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体格生长
儿童体格发育评价的三方面内容

儿童体格发育评价的三方面内容
一、身高评价
身高是评价儿童体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身高评价可以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判断是否有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具体评价方法可以使用身高百分位曲线或身高标准差来进行评估。
对于身高百分位曲线,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和身高来判定其身高百分位,以此来评价儿童的身高发育情况。
而身高标准差则是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和身高来计算其身高标准差值,如果该值低于正常范围,则说明儿童身高发育存在问题。
二、体重评价
体重是评价儿童体格发育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体重评价可以了解儿童的体重状况,判断是否存在肥胖或营养不良等问题。
体重评价通常使用体重百分位曲线或体重指数(BMI)来进行评估。
体重百分位曲线的评价方式与身高百分位曲线类似,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和体重来判定其体重百分位。
而体重指数则是以儿童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如果该值超过正常范围,则说明儿童存在肥胖问题。
三、头围评价
头围评价是评价婴幼儿体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头围评价可
以了解婴幼儿的脑部发育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脑发育不良等问题。
头围评价通常使用头围百分位曲线来进行评估。
医生会根据婴幼儿的年龄和性别来判定其头围百分位,以此来评价婴幼儿的头围发育情况。
总结:儿童体格发育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生长发育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以上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可以全面地评价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对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帮助。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

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方法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
婴幼儿发育则表示身体机能成熟的程度。
二者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表现虽然不一样,但有共同的规律。
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发育成熟是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直到停止。
婴幼儿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后半年内速度变慢,以后速度再逐渐慢下来。
1.测量指标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测量以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和上臂围为主要指标2.测量时间根据《散居儿童保健工作常规》,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体格检查按月龄定期进行:1岁以内的婴幼儿每3个月一次;1-3岁的婴幼儿每年2次(每6个月一次)。
一般每半年为婴幼儿测量一次身高,每隔1~3个月测一次体重。
做好记录,并进行分析比较。
对生长发育指标低于或高出正常范围的婴幼儿,应注意动态观察,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
3.测量用具体重、头围、胸围和上臂围的测量方法及其用具详见《育婴师(初级)》教材。
(l)准备工作。
制作测量设备将软皮尺两端固定在工作台上,调整室温,约在28~30摄氏度:(2)测量。
脱去婴幼儿的鞋袜,尽可能穿单衣裤。
让婴幼儿仰卧,将头扶正,头顶接触头板。
使他们双眼直视正上方,头和肩胛间、臀、双足跟贴紧测量板。
测量者位于婴幼儿右侧,左手轻轻压平他们的双膝,使腿伸直。
