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影用光观念的演变
摄影用光

摄影用光光是摄影的灵魂,摄影一词在古希腊文中就是用光线来绘画的意思,至今仍然有很多画家用光线来“绘画”。
用摄影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用相机来记录所见所闻。
一、摄影用光与光位1、顺光,亦称“正面光”:光线投射方向跟摄影机拍摄方向一直的照明。
顺光时,被摄体受到均匀的照明,景物的阴影被自身遮挡,影调比较柔和,能隐没被摄体表面凹凸及褶皱,但处理不当会会比较平淡。
顺光照明不利于在画面中表现大气透视效果,表现空间立体效果也较差。
在色调对比和反差上也不如侧光侧逆光丰富。
顺光的优势不但影调柔和,同时还能很好的很好的体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效果,在进行光线处理时候,往往把较暗的顺光用作副光或者造型光。
2、侧顺光(斜侧光):光线投射水平方向与摄影机镜头成45度角左右时的摄影照明。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常用作主要的塑形光。
这种光线照明能使被摄体产生明暗变化。
很好的表现出被摄体的产生的立体感。
表面质感和轮廓,并能丰富画面的阴暗层次,起到很好的造型塑型作用。
3、侧光: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照明,受侧光照明的物体,有明显的阴暗面和投影,对景物的立体形状和质感有较强的表现力。
缺点是,往往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过于折中的影调和层次,在大场面的景色中往往形成不均衡。
这就要求在构图上考虑受光面景物和阴影在构图上的比例关系。
4、侧逆光:亦称反侧光、后侧光。
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大约称水平135度时的照明。
侧逆光照明的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景物被照明的一侧往往有一条亮轮廓,能较好的表现景物的轮廓形式和立体感。
在外景摄影中这种照明能较好的表现大气透视效果。
利用侧逆光进行人物近景和特写时,一般要对人物做辅助照明,以免脸部太暗,但对辅助照明光线的亮度要加以控制,使之不影响侧逆光自然照明效果。
5、逆光:逆光与顺光相对,指光源位于被摄体背后,光线照射方向与拍摄方向相反,呈现180°夹角的关系。
在逆光下,被摄体面向相机的一面没用充足的光照,会变得黑暗不清。
影视灯光对人物造型的作用

影视灯光对人物造型的作用灯光照明作为一种造型手段,往往被人忽略,但灯光的造型作用至关重要。
灯光能塑造人的形象、营造基调、形成气氛、具有象征作用。
灯光的色彩变幻无穷,是一种奇妙的造型手段。
本文用纵横交叉式的论述结构,来论述灯光照明在影视作品中对人物造型的作用,并从灯光的运用上来分析照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一、对影视灯光的认知人们都知道光,也离不开光,随着历史的演变进化,人们开始制造光源,利用松脂、蜡烛、煤油以及电来照明,进而将光引入影视创作和人物造型创作,构建出一个个逼真的影视作品场景和人物形象,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影视灯光艺术语言。
1.光光分为人造光和自然光。
人类最初看到的光无疑是以太阳、星星、月亮为代表的自然光。
人类就是在这种自然光的恩惠中,与光共生存、同进化。
其实,光不单是人类视觉可感知的光,还包括人类视觉感知不到的光,如红外光、紫外光等。
2.影视灯光照明影视灯光照明是人工光源的一种,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光来造型。
光是影视艺术最原始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其特点是讲求还原客观自然光效,追求光效真实性、合理性,布光时应多考虑摄录设备与光源的协调性。
影视灯光照明本身有其独特的工艺性质和艺术特征。
从工艺上讲,它既不是舞台照明的翻版,也不是电影照明的简单延续。
二、灯光塑造人物的形同一形体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平面的;可以是鲜艳夺目的,也可以是色彩平淡的。
这一切都与光线有关,可以用光来实现。
影视灯光按光位可分为正面光、斜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脚光不同光位有不同的造型特点。
1.不同光位的不同造型特点顺光照射方向与摄像方向一致,因此被摄对象显得明亮、色彩鲜艳、形态清晰。
背光面和投影被自身遮挡,画面显得干净、利落、舒适明快、淡雅。
侧光造型光源、被摄体和摄影机在水平面上成90度角,被摄对象受光面、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在一侧。
亮面、次亮面、暗面、次暗面、和明暗交界线等五种影调层次丰富,立体感较强。
影视布光和知识

/news.asp?BigClass=影视资讯&SmallClass=影视知识/N.aspx?SID=9天诚传媒唯美影视布光人像摄影所应用的很多布光方式是从其它姊妹艺术中借鉴过来的,如从绘画艺术中借鉴了伦勃朗布光。
人像摄影的影视布光法就是借鉴了电影、影视广告等的布光方式,再根据平面摄影的特点进行了简化、概括,从而形成了人像摄影的影视布光法。
一、蝴蝶光布光法(派拉蒙光)蝴蝶光布光也叫派拉蒙光,是早期好莱坞影片或剧照拍摄中惯用的布光法,俗称蝴蝶光。
蝴蝶光是人像摄影中的一种特殊的用光方式。
蝴蝶光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斜顶光,也是正面光或者是顺光的一种用光方式。
蝴蝶光的通常布光方式是主光源在镜头光轴上方,也就是在被摄者脸部的正前方,由上向下45°方向投射到人物的面部,在鼻子的下方投射出阴影,阴影似蝴蝶的形状,使人物脸部有一定的层次感。
