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

合集下载

心理学自我概念

心理学自我概念

心理学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身份、价值观、能力、特质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概念不仅影响个体的情感、行为和态度,还对个体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应用等方面,介绍心理学自我概念的相关知识。

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份、价值观、能力、特质等方面的认知和了解。

自我认知是自我概念的基础,它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人,那么他可能会更加自信、积极向上;相反,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没有价值的人,那么他可能会更加自卑、消极被动。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概念的核心,它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行为和态度。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有价值的,那么他可能会更加积极向上、自信;相反,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没有价值的,那么他可能会更加消极被动、自卑。

3.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对自己的情感、行为和态度进行调节和控制。

自我调节是自我概念的关键,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他可能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他可能会继续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存在的认知和体验。

自我意识是自我概念的基础之一,它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行为和态度。

例如,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是不健康的,他可能会寻求帮助或采取措施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是不健康的,他可能会继续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

5.自我概念的应用自我概念的应用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职业、健康等。

例如,在教育领域中,了解学生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1.1自我概念内涵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要素。

它在人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1890年詹姆斯(James)在其《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一词,最早发现了自我的二元性,即主我宾我。

库利和米德都从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库利认为“自我”是个体在其社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

1922年,美国心理学家库利(Cooley)提出“像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

米德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他详细地述了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

他强调了社会外在素在自我形成中的作[1]。

虽然有关自我概念的讨论从詹姆斯就已开始,但直到罗杰斯的自理论受到人们关后自我概念才受到广泛重[2],Rosenberg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包括个体对自己许多方面的看法[3]。

Shavelson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自我知觉,即个体的自我知觉,这种知觉源于对人际互动、自我属性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体验,是多维度的,按一定层次组织到一个范畴系统之中[3]。

伯恩斯(Burns,1984)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提出自我概念是有关自己的技巧、能力、外貌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

Baumeister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他自己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和图式,以及对社会角色和关系的理解[4]。

在国内,蔡淑玲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态度的组织,其结构具有阶层性;黄希庭(1996)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有组织的结构,具有评价性且可能和他人分别开来[5]。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概念的定义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普遍认同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知觉的总和,而这种知觉是在个体对环境和经验的解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

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

公众自我特点:看中别人的评价,在意自己期望与实 际外在评价的差距(自尊感低);注重外在行为。
3.自尊
(1)自尊概念: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自我价值定
向理论)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自我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自我评价的维度(教材)
詹姆斯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
自我的实质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 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1、威廉. 詹姆斯: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讨 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客体我由 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社会我和心理我,这三个要素都 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物质的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家属、所有物 等的认识 社会的自我 对自己在团体中名望、地位、自己拥有的亲友及 经济条件等的认识。 精神的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等特点的认识

•1.自我图式:
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 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 (1) 自我图式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
我信念。
• ----是指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自我图式的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同时受自我图 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或者是以前知道东西的 延伸。
4.自尊建立:
库泊史密斯: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
道德性;权力。
多数心理学家: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 功经验;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5.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 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 要因素。 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 尊水平的高低。 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

自我(心理学词语)

自我(心理学词语)
综观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个体既可以以主体我(即英语中的I)的身份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此时的我 处于观察地位,又可以以客体我(即英语中的Me)的身份被认识、被改造,此时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可见,每 个人都是主体我(主我)和客体我(客我)的统一体。当个体把自己及其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作为认识对象时,这 就涉及到对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和结构的探讨了。
“经验自我”(the empirical self)指人们可能经验到的一种对象,即与世界的其他对象共存的存在物。 詹姆斯认为:“每个人的经验自我,就是他试图用‘我’(me)来称呼的一切”。詹姆斯认为“我”与“我的” 很难区分。他反对将“从属于我的”东西与“真正的我”区别开,自我与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我的身体、 服饰、妻子儿女及财产都是自我本身的各种关系,参与了自我的构成。经验自我又分为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社会自我(social 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三种成分。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精神自 我又高于社会自我。詹姆斯认为物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身体,因为人一生中总是通过身体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 并依据身体提出各种需求。社会自我指一个人“从同伴那得到的承认”,即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最特殊的社 会自我是他的恋人的态度。精神自我就它属于“经验的自我”而言,意味着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具体地 说,指他的心理能力或性情。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识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 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
理论观点
通常指人对自身意识活动本质的认识。由康德最早提出,后成为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黑格尔以及现 代存在主义哲学都对此有所论述。

心理学上自我概念

心理学上自我概念

心理学上自我概念
1.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2.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3.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5.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6.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

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7.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是由个体对自己的经验、感受、想法、价值观等内容的组合而成,是一个复杂而且多维的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对人类的行为、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概念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体的经历共同塑造而成的,因此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在感受,更多地反映了个体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体验。

