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doc

合集下载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首先,遗传与环境因素是影响人身心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之一、遗传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体质、智力等方面的潜力,但环境因素则可以对这些潜力进行发掘和开发。

例如,身高的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父母决定,但如果得到良好的营养和饮食习惯,可以使身高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教育与家庭因素对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的温暖与否、家长的教养方式、家庭的价值观念等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环境可以使个体具有良好的自尊心和安全感,有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

此外,社会与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社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积极性格的形成,有助于个体良好的心理发展。

另外,个体自身的努力与选择也是影响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体通过学习、实践和培养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可以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例如,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与环境因素、教育与家庭因素、社会与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

对于个体来说,要通过良好的饮食、适度的锻炼、积极的心态等方式,促进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来说,应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个体自身也应通过学习和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实现积极、全面的身心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包括基因、环境和个人经验等,下面将详细介绍。

基因基因是指遗传信息的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

人类基因的组合决定了每个人的体型、智力和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因此,基因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基因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

一些智力相关的基因如APOE、BDNF等,对人的智力和认知功能有重要作用。

此外,基因还会对情感和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携带“社交基因”基因变异的人比不携带该基因变异的人具有更好的情感沟通能力。

环境环境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和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等内部环境。

在这些环境中,促进和阻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都存在。

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早年的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个体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反,一个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家庭环境会严重阻碍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学校和社会环境也对个体心理发展有影响。

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同伴关系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个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个体情感和社交能力的正常发展。

相反,孤独、被忽视和欺负等负面经验会给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个人经验除基因和环境外,个人经验也对个体心理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个人经验包括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验等。

这些经验不断塑造和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例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经济困难和挫折等经验可以训练和培养其恢复能力和适应性,有助于其更好地发展个人认知和情感能力。

然而,过度的负面经验则会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总之,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基因、环境和个人经验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简述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简述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简述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人的身心发展受到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约,从生活环境到心理因素,从家庭因
素到社会因素都会对个人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生活环境是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一大因素。

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让我们感
到安全和舒适,更容易放心渴望改变。

有研究发现,家庭不良环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家庭暴力、社会贫困、环境污染等会对个人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心理因素也对个人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情绪和态度对个人身心发展有重要
作用,其中尤其突出的就是其影响力。

积极和自信的态度可以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而消
极和自卑的态度会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进程。

再次,家庭因素也是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个人的身心发展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它可以给个人陶冶成熟,培养出他的智力和专业技能,也可以提供一个育子的
安全感和保护。

家庭教育环境良好,氛围温馨有序,受到父母认可等等都会对个人身心发
展产生积极影响。

最后,社会因素也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环境中,个人受到各方面的文
化熏陶、社会激励和法律规范的影响,他的认知和行为得到指导,慢慢塑造出自己独特的
性格和价值。

在社会环境中,个人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社会经验,加深和发展自我认知和
心理知识,形成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生活环境、心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互为渗透,影响着个体的健康发展。

只要在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家
庭环境中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就可以有效激发个人的身心发展潜力,实现个人的身
心发展。

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概述: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先天和后天因素被认为是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关键因素。

先天因素指的是个体在出生前所固有的遗传特征,而后天因素则是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环境和经验。

本文将探讨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并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先天因素的影响:先天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遗传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了其身体和大脑的发育,从而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遗传基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障碍的影响。

此外,个体的遗传基因还可能影响其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虽然先天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它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后天因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后天因素的影响: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环境和经验。

个体所处的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温暖、支持和鼓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其积极心理发展。

教育方式和学校环境也会对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等方面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和文化因素也会塑造个体的价值观和信念体系,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发展。

先天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先天和后天因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个体的遗传基因可能会影响其对环境的敏感程度和适应能力。

例如,某些遗传特质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负面环境影响,而其他遗传特质则可能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积极环境。

此外,后天因素也可以影响个体的基因表达,从而改变其遗传特征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先天和后天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结论:先天和后天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先天因素通过遗传基因决定了个体的身体和大脑发育,从而影响其心理特征和能力的发展。

后天因素则通过环境和经验的提供塑造个体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心理发展得含义:人类个体得心理发展,就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得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得过程,大致体现为:①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③从认识客体得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得内部本质演变;④对周围事物得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这一系列得变化使人类个体对环境更有适应性,能够表现出更有组织、更高效与更为复杂得行为,这一过程在青少年期最为典型。

2、心理发展得实质:①个体心理发展得内发论观点②个体心理发展得外铄论观点③个体心理发展得建构观点与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总结:人类个体得心理发展同时受到来自个体遗传与外界环境得影响,单纯地肯定其中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就是曲解了心理发展得实质。

3、心理发展得特点: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方向性与可塑性③常态发展与个别差异④发展得关键期⑤历史与文化背景4、个体心理发展得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对个人得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得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因素、身体状况、个人经历、性格、能力、情绪等。

1.先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得生物学特征,同时对人得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得影响。

一个人得气质、能力、性格等都要受到遗传因素得影响。

ﻫ从孩子们得身上,可以瞧到其父母得影子,她们有一些相似之处。

即使分开生活得双胞胎,她们在不同得环境下成长,也会有相似得地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得发展,有得遗传性疾病还就是难以避免,但就是我们要尽量避免人为造成得遗传疾病。