(3)读数。
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两侧足跟。
如果刻度在量床双侧,则应注意量床两侧的读数应该一致,婴幼儿头顶水平延长线的数据及足后垂直线的数据间的值,即为身长。
读刻度,记录到0.1厘米。
连续测三次,用两个相近的数字的平均数作为记录数字。
二、婴幼儿生长发育测量的评价评价婴幼儿的身高、体重,需要有科学的“尺度”,这就是“标准”。
广泛用于判断儿童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曲线图评价法。
曲线图评价法将年龄、身高、体重以五条曲线制图评价。
3.体格发育

• 6.腹围(abdominal circumference)
平脐(小婴儿取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
一周的长度
2岁前胸围与腹围大约相等 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者需测量腹围
二、与体格发育相关的指标
• (一)颅囟(囟门)
• 1.概念 新生儿颅顶各骨骼未完全发育,骨缝间 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骨缝间的纤维 组织膜较大,称为颅囟。 • 生理学意义 在胎儿出生经过产道时改变头部的形 状,避免发生颅内损伤;还可保证颅骨随大脑的 发育而不断扩大。
二、与体格发育相关的指标
• (一)颅囟(囟门) • 2.主要分类 前囟 后囟 蝶囟 乳 突囟 • 前囟 位于颅顶部,是额骨和顶 骨形成的菱形间隙。正常婴幼 儿1~1.5岁闭合。 • 后囟 脑后枕部三角形的间隙。 通常在婴儿6~8个星期就关闭了。 人字缝
枕骨 后囟 顶骨 顶骨 矢状缝 额骨 额骨 额缝 对边中点 连线 前囟
身高(长)测量
< 3岁
卧位测 ---身长
≥3 岁
立位测 ---身高
身长测量
身高测量
(二)身长的增长指标
• • 2.坐高(顶臀长)(crown-rump length or sitting height) 坐高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3岁以下小儿仰卧位测量,称为顶臀长。 坐高主要反映婴幼儿躯干生长发育状况以及躯干和下肢的比例关系。 • 坐高/身高:由出生时的66%降至6岁时的55%,14岁时53%。此百分比显 示了身材上下部的比例的改变,反映了身材匀称性。
牙齿萌出迟。
出牙反应:低热、流涎、睡眠不安、烦躁等 牙齿发育异常:佝偻病、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
减低、先天愚型等
第二节 其他年龄期的体格发育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以及营养需求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以及营养需求婴幼儿包括婴儿和幼儿,从时间上的划分是:出生1-12个月为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断脐至出生后28天);1—3岁为幼儿期。
婴儿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婴儿完成从子宫内生活到子宫外生活的过渡期,而幼儿期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完成从以母乳为营养到以其他食物为营养的过渡期。
婴幼儿时期良好的营养是一生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基础,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一、婴儿(一)婴儿发育特点1、体格发育婴儿在婴儿期生长发育极其迅速,这个时期也是人生身体发育最快的阶段,即第一个生长高峰期。
婴儿的体格发育包括体重、身长、头围和胸围。
(1)体重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3kg,出生后,随后,婴儿就会沿着其遗传因素预先决定的生长曲线生长。
(2)身长可以反映婴儿骨骼系统的生长状况.(3)头围和胸围可以反映婴儿脑及颅骨的发育状态.2、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婴儿的脑和神经传导纤维迅速增长,但对外来刺激反应慢且易于泛化.3、消化系统发育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消化功能还不健全。
(二)婴儿的营养需求婴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时期,所以必须有足够的营养支持.在这个阶段,如果儿童的营养长期供给不足,其生长发育就会受限,甚至停止发育,结果不仅会影响婴儿健康,还因此可能失去身心发育的最佳时段.婴儿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最初阶段主要依靠出生前在母体内储备的营养,但这个储备很快就会被消耗掉,因此母乳与饮食是婴儿非常重要的营养来源。
