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渠道水量计算

合集下载

第一节灌溉渠道流量确定和设计(3)

第一节灌溉渠道流量确定和设计(3)

弄虚作假要不得,踏实肯干第一名。19:30:4219:30: 4219:3012/1/ 2020 7:30:42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2.119: 30:4219:30Dec-201- Dec-20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19:30:4219:30: 4219:30Tuesday, December 01, 2020
(4) 梯形渠道水力最佳断面的计算公式: 在渠道比降和渠床糙率一 定的条件下,通过设计流量所需要的最小过水断面称为水力最佳断 面,梯形渠道水力最佳断面的水力要素按下表计算。
表3-16 梯形渠道水力最佳断面参数计算公式
梯型渠道水力最优断面常为窄深式,这种渠施工困难, 特别是大型渠道,当地形条件复杂时施工就更加困难,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水力最优断面不一定是经济断面。 但水力最优断面具有工程量最小的优点,小型渠道和 石方渠道可以采用。在工程实践中为了经济合理,常 常放弃水力最优断面,而选用实用经济断面。实际过 程中存在一组宽浅式的梯形断面,其水深和底宽有一 个较广的选择范围,以适应各种具体情况的需要,而 在此范围内又能基本上满足水力最优断面的要求(即
(2) 续灌渠道设计流量的计算: 续灌渠道一般为干、支渠道,流量较大,上、 下游流量相差悬殊,这就要求分段推算设计 流量,各渠段可采用不同的断面。各级续灌 渠道的输水时间都等于灌区灌水延续时间, 可以直接由下级渠道的毛流量推算上级渠道 的毛流量。所以续灌渠道设计流量的推算方 法是自下而上逐级、逐段进行推算。生产实 际中一般用经验公式估算续灌渠道分段设计 流量。
土质渠道不冲流速
渠床土质 轻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粘土
不冲流速(m s-1)
备注
0.6~0.8 0.65~0.85 0.70~0.95 0.75~1.00

灌溉渠道流量推算.

灌溉渠道流量推算.

(一)梯形渠道设计参数确定
1、渠道比降i
尽量使i与地面坡度一致 满足渠床稳定要求 小于不冲流速 大于不淤流速:多泥沙河流不许考虑。 随着渠道设计流量的减少,底坡逐渐增加 干渠、支渠较缓,斗渠、农渠陡 抽水灌区和平原灌区,渠道底坡宜缓 扩大灌溉面积 减少提水成本 南水北调平坡渠道、河套灌区
2。 典型支渠净流量和毛流量
设计净流量 计算长度
3、典型支渠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n支,水=Q支田净流/Q支毛 n支,水= n支× nd斗× n农,水× n田 4、计算其他支渠的设计流量 5、计算干渠的设计流量
各渠段设计流量不同,断面亦应有变化
五、渠道最小流量和加大流量
内容:五条线、建筑物、水头损失。 步骤:
1、地面高程线 2、建筑物位置和符号 3、设计水位线 4、渠底线(平行设计水位线减去设计水深) 5、最小水位线(渠底+最小水深) 6、堤顶线(渠底线+加大水深+超高) 7、桩号和高程
3、水位衔接
(1)同级渠道不同渠段水位衔接
渠道的净流量等于其控制的同时灌溉的下级渠道的
毛流量之和 该渠道的设计流量=净流量+渠道损失水量 损失水量可用经验公式计算,亦可利用经验系数估 算,得到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
D:对于支渠较多的灌区,可选 典型支渠进行计算其支渠水利用 系数,作为扩大指标,求其他支 渠的设计流量
Q支渠=A×q/n支水
A 上下段渠道流量差别不大时,调整渠道宽深比,使其 水深一致。 可以同时调整,或调整下级渠道; 减小底宽、底坡均可增加下游水深。 B 上段渠道水位足够时,以下游渠段确定上级渠道渠底。 确定下段渠道渠底和水深,下段渠道与上段渠底平齐(较少) C上游渠道水位较低无法抬高时,需要抬高下游渠底 (不超过15-20cm)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方法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方法

