大 气
收
吸
收
地 面 辐
射向地面
射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玻璃温室效应示意
太
阳
辐
地
射
面
辐
射
• (2013北京高考)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 图”。读图,回答下题。
• 大气中( )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同纬度地区,晴天越多,地面射射越强
地面 大气 反射 反射
太 阳 辐
射 100%
34% 大气
散射
地 面
大气吸收
吸 收
19%
47% 地面增温 地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
气 吸 收
地 面 辐
射
面
太 地面 大气 阳
射向宇宙空间
反射 反射 辐 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大气 散射
地 面 吸
大气吸收
常见天气系统
(一) 大气的组成
♦ 干洁空气:
氮、氧、二氧化碳等: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 微量气体:、氪氖、氨、甲烷、氢、 一氧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件(共22张PPT)

大 气
射向宇宙空 间
② 大 气 吸
吸
逆
收
收
辐
射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上界
【规律总结1】
• 1.热量传递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 2.分析思路
对太阳削弱作
天气 影响 用_______
到达地面的辐射______密度
海拔
知识梳理三: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1、纬度因素:一般纬度越低,地面辐射越 强 ,纬度越高,地面辐射
越 弱。
2、下垫面因素:地面反射率越高,地面吸收越弱,地面增温越少,故地面
辐射越 弱 。 3、天气因素:晴天地面增温快,地面辐射
强
,阴雨天反之。
探究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①射
地
面
大 气
③辐 射
2、反射:无选择性。一般来说,云量越多、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 强
。
3、散射:有选择性。一般来说,波长越短的电磁波较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散射。
白天气温晴天 高于 阴天,原因:削弱作用中的____反__射___作用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原因:削弱作用中的___散__射____作用
影响削弱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天气
• 1.热量传递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 2.答题思路
对太阳削弱作
天气 影响 用_______
到达地面的辐射________,气温_______
海拔或 空气密度
大气逆辐射 _______
保温作用_____,气温___,
一般来说白天用到对太阳的削弱作用,晚上用 到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射向宇宙空 间
② 大 气 吸
吸
逆
收
收
辐
射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上界
【规律总结1】
• 1.热量传递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 2.分析思路
对太阳削弱作
天气 影响 用_______
到达地面的辐射______密度
海拔
知识梳理三: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1、纬度因素:一般纬度越低,地面辐射越 强 ,纬度越高,地面辐射
越 弱。
2、下垫面因素:地面反射率越高,地面吸收越弱,地面增温越少,故地面
辐射越 弱 。 3、天气因素:晴天地面增温快,地面辐射
强
,阴雨天反之。
探究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①射
地
面
大 气
③辐 射
2、反射:无选择性。一般来说,云量越多、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 强
。
3、散射:有选择性。一般来说,波长越短的电磁波较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散射。
白天气温晴天 高于 阴天,原因:削弱作用中的____反__射___作用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原因:削弱作用中的___散__射____作用
影响削弱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天气
• 1.热量传递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 2.答题思路
对太阳削弱作
天气 影响 用_______
到达地面的辐射________,气温_______
海拔或 空气密度
大气逆辐射 _______
保温作用_____,气温___,
一般来说白天用到对太阳的削弱作用,晚上用 到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共43张PPT)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
BA 水汽
固体杂质
C
干洁空气
O2
其它
N2 78%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干洁空气
三大组成成分
氧O2 氮N2
二氧化碳co2
臭氧o3
水汽
作用
含量21%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 含量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地面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1010
(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北半球近地面)
(hPa) 1002
低压
1004 1006 1008 1010
三力合 力为零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 气压的关系
高压在风向的右后方, 低压在左前方
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
气压的关系
高 压 高压在风向的左后方,
炎热、湿润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预备知识:气团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
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各种物理 性质也很相似的大团空气。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锋面及锋面附近天气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
风等天气
冷气团
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
冷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冷锋
暖锋
气团运动
天气变化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
气温高、气 压低、晴朗
锋后阴雨、气温降低、气 大风降温 压升高、晴朗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
BA 水汽
固体杂质
C
干洁空气
O2
其它
N2 78%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的组成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干洁空气
三大组成成分
氧O2 氮N2
二氧化碳co2
臭氧o3
水汽
作用