自我概念对人的行为、情绪和思考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解自我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概述自我概念由两个主要元素构成:自我意象和自我价值评价。

自我意象是指个体对自己外表、行为、内在特点等方面的知觉;而自我价值评价则是个体对自己价值和世界的看法。

对自己的价值评价会影响个体感觉到自己是否高傲或自卑,是个体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自我概念同时也包括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识三个要素。

自我形象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认识、评价和反映,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的长相、气质、性格、能力和能够展示的社会地位等,都会不断地塑造着个体的自我形象;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感的知觉,即认为自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存在体,是具有主观经验和目的意识的存在,它和自我概念一同构成了人的实体感受。

自我概念的塑造自我概念是在个体的幼年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开始,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是主要来自于他人观察和反馈,如家人、朋友和老师等,这些人通常对个体的言行会进行指导、评价和肯定,这些经验会直接影响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都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社会化和文化因素是塑造自我概念的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社会化是指个体接受文化、习惯和传统的过程,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认知和评价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上重视子女孝顺、尊敬长辈,这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

A
3
组成
•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所有属于自己身 心状况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 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 人的关系等。
• 在护理专业中,自我概念包括人的 体像、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自尊 等。
A
4
• 体像: 是人们对自己身体外形以及身体功 能的认识与评价,如高、矮、胖、瘦等。 体像又分客观体像和主观体像两种。前者 是人们直接从照片或镜子里所看到的自我 形象,后者则指人们通过分析和判断别人 对自己的反应而感知到的自我形象。
A
13
精神自我
• 可询问如: • 你觉得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 如何描述你自己? • 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相比,你处理工作和日常生
活问题的能力如何? • 你对你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满意吗?
不满意的是哪些方面? • 你的朋友、同事、领导如何评价你? • 总体来说,你对自己满意吗?你是否常有“我不
A
11
体像
• 交谈:可询问对你来说,身体哪一部分最 重要?为什么? 你最喜欢你身体哪些部 位?最不喜欢的又是哪些部位?外表方面, 你最希望自己什么地方有所改变?他人又 希望你什么地方有所改变?
• 观察: • 投射法:
A
12
社会自我
• 可询问如你从事什么职业?你是政 治或学术团体成员吗?你的家庭、 工作情况如何?你最引以自豪的个 人成就有哪些?
1. 疾病或外伤导致身体某一部分丧失; 2. 生理功能障碍; 3. 疾病或创伤所致外貌变化; 4. 感、知觉或沟通功能缺陷; 5. 精神因素或精神疾病; 6. 神经肌肉障碍; 7. 过度肥胖或消瘦; 8. 性生殖系统疾病或功能障碍; 9. 成熟因素或偶发事件; 10. 其他
A
10
评估内容与方法

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它是建立在个人经验、社会环境和他人评价基础上的。

以下是自我概念的一些特点:
1. 多维性:自我概念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包含了个人的身份认同、价值观、能力、外貌等各个方面。

2. 動態性: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个人经历和环境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3. 内外一致性:自我概念是从内心自我意识中建立起来的,并与外界的反馈相互作用。

个人的自我概念与他人的评价、社会期望和文化价值观等之间会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4. 主观性: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主观理解和评价,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与他人对其的评价有所不同。

5. 形成的年龄差异:自我概念在个体的生命周期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发展过程,年龄和成长经历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6. 影响行为:自我概念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个人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其对自己的期望、目标和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概念
1、詹姆斯与米德的自我理论
詹姆斯——主体我、客体我(物质我、社会我、心理我)
米德——主体我、客体我
影响:概化他人(社会文化整体)
主要他人(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
自我发展三阶段——准备阶段游戏阶段角色扮演阶段
2、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信任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意志3)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目标4)勤奋对自卑(6-12岁)自信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同一性6)亲密对孤独(20-25岁)爱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智慧沙利文——好我、坏我、非我(人际关系学说)
3、罗杰斯
自我概念的结构
自我图示理论——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是个体对自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一致性维持、经验解释、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库利——镜像自我理论:自我概念主要通过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作
镜子来看到自己的“镜映过程”获得的。


自我知觉理论:个体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的
自我确认: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和自己图示相符合的信息的倾向。

(维度:知觉的自我理想自我)
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得克萨斯社会行为量表
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个人对有关他的事情负个人责任的程度。

控制点分为内部控制点和外部控制点。

内部控制点的人认为,事件的责任在于事件者本身;外部控制点的人认为,事件的责任应由某些外部因素来承担
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
习得性无助;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情,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自我决定:增加自我控制感,减少习得性无助
自我效能感作用(选择行为、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