渠系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近十几年来,随着水文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区域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论证工作已成为水文部门的主要业务工作之一。

而在水资源评价和论证工作中,往往要用到渠道、渠系和灌溉水利用系数,为使有关技术人员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现根据有关书籍及有关水资源评价细则中的规定,对渠道、渠系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简介如下:1、渠系的组成完整的输配水灌溉渠道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

其中,农渠以上输配水量称为渠系水,农渠以下输配水量称为田间水。

2、渠道水利用系数某渠道的出口流量(净流量)与入口流量(毛流量)的比值,称为渠道水利用系数。

换言之,某渠道下断面的流量与上断面流量的比值,称为该段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

也就是说,渠道水利用系数反映的是单一的某级渠道的输水损失,公式表示如下:η渠道=Q净/Q毛=Q下/Q上3、渠系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反映了从渠道到农渠的各级输配水渠道的输水损失,表示了整个渠系的水的利用率,其值等于同时工作的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公式表示如下:η渠系=η干渠×η支渠×η斗渠×η农渠4、田间水利用系数是指农渠以下(包括临时毛渠直至田间)的水的利用系数η田间。

若在田间工程配套齐全,质量良好,灌水技术合理的情况下,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到0.90,而水田可达到0.90~0.95。

5、灌溉水利用系数全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η灌溉水)为田间所需的净水量与渠首引入水量之比,或等于渠系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

公式表示如下:η灌溉水=Q田间净/Q渠首引=η渠系水×η田间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effective coefficient of irrigative water utilization)灌溉期内,灌溉面积上不包括深层渗漏与田间流失的实际有效利用水量与渠道头进水总量之比,以η水表示。

它由渠系水利用系数与田间水利用系数两部分组成。

灌溉渠道流量计算概述及分类

灌溉渠道流量计算概述及分类

灌溉渠道的流量计算是确定灌溉水流通过渠道的速度和量的过程。

这对于有效管理水资源、确保农田灌溉水平和提高农作物产量非常重要。

以下是灌溉渠道流量计算的概述及分类:
流量计算概述:
1. 基本公式:流量计算通常依据流量公式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流量公式为Q = A * V,其中Q 代表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A 代表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V 代表流速(单位为米/秒)。

2. 测量方法:流量计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包括流速仪、流量计、小堰等设备来测量水流速度和流量。

3. 因素考虑:在进行流量计算时,需要考虑渠道的横截面形状、坡度、摩擦阻力等因素,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流量计算分类:
1. 理论计算法:根据渠道的横截面形状、水流速度等参数,通过理论公式计算得出水流的流量。

常用的理论计算方法包括曼宁公式、切比雪夫公式等。

2. 实测法:利用流速仪、流量计等设备对实际渠道中的水流进行直接测量,从而得出准确的流量数据。

3. 水头法:利用水头差、水流速度等参数,通过水头法计算得出水流的流量,适用于有一定坡度的渠道。

4. 模型模拟法:基于流体力学原理,通过建立渠道水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出水流的流量情况。

5. 经验公式法: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出的计算公式,快速估算水流量,适用于一些简单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要求,可以选择合适的流量计算方法来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渠道灌溉的顺利进行。

灌溉渠道设计

灌溉渠道设计

灌溉渠道设计摘要:在灌区工程中,灌溉渠道担负着全灌区的输配水任务。

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设计合理、行水通畅的灌溉渠道系统,是灌区工程发挥正常效益的前提条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灌溉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共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600多处,拥有各类输水渠道310多处万公里,其中干、支级渠道占39.7%,斗、农渠占60.3%,灌溉渠道工程在抵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针对灌溉渠道设计的内容、步骤、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键词:灌溉渠道设计;国内外成果;设计理论1.灌溉渠道设计流量的计算渠道的工作制度不同,设计流量的推算方法也不同,下面以轮灌渠道为例予以介绍。