含量21%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 含量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地面摩擦力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1010
(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北半球近地面)
(hPa) 1002
低压
1004 1006 1008 1010
三力合 力为零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 气压的关系
高压在风向的右后方, 低压在左前方
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
气压的关系
高 压 高压在风向的左后方,
炎热、湿润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预备知识:气团气团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
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各种物理 性质也很相似的大团空气。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锋面及锋面附近天气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
风等天气
冷气团
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
冷气团
暖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冷锋
暖锋
气团运动
天气变化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
气温高、气 压低、晴朗
锋后阴雨、气温降低、气 大风降温 压升高、晴朗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优质课件(共21张PPT)

3、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作用 参与作用的 形式 大气成分
臭氧(平流层)
吸收
水汽、二氧化 碳(对流层)
反射 云层、尘埃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范围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的 光都被反射
蓝、紫色光 最易被散射
作用特点
有选择性,大部 分可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总体波长范围:0.15~4微米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占太阳辐 射能比例
7%
50%
43%
波长 小于 0.175~ (微米) 0.175 0.40
0.40~0.76
大于0.76
经过大 几乎
气层时 完全
发生的 情况
被上 层大 气吸
收
绝大 部分 被臭 氧层 吸收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 对流层大气 为大气分子所散射, 中的二氧化 水汽、云和浮尘等可 碳、水汽、 阻挡、反射和吸收一 云和浮尘, 部分可见光,绝大部 可直接吸收 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 相当数量的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 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
2、下垫面因素:地面反射率 3、其它因素:气象因素等。
(三)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
纬度因素: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
纬度 低 ,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 大 ,太阳辐射强 度 大 。太阳高度越 大 ,等量太阳辐射散布面积 越 小 ,经过的大气路径越 短 ,太阳辐射被削弱 越 少 ,太阳辐射强度越 大 。
2、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 温又比晴天高?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作用 参与作用的 形式 大气成分
臭氧(平流层)
吸收
水汽、二氧化 碳(对流层)
反射 云层、尘埃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范围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的 光都被反射
蓝、紫色光 最易被散射
作用特点
有选择性,大部 分可见光可穿透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向四面八方散 射 ,有选择性
总体波长范围:0.15~4微米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占太阳辐 射能比例
7%
50%
43%
波长 小于 0.175~ (微米) 0.175 0.40
0.40~0.76
大于0.76
经过大 几乎
气层时 完全
发生的 情况
被上 层大 气吸
收
绝大 部分 被臭 氧层 吸收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 对流层大气 为大气分子所散射, 中的二氧化 水汽、云和浮尘等可 碳、水汽、 阻挡、反射和吸收一 云和浮尘, 部分可见光,绝大部 可直接吸收 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 相当数量的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 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
2、下垫面因素:地面反射率 3、其它因素:气象因素等。
(三)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
纬度因素: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
纬度 低 ,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 大 ,太阳辐射强 度 大 。太阳高度越 大 ,等量太阳辐射散布面积 越 小 ,经过的大气路径越 短 ,太阳辐射被削弱 越 少 ,太阳辐射强度越 大 。
2、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 温又比晴天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环境 课件(共20张PPT)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假如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定为百分之百, 而实际上最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却只有 百分之四十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表现形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主要)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分析P44表格,指出太阳 辐射经过大气各层时都有
7、为什么朝霞和晚霞看起来是红色的?
• 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当太阳光通过厚 厚的大气层时,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大 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 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这些红 光照射在云彩上,天空中就形成了鲜艳夺 目的红霞了。
课堂检测
1、说出下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含义。
太阳 辐射
射向宇宙空 间
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吃饭?
7天
一个人可以几天不喝水?
3天
一个人可以多久不呼吸?
