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灾害解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1课时气象灾害学案湘教版

第1课时 气象灾害1.识记主要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的概念、时空分布规律。
2.理解主要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洪涝等)的成因及危害。
干 旱【自主学习】1.气象灾害:是指因气象异常而导致的灾害。
主要包括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
1.除了干旱、洪涝和热带气旋外,你知道的自然灾害中,还有哪些是气象灾害?危害最广泛的气象灾害是哪一种?提示:还有暴雨、寒潮等。
危害最广泛的气象灾害是干旱。
2.干旱(1)概念: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危害⎩⎪⎨⎪⎧导致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使河流、水塘甚至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3)分布:干旱气候出现的区域称为干旱气候区或干旱区。
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是干旱频繁发生的地区。
2.旱灾只发生在干旱气候区,湿润地区不可能发生旱灾吗?提示:不是。
气候干旱不等于发生旱灾,气候湿润也不意味着没有旱灾。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从气候角度来看并不干旱,但是由于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匀造成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降水不足,也会形成旱灾。
3.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少,干旱并不意味着旱灾严重。
【核心归纳】1.干旱的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干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旱灾2.干旱的类型及分布干旱是指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变异而引起。
根据成因,可以将干旱分为副热带型干旱和温带型干旱两种类型。
干旱类型形成原因地区分布气候类型和景观副热带型在广大副热带高压中心有大范围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
而位于大陆西部的沿岸地区,海洋上有寒流经过,大气稳定,进一步抑制了降水的发生副热带大陆西岸附近,如北非、南非、北美、南美的副热带大陆西岸地区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景观温带型位于温带内陆地区,距海洋遥远或位于湿润水汽的背风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亚洲、美洲的温带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或温带荒漠景观旱灾易发生地区的判断最关键的标准是降水不稳定。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图1-6 孟加拉国水灾中的灾民
• 地形: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河口三角洲, 平均海拔l0米以下,地势低洼容易积水。 •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大。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达到2000—3000毫米, 东北部地处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5000— 6000毫米。每年7—9月为雨季,降水丰沛,占 全年降水量的80%。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 迟,势力强大时,降水强度增大、历时时间增 长,出现洪涝灾害。 • 水文:该国境内河流纵横,大小河流有230多 条,河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l0%。最大的布 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平原和三角洲,水量大, 当降水过于集中时,泄洪不畅,河道泛滥,水 深可达1—4米,易加重孟加拉国的水灾。 • 海潮:孟加拉湾是世界上暴发风暴潮最频繁的
23.76 2.27 324.14 114.27 10.7 1.51 5
13378. 50
476.70 713873 .29
197.1 6078.8 6331.6 1229.9 24.6 11.0 3 9 1 7 2
分析:在各种灾害中,哪一类灾害对人类生命构成的威 洪水灾害对人类生命构成的威胁最大,因为它 胁最大? 影响的年均人数最多。
•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它们各自所具 有的自然灾害特征。
材料一: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位于环太 平洋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这个地区 的自然灾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区域性 材料二: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 的风暴潮灾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 雨。暴雨在平原地区可引起洪涝,在 山区可引起山洪暴发,诱发滑坡、泥 石流而成灾。 ------联系性
• 为什么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特点?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存在着明显的地 区差异,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 区域性。
灾害学百度文库

灾害学第一章第一节灾害学及研究进展1、灾害学的定义灾害学是研究各种灾害的危害、特点、成因、灾害损失评估及防灾抗灾、救灾、援建恢复等减轻灾害损失途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灾害学的分类基础灾害学,应用灾害学,区域灾害学第二节灾害的概念与分类1、灾害的概念灾害指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及其生存环境资源造成危害性后果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总称。