(一)适用人群运用蝴蝶光拍摄的人像具有一种浪漫的色彩,同时又带有一点点怀旧的味道。
西方早期的人像摄影师都采用蝴蝶光拍摄人像。
这种布光方法比较适合西方人和骨骼分明的人。
这种拍摄手法适用于气质比较优雅的被摄者,这种技术运用在女性被摄者身上要比用在男性被摄者身上的效果更加理想。
运用蝴蝶光拍摄出来的照片会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被摄者的面部中心部位。
至于阴影的深浅和方向要看具体的环境来灵活操作。
(二)具体布光方式1.柔光我们在布蝴蝶光时,主光光质可以是柔光的。
柔光照射面积大、光质柔和、反差小。
蝴蝶光的通常布光方式是主光源在镜头光轴上方,也就是在被摄者脸部的正前方 ,由上向下45°方向投射到人物的面部 ,在鼻子下方形成的阴影(基本位于鼻子与上唇的中间位置)似蝴蝶的形状,使人物脸部有一定的层次感。
由于光在人物的前上方,往往会导致人物没有眼神光,所以,我们要在人物的下方放置一块反光板,这样既可以给人物补光减少反差增加层次,又可以形成人物的眼神光。
见图1、光位图1。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光线控制与意义塑造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光线控制与意义塑造光线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具有照明功能,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影视作品中,光线的运用可以直接影响整体画面效果和氛围的感受。
本文将探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光线控制的技巧及其塑造意义。
第一部分:光线的基本类型与效果在影视摄影中,常见的光线类型包括自然光与人工光。
自然光是指来自自然界的光线,如太阳光、月光等,具有自然的质感和真实感,常用于真实主义风格的影视作品。
人工光则是通过人为灯光进行创造和调控的光线,可以创造各种视觉效果,如柔光、硬光、侧光等。
1.1 柔光柔光是指光线通过扩散或反射产生的柔和效果。
柔光可以使画面细腻、温暖,产生一种柔和的氛围。
在浪漫的爱情片或悲伤的情节中,运用柔光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1.2 硬光硬光是指光线直接照射到被摄体上产生明暗对比的效果。
硬光可以使画面形成清晰的轮廓和鲜明的阴影,具有强烈的对比感。
在动作片或悬疑片中,运用硬光可以增加紧张感和神秘感。
1.3 侧光侧光是指光线从侧面照射被摄体的效果。
侧光可以产生明暗分明的效果,在人物的脸部或轮廓上投下长长的阴影,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历史剧或古装片中,运用侧光可以营造出古老和庄重的氛围。
第二部分:光线控制技巧及其意义塑造光线控制技巧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合理运用各种光线效果,可以有效塑造画面的氛围和情感。
2.1 主光与补光的搭配在影视摄影中,主光是指主要照亮被摄体的光源,补光则是用于填补主光之外部分区域的光源。
合理搭配主光与补光可以使画面更加均衡,并且突出被摄体的轮廓和细节。
例如,在室内拍摄中,可以将窗外的阳光作为主光源,再通过灯光进行补光,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
2.2 颜色温度的运用颜色温度是指光线的颜色属性,不同颜色温度的光线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在影视摄影中,可以通过调整光源的颜色温度来塑造画面的氛围。
例如,使用较暖色调的光线可以营造出温暖的氛围,适合用于亲情戏或幸福场景的表达。
光线在影视摄影中的作用

光线在影视摄影中的作用光线在影视摄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用来照亮场景,还能够创造出各种效果和氛围,突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增强视觉感受。
影视摄影师通过合理运用光线的方向、强度、色彩和质感等因素,来塑造影片的视觉风格,营造出特定的画面效果。
首先,光线的方向对于场景的表达和人物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正面照射的光线会照亮人物的整个面部,展现出明亮、开朗的气氛,适合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背面照射的光线则会形成轮廓,产生神秘、暗示性的效果;侧面照射形成明暗对比,突出一些特定部分,制造出紧张、戏剧化的氛围。
其次,光线的强度可以用来传达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
明亮的光线通常会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适合表达喜悦、幸福等积极情感;而暗淡的光线则常常与压抑、恐惧等消极情绪相关联,增强场景的紧张感和不安定感。
摄影师可以通过调整灯光的强度,将场景渲染成与剧情和角色情绪相契合的状态,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此外,光线的色彩也是影视摄影中的关键要素之一、不同色彩可以渲染出截然不同的氛围和感觉。
例如,暖色调如橙色、红色常常用于营造浪漫、温馨的氛围;冷色调如蓝色、绿色则常常用于表现冷酷、孤寂的情绪。
通过灯光的色彩选择,摄影师可以巧妙地营造出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色调效果,以增强观众的感受力和表达力。
最后,光线的质感在影视摄影中也非常重要。
光线的质感可以通过光源的类型和反射物体的材质不同而呈现出各种效果。
例如,柔光可以产生柔和、温暖的效果,适合表现出人物的柔情脆感;硬光则会造成明暗对比强烈、轮廓鲜明的效果,增强剧情的张力和变化。