3分钟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
• 2.学会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大气的主要 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 3.利用图解法掌握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与大 气之间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理解大气的 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并解释相关的自然 现象。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
5、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6、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从 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
(今天,多云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 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 强,气温不会太低)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件:第2章 第3节 大气环境 课时2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

第三步:按照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偏转规律画出与水平气压梯 度力成 30°~ 45°偏角的风向 ( 近地面 ) ,或画出与等压线平行的风向 (高空)。(如下图)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课时2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基本原理及风的受力状况。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互动探究
专项提能5 等压面图的判读
达标检测
自主学习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气温 不 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 气压 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
答案
答案
核心归纳
1.风的形成
水平气压梯度力 受力 分析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方向与风向相反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在高空,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受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空 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二力平衡时,风向稳定,最
运动
规律 近地面
终与等压线平行
答案
不合理。卫星城镇或工厂排出的大气污染物会从近地面流向市区,
加剧市区环境污染的等压面。
答案
答案
核心归纳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
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
答案
知识 归纳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热力环流与大 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概念 热力环流的形成
影响风向的因素 高空风 近地面风
互动探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大气环境 课件(共21张PPT)

知识结构梳理:
1、对课本47页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思考。 2、完成学案中“课后作业”的题目。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探究活动】结合课本44-45页的内容探究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
太阳、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传递的形式有 哪些?传递的对象有何不同?
【知识伸展】
• 规1则、:电三视队剧各《选闯定关一东位》代中表:,主当人题公目为念了完避免所 后,种代的表庄自稼行遭站受立霜起冻来危回害答,,深答秋对的者夜可晚本在田 队获间得地礼头物点一燃份了。柴草。 主人公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 B、增强了大气辐射 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D、改变了地面辐射的方向
【比较】月球与地球哪个昼夜温差大?
【课外探究】根据课本的内容和学案的提示 探究各因素如何影响地面辐射?
【学以致用】
塑料大棚俗称冷棚,主要是利用竹木、 钢材等材料,并覆盖塑料薄膜,搭成 拱形棚,以提高室内温度来栽 培蔬菜,请回答为什么塑料薄膜能 提高棚内的温度。
太阳辐射可以通过塑料膜到达地面,使地面升温,产生 地面辐射,而大部分的地面辐射难以通过塑料膜,使棚 内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起到保温的作用。
• A、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 B、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
用弱
• C、四川盆地地面辐射弱,地表温度高 • D、四川盆地海拔低,离太阳远太阳辐射弱
【自主探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地 地面辐射 面 大气逆辐射
大 大气辐射
宇 宙
空
气
间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吸收作用 2、反射作用 3、散射作用
散射作用
夏季的太阳就像一个火炉, 酷热难忍,但是 有云的白天气温则不至于太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4 大气的水平运动 (1)三种作用力及其影响
(2)各种风的受力和风向
重点5 气压带和风带 (1)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以北半球为例)
①气压带的形成
②风带的形成
(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说明:①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 位移。②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 动的幅度大致是5°~10°的纬度。③气压带和风带的移 动,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 况。
流层高度小。 (3)夏季(或白天)陆地上的对流层高度大于海洋上;冬季(或黑
夜)相反。 (4)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地区对流层高度大于寒流流经的地
区。
规律2 巧用“高高低低”规律和“高低低高”规律,判断 气温和气压
(1)“高高低低”规律 ①在等温线分布图上,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偏高;等温
线向低纬凸出,气温偏低。 ②在等压面分布图上,等压面向高处凸出的地方,气压偏高;
____平__行____________;近地面的风,在___地__转__偏__向__力_______、 __水__平__气__压__梯__度__力__和__摩__擦__力_________三个力的共同影 响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之间___成__一__夹__角________。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__地__转__偏__向__力_____、_水__平__气__压__梯__度__力_____共同决定 _____风__向__________和______风__速__________的变化。高空大 气中的风向,是__气__压__梯__度__力________和__地__转__偏__向__力_______ 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空气达到匀速运动时,风向与等压线
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Nhomakorabea太阳直射赤道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_________________为
前提的。 太阳直射点 (2)由于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
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
北
南
夏季________移,冬季________移。
A.① C.③ 答案:(3)C
B.② D.④
解析:第(1)题,据等温线空间递变规律知两点气温 范围:O(25~26℃),P(29~30℃)。因此,O、P两点温差 范围是(3~5℃)。第(2)题,P周围地区属于高温地区,相 应气流运动状况为气旋,N点位于气旋的东部,故N地吹东 南风。第(3)题,M、P、N一线中P地属于热低压的中心区, 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陷,对应上空等压面向上凸,故③图 画法正确。