因为轮灌渠道的输水时间小于灌水延续时间,所以,不能直接根据设计灌水模数和灌溉面积自下而上的推算渠道设计流量。

常用的方法是:根据轮灌组划分情况自上而下逐级分配末级续灌渠道(一般为支渠)的田间净流量,再自下而上逐级计入输水损失水量,推算各级渠道的设计流量。

2.渠道最小流量和加大流量的计算(1)渠道最小流量的计算对于同一条渠道,其设计流量(q设)与最小流量(q最小)相差不要过大,否则在用水过程中,有可能因水位不够而造成引水困难。

为了保证对下级渠道正常供水,目前有些灌区规定渠道最小流量以不低于渠道设计流量的40%为宜;也有的灌区规定渠道最低水位等于或大于70%的设计水位,在实际灌水中,如某次灌水定额过小,可适当缩短供水时间,集中供水,使流量大于最小流量。

3.灌溉渠道纵横断面的设计灌溉渠道的设计流量、最小流量和加大流量确定以后,就可据此设计渠道的纵横断面。

设计流量是进行水力计算、确定渠道过水断面尺寸的主要依据。

最小流量主要用来校核对下级渠道的水位控制条件,判断当上级渠道输送最小流量时,下级渠道能否引足相应的最少流量。

如果不能满足某条下级渠道的进水要求,就要在该分水口下游设节制闸,壅高水位,满足其取水要求。

加大流量是确定渠道断面深度和堤顶高程的依据。

灌排渠道工程计算方法

灌排渠道工程计算方法

1. 灌排渠道工程对项目区的灌溉渠道进行衬砌,并新建一部分梯形渠道。

其中干支渠采用梯形渠道,上宽分别为4.5m 和2.0m ;斗渠和农渠分别采用U80和U60现浇混凝土衬砌,衬砌厚度6cm ,具体的梯形断面渠道典型设计和防渗U 型断面渠道典型设计如下。

(2) 防渗U 型渠道典型设计 ① 设计灌溉保证率的确定根据项目区水系状况、水资源和水文气象的实际情况,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本次溧阳市高标农田建设工程规划采用的设计灌溉保证率为75%。

② 设计灌溉模数的确定项目区农作物以水稻、小麦、蔬菜、特种经济作物为主,由于水稻的需水量比其它的农作物大的多,而且水稻灌溉用水时,其它作物的需水量较小,因此项目区的设计灌溉模数可以按水稻的需水量计算。

在水稻的泡田期和全生育区中,泡田区的为用水高峰,因此设计灌水模数按泡田定额计算。

溧阳市别桥镇的泡田定额取100 m 3/亩,水稻田种植比α为88%,水稻栽插期T=6d ,提水灌区机泵每天运行时间为20-22h,取t=20h ,则设计灌水模数为:1000.881001003636620m q Tt α⨯=⨯=⨯⨯⨯= 2.037 m 3/(s·万亩) ③ 渠系布置项目区规划在斗渠口修建提水泵站,灌溉渠道分斗、农二级固定渠道,田面灌水采用畦灌,斗、农渠均实行续灌。

项目区的各个提水泵站斗控制的灌溉面积大致相等,选择项目规划区北侧,红星河、兴隆河三排河之间的灌溉面积作为典型设计区。

典型设计区斗渠控制面积1100亩,农渠灌溉控制面积120亩。

④ 渠道设计流量的确定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渠道设计流量依据种植面积、灌水模数和渠系水利用系数确定。

渠道设计流量推算如下: 斗渠的设计流量:渠系水利用系数取斗η=0.85斗斗斗η=⨯=⨯=/ 2.0370.11/0.850.2636Q q A m 3/s农渠设计流量:农渠水利用系数.90=农η,田间水利用系数95.0=田η农农农田ηη=⨯=⨯⨯=Q q A /() 2.0370.012/(0.90.95)0.0286m 3/s⑤ U 渠道断面计算由斗、农渠的设计流量,设计斗、农渠U 砼渠道断面: 已知条件,渠道的设计流量农斗、Q Q ,渠道糙率系数013.0n =,斗、农渠纵坡比降为:000/31=斗i 、1000/1=农i 。