2、灾害的分类体系——灾型、灾类、灾种B按成灾过程——突发性灾型、缓发型灾型2、灾害分类的意义(1)有利于灾害监测,有利于灾害预警预报(2)有利于制定防灾减灾规划(3)有利于对不同灾害损失的灾害评估(4)有利于历史灾害资料的定量化分析第二章人与自然灾害系统第一节自然灾害系统论1、孕灾环境子系统(E)孕育发生灾害性洪水的环境背景2、致灾因子子系统(F)3、承灾体子系统(R)对象4、灾情子系统(D)损失(直接、间接)5、E、F、R、D的关系a、灾害是各种致灾因子及孕灾环境对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b、在灾害系统中,人是承灾体的主体部分,人既是致灾因子,又是防灾抗灾的主力军c、灾情大小,不但与致灾因子的致灾能量,承灾体价值、数量、分布密度有关,还与承灾体的抗灾能力有关d、E、F、R相互作用是灾害形成的必备条件因为灾害本身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是自然物质子系统和人文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节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1、缺乏防灾减灾意识,诱发灾害2、短视行为,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诱发与放大灾害3、区域经济开发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诱发与放大灾害第三章地质灾害及应急响应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与类型一、概念与内涵1、地质灾害指因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遭到突发性破坏,导致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与事件2、内涵:致灾机制和灾害后果,人为作用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作用3、地质灾害从根本上讲是受地壳运动的控制第二节地质灾害的类型根据致灾动力机制——自然动力因素型、人为动力因素型、自然与人为综合型自然动力因素型内动力作用:地震、火山外动力作用:滑坡、泥石流人为动力因素型道路工程:崩塌、荒漠化水利水电工程:泥石流矿山工程:地震、地面塌陷城镇建设工程:地面下沉、地下水变质海岸港口工程:海底滑坡第三节地质灾害的特征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地壳运动必然使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物质转移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发生地点、时间、强度、危害性具有不确定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局地性、多发性、毁灭性,损失惨重第四节地震灾害1、地震是地球内部积聚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地壳快速、剧烈的震动现象。
灾害学概论

1.灾害风险管理 .............................................................................................................. 52 2.灾害风险的种类 .......................................................................................................... 55 3.灾害风险分析与预测 .................................................................................................. 56 4.灾害的风险决策 .......................................................................................................... 63 5.灾害的风险管理方法 .................................................................................................. 70 6.灾害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 .......................................................................................... 72 7.灾害风险管理过程 ...................................................................................................... 72 第七章 和谐发展中的灾害管理......................................................................................... 74 1.和谐发展...................................................................................................................... 74 2.目前我国灾害管理中障碍性因素 .............................................................................. 82 3.灾害管理中的关键点 .................................................................................................. 85 参考文献......................................................................................................................................... 91 说明................................................................................................................................................. 97
第一章地震概述

5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1.1 地震基本知识
地幔
1) 地幔界定:地壳以下到深度约2895km的古登堡界面为止的 部分为地幔,约占地球体积的5/6。
2) 地幔组成:由密度较大的黑色橄榄岩等高温(1000度以上) 高压(9000大气压)岩石组成。 3) 地幔物质根据推算形态应为粘弹性体(能传播横波)。
6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40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1.2 地震基本术语
地震烈度表
烈度 1~2度 3度 4~5度 地震现象 人们一般没感觉,只有地震仪才能记录到 室内少数人感觉到轻微震动 人们有不同程度的感觉
地震烈度的定量 描述极其复杂
6度
7~8度 9~10度
人行不稳,器血倾斜,房屋出现裂缝,少数受到坡坏 人立不住,大部分房屋遭到破坏,高大烟囱可以断裂,有时有 喷砂冒水现象 房屋严重破坏,地表烈缝很多,湖泊水库中有大浪,部分铁轨 弯曲、变形
1.1 地震基本知识
1、按成因划分: 构造地震:由岩层构造运动产生,占总数的90%
火山地震:由火山爆发引起
地震类型
陷落地震:如大面积矿山开采引起岩层坍塌 水库诱发地震:由水库贮水诱发产生 人工地震:如核爆炸等(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
8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1.1 地震基本知识
地球的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的基本 概念是:岩石圈 由几个大而相当 稳定的板块,即 相对刚性的固体 岩石块体组成,
11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来自以色列的精彩实例—— 原来水平的刚性岩石层在长时期作用的构造力挤压下褶皱
12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造成的新鲜断崖
13
工程结构抗震及防灾
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和防范

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和防范第一章自然灾害的概述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以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灾害。
自然灾害广泛存在于各个地区,包括地震、洪水、风暴、干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是评估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威胁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损失。