婴儿在婴儿期所需营养主要有:1、能量婴儿的能量需要包括基础代谢、身体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能量储存、排泄耗能以及生长发育所需。
婴儿对于能量的需要量因年龄、体重及发育速度的不同而异,一般95kcal/d。
2、宏量营养素蛋白质婴儿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按每单位体重大于成人,而且需要更多优质蛋白质、更大比例的必需氨基酸。
除了八种必需氨基酸外,婴儿还要从食物中摄取组氨酸、半胱氨酸、酪氨酸和牛磺酸。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与体格训练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与体格训练在婴幼儿阶段,生长发育和体格训练对于孩子的综合发展以及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正确的生长发育和科学的体格训练可以促进婴幼儿的身体素质和智力发展,建立健康的体魄基础。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并提供一些相关的体格训练方法和技巧。
一、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重要的发展任务。
以下是常见的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几个阶段:1. 出生至3个月阶段:这个阶段是婴儿最快速的生长期,婴儿会迅速增加体重和身高。
他们的运动能力有限,主要通过手眼协调和听觉来感知周围环境。
2. 4个月至12个月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逐渐开始学会坐立、爬行、站立和行走。
他们的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逐渐增强,也开始发展语言和社交能力。
3. 1岁至3岁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幼儿期,孩子开始发展更多的运动技能,如跑步、跳跃和抛接球等。
此外,他们还开始展示出更加复杂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巧。
二、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体格训练方法1. 玩耍和互动:对于婴幼儿来说,玩耍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孩子的互动,他们能够掌握各种运动和社交技能。
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游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2. 婴幼儿游泳:婴幼儿游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体格训练方法。
水中漂浮能够减轻婴幼儿的体重,从而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平衡与协调。
此外,游泳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
3. 跳跃和踢球:婴幼儿逐渐发展出跳跃和踢球的能力对于他们的运动发展非常重要。
跳跃可以锻炼到孩子的腿部肌肉和协调能力,而踢球可以提高他们的足部力量和眼脚协调。
4. 平衡和协调训练:平衡和协调是婴幼儿发展运动技能的基础。
通过搭建简易的障碍道具和平衡器材,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如走平衡木、穿越障碍等。
5. 推拉和爬行训练:在婴幼儿期,推拉和爬行是非常重要的运动技能。
通过让孩子进行推拉玩具或是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爬行,可以锻炼他们的全身力量和协调能力。
0—3岁婴幼儿体格生长指标

0—3岁婴幼儿体格生长指标0-3岁婴幼儿体格生长指标涵盖了身高、体重、头围和胸围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指标的发展特点与变化。
身高:0-3岁儿童身高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时期。
新生儿一般身长在50-56厘米之间,到3岁时,身高一般可以增长到85-100厘米。
儿童的身高增长存在季节差异,通常从春季到夏季增长较快,秋季稍缓,冬季增长最慢。
每个月儿童的身高增长幅度大约在0.5-2.5厘米之间。
体重:新生儿的平均体重为3.4公斤左右,出生后的头7-10天体重可能会下降,之后开始逐渐增加。
到3个月时,体重增加到出生时的1.5倍左右;到6个月时,体重增加到出生时的2倍左右;到1岁时,体重增加到出生时的3倍左右,一岁之后每年体重增加幅度逐渐减缓。