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

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

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一、概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而灌溉水量的合理调度管理直接影响着灌溉效果和用水效率。

因此,建立科学严谨的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灌溉水量计算1.灌溉水需求确定灌溉水需求是决定灌溉水量的主要因素,其计算一般采用以下公式:$I_d = C \times A \times E$其中,$I_d$为灌溉水需求(立方米/公顷),$C$为作物系数,$A$为灌溉面积(公顷),$E$为蒸散量系数。

2.灌溉制度确定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和水肥管理要求,确定灌溉制度,包括灌溉频率、水量等。

三、灌溉水量调度1.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调度根据天气情况、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态等因素,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

在高温、干燥天气,适当增加灌溉水量和频率;在阴雨天气,减少灌溉水量和频率。

2.定时监测土壤湿度通过安装土壤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定时监测土壤湿度,根据监测结果实时调整灌溉水量和频率。

3.灌溉水量调度记录建立灌溉水量调度记录,记录每次灌溉水量、频率、调度原因等信息,便于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四、管理制度落实1.建立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组织专业团队编制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明确各项指标、责任人和执行程序。

2.加强技术培训对农田水利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意识。

3.落实奖惩机制建立灌溉水量合理调度的奖惩机制,对执行良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五、数据分析与改进1.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定期对灌溉水量调度管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科学研究和技术引进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灌溉水量调度管理技术和方法,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3.制定改进措施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提高农田节水效益。

六、总结灌溉水量调度管理制度是农田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灌溉效果、节约用水资源、提高农田水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谷物种植中的灌溉水量计算方法

谷物种植中的灌溉水量计算方法

谷物种植中的灌溉水量计算方法谷物的种植对于灌溉水量的计算方法起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灌溉水量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可以避免浪费水资源。

在谷物种植中,灌溉水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土壤类型、作物需水量以及灌溉技术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灌溉水量计算方法,以帮助农民和农业专业人士更好地管理灌溉水资源。

一、潜水线法潜水线法是一种简单且实用的灌溉水量计算方法。

该方法基于土壤的蓄水能力和作物的需水量,通过确定潜水线的位置来确定灌溉深度和灌溉间隔。

首先需要对土壤进行水分蓄积试验,以了解土壤的蓄水能力。

然后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需水量,通过将作物根系和潜水线相交的距离确定灌溉深度。

灌溉间隔可以根据土壤的干湿程度和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整。

潜水线法能够较好地满足作物的灌溉需求,但对土壤水分的监测和灌溉管理要求较高。

二、蒸散发法蒸散发法是一种基于作物蒸散发量的灌溉水量计算方法。

蒸散发是指农田中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水分蒸发和蒸腾所消耗的量。

通过测定蒸散发量,可以准确估计作物的需水量,并据此确定灌溉水量。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蒸发皿法、蒸发站法和蒸发计法。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系数和生长周期,可以计算出每次灌溉的水量和灌溉间隔。

蒸散发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灌溉水量,但对蒸散发量的准确测定和作物的需水量系数的确定有一定的难度。

三、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一种综合考虑农田水分收支的灌溉水量计算方法。

该方法通过建立水量平衡方程,综合考虑农田的降雨入渗、土壤蓄水、作物需水和灌溉水量等因素,确定灌溉水量。

水量平衡方程可以表达为降雨量加上灌溉量减去产流和蒸发散发量等于土壤蓄水和作物的蒸散发量。

通过对农田水量平衡方程的动态调整和监测,可以合理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间隔。

水量平衡法需要准确收集和监测农田的水分数据,因此对设备和人力的要求较高。

四、计算机模型方法计算机模型方法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的灌溉水量计算方法。

通过建立农田水文水资源模型和作物生长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农田的水分收支和作物的需水量,从而确定合理的灌溉水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水水平也参差不齐。随着节水灌溉和灌区科学管理工作的深入,