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1 灾害发生的概率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例如,通过对历史洪水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并根据年度预报提前采取措施,以减轻潜在的损失。
2.2 灾害的危害程度对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有助于理解可能的损失以及救援工作所需的资源。
这些预测可以基于历史的灾害事件研究,以及对地形、水文、气象等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以预测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和影响范围。
2.3 灾害引起的风险和影响对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影响的评估,包括对时间、地点和影响类型的评估。
这方面的评估可以基于手动评估和计算机模拟评估,以确定可能的影响程度,如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影响区域。
第三章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预防灾害是防范自然灾害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是预防灾害的几个方面:3.1 减少暴露面建筑应以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和环境因素为基础设计,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建筑材料,从而减少被自然灾害侵袭的可能。
3.2 建立预警系统通过建立预警系统,人们可以及时了解自然灾害的预报,采取预防措施,减轻损失。
例如,安装水位监测系统可以预报洪水的可能性,安装地震监测系统可以预测地震的可能性等。
3.3 整体防范措施整体防范措施包括:在某些领域(例如农业、林业、渔业等)中,促进适应性管理;降低物资储备成本;增加系统韧性,以避免单个灾害造成更大的损失。
3.4 灾后救援尽快采取灾后救援措施,以帮助受灾地区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可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学

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1自然灾害灾害——指因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情况。
致灾因子——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1.1.1灾害链——一种灾害发生引发一系列灾害发生的现象串发性灾害链:指因某一种原生灾害发生后,诱发产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并发性灾害链:指某一原因或某个地区同时所产生或发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1.1.2 灾害群灾害群聚:灾害多度(DD)=单元灾种数(n)/区域灾种总数(N)单位:%灾害群发: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单位:%1.1.3灾害强度和被灾指数相对致灾强度: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是造成区域灾情的基本原因(条件)。
被灾指数:某县域所受各种自然致灾因子影响的规模程度,为被灾指数(C)1.1.4灾害机制——物质与能流耗散机制与灾害生态机制A:物质和能流耗散机制——因为灾害系统是一类非平衡的耗散系统。
就逻辑概念来说,它表现出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一系列扰动——涨落——相变——新态------的耗散机制,具体则表现为系统的波动、渐变与突变。
波动与渐变——目前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建立动态机制模型;突变——则可利用突变论模型转换为灾害突变机制模型。
灾害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的耗散机制,其核心是灾害时空变化的动力学过程,集中反映了灾害系统的致灾过程。
B:灾害生态机制——指灾害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共同或相似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揭示成灾过程。
(1)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的过程。
负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稳定的过程。
(2)阀值机制——在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致灾的临界值(域)的机制。
(3)迟滞与综合加重机制迟滞——环境灾害、人为灾害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灾与成灾的时间差,把这种时间差理解为灾害系统的迟滞机制。
如:沙漠化;人吃污染水等等。
迟滞机制的作用——对灾害系统致灾成灾的预报,进而进行减灾等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不同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对比图
教科书第8页 教科书第 思考
突发性
渐发性
四、自然灾害的特点
1. 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2. 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 具有突发性和渐发性
孟加拉国洪涝灾害
城市
乡村
撒哈拉沙漠的干旱
以上材料说明自然灾害有什么特点? 以上材料说明自然灾害有什么特点?
自然界异变: 自然界异变:岩石圈异变
大气圈异变 水圈异变 生物圈异变
地震灾害、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洪涝灾害 海洋(水文)灾害 生物灾害
分类的其他依据: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减灾系统
二、自然灾害的分类
地震灾害
地震 泥石流 滑坡崩塌 地裂缝 地面沉降 火山喷发
因异常地质活动引起的
地震及地质灾害
热带气旋 干旱 寒潮 龙卷风 冰雹 冻害
(4)1986年4月26 日,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 号反应堆发 1986年 26日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 生爆炸 , 当场 炸死 31 人 , 大 量强辐 射物质 泄露 , 13 000多平方千米土地上的 100万人处于核辐射的危险中 多平方千米土地上的100 万人处于核辐射的危险中, 000 多平方千米土地上的 100 万人处于核辐射的危险中 , 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得了严重的放射病。 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得了严重的放射病。 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答: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3.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 3.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
思考
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引发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引发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1.水土流失 . 2.气候恶化 . 3.生态破坏 .
