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之我见
道家思想及看法

“道”在我心里一直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一说到道,我就觉得势必要与自然万物天下苍生联系在一起,所以一直不敢仔细地认真的感受这个东西,总感觉胸无三点墨,怎么敢妄言道。
今天偶然在网上看到,《庄子》里面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其邪?曰:在屎溺。
”说实话看得不是很懂,看了之后的讲解才算是完全明白这段话的意思,然后才发现,原来,在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心里,道并不是如何高不可攀的东西,它的确与万物苍生联系在一起,但正因为此,才与我们息息相关。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人。
老子在我心中一直就是仙风道骨的形象,不似凡人,就不说他了。
庄子就接地气一些,给我一种逍遥天涯客的感觉,衣衫褴褛地,各处周游,面见国君,拜访好友,一身的孤高傲骨,该批评的决不手软,该讽刺的觉不留情。
他们的故事都太过传奇,他们的思想都太过璀璨,我这种接触了一点皮毛的入门者也不能发表什么长篇大论,就写一点点关于《道德经》里一段话的感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以前没仔细查的时候,一直觉得这句话有种凄厉的情感,像是下层无权无势的人们字字泣血,在向冷眼旁观的上苍鸣不公,今天才又发觉,不是这个意思。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也有解释说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而这一句话也同样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天地生养万物,对待万事万物都是同一种标准,无论何种形态。
其实本来天地是并没有情感的,这样才造就了其广阔的胸襟以包养万物,而人之所以成圣,就是学习到了这样一种态度。
摒弃自私的观念有色的目光,清净心,以胸怀天下万民。
道家经典讲堂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自古以来,道家思想便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追求智慧与修身养性的心灵。
我有幸参加了道家经典讲堂,聆听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感受到了道家哲学的无穷魅力。
以下是我对道家经典讲堂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道家哲学的智慧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顺应人性。
在讲堂上,老师详细讲解了《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让我对道家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 顺应自然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所生,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
人类应当顺应道,顺应自然,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揭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告诉我们应当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2.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在讲堂上,老师以古代帝王为例,说明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如唐太宗李世民,他推行“贞观之治”,以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
3. 修身养性道家强调修身养性,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讲堂上,老师讲解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如清静、淡泊、无为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远离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
二、道家哲学的应用在讲堂上,老师不仅讲解了道家哲学的理论,还结合实际生活,让我们了解到道家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修身养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道家哲学,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烦恼。
如遇到困难时,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处世之道道家哲学强调和谐、包容,这在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
在讲堂上,老师以《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为例,说明了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包容、理解他人,以达到和谐相处。
3. 工作态度道家哲学认为,工作应当顺应自然,不过度劳累。
在讲堂上,老师强调了“无为而治”在职场中的应用,如合理安排工作,避免过度加班,保持身心健康。
三、感悟与启示通过参加道家经典讲堂,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家哲学的博大精深。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
道家思想主要内容1、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变化,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2、无为而治。
所谓的无为而治有宽刑简政、休养生息。
官无为而民自化,上无为而下有为。
3、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之道,自然之道。
“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
4、虚其心。
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5、正言若反。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
“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庄子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有关道教的感悟和思索的作文

有关道教的感悟和思索的作文道教,这个古老的宗教,总是让我想起那些神秘的仙境和神仙们。
小时候,我总是幻想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飞檐走壁,腾云驾雾。
长大后,我对道教的感悟和思索也越来越多,它似乎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寄托。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这让我想起了那些美丽的山水画。
在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心情烦躁不安。
这时,我会想起道教的教诲,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宁静。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炎炎夏日里找到了一片清凉的树荫,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道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无为而治”。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它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强求。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急功近利,不妄自菲薄,那么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解决得多。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迎来成功的那一天。
当然啦,道教并不只是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忘记了初心。
而道教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反省自己,修炼自己的品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道教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体会道教的智慧,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实。
道家思想学习心得(优秀篇)