兴建各类量水设施的任务非常巨大;如果在量水设备的选型上,

不注意我国灌区的特点,不作比较,随意选用量水设备,甚至盲 目推广一些国外已淘汰或不适用的设备,势必带来很大的浪费。

目前世界上使用和研制出的取水口上的量测和控制建筑物的种类 和型式非常多,但其中还很少能满足结构简单,精度合理,水头
同一般的自由出流的宽顶堰流相同,长喉量水槽在过流时,

水流自堰前的缓流状态向堰顶跌落、加速,在堰顶上游段形成凹
形水面线,水深略小于临界水深hc(指缓流时的临界水深)。当

目前常用的量水结构其测流范围远远大于灌溉渠道中 的流量变化幅度,因而对灵敏度的要求也随之降低。

(3)水头损失。
灌溉渠道一般坡度较缓,因而在灌溉渠道上设置量水
结构,不能考虑过大的水头损失。自由出流条件下,量水精 度较高,但往往要求较大的水头损失,淹没流计算公式,往 往要增加量测下游水位的装置,提高了造价,也带来了误差,
1.0 1.0 1.0 1.0 1.0
90
150
1.0 1.0
4.90 0.009
1~4
H/P≤2
0.8
0.26 0.030
3~5
H/P≤1.5
2.0
3.07 0.130
3~5
H/P≤1.5
0.6
0.18 0.030
3~5
H/P≤1.5
5.0
3.13 0.100
3~5
H/P≤1.5
3. 目前常用量水建筑物及其有关问题

通过比较上述两表和对国内外目前常用的量水结构资料
以及目前一些新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当前量水结构与方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当前常用的量水结构物量水精度和量水范围不一

定能满足实际量水工作的要求,特别对于平原灌区及坡降

较缓的渠道,其水头损失大,易于造成渠道壅水,泥沙淤 积等不良后果。

土壤墒情监测和预报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掌握田间土壤水分的现
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指导农业的科学用水和节约用水,是实行高
效农业和节水农业的重要措施。因土壤含水的空间变异性和土壤含水

量观测的复杂性,土壤墒情监测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我国的墒情 监测点很少,只是在部分灌区开展了墒情监测工作。国内在80年代
0.05
最大水头 H1max(m)
0.6或0.5b取 最大者
0.6或1.2P取 最大者
最小流量 Qmin(m3/s)
0.00997
0.0008
0.6或1.2P 取最小者
0.5L
0.0066 b=0.3m
0.6或0.08P 取最.21~0.33
0.06
堰槽形 式
平坦 V 形堰
长矩 喉形 槽梯
形 巴歇尔 量水槽 (标准
型) 巴歇尔 量水槽
(大 型) 末端 深度法
表 2 几种标准形式的堰槽测流范围及应用限制表(2)
尺寸
流量幅度 (m3/s)
计算流 量的不
堰高 P (m)
堰宽 (或喉道宽)
b(m)
边坡
堰长(或 喉道长)
L(m)
最大
最小
确定度 范围 (%)
H
1.5
0.45 0.007
3~5
1.5< <3
P
H
1.5
1.68 0.010
3~5
1.5< <3
P
1.17 0.010
2~5
H/P≤3.5
1.30 0.10
2~5
H/P≤3.5
非淹没 限(%)
水舌下 通气
水舌下 通气
水舌下 通气
水舌下 通气
水舌下 通气 80
80
66
66
80
80
70 70

灌 区 量 水 技 术

条件来量测和计算过堰流量),量测精度高,长喉槽有几乎任何 所需要的横断面型状,适合于大部份渠道和各种几何尺寸。因此,

改进型长喉量水槽自本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很快在国外得到推 广,大有在灌区量水中取代其它类型量水结构之势,被国际视为

70年代灌溉排水的主要技术进步之一。


渠道深H
连同管40
几何限制
0.2
4
1:10
5.00 0.014 2~5
H/P≤2.5
1.0
80
1:40
630 0.055 2~5
H/P≤2.5
0.0
1.0
1.7 0.033 2~5
At≤AN≤ 0.7
0.0
1.0
5:1
41.0 0.027 2~5
At≤AN≤ 0.7
0.152
1.5×
0.305 0.10
2~5
10-3
非淹没限
t H2 / H1

