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合集下载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二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位于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课题为《汽化和液化》,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有学生实验,所以按两课时来完成,同时内容又比较连续所以我的处理是将两节课一起上用“大课”一次完成。

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部分,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难易规律,我将教学过程调整为:先学习“蒸发”后探究“沸腾”。

本章内容既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章节又是重点部分,说它是重点原因有二:首先它经常作为考试的内容,另一方面本章的物理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这么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本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知道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认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能用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解释物理和自然现象;(3)、知道液体沸腾的规律、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4)、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5)、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能解释自然现象和具体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学生实验总结出物理规律;(2)、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进一步巩固物理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二)、教学重点(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三)、教学难点(1)、运用蒸发是吸热的过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2)、做并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从中总结出液体沸腾的规律和液体沸腾的条件;(3)、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初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还不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蒸发和沸腾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汽化过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2.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汽化热、分析液化过程的能量变化等。
3.生活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
2.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汽化和液化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蒸发皿、酒精灯、温度计等,用于进行汽化和液化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汽化的定义、类型(蒸发和沸腾)及特点;
2.液化的定义、类型(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及特点;
3.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物质内能、温度、压强的变化;
4.汽化和液化的实际应用,如空调、冰箱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2.能够描述汽化和液化过程中,物质内能、温度、压强的变化;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一些基本的热学知识,如热量、温度等。然而,他们在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汽化和液化的定义、类型及特点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难以理解汽化和液化过程中内能、温度、压强的变化关系;
3.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3节《汽化和液化》。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地位与特点:(1)“水的沸腾”实验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是非常重要的。

(2)汽化和液化现象与生活及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理现象紧密相关,能较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通过本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众多方面的能力和品质。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了解蒸发现象,知道蒸发制冷。

(2)过程与方法:观察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父母、爱生活和爱祖国的热情、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3.重点与难点:(1)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2)难点是观察现象与收集数据,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保温瓶(热水)、烧杯、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纸盖、温度计、停表(钟表)(演示实验1用);讲课仪、硬纸板、酒精若干、棉签若干(学生体验活动、演示实验2用)。

二、说学情1.经过上一节《熔化和凝固》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描点作图能力。

2.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新课的学习起到很大的知识迁移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与学法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

1.演示法:演示法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物理奥秘,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讲授法:利用实验现象,结合理论讲解。

4.问题法:通过设置疑问、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汽化和液化(蒸发 说课)

汽化和液化(蒸发 说课)

§4·2 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1.简析教材“汽化和液化”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节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安排,该节内容分3个课时,本说课是第1课时,主要内容包括蒸发的特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液体蒸发要吸热。

前面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对物态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些知识还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学生难以合理解释其它物态变化,更难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学习“汽化和液化”,这样对物态变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使整个物态变化体系更加完整,为今后学习“分子的运动”内容奠定了宏观方面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区别汽化和液化,知道蒸发的特点。

②能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

③确认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借助实验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②正确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操作,获取必要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汽化现象,树立节约用水观。

3.教学重点、难点蒸发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汽化现象,探究蒸发的规律,确认蒸发要吸热,对学生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作用,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①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②确认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需要用到对照和控制变量的方法,对于初一新生而言操作难度较大,在课堂中会出现一些意外生成,所以该实验的探究将成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景导入法、抛锚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等的教学方法,设计“情景”导入新课,借助“抛锚”导出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生成蒸发快慢的因素。

多种方法的有效组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明确了学生学习的方向,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说学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析,结合前一节“熔化和凝固”的学习经验,本节课的学习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以控制变量为导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下: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2、设计方案,开展探究;3、互动交流,归纳总结;4、完成学案,知识生成。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主题是八年级物理的汽化和液化。

汽化和液化是物质的相变过程,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汽化和液化的原理和应用。

二、知识点一:汽化1. 汽化的概念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当物质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分子间的引力减小,液体逐渐变为气体。

2.汽化的原理汽化的原理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分子在液体内不断运动,当分子的动能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分子间的引力被克服,分子能够逃离液体表面进入气相,形成气体。

3. 汽化的条件汽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力。

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汽化速度越快;压力越低,汽化速度越快。

4. 汽化的应用汽化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煮水时水会沸腾,水中的液态水分子转变为气态水蒸气分子;洗衣机的烘干功能利用热量使湿衣服中的水分汽化等。

三、知识点二:液化1.液化的概念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气体受冷达到一定温度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增大,气体逐渐变为液体。