头围:新生儿头围一般在32-35厘米左右,到3个月时,头围一般增加到13.5-14.5厘米;到6个月时,增加到15-16厘米;到1岁时,增加到17-18厘米。
头围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婴幼儿脑部发育和颅骨的生长。
胸围:新生儿胸围一般在30-33厘米左右,到3个月时,胸围一般增加到11-12厘米;到6个月时,增加到12.5-14厘米;到1岁时,增加到14.5-15.5厘米。
胸围的增长主要是由于肩胛骨和胸骨的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指标仅是一般发展水平的参考范围,每个婴幼儿的生长速度和发展水平可能会有一定差异。
另外,不同性别、地域和遗传背景的婴幼儿在发展指标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为了确保婴幼儿的健康生长,家长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提供充足的营养:母乳是新生儿最佳的食物,可以为婴幼儿提供充分的营养物质。
如果无法母乳喂养,可以选择配方奶粉。
在添加辅食后,要注意提供均衡的膳食,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2.推行合理的生活习惯:保证婴幼儿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为他们提供安全、舒适的睡眠环境。
避免让婴幼儿长时间处于束缚状态,应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
3.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婴幼儿一般需要定期进行体格生长评估,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和胸围等。
婴儿体格生长标准表

婴儿体格生长标准表1个月婴儿体格生长体重男婴约5.03公斤女婴约4.68公斤身长男婴约57.06厘米女婴约56.17厘米头围男婴约38.43厘米女婴约37.56厘米胸围男婴约37.88厘米女婴约37厘米坐高男婴约37.94厘米女婴约37.35厘米2个月婴儿体格生长体重男婴约6.03公斤女婴约5.48公斤身长男婴约60.30厘米女婴约58.99厘米头围男婴约39.84厘米女婴约38.67厘米胸围男婴约40.10厘米女婴约38.78厘米坐高男婴约40.00厘米女婴约39.05厘米3个月婴儿体格生长体重男婴约6.93公斤女婴约6.24公斤身长男婴约63.35厘米女婴约61.53厘米头围男婴约41.25厘米女婴约39.90厘米胸围男婴约41.75厘米女婴约40.05厘米坐高男婴约41.69厘米女婴约40.44厘米4个月婴儿体格生长体重男婴约7.52公斤女婴约6.87公斤身长男婴约65.46厘米女婴约63.88厘米头围男婴约42.30厘米女婴约41.20厘米胸围男婴约42.68厘米女婴约41.60厘米坐高男婴约42.72厘米女婴约41.56厘米5个月婴儿体格生长体重男婴约7.97公斤女婴约7.35公斤身长男婴约66.76厘米女婴约65.90厘米头围男婴约43.10厘米女婴约41.90厘米胸围男婴约43.40厘米女婴约42.05厘米坐高男婴约43.57厘米女婴约42.30厘米6个月婴儿体格生长体重男婴约8.46公斤女婴约7.82公斤身长男婴约68.88厘米女婴约67.18厘米头围男婴约44.32厘米女婴约43.20厘米胸围男婴约44.06厘米女婴约42.86厘米坐高男婴约44.16厘米女婴约43.17厘米7个月婴儿体格生长体重男婴约8.8公斤女婴约8公斤身长男婴约70厘米女婴约68厘米头围男婴约45厘米女婴约43.70厘米胸围男婴约44.60厘米女婴约43.5厘米坐高男婴约44.70厘米女婴约43.8厘米8个月婴儿体格生长体重男婴约9.12公斤女婴约8.49公斤身长男婴约71.5170厘米女婴约69.99厘米头围男婴约45.74厘米女婴约44.65厘米胸围男婴约45.13厘米女婴约43.98厘米坐高男婴约45.28厘米女婴约44.40厘米9个月婴儿体格生长体重男婴约9.4公斤女婴约8.8公斤身长男婴约73厘米女婴约71厘米头围男婴约46厘米女婴约45.2厘米胸围男婴约45.6厘米女婴约46.5厘米坐高男婴约45.6厘米女婴约44.6厘米10个月婴儿体格生长体重男婴约9.66公斤女婴约9.08公斤身长男婴约74.27厘米女婴约72.67厘米坐高男婴约46.92厘米女婴约46.03厘米头围男婴约46.09厘米女婴约44.89厘米胸围男婴约45.99厘米女婴约44.89厘米11个月婴儿体格生长体重男婴约9.8公斤女婴约9.3公斤身长男婴约75.5厘米女婴约74厘米头围男婴约46.3厘米女婴约45.3厘米胸围男婴约46.37厘米女婴约45.3厘米坐高男婴约47.8厘米女婴约46.7厘米12个月婴儿体格生长十二个月的孩子体格发育体重男婴平均体重为10.42公斤女婴为9.64公斤身长男婴平均为78.02厘米女婴为76.36厘米头围男婴为46.93厘米女婴为45.64厘米胸围男婴为46.80厘米女婴为45.43厘米牙齿乳牙萌出约4-6颗门牙神经精神的发育运动机能扶着一只手能走。
