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
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系姓名:李琛玮学号:01124064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摘要】:]社会主义新时期,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当前民族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制约着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建设民族的和谐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经济;落实人才战略,充分激发创造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坚持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高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能力等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关系、民族和谐民族关系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新时期,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民族关系的和谐促进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面。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阶段旧中国的民族关系是不平等的,民族之间的猜疑、隔阂、矛盾非常突出,许多民族内部也是不团结的。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制度,由此开创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
这是各民族大团结,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坚实政治基础。
今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我国已经确立并不断发展,各民族正为祖国大家庭的繁荣富强而共同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实现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党和国家采取措施,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一切有形痕迹,开展民族识别、确认民族成分,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使少数民族得以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地位登上历史舞台,实现了千百年来当家作主的夙愿。
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 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摘要]:社会主义新时期,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当前民族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制约着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建设民族的和谐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经济;落实人才战略,充分激发创造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坚持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高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能力等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关系、民族和谐[Abstract]:Socialism in the new era, formed a new type of ethnic equality, solidarity, mutual help harmonious relations, this is the basis of handling ethnic relation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urrent national relationship, there are three main factors restrict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 as the cor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ulture for a nation.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economy; To carry out the talent strategy, fully stimulate creativity;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 the party's national polici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religious issues; To uphold and improve party leadership over the national work,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party building a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and so on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national relationship.[key words] : the Chinese nation, nationality relationship, national harmony民族关系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总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完整版)第三章-2018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840
1919
1949
1956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1)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国营经济居领导地位
(2)政治上:工人阶级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 人民民主专政(工、农、小资、民资)
• 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写
了怎样办合作社的书,
这使得农业合作化进入
了高潮。到1956年底,
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
农户已达1.17亿户,其
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
全国农户总数的87.8%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由小到 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具体三个步骤
完整表述了党在
毛泽东在中央 政治局会议上
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总任务
正是提出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 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新民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分析五种成分来源性质地位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社会主义领导地位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半社会主义个体经济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个体经济绝对优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社会主义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工人阶级?个体经济农民手工业者?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矛盾结论
论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

论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摘要: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
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
各民族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问题民族团结和谐社会五十六朵鲜花共栽一个盆,五十六棵翠竹共连一条根。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
五十六窑砖瓦筑成一栋房,五十六车矿石炼成一炉钢。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
现有总人口约13亿,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这个大家族有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共同开发辽阔的疆域,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
同时民族团结与进步,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但随着西藏打砸抢事件,新疆7.5事件等关于民族问题的事件发生,如何更好的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就以如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新的民族团结展开论述。
一、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
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我们之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只 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 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 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 一个革命 …… 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 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 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 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 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 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 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 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 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材料二: 1949 年 4 月至 1950 年 2 月,投机 中标价在全国掀起四次涨价风。党和政府组织 两大战役:“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经济状况
1950年国民党对上海的“二六大轰 炸”,使私营工商业者刘鸿生的企业损 失惨重,生产面临极大困难,这使他打 消了共产党这么快拿下大陆,能不能守 得住的疑虑。他说:“然而,有些事我 却也不得不佩服共产党。上海的‘二白 一黑’(米、棉花、煤)是长久以来无 法解决的问题,共产党虽然是空手打下 了上海,却很快地解决了与上海人民生 活关系最密切的问题。我的企业当时都 在困难中,是由人民银行贷款帮助稳定 了企业。”
——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 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在中国进一步具体化,形成 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 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 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相关学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第三章民族与国家第一节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一、世界各国的民族结构单一制单一民族结构:即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在95%以上的单一制主权国家。
例:德国、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爱尔兰、匈牙利、希腊、日本、朝鲜、孟加拉、马耳代夫、也门等。
单一制多民族结构。
即众多的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内。
例如:中国、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缅甸、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泰国、法国、罗马尼亚、瑞士、西班牙等等。
联邦制多民族国家。
即分立的单民族国家联合,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
例如:英国、美国、俄国、瑞士、印度等。
二、民族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民族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国家对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则是国家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一)民族与国家联系性第一,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都属历史范畴。
第二,民族和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性民族与国家既有联系性、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同时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区别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形成的要素不完全相同。
第二,国家比民族更具政治性。
第三,国家的稳定性比民族更容易受社会治乱的影响。
第四,民族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对国家来说有共性一面,也有特殊性一面。
第二节多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特点当代世界近190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占不到其中的1/10。
绝对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多民族国家一般都地域辽阔、人多势众,在国际上往往有较大影响。
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特点突出。
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第一,国家的整合性与民族个性发展的矛盾。
第二,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与各民族问权益、利益合理分配,是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国情与革命)1.近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2.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产生的影响:(1)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
使中国丧失了许多主权和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地位。
(2)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3.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原因: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4.中国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1)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并占优势(2)中国民族资本有先天的不足,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占了很大部分,工业的比重不高,它所经营的主要是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5.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性质决定)(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6.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由社会性质与矛盾决定)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7.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8.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9.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十月革命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了一个新的变化。
10.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1.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