摄影师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灯光和调整光源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来塑造出多种质感效果,以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总的来说,光线在影视摄影中具有多种作用。
它能够通过方向、强度、色彩和质感等因素的选择运用,营造出不同的视觉风格和氛围,突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良好的光线效果既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感受人物内心世界,也能够为影片增添更多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
光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光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光影艺术是一种通过利用光线和影像来创作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人类的古代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催生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光影艺术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创造的洞窟壁画。
古人们在洞穴中利用火光投射出的影像,在墙壁上描绘出各种形象和场景,再通过自然的光与影的变化,赋予图像以生动与动态感。
这种将光线和影像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表现形式,打开了光影艺术发展的大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纸张、灯具等材料来制造更加精确的光影效果。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竹制的灯笼或马车车轮上的小孔,将光线引入一个封闭的空间,形成了类似于现代幻灯片的效果。
这种技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盛行,并持续发展了几个世纪,影响了当时的绘画和戏剧艺术。
到了19世纪,光影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由于光学的发展,人们发明了摄影术和幻灯片。
摄影术将现实世界的图像记录下来,并能通过投影将图像放大展示,这对光影艺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同时,幻灯片的发明也为艺术家创造出更加立体、动态的光影效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到了20世纪,电影的诞生进一步推动了光影艺术的发展。
电影通过将静止的影像连贯播放,创造出一种仿佛真实生活的动态效果。
人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电影来表达情感、叙述故事,从而将光影艺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电影工业的发展,使得光影艺术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也让更多的人开始欣赏和创作光影艺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光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图像处理软件和特效来创作光影艺术作品。
例如,通过数字投影技术,艺术家可以在建筑物上创造出动态的光影效果,使得原本单调的建筑外观变得生动而有趣。
光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
从古代洞窟到现代电影,光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人类对于光与影这一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理解。
光影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更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影视创作中的摄影用光及其观念变化做简要分析

影视创作中的摄影用光及其观念变化做简要分析光线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为普遍的物质现象之一,它是人类看见、看清周围现实世界的必要条件。
而“光对于摄影师的重要性,就像笔墨对于国画家,油彩、调色板对于西画家,就像语言、词汇对于文学家一样”,显得就尤为重要了。
在影视画面的各种造型手段中,光线运用也一直被当做第一造型手段,具有其他造型手段无可比拟的作用与艺术表现力。
下面本文就影视创作中的摄影用光及其观念变化做简要分析,说明影视用光在电影、电视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要对影视创作中的摄影用光有所了解,就必须了解自然界中光线的性质。
按照性质划分,光线可以分为直射光线、散射光线和混合光线。
直射光线,又被称为硬光,是指光源与被摄物体间没有阻碍,光线能够在被摄物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
如晴天没有云彩遮挡的阳光以及白炽灯光等。
在影视创作中,由于直射光造型感强,有利于确定画面中的明暗搭配,因此它一般多被用来作为主光或轮廓光。