婴幼儿营养(1)

婴幼儿期生长发育迅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此期对人的体格、智力及成年后的健康状况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婴儿期:1岁以内幼儿期:1-3岁目 录婴幼儿营养一、婴幼儿生理特点二、婴儿营养需要上目 录婴幼儿营养一、婴幼儿生理特点二、婴儿营养需要上三、婴儿喂养四、婴儿添加辅食五、幼儿营养与膳食六、婴幼儿常见缺乏症下一、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体重是判定婴幼儿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出生:3kg重,50cm长;•6个月:6kg重,60cm长;•1周岁:9kg重,75cm长;•2周岁:12kg重,85cm长左右;•幼儿期体重每年增加2.5kg,身长增加12cm。
一、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3-4个月唾液腺逐渐发育完善,淀粉酶分泌不足,6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出生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酶就很充足;但各种消化酶活性低,消化功能弱。
•婴儿对母乳外的食物耐受性较低,易过敏;•幼儿消化功能有所提高,但牙齿数目有限,胃肠消化酶分泌也远不如成人。
•婴幼儿饮食应根据婴幼儿生理特点精心安排。
一、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 出生1年,大脑重由400g增至800g,脑组织增殖从孕后期到出生后一年,前6个月内很关键,脑细胞发育可持续到2岁。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生长状态,也反映婴儿智力发育,正常情况出生6个月头围34→ 46cm,所以应注意观察头围发育。
二、婴儿营养需要年龄越小,代谢越快,其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各占到总能量的40-45%。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能量摄入:0-6个月:90Kcal/(kg·d),7-12月 :80Kcal/(kg·d)。
能量不足可导致生长迟缓,能量过多,将导致肥胖。
二、婴儿营养需要蛋白质是婴幼儿机体组织合成的必需原料,出生2个月,50%蛋白质用于身体增长,其质和量对婴幼儿的健康和成长非常重要,优质蛋白质应占50%-67%。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蛋白质摄入:0-6月龄儿:9g/d , 7-12月龄:20g/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格生长(一)影响因素遗传:5岁以后的儿童逐渐显现出遗传的特性。
人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但是,环境因素对遗传的性格特征可以起加强或暴露、减弱或掩盖的作用。
环境:营养- 物质基础。
年龄越小受营养影响越大。
疾病、理化因素、社会环境及其他- 直接或间接影响家庭- 重要影响。
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父母职业、文化水平、经济收入及保育条件等皆对儿童身心发育及性格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胎儿期早期(受精卵分化开始 -- 胎龄12周):细胞快速分裂和分化,是机体重要器官和其他结构形成的时期,此期胎儿身体基本形成。
中期(胎龄16 -- 24周):胎儿骨骼发育时期,是人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阶段。
晚期(胎龄28周 -- 出生):胎儿肌肉、内脏及皮下脂肪增长为主的体重增长期,是人一生中体重增加最快的阶段。
(三)出生后的体格生长一、常用评价指标:体重、身高(长)、坐高、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上下部量、指距等。
体重和身高在婴儿期(尤其前3个月)和青春期出现2个生长高峰。
1、体重:反映近期营养状况和评价生长发育单位:千克kg,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儿童期体重非等速增加,评价宜以儿童自己体重增长的变化为依据,不宜用公式计算和人群均数为绝对标准。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2-3天由于摄入尚少、不显性失水和排大小便,体重可减轻3% ~ 9%,至7-10天可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予及时喂哺可减轻或避免发生。