河流含沙量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政治类:战争、犯罪、社会动乱… 2 ) 经济类:人口爆炸、能源危机、交通事
故、火灾… 3 ) 科技类:核事故…
(二)根据灾害发生的时间序列及其相 互关系,灾害可以分为原生灾害、次生 灾害和衍生灾害:
1、原生灾害
原生灾害是致灾因子直接造成某类 承灾体的破坏与伤亡,如地震、洪水, 这些起主导作用的灾害即为原生灾害或 直接灾害。
2、环境灾害
环境灾害是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 因共同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存条 件被破坏的境灾害:臭氧层变化、光化学污
染、大气污染、酸雨… 3)、固体废弃物灾害 4)、噪声污染 5)、土壤污染灾害
3、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人群或个人的各种错
的主要原因或主要背景因素。
天气的异常变化导致的气象灾害;
海水的异常变化导致的海洋灾害;
地壳内能急骤释放导致的火山、地震;
许多人为灾害也与自然条件有密切的直接关 系或间接关系,如交通事故的多发于雨雪浓雾 密切相关。
2、灾害的社会属性
人一方面是各种灾害的承灾体,另一 方面又是一种动力因素,对许多灾害的产 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然灾害与防治措施
主讲教师:徐刚
第一章 灾害概述
第一节 灾害的概念、分类与性质
一、灾害的概念与内涵
(一)灾害的概念
由自然变异、人为因素或两者兼有的 原因造成的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生存条 件被破坏的各类事件通称为灾害。
2、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人群或个人 的各种错误、失误、蓄意制造或恶意 破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 存条件被破坏的事件。
(3)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洞井塌方、冒顶、 鼓底、岩爆、突水、瓦斯爆炸…
(4)城市地质灾害
(5)特殊岩土体灾害:黄土湿陷、膨胀土膨 胀、冻土冻融、沙土液化、粘土液化…
3、按形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动力作用分 (1)自然地质灾害 (2)人为地质灾害 4、按地质灾害发展进程分 (1)突发性地质灾害 (2)渐变性地质灾害
二、灾害分类
(一)根据灾害形成的主导作用和主要表 现形式,把灾害分为: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变异或力量为 主因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生存条件 被破坏的事件。
1)、气象类:旱灾、水灾、梅雨、台风、龙卷 风、暴风雪、沙尘暴、寒潮、霜冻、雷电…
2)、水文类:洪水、海侵、湿浸、水土流 失…
3)、地质类: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 火山、地陷、地裂…
(二)灾害的内涵
任何一个概念都是用词语表现的。概 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是: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 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灾害的内涵有两方面:起因和后果。
灾害的内涵:灾害是由致灾体和承灾 体共同构成的。
如果地震、洪水发生在荒芜人烟的地 方,没有造成损害时,就不是自然灾害, 而是自然现象;只有由它们为主因造成的 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才是自然灾 害。
(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许多人 为-自然灾害,而且愈发严重
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环境污染…
(2)灾害的损失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 切相关
灾害的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有:受灾人口、 受灾面积、经济损失…
这些指标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相对值和 绝对值。
从绝对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工 农业生产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绝对 损失严重,各项指标的绝对值指标高。
4)、生物类:病虫害、疫病疫情…
5)、天文灾害:陨石撞击、太阳磁暴…
附:地质灾害分类 1、 根据灾害活动主体的物质状态分 (1)固体活动灾害,如滑坡、崩塌、地裂缝… (2)液体活动灾害,如火山爆发… (3)气体活动灾害,如氡气、瓦斯爆炸…
2、按致灾作用的性质和发生位置分为
(1)岩土体运动灾害
(2)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地裂缝…
2、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或间接灾害是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包括:由于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 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 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 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威胁等等,统称为次生灾害。地 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传染 性疾病(如瘟疫)、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其他 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 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 (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三)按照灾害致灾过程的速度,可把灾害分为: 1、突发性灾害
突发性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 台风、洪水等。 2、渐变性灾害
渐变性灾害,如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 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
二、灾害的性质
(一)灾害的双重属性
1、灾害的自然属性 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和自然变异是灾害形成
如大地震的发生使社会秩序混乱,出现烧、杀、抡 等犯罪行为,使人民生命财产再度遭受损失;再如大 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匣缺,迫使入们饮用深 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 为衍生灾害。
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有时比原生灾害的危害还大。 因此.防止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的发生与蔓延也是减 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空间广布性和区域性
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来越普遍。空间上 的普遍化,形成了灾害发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但有着极端不均匀性的分布;时间上的普遍化, 形成了无年无灾的现象。灾害并不是孤立地发 生,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相对集 中出现,形成灾害群发现象。
1、广布性
灾害的分布几乎遍及地球的每一角落,和人类生 存的脚步如影随形。灾害的这一特点,称为广布性。 灾害的广布性具有两重含义:①在地球表面人类生存 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灾害存在于任何一个区域之中, 世界上没有一个有人类生存的地域中没有遭受过自然 灾害的袭击。从绝对意义上说,完全远离自然灾害的 “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②大多数类型的自然灾害 在地理环境中都具有较广泛的分布范围。虽然一个地 区不可能受到所有类型的自然灾害的袭击,但总会有 几种类型的灾害经常“光顾”该地。这样,几十种自 然灾害依据各自形成的自然条件,相互配置地覆盖了 整个人类生存环境。
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后,旧金山市整整烧了三天; 1923年日本东京大地震引发大火,使东京市的大片木屋毁之一 炬,全城死难者中,90%惨死于震后的大火之中。
3、衍生灾害
衍生灾害是致灾因素破坏了社会的基本生命线, 如水、电、煤、食品等的供应,造成了人群和组织的 伤亡和瓦解,都会直接或间接造成社会生产、经济活 动的停顿,由此将灾害的影响范围由灾害原发地扩展 到更广阔的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