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孩子语言、思维能力障碍,对环境得适应能力差,生理与心理都不健康,因此优生优育就是心理健康得基础。

ﻫ2。

身体状况健康得身体就是心理健康得前提。

孩子营养不良或就是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大脑得发育,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应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身体缺陷会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发挥机体功能,比常人敏感,对社会环境得变化很难适应,并且有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

其中,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而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教育则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个体实践活动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具体来说,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

遗传素质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智力潜能,例如色盲是由遗传而来的,后天不能补救,因此色盲不能成为画家,也不能从事需要辨别颜色的工作。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机遇和挑战,例如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为个体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而恶劣的社会环境则会给个体带来不良影响。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

个体实践活动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个体实践活动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行为和活动。

个体实践活动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实践和经验,例如通过个体实践活动,个体可以更好地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

总之,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

这些因素对个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育原理作业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综述.doc

教育原理作业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综述.doc

你都知道哪些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请加以综述。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现将关于我知道的影响因素加以综述。

第一、遗传与人的身心发展。

正常的身心活动必须具备正常的遗传素质,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前提,并奠定个体身心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遗传并不能限制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如人的容貌、身高、体重都有遗传的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全或有遗传疾病的婴儿,其发展必然会困难重重。

第二、变异与人的身心发展。

个体除了从亲代继承下来的遗传素质外,还存在一种变异因素,现代生物遗传学研究证明,正常人有二十三对染色体,如果染色体发生畸变,人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例如常见的先天愚型(Down氏综合症)就是由于变异而引发的,患这种病的人之上一般在50一下。

第三、胎儿孕育环境与人的身心发展。

人们已经十分清楚的是,胎儿孕育的母体内环境和外环境中射线对胎儿是产生影响的,这一影响因素不同于遗传变异因素。

如母亲有糖尿病,胎儿受其内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先天性心脏病或无脑儿地发病率高达 2.9%,母亲患有心肺功能不全、严重贫血(尤其大细胞性贫血)、高血压症、妊娠中毒症时,胎儿易出现畸形或死于宫内。

关于外环境对胎儿的影响,目前也有较多的研究或调查。

已经很清楚的有以下几种因素:外环境中放射线的影响、职业和嗜好的影响、环境污染如烟尘或噪声的影响。

如在受孕20-50天接受X射线100-200拉得后,可引起胎儿的中枢神经、眼、骨等严重畸形。

第四、人自身的身心成熟机制与其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人的身心发展总体上受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如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可逆性和不可逾越性,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个体身上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再如生理上发音器官未成熟的婴儿,不管我们再怎样教他,他也不会说话,这就与接受教育的年龄是否适宜有所联系,还有个体的到了一定年龄会进入更年期、老年期,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某方面呈衰退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在其生命周期内,心理状态、认知能力、情绪表达以及个人特征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本文将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内在动力和外在刺激。

内在动力是一个个体内部的推动力量,包括遗传因素、基因表达、神经发育等。

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影响个体的基因组成和表达,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例如,一些基因可能与智力开发、情感稳定性、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关。

此外,神经发育也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儿童时期的大脑发展快速,神经网络的建立和加强有助于儿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外在刺激是指来自环境的影响和激励,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

家庭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父母对于孩子的赞扬和指导能够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心理成熟。

学校教育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要素。

学校提供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另外,社会文化也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于情感表达、人际交往和价值观的传递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除了内在动力和外在刺激,个体心理发展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社交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刺激,促进心理发展。

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够提供支持和安全感,使个体更加愿意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此外,个体的经历和经历也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正面的经历和成功的体验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

相反,负面的经历和挫折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抑制其心理发展。

总结起来,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①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人类个体对环境更有适应性,能够表现出更有组织、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这一过程在青少年期最为典型。

2、心理发展的实质: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③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总结: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时受到来自个体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单纯地肯定其中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曲解了心理发展的实质。

3、心理发展的特点: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方向性和可塑性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④发展的关键期⑤历史和文化背景4、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因素、身体状况、个人经历、性格、能力、情绪等。

1.先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都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其父母的影子,他们有一些相似之处。

即使分开生活的双胞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相似的地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遗传性疾病还是难以避免,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遗传疾病。

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孩子语言、思维能力障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因此优生优育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2.身体状况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孩子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应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

身体缺陷会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发挥机体功能,比常人敏感,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并且有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同时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疾病会导致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使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他们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遭到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有的可能产生报复心理,有的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3.个人经历个人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早期的个人经历对今后的心理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表明,早期在单调、贫乏的环境中生长的孩子,心理的成长往往会出现障碍,长大后会出现冷漠、冲动的性格,而且行为往往偏激。

孩子在早期一般都以父母作为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身上有不良的行为和缺陷,孩子就会模仿并内化,导致出现不适应社会的行为。

而从小受到长辈和父母溺爱的孩子,独立性比一般孩子要差,往往会依赖别人,自己没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4-性格能力一个人的性格可以决定一生的命运,因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核心,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及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内向的人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冲动型的性格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活泼型则很难集中注意力来长时间专注到一个问题上。