平均出生体重约 3 kg3月为出生时2倍正常足月婴儿在生后第一个月体重增加可达1-1.5 kg 6月……….....2.5倍生后前3个月体重增加值≈后9个月的增加值(3 kg)1岁………….3倍2岁………….4倍2岁~青春前期体重年增长值约2 Kg体重估算公式(kg):3-12月(月龄+9)÷21- 6岁年龄×2+87-12岁(年龄×7-5)÷22、身高:反映长期营养状况和骨骼发育。
记录至0.1cm 。
身高估算公式(cm):2-12岁年龄×6+773岁以下- 卧位身长(立位测量不易准确)3岁以上- 立位身高立位与卧位测量数可相差1-2cm,上午比下午可高1-1.5cm 。
出生平均身长50cm生后前3个月身长增加值≈后9个月的增加值(11-12cm)1-6月平均每月增长2.5cm 6月约65cm7-12月……………….1.5cm 1岁约75cm1-2岁平均每年增长10cm 2岁约85cm2-12岁平均每年增长5cm青春期终止生长停止3、坐高: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顶-臀长),可受臀部软组织厚度的影响。
代表上、下部量的测量,评估脊柱和头的发育,可间接反映下肢与躯干的比例。
记录至0.1cm。
出生时坐高占身长的66% ,4岁占身长60% ,6岁后则<60% 。
有些遗传、内分泌疾病可使身体某些部分比例失常,故测量上部量(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和下部量(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新生儿上部量占60% ,下部量占40% ,身高中点在脐上;1岁时中点在脐下;6岁时中点下移至脐与耻骨联合之间;12岁左右上、下部量相等,中点恰在耻骨联合上缘。
4、头围:自眉弓上缘经枕外隆凸最高点绕头一周的最大周径,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
2岁以内测量头围最有价值。
记录至0.1cm 。
头小畸形(头围<-2SD)大脑发育不良;头围过大,常见脑积水。
平均值:新生儿34cm;1岁46cm;2岁48cm;5岁50cm;15岁54cm,与成人接近。
1-6月平均增长8-10cm7-12月………....2-4cm生后前3个月头围增加值≈后9个月的增加值(6cm)5、胸围:经胸部乳头下缘和两肩胛下角水平绕体1周的围度。
取平静呼吸的中间读数至0.1cm 。
代表胸廓和肺的发育。
平均值:新生儿32cm,比头围小1~2cm;婴儿期增长最快,1岁末46cm,与头围相等;2岁49cm;3-12岁平均每年增加1cm,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周岁数减1;到青春期增长加速。
初生胸围<头围1-2厘米1岁胸围= 头围1岁-青春前期胸围>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2岁以上,胸围未超过头围,属胸廓发育差)6、上臂围:代表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可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
在无条件测身高体重的地区可以此筛查营养不良。
测量:取左上臂自肩峰至尺骨鹰嘴连线中点,以臂围尺水平绕上臂一周,软尺轻贴皮肤即可,记录至0.1cm。
1岁以内增加迅速。
1-5岁增长缓慢,约1-2cm 。
1-5岁>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6、指距:两上肢向左右平伸两中指尖的距离。
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
5岁以上儿童可加测指距。
记录至0.1cm。
正常时,指距略小于身高。
若>身高1-2cm,对诊断长骨的异常生长有参考价值,如马凡综合征的蜘蛛样指(趾)。
8、皮下脂肪厚度(皮褶厚度):直接反映体内脂肪量,故以评估营养状况。
专用量具:皮褶卡钳。
方法:右手握钳,左手拇指、食指捏起测量部位的皮肤和皮下脂肪,捏时两指距离3cm,要使脂肪与下面的肌肉充分离开,以卡钳测量。
记录至0.5mm. 。
部位:(1)肩胛下角部(背部)- 取左肩胛下角下稍偏外侧处,皮褶自下侧至上中方向,与脊柱呈45°角;(2)肱三头肌部–上肢在身体侧面放松下垂,位于肩峰与鹰嘴连线的中点上,皮褶方向与上臂长轴平行;(3)腹部–锁骨中线平脐处,皮褶方向与躯干长轴平行。
二、评价方法营养不良1、低体重年龄别体重低于评价标准,反映儿童急性或近期营养不良。
轻度(视为正常):均数-2SD ≤年龄别体重<均数-SD中度:均数-3SD ≤年龄别体重<均数-2SD重度:年龄别体重<均数-3SD2、生长发育迟缓年龄别身高<均数-2SD ,反映儿童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3、消瘦身高别体重<均数-2SD ,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超重和肥胖身高别体重>均数+2SD 的儿童,计算体质指数BMI=体重kg / 身高的平方m²超重P97th >BMI >P85th肥胖BMI >P97th三分法[上中下等]:均数加减标准差或百分位数上>均数+2SD 或>P97下<均数-2SD 或<P3中均数-2SD ~ 均数+2SD 或P3 ~ P97三、评价内容1、发育水平[横向评价]某一年龄时点儿童的某一体格生长指标(体重、头围等)与该人群参考值比较所达到的程度,了解群体儿童体格发育状况和个体儿童体格生长达到的水平。