道家思想学习心得(优秀篇)清静无为篇一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
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
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哲学。
在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其中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老子所主张的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
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所以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
“无为”,作为一种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
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我如此的状态。
“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
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
“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
在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期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
道教弟子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道教文化,我便深深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在这段学习与修炼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道教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体会到了道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下是我作为一名道教弟子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道教哲学思想的启示1. 道法自然道教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在学习道教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道法自然”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名利,而是关注内心的需求,追求心灵的平静。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的价值。
2.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刻意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放手,不要过度干预他人,也不要过分追求控制。
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给予他人成长的空间。
同时,也要学会放下自己的欲望,不为名利所累,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3. 天人合一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这一思想让我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我们要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只有实现天人合一,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二、道教修炼心得体会1. 内在修养道教修炼注重内在修养,强调“心性”的培养。
在修炼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内心强大,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同时,内在修养还包括道德修养,我们要学会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做到心善、行善。
2. 外在修炼道教修炼还包括外在的修炼,如打坐、呼吸、吐纳等。
这些修炼方法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
在修炼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精力充沛,睡眠质量提高。
同时,修炼还让我学会了如何调整呼吸,使身心达到平衡。
3. 灵性提升道教修炼旨在提升人的灵性,使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修炼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天地沟通,感受宇宙的奥秘。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物我两忘复归自然初次接触道家,是初中学习庄子《秋水》,那时对道家思想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了高中学习《逍遥游》,觉得庄子真是一个极有个性之人,特别欣赏他的自由逍遥,看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后,对于庄子,对于道家有了更深的认识,道家追求的是“真人”或“道者”,自然无为,物我两忘。
其实我也希望赢得一种达生的人生态度,实现人格的超越,即使不能成为真正的道者,也要努力追求精神的自由,这也许是我的道缘吧! ----道引何谓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各家成其言,形成了各派追求的理想人格。
有人说:“世上最为理想的人格典范是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这三者实现有机而完美的结合。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学派。
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即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道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即人格的超越。
道家是推行避世自修的,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天下”主张,庄子的“回归自然,听任自然,顺应人情”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家的理想人格?道家追求的境界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四种不同人格人,一般的人―民众、官吏和君主;圣人―只为社会和大众谋利而不追求个人名誉的人;我行我素的人―宋荣子一类的人;至人―实现了精神彻底自由的人。
庄子认为,大至鲲鹏,小至朝菌,都是有限地逍遥,它们都有所依赖,即使是宋荣子这样有社会声名的人,由于执着于功名,也不能达至逍遥,前三种人都有所依附,不是真正的自由。
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便是庄子提出的理想人格模式“无己,无功,无名,无所羁绊”,其中最高理想人格层次是至人,因为“无己”即自己也不要了,虽然是一种理想,但道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实现精神彻底自由,忘名,忘利,忘我,超越世俗,求真与自然”。
写一篇关于传承道家思想的作文

写一篇关于传承道家思想的作文
《传承道家思想之我见》
嘿,今天咱来聊聊道家思想。
最近啊,我经历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让我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的感触。
那是一个周末,我和家人一起去爬山。
一开始啊,我那叫一个兴奋,蹭蹭蹭地就往山上跑,想着赶紧爬到山顶去看看那美丽的风景。
可是没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了。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道家说的“顺其自然”。
哎呀,我干嘛这么着急呀,爬山不就是享受这个过程嘛。
于是我放慢了脚步,不再去和那陡峭的山路较劲,而是顺着自己的节奏慢慢往上走。
一路上,我留意起了周围的景色。
那郁郁葱葱的树木,那叽叽喳喳的小鸟,还有那偶尔探出头来的小野花,原来都这么美呀。
我不禁感叹,以前总是急匆匆地赶路,都错过了多少这样的美好呀。
道家不是还说要“无为而治”嘛,这不就是不要刻意去做什么,而是顺应自然嘛。
我就这么慢悠悠地走着,不一会儿竟然也到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看着那广阔的天地,我心里甭提多舒畅了。
这时候我明白了,道家思想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呀,就像爬山这件事,不着急,慢慢来,
顺应自然,反而能收获更多。
我们在生活中也不要总是去和别人比,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过,也能过得很精彩。
嘿,我觉得呀,咱们都应该把道家思想好好传承下去。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多一份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也许我们能过得更轻松、更快乐呢!就让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吧,慢慢去体会道家思想的美妙之处。
哈哈,这就是我对传承道家思想的一点小感悟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之我见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末期,是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此外,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何为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又是什么?很多人认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道家思想站在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于生命及哲学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
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
”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从这里看来,老子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否存在长生不老,永远不死。
但是他很明确地阐述了万物都遵循着客观规律在运行,所以生死也不可能逃得开。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
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老子所谓的“无为”,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
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
无为是一种境界。
无为是一种自卫自尊。
无为是一种信心,对自己,对别人,对事业,对历史。
无为是
一种哲人的喜悦。
无为是对于主动的一种保持。
无为是一种豁达的耐性。
无为是一种聪明。
无为是一种清明而沉稳的幽默。
无为也是一种风格。
之后庄子有语,无为而治。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
很多人误以为老子是倡导为人处世应该阴柔谦退,遗世独立,与世隔绝。
其实我觉得这是对老子思想的错误解读。
从西方的辩证角度看来,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他是在汲取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超越了价值和功利去对待社会和人生的价值。
现实社会中,总是存在着强大的,荣耀的,美丽的事物。
而与此相对的总是守弱,贵柔。
但老子并不是教人们遇事就应该夹着尾巴做人,那样的话,何以服众?真正的聪明人懂得在社会的大流中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是强作妄为更不是刻意守弱。
引用前人一句话就是既在红尘浪里又在孤峰顶上的超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