2.液化的原理液化的原理也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

当气体受冷时,分子的动能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增大,分子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液体。

3.液化的条件液化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和压力。

温度越低,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小,液化速度越快;压力越高,液化速度越快。

4.液化的应用液化也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我们使用的汽车的空调系统中,通过压缩机使气体液化,然后通过放出压力使其重新变为气体,实现空调的制冷效果。

四、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同学们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首先,我们准备一个加热器和一瓶水。

将水加热器加热,当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时,你们能看到水开始沸腾,产生水蒸气,这就是汽化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将关闭加热器,让水温慢慢降低,你们会发现水蒸气逐渐凝结成水滴,这就是液化的过程。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原理、条件和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说课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汽化和液化》说课课件

实验探究 (15分钟)
课堂小结 (2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
1234567
讲授新课 (8分钟)
讲授新课 (8分钟)
随堂练习 (4分钟)
导入新课
酒精汽化和液化
不足之处:酒精汽化和液化实验,水槽具有一 定高度,会挡住后排学生观察塑料袋鼓起来。
导入新课
酒精汽化和液化
改进:换成有颜色塑料袋,前低后高的透明置物盒。学生能更加直观多角度观察到实 验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特点。通过观察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声音、 温度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 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 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 道理。
汽化和液化
1 说教材 2 说学情 3 说教学目标 4 说教学重难点 5 说教法、说学法 6 说教学过程 7 说自我评价及反思
地位与作用
①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②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温度、熔化和凝固, 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③本节课前面承接教材的《熔化和凝固》部分,后 面是教材的《升华和凝华》部分。它在整个教材中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讲授新课
汽化 液化
讲授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汽化的其中一种方式:沸腾
实验探究 水沸腾实验
不足之处:
1 实验时间较长。(酒精灯加热 烧杯需垫石棉网,使烧杯中水 受热慢)
2 沸腾后撤去酒精灯,石棉网 有余温,水还会继续沸腾一小会, 与“停止加热,沸腾停止”不符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汽化和液化》说课稿汽化和液化是化学领域关于物质相变的重要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本次说课将对《汽化和液化》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特点和条件,认识与之相关的物质的性质。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相变现象,理解与之相关的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特点和条件的讲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气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变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汽化和液化的现象,让学生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热水会变成水蒸气?为什么沸水放在冰箱里会变成液态?”2. 知识讲解:a. 首先对汽化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回忆溶解的概念,指出汽化是指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需要供热时发生。

通过示意图解释液体分子的热运动增加,逐渐克服分子间引力,最终从液体表面逸出,形成气体。

b. 接着对液化进行讲解。

液体分子由高温高能态转变为低温低能态,需要释放热量时发生。

通过示意图解释,液态分子之间引力增强,使得分子逐渐减少动能,聚集在一起形成液滴。

c. 引导学生思考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是什么意思,并解释液体分子蒸发和凝结的动态平衡。

3. 示范实验:通过进行溶质和溶剂加热实验,观察溶质溶解时溶液中水分子扩散到空气或空心硫酸瓶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加深对汽化和液化的理解。

4. 讨论与总结: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回答:“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汽化和液化?”并总结出发生汽化和液化的条件。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演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直观地展示汽化和液化的现象。

2. 示范实验:通过实验展示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液化与汽化》说课稿

《液化与汽化》说课稿

《汽化与液化》说课稿一 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知道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

这节课接着继续学习“汽化”和“液化”两种物态变化,进一步加深对一些生活现象的了解,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既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从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上看,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特别是在本学期第一章已经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课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蒸发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进一步加深与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并学会观察、解释生活中有关汽化、液化现象,进一步完善观察能力。

2.区别并说出沸腾、蒸发的现象与特点,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水的探究实验的过程,以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方法。

2.经历小组讨论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合作、讨论、总结的能力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能大大提高,学生乐于探索自然,乐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水的沸腾;2.深刻理解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难点: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解释。

二 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看不见为看见,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探究教学法: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验证假说提供的科学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是《汽化与液化》,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的第二节,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热学中很重要的一节课,它是我们今后学习热和能的基础,是《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的继续,在科学探究实验中是很重要的。

而且本节内容又与自然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发展理念,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和乐趣。