不能说明个体儿童过去存在的问题,也不预示该儿童未来的生长趋势。
通常用均值离差法表示(系单项指标评价,变量呈常态分布)。
2、生长速度[纵向评价]通过定期、连续测量某项生长指标(身高、体重等),获得该项指标在某一年龄段增长情况与参考人群值进行比较的情况,多用于评价个体儿童。
通常用百分位数(变量正态或非正态分布)和曲线图(定期、连续、动态)表示。
以后者为简单、直观。
3、身体匀称度[两两指数评价] -- 反映体重、身高、胸围等指标之间的关系。
方法:①相关法:将身高、体重、胸围、上臂围等多项指标实测值结合起来,进行体格生长综合评价,了解被评价者的体形。
如匀称型、促转型、纤细型体型。
②指数法:(1)身高体重指数quitelet index 此指数随年龄增加而加大。
体重kg────×1000身高cm(2)Kaup指数(评价营养状况)将身高的平方设想为小儿的体积,此指数表示一定体积的重量和机体组织的密度。
< 15有消瘦倾向;15-18正常;> 18有肥胖倾向。
婴儿:体重g幼儿:体重kg 4─────×10 ─────×10(身高cm)²(身高cm)²(3)身高胸围指数------ 此指数与小儿的胸廓发育及皮下脂肪有关,在生后3个月内有一定的增加,以后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粗壮型此指数较高,纤细型此指数较低。
胸围cm────×100身高cm(4)维尔维克指数Ververck index------ 反映人的体型、营养状况并与心肺功能有关。
体重kg +胸围cm─────────×100身高cm(5)坐高与下身长比值------ 反映人体上下身长比值,代表身材的匀称性。
初生时为2.00坐高cm─────────身高cm ―坐高cm(6)身高坐高指数------ 反映人体上下身长比值。
随年龄增长,上身占身长比例逐渐减少,而下身占身长比例渐增加。
坐高cm─────×100身高cm(7)胸围臂围比值新生儿3.10 ~ 3.17 ,生后半年内2.97 ~ 3.01 ,6 - 7岁3.40 ~ 3.61 。
胸围cm─────臂围cm(8) 体重指数( 体块指数 BMI )------ 代表体型匀称性。
与血压、血脂、脂蛋白及发展为成人肥胖的相关性很强,故推荐为确定肥胖症最适用指标。
体重kgBMI = ──────身高²(m ²)四、各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次数/分)(四)相关系统生长发育一、头颅囟门 前囟 出生时对边中点连线大约1.5 - 2.0cm ,随颅骨的发育稍增大。
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多在2岁前闭合。
前囟大小和闭合时间有个体差异,判断异常与否应作全面分析。
早闭 <4月 小头畸形?晚闭 >3岁 严重佝偻病?脑积水?甲低?发育不良?前囟张力大小是重要的临床体征,颅内压升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或极度消瘦时前囟凹陷。
后囟 出生时已近闭合或很小,一般在生后6-8周完全闭合。
颅骨骨缝 在出生时稍分开,在3-4个月完全闭合。
二、脊柱新生儿脊柱是直的。
出生后2-3个月,小儿会抬头时,出现颈曲;6个月会坐时,出现胸曲;1岁左右能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曲。
随着小儿从卧位向坐位、站立和行走的发展,脊柱的三个弯曲便自然形成。
年龄 呼吸 脉搏 呼吸:脉搏 新生儿 40-45 120-140 1:3 <1岁 30-40 110-130 1: 3 ~ 4 2-3岁 25-30 100-120 4-7岁 20-25 80-90 1:48-14岁 18-20 70-90但到6-7岁时脊柱的自然弯曲才被韧带所固定。
因此,当坐立行走或写字、背书包等姿势不正确时,可引起脊柱弯曲。
三、骨骼骨龄bone age通过X线检查长骨骨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及干骺端融合的情况判断骨骼发育的年龄,反映儿童发育成熟度较实足年龄更为准确,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如甲减、生长激素缺乏症、肾小管酸中毒时骨龄落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则超前。
可通过骨龄百分计数法和TW2成骨中心图谱相对照进行评定。
腕部是骨龄检查常选的部位。
出生时无骨化中心。
3个月左右出现头状骨、钩骨,约1岁出现下桡骨骺,2-3岁出现月骨及大、小多角骨,5-6岁出现舟骨,6-7岁出现下尺骨骺,9-10岁出现豆状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