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合集下载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篇1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

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

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

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优秀6篇】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很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优秀6篇】,假如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共享给最好的挚友。

篇一: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一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自古就有祭祀月亮的礼制,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中秋夜迎寒”的活动。

中秋季节正逢秋粮收获,古人答谢神灵护佑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中秋月朗中天,秋高气爽,正是赏月的绝佳时令。

后来祭月便渐渐为赏月所代替,节庆持续下来,并被给予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化过程中,不乏诸多漂亮的神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一系列传闻使中秋节充溢浪漫色调。

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节日,宴饮赏月颇为盛行。

当时的中秋节仅停留在贵族赏月与玩月阶段,没在民间流行。

宋代以后,中秋节始盛行民间。

明清时期,中秋成为仅次于春节的其次大传统节日,并形成了很多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烧斗香”等,使中秋节具有了更多文化内涵。

2015年5月,中秋节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5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篇二:中秋节的来历简洁介绍篇二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

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聚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聚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八月十五中秋的来历与传说

八月十五中秋的来历与传说

【导语】⼋⽉⼗五的中秋节是⼀个很美满的节⽇,在这⼀天,⼤家都团团圆圆的,那么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吗?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忧考中秋节频道!1.⼋⽉⼗五中秋的来历与传说 1、中秋节由古代祭⽉慢慢演变⽽来。

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分别是孟⽉、仲⽉、季⽉。

农历⼋⽉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个⽉,所以被称为“仲秋”,⽽农历⼋⽉⼗五正好是秋季的⼀半,所以被称为“中秋”。

最初这⼀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的节⽇,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2、中秋节由嫦娥奔⽉的故事演变⽽来。

这个故事最⼴为流传,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的妻⼦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

在⼋⽉⼗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亮去了。

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天,都会在园⼦⾥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

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称为中秋节。

3、中秋节由祭祀⼟地神演变⽽来。

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关重要,所以⼈们经常祭祀⼟地。

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地神,农历⼋⽉⼗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2.⼋⽉⼗五中秋的来历与传说 1、吴刚伐桂 ⽉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阳杂俎》前集卷⼀《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桂⾼五百丈,下有⼀⼈常斫之,树创随合。

⼈姓吴名刚,西河⼈,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就把他发配到⽉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桂。

⽉桂⾼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这种永⽆休⽌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李⽩诗中有“欲斫⽉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嫦娥奔⽉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宫。

但琼楼⽟宇,⾼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正是她倍感孤寂的写照。

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圆之候,你⽤⾯粉作丸,团如圆⽉形状,放在屋⼦的西北⽅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中秋节的由来简单

中秋节的由来简单

中秋节的由来简单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农历八月十五的固定节日。

它既有来自古代的传承,也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秋节的由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节日。

一、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相传,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每天轮流上天照耀大地。

后羿是一个英勇善良的人,他面对酷热的天气和干旱的土地,决定射下九个太阳,保护人们的生活。

他成功地射下了九个太阳,但这样做却引来了天帝的愤怒。

天帝赐予后羿一种神奇的不死药,但是这种药只能供给一个人食用。

后羿把不死药交给了他的妻子嫦娥,但是一个坏人名叫丞相夫差,偷偷地来找嫦娥要药。

为了保护不死药不落入坏人的手中,嫦娥偷偷吃下了药。

她吃下药以后,变成了个轻盈美丽的仙女,并飞到了月亮上。

嫦娥成了人们在中秋节赏月时仰望的对象。

二、古代的月饼和团圆习俗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团圆节日。

相传在古代中国,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感谢月神的节日。

人们习惯在这一天赏月、品尝月饼,并与亲人团聚。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之一,它的制作历史悠久。

最早的月饼用馅料和玉米面做成,后来演变成了皮薄馅大的传统款式。

如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月饼,比如蛋黄月饼、豆沙月饼等。

无论形状还是口味,月饼都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在中秋节的晚上,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赏月、品尝月饼。