散射光线则与直射光线相反,光源与被摄物体之间存在阻碍,光线无法直接投射在被摄物体上,因此在被摄物体上无法产生清晰投影,因此,这种光线柔和,宜减弱对象粗糙不平的质感,使其柔化。
所以散射光线也被称为软光。
如阴天、雨天、雾天、雪天室外的光线以及清晨与黄昏,太阳出山之前或落山之后,天空中的天光等。
另外经过人工柔化处理的灯光和从漫射材料上反射出来的光线等也属于散射光线。
第三种光线则是既包括直射光线又包括散射光线的混合照明光线,我们称之为混合光线。
在影视创作生产中,由于混合光线兼具直射光线与散射光线的双重造型特点,可以通过做到亮度平衡以调节画面的明暗反差,所以其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影视作品作为视听艺术,画面成为其基本元素之一。
没有光就没有影,没有影就没有形,没有形就没有了我们所谓的视听画面艺术。
对光的使用与构建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们历来总是把对光线的运用与处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光的本性,通过构建影视画面的特定造型来达到创作者们心中对影视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某种强力诉求。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光线与色彩运用研究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光线与色彩运用研究影视摄影与制作是一门复杂而又关键的艺术,光线与色彩运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恰当的光线与色彩运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绪氛围,进而深度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
本文将研究影视摄影与制作中光线与色彩运用的技巧和作用。
一、光线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作用光线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对于创造影片的视觉效果至关重要。
在光线的运用中,不同类型的光源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首先,光线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明亮的光线可以让观众感到温和、舒适,适合用在喜剧或者正向情节的场景中。
而昏暗的光线则会带给观众紧张和压抑的感觉,适用于悬疑、恐怖等类型的影片。
通过控制光线的亮度和角度,摄影师可以准确把握不同场景的氛围需求。
其次,光线还可以突出角色和物体。
通过合理运用光线的明暗分布和对比度,摄影师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影片中最重要的元素上。
例如,在拍摄一场重要战斗场景时,摄影师可以使用强烈的灯光照亮主角,使其与背景相对独立,增强观众对主角的关注度。
最后,光线还有助于表现时间和空间。
通过改变光线的颜色和亮度,摄影师可以给观众传达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
例如,在黄昏时分拍摄柔和的黄色光线,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夕阳西下的时刻,增加情感的张力和戏剧性。
二、色彩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作用色彩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中另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它能够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和感受。
不同的色彩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首先,冷色调和暖色调分别给人不同的感受。
蓝色、绿色等冷色调常用于表现寒冷、孤独、恐惧等情绪,而红色、橙色等暖色调则常用于表现温暖、活力、浪漫等情绪。
通过选择合适的色彩调子,摄影师可以在视觉上传达出所需的情感。
其次,色彩还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的场景和角色。
通过对比色彩的使用,观众可以更容易地分辨出不同的场景和角色。
例如,在一个黑暗的场景中加入鲜艳的色彩,可以帮助观众在视觉上更容易地辨认到关键的元素。
最后,色彩还可以用于表达主题和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摄影用光观念的演变
回顾电影、电视的历史,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影视用光的观念也在变化。
影视用光观念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电影初创时期,用光仅从技术上考虑,以完成曝光任务为目的。
主要光源是太阳光,并不追求任何造型和艺术表现效果,这一时期称为“无光效阶段”。
时间大约截止在三十年代;第二阶段是从无声片后期开始,特别是三十至四十年代,被称为戏剧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用光受舞台照明的影响,形成了戏剧光效的风格。
这时强调人造光的运用,布光讲究造型美,故称为“戏剧光效”阶段;第三阶段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始,主张用实景拍摄,多用外景,启用非职业演员,在用光上强调真实自然,少用或不用人工光,强调真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光效,被称为“自然光效”阶段。