这些性格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如果碰到不适应的环境,可导致心理失调,出现心理障碍。

5. 情绪影响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很大,积极或消极的情绪都会影响心理健康,只有适度的情绪有利于心理键康。

如,过度的兴奋和高兴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出现障碍,严重的可能导致精神性疾病。

适度地愉悦可以减少心理的压力和紧张感,使人放松,身心和谐。

(二)家庭因素1.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

在家庭教育中,对高中生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有:(1)家长的价值观(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庭的教养方式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家长往往运用斥责、体罚、剥夺儿童权利的方法强迫孩子服从,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不满的情绪和逆反的心理,并形成自卑、敏感、退缩等个性的缺陷;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家长往往缺乏教育的信心和耐心,对孩子没有评价的标准,这将使孩子是非不清,对人无情,推卸责任,缺乏情绪控制,并有较强的攻击性;溺爱型的教养方式。

父母把孩子视若掌上明珠,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过分迁就和袒护他们,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受到挫折和委屈,还认为这是出于一片“好心”,家长这种不正确的态度易使孩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特点;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性、协作性,孩子常表现出直爽、快乐和善于交往的特点。

2.家庭变异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家庭生活发生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婚、下岗、生病、去世等,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1、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下:(1)恐惧和焦虑的心理。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已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并由此形成悲伤、无奈、紧张的情绪体验与恐惧、焦虑的心理。

(2)孤独和自卑的心理。

由于孩子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家庭结构的变故,他们心理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为怕被人了解而自觉离开同学、离开集体,变的孤独、敏感、沉默寡言,逐步自我封闭,对一切事物心灰意冷。

(3)冷漠、攻击的心理。

家庭成员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孩子形成冷酷、压抑的情绪,这些情绪又往往难以自我调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会发泄,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2、父母下岗下岗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家长的心理压力大,往往表现出心灰意冷、不求上进,容易形成烦恼、痛苦、自卑的心理,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极易导致夫妻争吵,或拿孩子出气,这样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在孩子看来,父母下岗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没面子,常常因担心同学瞧不起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3、亲人生病或去世等事件有的中学生最亲近的人不幸死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很多学生都会产生极度的悲哀,对生活失去兴趣等。

一般说来,这种心理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消除,接受现实,开始新的生活。

(三)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有: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在:第一、学校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同学对高中生的影响同伴关系是高中生的基本人际关系。

这种同伴关系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及稳定性,同时还具有多样性的形式。

他们已经从简单的一起度过时光,他们与同龄人建立友谊的要求更强烈。

这种倾向基本反映出高中生对平等关系的向往。

调查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很少对父母及老师表露。

由于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渴望自我肯定,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反省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

另一方面,高中生的异性同伴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异性友谊中,高中生主要体验到的是信任和安全感。

同时发现,女生的同性朋友比男生少,所以作为教育者,不能片面地对这种友谊加以棒喝,应加以正确引导,否则将适得其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与反感。

2.班级集体对高中生的影响1、团体对高中生个体行为的影响(1)顺从和服从: 个体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表现出来的符合他人意愿或团体规范的行为。

服从包括两个方面: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

影响服从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命令发出者。

他的权威性,他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他是否监督命令执行的全过程等,都会影响到服从。

②命令的执行者。

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以及文化背景等也都会影响到他对命令的服从。

③情境因素。

例如是否有人支持自己的拒绝行为,周围人的榜样行为怎样,奖励结构的设置情况,自己拒绝或执行命令的行为反馈情况怎样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服从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是两个。

第一,合法权力。

比如学生应该服从教师。

第二,责任转移。

(2)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个体在下列情境中比较容易发生从众现象。

①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剌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越高。

②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

③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

④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个体较容易表现从众行为。

⑤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时候,成员较容易从众。

⑥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下,个体较容易从众。

对于个体为什么会从众的原因,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①行为参照。

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

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成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当个体的表现与众不同时,他就会面临强大的压力乃至于制裁,他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支持,处于孤立状态,。

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2、班集体对高中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效应对高中生的影响教师期望指的是教师对学校环境中学生行为的预期信念。

教师期望具有特点⑴教师期望是由直接的、间接的和推断的经验形成的。

⑵教师期望会扩展到不同的教师以及其他学生。

⑶可通过教师的期望效应影响学生的行为。

⑷教师期望一旦形成就相当难改变。

期望效应是通过教师期望而影响学生的成就和/或行为的效应。

期望能够维持学生现有的行为和成就。

期望能导致新的行为和成就模式。

正面的期望产生正面的影响,负面的期望产生负面的影响。

期望怎样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或成就?⑴教师透过自己的经验或从他人获得有关学生的期望⑵教师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⑶学生意识到期望并做出反应⑷持续效应和预示效应4.教师人格特征对高中生的影响:①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②教师的意志品质对学生的影响③教师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影响5.教师极端行为对高中生的影响(四)社会因素1.社会因素对高中生的影响学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社区环境、学习生活环境以及网络传媒等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