有时,人们还会编织五彩纸灯,赏灯增添节日的氛围。

这种团圆的习俗体现了中秋节的核心价值观念,即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

三、中秋节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许多东亚国家也得以庆祝和传承。

传统的庆祝方式仍然存在,但也融合了现代的元素。

例如,中秋节的诗歌朗诵和戏剧演出仍然是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

此外,中秋节的烟花表演和舞龙舞狮等民间活动也十分受欢迎。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视频,与远方的亲友共同观赏月亮,传递节日的祝福。

中秋节的简单来历和传说

中秋节的简单来历和传说

中秋节的简单来历和传说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又被称为月亮之诞辰或月夕,是家庭团圆的日子,也是人们向月亮祈求丰收、幸福和团圆的时刻。

中秋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月活动。

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知道太阳每年演绎十二个月的运行,但对于月亮的周期性运行并不了解。

为了更好地把握农耕的时机,人们开始通过观察月亮的状态来预测天气和农作物的收成。

并且希望通过祭拜月亮来祈求丰收和吉祥。

古代中国的中秋节最早与嫦娥有关。

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是古代伟大的弓箭手,他曾经射下了十个太阳,挽救了人类的生命。

为了感谢他的贡献,王母娘娘赐予后羿不死之药,后羿妻子嫦娥偷偷吞下了这颗宝贵的药丸。

吞下药丸后,嫦娥身体开始变得轻盈,最终飘向了天空上的月亮。

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欢度中秋,同时也祭拜嫦娥,并赏月。

古代的中秋节祭月活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

人们将供品摆放在自家的庭院或天台上,用以祭拜月亮。

供品包括水果、糕点、月饼等,还有一些人会摆上一杯清酒,以意味着对月亮的敬意。

在祭拜完后,人们围坐在一起赏月,共享月亮的美景。

赏月时,家人团聚一堂,共度美好时光,其乐融融。

除了嫦娥的传说,中秋节还有一个著名的传说故事——“兔子奔月”。

相传在古代,曾有三位仙人化身为老人想尝人间的苦难,他们来到一座山下,看到一只狐狸、一只猴子和一只兔子在一起,便试探地问:“你们能帮我找一点吃的吗?”狐狸和猴子虽然尽力找到食物,但仍然无法满足老人的要求。

而只有兔子动用了自己仅有的一点身体力量,钻进了火炉,并成功用自己的身体完成了一道菜。

老人们原来就是仙人,看到兔子的伟大牺牲,便把它带到了天上,让它变成了月中的玉兔。

中秋节的习俗除了赏月外,还有吃月饼、赏花灯等。

月饼是中秋节时必不可少的食品,其形状为圆形,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花灯则是中秋节的特色之一,人们用红纸或彩纸剪成各种形状,然后悬挂起来,点亮夜空,增添节日气氛。

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简单介绍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中秋节,又称为月圆节、秋节、追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思念家乡,赏月祭祖,共度团圆的时刻。

中秋节的来历与传统风俗丰富多样,下面将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起源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最早中秋节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祭月有关。

古代人们崇拜月亮,将月亮视作神圣的象征,并将中秋节定为农历八月十五,以纪念这一信仰。

传说在远古时代,中秋节是玉兔宴月的时刻。

玉兔是月宫中的仙兔,它是桃园三英中的一员,经过努力,最终成为月亮中的玉兔。

中秋节也是玉兔升天的日子。

二、中秋节的主要风俗1. 月亮崇拜:中秋节的当晚,人们会欣赏明亮的月亮,表示对月亮的崇敬。

在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选择找一个宽敞明亮的地方,通常是在户外,共同欣赏皎洁的月亮。

同时,月亮也被视为家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的象征。

2. 赏月:中秋节的晚上,月亮最圆最亮。

人们会开启家门,坐在庭院或露台上,与家人一同赏月。

许多人还会举行月下诗会,在月光的照耀下,吟诗作赋,增强节日气氛。

3. 吃月饼:中秋节时,人们会品尝传统的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特色食品之一,其形状圆润,寓意团团圆圆。

月饼的种类多样,有蛋黄、莲蓉、五仁等口味,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送礼,都离不开月饼的陪伴。