本节内容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会用汽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
4、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5、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及温度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绘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节约意识和安全意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知道沸腾与蒸发的相关知识,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难点是理解蒸发吸热,有制冷的作用和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们刚接触物理不久,虽然爱动脑,但是能力不强,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掌握欠缺,要求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1、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2、学生已具备的水平
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沸腾和蒸发现象有较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探究方法。

四、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探究性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资源
PPT、水槽、热水、冷水、酒精、透明塑料袋、温度计、酒精棉球、
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硬纸板、滴管、小扇子等。

六、教学过程
1、课前一练
由学生出课前一练的题目,重点复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熔化和凝固,并检查本节课的预习情况,方式可分为板答题、必答题、抢答题,时间约为5分钟。

这一环节用加分奖励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竞争意识。

2、创设情境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向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放入热水中。

请同学们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学生很自然的就能说出来,塑料袋鼓起来了。

接着教师提出:是什么使塑料袋鼓起来的呢?这样就会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此时学生会说:蒸发了,是液态的酒精变成气态的酒精使塑料袋鼓起来的。

接着教师顺势就引入了汽化的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紧接着教师再把鼓起来的塑料袋放在冷水中,让学生继续观察塑料袋的变化,此处要让学生观察到塑料袋上沾有水滴,学生很快就能反应过来是气体又变为了液体,这样很自然的就把液化的定义得出来了。

接着由学生说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接着让学生回忆在家中烧开水时,你观察到有哪些现象?学生很自然的就能回忆起来水烧开时的情景,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课题:水沸腾时的特征。

有了生活经验,学生探究的兴趣就会很高。

由于时间关系,这个实验我主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重点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因此,猜想假设和设计实验环节一带而过,重点放在进行实验和评估环节。

我会给每组准备一套组装好的器材,先介绍实验的器材及它们的作用,并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提
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安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2)注意节约时间,节约能源,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水尽快沸腾呢?小组交流1分钟。

进行实验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让平时粗心的同学看表计时,让平时爱马虎的同学读取温度值并记录在表格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一二组学生在水温达到89℃时开始计时,三四组和五六组的学生分别在水温达到90℃和91℃时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在表格中,注意沸腾后再记录4-5次温度值,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到导学案上。

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接下来在小组内合作展开讨论:⑴、沸腾前液面是怎样的,沸腾时液面情况又如何?⑵、沸腾前气泡如何变化?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况如何?沸腾在哪些部位发生?接着由一、二步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沸腾的定义。

接着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展开讨论,你们根据实验现象还发现了哪些信息?学生比较容易的就发现了沸腾前温度升高,沸腾时有一定的温度。

接着教师让学生在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继续观察你们还发现了哪些信息?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比较容易的总结出沸腾发生的条件。

这时教师要及时的对总结的好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且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请小组代表总结、汇报各阶段观察到的现象,可以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图像,向全班展示。

接着由学生代表说出结论,不全的由其他小组的代表补充完整,也可以由教师补充完整。

交流评估:小组的同学在实验时,得出水的沸点不是100℃,这时教师要肯定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学态度,给予鼓励。

同时还要帮助
学生找出原因,可能是实验使用的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也可能是本地的气压不是一标准大气压。

同学们还会发现不同组的沸点有差异,酒精灯撤走后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等问题,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

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汽化的另一种方式:蒸发。

学习蒸发时,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沸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蒸发的三个特点。

由教师给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如在夏天晾衣服时,为什么要在天气晴朗、刮着风且摊开来晾衣服呢?学生对生活中的例子非常熟悉,可以让他们展开讨论交流,由教师引领学生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减慢蒸发的例子。

这样就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服务于社会的新课改精神。

接着让学生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凉。

再用酒精棉球包住温度计的玻璃泡,用扇子扇,温度计的示数怎么变化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蒸发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

教师举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夏天,鱼贩为什么要在新鲜的海货上压上一层冰?夏天洗澡时为什么人上岸后会打冷战?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来理解蒸发致冷的作用。

最后让学生根据预习说出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教师用FLASH演示通过压缩体积使乙醚液化的实验,并说明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让学生解释沸腾实验中硬纸板上为什么会变潮湿,白气为什么离水面有段距离?是怎么形成的?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液化的理解,也就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了新课标的精神。

当堂反馈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组内统一答案,组内小展示,教师巡视共性问题集体进行纠正。

让学生独立完成不但提高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电冰箱工作时涉及到的物态变化。

板书设计:
3.2汽化和液化
汽化沸腾的特征温度变化规律
条件
蒸发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致冷作用
液化方法:(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