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人教版】(课件)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PPT课件2 人教版

2.第二次快速发展(19世纪晚期) 原因:(1)科技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 次工业革命发生。(2)市场条件:19世纪末,帝 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3)社会环境:19世纪70 年代以后30年间,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4)生产关系的调整: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 主义国家产生了垄断组织。
单元总结
知识网络
考点综合
1.国联与联合国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反映了世界人民维护 和平的心声。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③其宗旨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④都曾为大国所控制或操纵。
(2)不同点 ①国联强调大会“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 “大国一致”原则,因而前者在运行机制上有很 大弊端,后者更具有现实合理性与权威性。 ②国联把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排斥在外,而 美国未参加;联合国则是美苏两个大国起着决定 性作用,因而后者更具有普遍性和强制力。
影响:(1)资产阶级剥削方式:资产阶级注重相对 剩余价值的剥削。(2)殖民扩张:帝国主义国家疯 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 民体系。(3)世界格局: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加深,最 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美德发展 迅速,赶超英法;英法发展缓慢,地位下降;俄日 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3.第三次快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左右) 原因:(1)社会环境: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 盛顿体系,在一定时期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 间的矛盾。(2)市场条件:一战后,以“委任统 治”制度对殖民地进行瓜分。(3)科技条件:20 世纪20年代,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4)生 产关系的调整: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 注重调整政策。
影响: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使其在世界 上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首先,亚洲环太平洋地区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这一地区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 的中心地区,标志着太平洋时代的来临。其次,此地 区迅速完成工业化进程,从而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在 国际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再次,从国际关系 来看,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日益显示 出了它的重要地位。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 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欧洲、北美、中东、非洲等地 区不是政治动荡、战乱频繁,就是经济萧条阴影的笼 罩,而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却以稳定的政治经济引起了 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中心。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美(资本主 义阵营)
“冷战”
苏(社会主 义阵营)
含义: 除战争以外的一切 对抗形式
政治
表现 经济
军事
两极格局
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Leabharlann 响启示: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 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 和强权政治等
谈风云变化
• 在图上 圈一圈 二战后 建立起 来的社 会主义 国家有 哪些?
战后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世界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析“冷战”表现
• 结合教材P3“铁幕演说”和“杜鲁门主义”的相关内容 1.在图5-1中描绘出“铁幕”的大致位置。 2.教材中“极权主义”和“自由民族”分别指什么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3.美国对“受到共产主义威胁需要援助的国家”进行帮助的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马歇尔提到的“援助”是什么?美国出台该“援助” 的背景有哪些?
2.美国为“彻底治疗”作了哪些努力?想要达到什么目 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帮助复兴欧洲经济 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
推行霸权政策 实现称霸世界的战略
1.读图说出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有哪些成员 国?其分布上有什么 特点?
• “两极格局”是指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 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 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在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 面除战争以外的全面对抗的局面。
析“冷战”表现
• 结合教材P4-5图文资料,同桌一起概括“冷战”还 有哪些表现?并将其归类。
类别
例 举表 现
30艘航空母舰 1000多艘其他战舰 近500个军事基地
25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

D
• 1991年,第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在英国谢菲尔德举行。与此相符的场景是 ( ) • A.东、西德统一后在同一面国旗下组队 参赛 • B.独联体国家联合组队参赛 • C.人们使用欧元购买运动会纪念品 • D.深圳市民在家里通过互联网了解赛事
A
• “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 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 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 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 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 的则是现代时尚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 雄竞起”的时代。”导致三次权力转变的因素分别 是( ) • A.新航路开辟——第二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 • B.两次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美日欧三足鼎 立 • C.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 D.殖民扩张——南北战争——苏联解体
一、两极(冷战)格局形成的背景——从盟友到对手 •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 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 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 ——杜鲁门 •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 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 的情况。” ——斯大林 •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 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 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 ——丘吉尔
D
• 2012年9月上映的美国影片《穆斯林的无知》引 发了整个中东地区的反美浪潮,并向其他地区扩 散,且有长期蔓延之势,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此 次事件中遇袭身亡。该事件反映出美国干涉中东 事务政策失利的事实,所谓“阿拉伯之春”正在 走向“阿拉伯之冬”。该事实说明( ) • A.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 B.美国的军事优势不复存在 • C.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利益对立 则是引发冲突的根源 •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得人心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PPT课件