测流范围
Qmax / Qmin

灵敏度 S Q / Q (dQ / dh1)h1 / Q
量 水
灵活性
F dQ0 / Q0 dQs / Q


通过泥沙的能力
通过漂浮物的能力
量水精度
2. 灌区量水结构优化选型问题

2.2 灌区量水设备选型要求及条件 性能要求:在满足量水精度,灵敏度,测流幅度,抗泥

成土壤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关键。






1. 技术现状
1977年5月,国际灌排组织在德黑兰举行的关于灌溉效率的

会议指出:要确定任何一项用水的效率,其根本在于精确地掌握
在用水系统内流动的水量,而流量的量测和调节是有效用水管理
的最重要的基础。

我国的量水正处于普及阶段,许多地方存在有水无量的现象,

原有的水工建筑物测流。

(2)在需要特设量水结构的渠道上,建议首先选用长喉

道槽。 同其它型式的量水堰槽相比,长喉道槽具有如下优点:

临界淹没度高,水头损失小。长喉道槽的临界淹没

度常大于0.85,如对出口渐变段进行精心布置,临
界淹没度可达0.95或更高。
能较好地防止泥沙淤积和漂浮物堵塞。 造价低,工程量小,施工简单。
特定
非淹没限 (%)
74 74 85~95 (依下游 扩散段而 定)
60
2.40
0.60 4.00
2~5
特定
70
3.05
0.91 8.28 0.16
3~5
特定
0.80
15.24
1.83 93.04 0.75
3~5
特定
0.80
5~10
d≥he
水舌下通 气
注:H—上游总水头;P—堰高;At—喉道断面面积;Au—行近河槽断面面积;he—末端 水深;d—槽底至下游水面的距离。
L(m)
最大
最小
确定度 范围 (%)
几何限制
90
1.80 0.001
1~3
H/P≤2
0.2
1.0
0.67 0.005
1~4
H/P≤2
1.0
1.0
7.70 0.005
1~4
H/P≤2
0.2
1.0
0.45 0.009
1~4
H/P≤2
1.0 0.2 1.0 0.15 1.0
0.3
0.15 0.2 1.0


水源信息:河流、水库、地下水……等的水位、流量、物 理、化学成分、……。
区 气象信息:气温、气湿、日照、降水、风力、蒸发

量、……。

土壤信息:土壤含水量、水势、含盐量、温度、……。

作物信息:作物发育阶段、叶水势、叶面温度、……。 农业生产信息:作物种类、种植面积、灌溉面积、施肥标
93
35 35~81
55
q=4.82m2/s H1=2.0m
随喉长L大小 变化
190 35~315
淹没度或 水头损失
h (m)
=H1+0.05m 大于H-1
0.8
0.38~0.66
0.5`0.7 0.5~0.65 0.7~0.95
自动冲淤 能力
很差 很差 很好
良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以上符号含义:P为量水堰(槽)的堰高;L为量水堰(槽)的堰长;b为堰(槽)的控制段底宽。

损失小,基建和维护费用低,操作简便等要求。这就给我们提出 了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发展新型的量水结构去满足以上要求,二

是在使用时进行优化选型,尽可能作到经济合理。
同时,在我国农村经济不甚发达的情况下,研制精度高,价
格便宜的量水仪表在当前很有必要。
2. 灌区量水结构优化选型问题

2.1 量水设备的性能要求
2.0
0.06或0.1L 取最小者
1.0L
0.0064
0.066 b=0.25m
0.005 b=0.2m 0.0066 b=0.3m
最大流量 Qmax(m3/s)
单宽流量 q=0.813m2/s
Qmax Qm in
24.5
0.39
500
单宽流量 q=4.7m2/s H1=2.0m
单宽流量 q=5.07m2/s H1=2.0m

对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性和取样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田间水分 循环理论、田间墒情预报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的经验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