4. 点灯笼:中秋节的夜晚,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

灯笼的样式多种多样,有动物、花鸟、人物等各种造型。

点亮灯笼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三、中秋节的其他传统习俗1. 拜月:中秋节的晚上,人们会在户外设有一个供桌,上面摆放着各种食品和水果,表示敬意和感谢。

家人们围坐在供桌四周,烧香拜月,并祭祖祈福。

2. 赏猜灯谜:在中秋节期间,人们喜欢猜灯谜。

灯谜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在赏月的同时猜灯谜也是一种娱乐方式。

人们将灯谜贴在灯笼上,别人通过猜谜语来找到答案,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3. 嫦娥奔月:中秋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讲述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中秋节传说故事_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传说故事_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传说故事_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你知道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传说故事_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中秋节传说故事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

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简单介绍中秋节,又称“月夕”,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因为此时月亮最圆、最亮而得名。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上古时期,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下面就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月习俗。

古时人们以太阳为父,以月亮为母,因此在秋天的上半年流行一种以祭祀月亮为主题的节日。

古时人们通过祭祀月亮来祈求丰收、祝福家庭和祖先,并以象征团圆的象征物品来寄予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045年左右的周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

中秋节的主要风俗有月亮赏、赏月、祭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首先是月亮赏,人们在中秋节晚上会一家人一起到户外或阳台上赏月。

大家都抬头仰望着皎洁的明月,欣赏月亮的美丽。

同时,中秋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佳节。

第二个重要的风俗是赏月,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点亮精美的灯笼、燃放烟花爆竹,并举行各种各样的庆典活动。

第三个重要的风俗是祭月,人们会在院子里或者阳台上摆放供品来祭拜月亮。

供品通常包括月饼、瓜果、葡萄、柚子等,这些食品的摆放也是为了表达对丰收的祈祷。

最后一个重要的风俗是吃月饼,中秋节时人们会互赠月饼,这是中秋节最具特色的传统美食。

月饼的味道有很多种,包括传统的蛋黄莲蓉月饼、五仁月饼、豆沙月饼等。

除了以上的风俗,中秋节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习俗。

例如,在江南地区,人们喜欢玩猜灯谜的游戏。

他们将灯谜写在红色的灯笼上挂在街头巷尾,过路的人们可以通过猜灯谜来增添节日的乐趣。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舞狮、龙舟竞渡等传统表演和体育比赛。

这些习俗集古代文化、民俗艺术和节日庆典于一体,体现了中秋节的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月亮为主题,寄托了人们对家人、亲人和祖先的思念之情,也是中国家庭团圆、祈福、感恩的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而丢与中秋节中,都是有着吃月饼还有赏桂花等等这些习俗,而这些习俗也是一直流传到至今,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一说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播种时祭土地神,祈求丰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叫“秋
报”(秋祀)。

中秋节是秋报的遗俗。

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割之际,一年汗水抛洒在土地上,收获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俗活动。

第二种中秋节的来历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圆,月色最美好,温柔、圆润、恬静,给人以神秘感,致使崇月甚于崇日。

正因为古代人们重视月亮,许多习俗都与月亮有关。

我国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习俗。

《礼记》中就载有:“天子春朝Et,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意思是说,天子祭拜太阳,在春天早晨;祭拜月亮,在秋天晚上。

“夕月”就是秋分(中秋前后)晚上祭拜月亮神,是对月的原始宗教崇拜。

因为八月十五月亮最圆,适于拜祭,因而便有了中秋节。

祭月是历代帝王相沿的礼俗,现在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便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问的祭月之处。

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

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
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传说故事结合在一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何时有中秋节?成书于南北朝时代,我国目前最早专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惟独无中秋记事,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也不见中秋节文字,所以书上并不能查到中秋节的来历。

但事实上晋代已有赏月习俗,《晋书》中记帝王“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之事,即是例证。

唐宋以降,赏月之风大盛。

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问争占酒楼玩月。

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聚会、会集),至于通晓。

”另据吴自牧《梦粱录》载:
“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

“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