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提
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改革的指导思想发 生根本改变。苏联取消了共产党的 领导地位,实行 多党制。
②经过: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
解体;1991年,“ 8· 19 事件”成为苏联崩溃的催化剂;
(3)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 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
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②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4)发展壮大:到1996年,成员已达113个国家(地区)。
4.中国的振兴: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改革开放取得巨 大 成就。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 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所决定 的。
2.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A.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
解析: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的状况;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日益形成为国际上一支举足 轻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这些都在很大 程度上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 战时同盟 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 生变化。 (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 称霸 世界 的全球战略。
(3)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
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 意识形态 方面根本对立,美国更积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5课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
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接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
本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也有助于理解必修二中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将本课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知识梳理】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系确立:◆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中考历史复习:两极格局的产生和影响PPT课件 人教版

• ②苏联承认了联邦德国政府;
• ③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
• 紧张: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 第二阶段
• 时间:60年代-70年代末
• 态势:苏攻美守
• 概况
• 苏: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 原因:①经济实力同美差距缩小;
•
②军事实力增强,成为同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
三十七、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俞敏洪
•
三十八、如意算盘,不一定符合事实。——奥地利
•
三十九、志向不过是记忆的奴隶,生气勃勃地降生,但却很难成长。——莎士比亚
•
四十、如果失去梦想,人类将会怎样?——热豆腐
•
四十九、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真诚。——拉罗什科
•
五十、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古龙
•
五十一、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无名氏
•
五十二、所虑时光疾,常怀紧迫情,蹒跚行步慢,落后最宜鞭。——董必武
•
五十三、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 表现:欧洲:两军对峙;亚洲:扩张(1979年出兵占领阿富 汗),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 美:处于守势
• 原因:①经济增长趋缓;
•
②侵越战争的影响。
• 表现:实行战略收缩(重点:亚洲)。
• 步骤:①1973年结束侵越战争;
•
②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 第三阶段 • 时间:80年代―1991年 • 态势:美国强硬,苏联实行全面收缩 • 概况 • 美:强硬 • 原因: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复苏并待续增长。 • 表现:①争夺第三世界时,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 • ②1983年“星球大战”计划。 • 苏:实行收缩 • 原因:①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落后于美国;②经济困难,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整合版

背景:英国请求美国对希、土援助 出台:1947.3杜鲁门向国会提出“遏制共产主义” 实质:宣告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
杜鲁门主义
含义:
特点:
表现:
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 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公开干涉各国内政
在欧洲:马计划;成立北约;分裂德国; 亚洲:扶蒋反共;改变对日政策;侵略朝鲜;
3、最初的“冷战”信号: 1946年,丘吉尔发表反共的“铁幕”演 说
1946.3.丘 吉尔在杜鲁 门陪同下前 往富尔敦发 表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 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 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 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 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高压控制下。” ——丘吉尔《和平砥柱》
朝鲜战争
1945年三八线的划分 1948年两国朝鲜政权的出现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 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图为1950年9月14日,美国军舰在仁川港湾。
中国人民志愿 军跨过鸭绿江
1953年美军司令克拉 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越南战争
老 挝
越
越南战争从1961年至南 1973年共历时13年,是二战后持续时间 柬埔寨 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由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常规战 争。美国在越战期间先后投入250多万部队,动用了除核武器外 1961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的所有尖端武器,期间被击落击毁各种飞机 7000余架,耗资 2000多亿美元,死亡5.6万人,伤 30万人以上。 1973 年被迫撤军
政治
经济
军事
学思之窗: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七单元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课件 (共22张PPT)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
(1)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优势地位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3)政治:两极格局下受美苏威胁 (4)关键:法德和解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
2、形成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签约,52年成立)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C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新中国建立 恢复发展 文革挫折 改革开放 和平崛起
中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二、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四、中国的振兴 五、多极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因素(学案P76):
2、结果: (1)经济:20C80S,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政治: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原因),冲 击两极格局,促进多极化趋势发展
击材两料极一格“西局欧,和促日进本多都极是美化国趋非势常发强展有力的竞争对
手。……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 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德尼兹等《欧洲史》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战后的欧洲
1945年,一位难民正伏在她 房舍的瓦砾上哭泣。
美一苏、威从欧胁洲,共联同合体才到有欧出洲联路盟
夹政缝治中:的两极西格欧局下受美苏威胁 材料3 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 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 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 第三种力量。
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考点配题
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中,难掩 得意:“回首往事,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 济,在技术革新和振兴出口两只车轮驱动下,正朝着先 进国的道路迈进。”从战后的国际情势来看,下列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