互动探究 探究1如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短波通讯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Ⅲ层中部
D.Ⅲ 层
答案:(1)B (2)D
(3)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所 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20℃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答案:(3)C
探究3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 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 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 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答案:(1)A (2)C
例1(2009·广东文基)气象谚语有“雾重见晴天”的说法。就 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晴天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温度低,水汽极
易凝结,在气温高于0℃时成为雾。 答案:D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重点3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 等压面利用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 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 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__太__阳__辐__射___的_削__弱__作__用____主要表现在 __选__择__性__吸_收_____、____散__射__________和___反__射___________。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____太__阳__辐__射______后升温,同时又 持续向外释放辐射能量,形成__地__面__辐__射________。
解读高考 第二关:考点关 考纲精研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1)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并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 (2)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因素及风向
的判断。 (3)能阅读、分析和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等压线分布图和等压面分
布图,并能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4)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3)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 合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3)D
解析:第(1)题,此图为北半球某地,且PM>PN,则水平气压 梯度力的方向是由M指向N,风向向右偏转,该地如果位于高 空,则O点的风向应向右偏转,同等压线平行,即图中的⑦箭 头所示;若该地位于近地面,则O点的风向应与等压线呈斜交 的关系,且向右偏转,即图中的⑥箭头所示,故选A。第(2)题, 此图为高空的等高面,且PM<PN,风向必须与等压线平行, 若在南半球则O点的风向应为箭头⑦所示;若位于北半球风向 则如箭头③所示,故选C。第(3)题,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 时受三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当空 气质点受力平衡时,三力的合力为0,即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 的合力和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D项正确。
(1)近地面等压面向高处凸出——高压区——空气下沉所致——说 明近地面温度低;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高压区——空 气上升所致——说明近地面温度高。
(2)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对于同一地点而言,不同的高度上,气压总是
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 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所以,高空无论是“高压” 还是“低压”,其气压都不会比近地面的气压高,即任何 一个地方的气压都是下高上低。 (3)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热力环流。
2.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__垂__直____于等压线,并指向__低__压____。 如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就与_气__压__梯__度__力___方向一致。但 是风一旦形成,就会受到__地__转__偏__向__力____的作用,使风向逐 渐偏离__气__压__梯__度__力_____的方向。
时,大气逆辐射就会__增__强________。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是__纬__度____和_下__垫__面___两个主
要因素。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的形成: _受__热__不__均_→_空__气__垂__直__运__动____→_水__平__气__压__差___→_空__气__水__平__运__动
提示:逆温现象是指对流层底部常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不变甚至升高的现象。逆温现象出现时,实际气温垂直 递减率小于理论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情况下,逆温层上 热下冷,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不利于烟尘、污染物、水 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降低,加 剧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
重点2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重点突破 重点1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分层 对流层 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随高度
增加,气温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高 而降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升高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 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 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2)通常根据辐射波长的差异,将__太__阳__辐__射___称为短波辐射, 而将_______地__面__辐__射称为长波辐射。因此,_____长__波__辐_是射对
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3)大气吸收__地__面__辐__射____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形成__大__气_辐__射____。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_大__气__逆__辐__射__) 会使地面____增__温_____,加强_地__面__辐__射____。 (4)天空中有___云_________,或空气中____湿__度______比较大
例2(2009·上海综合)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 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逆温现象。结合题干材料分析可知, 近地面大气存在逆温现象的为A和D两项,D项气温分布 与大气垂直分层的气温变化规律不符,故选A项。
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有__热__力_________和 _____动__力________两个因素。
气压带与风带 三圈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 低纬环流 低纬信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