戏剧光效:是一种用光方法,也是一种用光观念。
这种用光方法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气氛的渲染。
注重用光揭示人物的内心情绪以及用光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是运用光线手段,实现特定的戏剧、绘画造型意图的用光方法。
它是由舞台照明演变而来,它的美学标准是以戏剧美、绘画美为尺度,它的产生和情节电影、明星制以及黑白片的历史有密切联系。
情节电影要求用光来表现戏剧时间和气氛。
如好莱坞的明星制的确立,为了招引观众,制片商十分重视漂亮演员,演员有权指定摄影师,而摄影师必须把演员拍的漂亮才能保住饭碗。
因此,人物肖像光、环境光处理形成了规范化、风格化,追求画面精美华丽,用光技巧娴熟,在黑白片阶段已达到相当高的成就,如美国影片《魂断蓝桥》的用光就是如此。
戏剧光效用光方法对世界电影、电视用光影响较深,特别是对我国电影、电视摄影(像)影响很深(主要指故事片)。
在前苏联和欧洲的早期电影中,十分注重光的戏剧美和绘画美,如《夏伯阳》、《政府委员》、《波罗的海代表》、《伊万雷帝》等都是戏剧光效的代表作。
六十年代以后前苏联经历了重大转变。
在一些电影中表现为戏剧光效和自然光效的融合,既有戏剧光效追求造型美的特征又有自然光效真实自然的特征。
如《乡村女教师》、《第四十一个》、《雁南飞》、《未寄出的信》等。
我国电影从三十年代以来一直是用戏剧光效拍电影。
如建国后的优秀电影《林则徐》、《青春之歌》、《枯木逢春》、《聂耳》等都是戏剧光效的代表作。
老一辈电影摄影艺术家黄绍芬(《林则徐》摄影师),许琦(《阿斯玛》摄影师)、聂晶(《青春之歌》摄影师)、朱今明(《在烈火中永生》摄影师)、钱江(《林家铺子》摄影师)、王启民(《独立大队》摄影师)……在辛勤的艺术实践中为我们创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电影摄影精品。
在这些作品的摄影创作中,戏剧光效的追求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戏剧光效有如下明显特征:
(1)用光的风格化和假定性,不拘泥于光线是否真实合理,可用假定光源,精于用光技术的规范化,十分注意光的造型效果和对人物的美化。
五光俱全的布光法,追求画面的锐目感;
(2)善于利用轮廓光,常用光来弥补演员脸型的缺陷,追求用光美化人物形象;
(3)真实性有一定限度,仅仅注意主光方向的真实,不讲究真实再现光源亮度关系和光源的性质再现。
当环境光对人物不利时使用假定光源,不考虑环境光对人物光的制约作用。
是一种夸张性用光方法。
自然光效:
电影、电视用光观念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用光方法的改变。
六十年代,随着彩色片性能的不断改进(感光度100-400℃,宽容度1:128)促进人们用光上进一步探讨。
很多中外摄影师认为,在黑白片中为了画面层次,为突出主体过多地使用假定光源,是必要的,而在彩色片中可以不用或少用。
可用色彩差别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尽量不用假定光源,以增强电影艺术造型的真实性。
随后,出现了自然光效的用光方法。
自然光效,指的是一种带有纪实美的用光方法。
其实质是增强用光的真实感。
即根据剧本提供的日、夜、黄昏、黎明、阴雨、晴天等时间条件,经照明手段加工,如实地再现真实自然的光线效果。
不能把阴天拍成晴天效果,真实再现光源性质、亮度关系、色彩关系。
这是当前影视艺术用光的主流。
《黄土地》、《秋菊打官司》都是自然光效的代表作。
世界著名摄影师阿尔芒都(《天堂的日子》、《去南方》《克茉默夫妇》摄影师)反对把黑白片用光方法(戏剧光效)搬到彩色片中来。
他认为:“四五十年代打逆光,光彩夺目,现在不允许这样做。
因为电影已变得极其自然和真实。
拍黑白片可以搞风格化布光,因为黑白片本身就不真实,是风格化了的,为此常用轮廓光和假定光源,特别是对演员的美化,使人物光在一部影片中不分场景定型不变。
选成模式化,而失去光线的真实性……我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单一光源。
我在彩色片中绝不用包括主光、辅助光、轮廓光、修饰光和背景光五光俱全的那种照明。
光源必须合理,我把这做为一条原则”。
(《北京电影学报1987.1期》。
阿尔芝都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自然光效的丰富经验,他不用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照明,他的用光原则就是光源必须有根据。
这一原则目前已经被全世界摄影师所接受。
《克莱默夫妇》高度生活化,自然流畅的摄影风格和用光风格都体现了他“摄影贵在真实”的名言。
他十分强调写实,追求光线的视觉真实。
因此,被我国电影界称为写实的摄影大师。
自然光效的特征:
综上所叙,自然光效是真实自然、纪实性的用光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光效逼真,附合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光线效果。
油灯像油灯、电灯像电灯。
室内自然光附合自身的照明规律;
2.拍内景不用假定光源,拍外景使用辅助光时以再现室外自然光三种形态为依据。
3.多用自然光,不用五光俱全的照明方法。
画面中尽量不露人工光痕迹。
美国影片《克茉默夫妇》我国影片《香魂女》、《秋菊打官司》是自然光效代表作。
其中《秋菊打官司》自然光效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和该片纪实性的摄影风格有关,因为要用拍新闻片的拍摄方法—偷拍、抓拍,在外景不便使用辅助光修饰。
在内景也不用轮廊光美化人物。
真实自然的光效和演员生活化的表演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