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事战略调整和转型共26页

合集下载

7-印度军事战略目标讲稿

7-印度军事战略目标讲稿

印度军事战略印度军事战略的演变印度独立后迄今,其军事战略在保持霸权主义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之下,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紧紧围绕国家的根本战略目标,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内容.其军事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推行了三种不同的军事战略。

一、“西攻北进”战略(1947-一1961年)1947-1961年间,印度执行“西攻北进”军事战略。

西攻,是指对巴基斯坦在军事上实行进攻政策.北进是指在对巴基斯坦保持进攻势头的同时,对我国领土推行蚕食的“前进政策”。

自印度独立至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印度独立不久,尚未摆脱英国殖民体系。

国内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教派矛盾的角逐加剧。

其军队和武器装备基本上是英殖民者遗留下来的;国防预算开支很小(整个50年代,其国防开支每年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1.8%左右),军力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其军事活动主要限于国内。

与此同时,因印、巴分治的克什米尔领土归属问题,印度在军事上对巴采取进攻政策,以此来解决两国边境的领土归属间题。

于是,印度在1947年10月向巴基斯坦挑起了长达14个月的克什米尔战争。

印度抢占2/3的克什米尔领土后,为巩固在克什米尔地区已取得的成果,保持对巴基斯坦的军事优势和进攻势头。

将绝大多数军队部署在印巴边境,对巴形成进攻之态势。

五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印两国比较友好.但到五十年代末期之后,印度称霸扩张的野心开始显露,妄图吞并我国整个西藏,策动西藏上层叛乱,企图使西藏脱离中国归印度势力范围,并把其军队推进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前沿(1959年8月,印宣布“麦线”以南地区由其陆军接管),逐步将军事矛头指向我国,对我国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不断越线大肆入侵,蚕食我国大片领土(蚕食我领土9.245万平方公里)。

同时,又对我国另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提出领土要求.印度蚕食我国领土和对我领土的要求,实质上是继承了英帝国主义者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前进政策”的衣钵。

在整个这一时期,印度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巩固印度的独立和发展国民经济;针对巴基斯坦适度扩充军事实力(其总兵力由印巴分治时的30万人增加到60万人),以保持对巴的军事优势,不使巴威胁印度的安全;把英殖民军“印度化”,统编全国各土邦王公的部队;注意加强中印边境的军事力量,逐步推行以蚕食中国领土为目的的“前进政策”。

大变局下印度外交战略目标定位与调整方向

大变局下印度外交战略目标定位与调整方向

大变局下印度外交战略:目标定位与调整方向林民旺【内容提要】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切身感受和独到观察。

在印度政策界和战略界看来,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中美将进入较长时期的战略竞争博弈阶段,大变局下的机遇要远远多于挑战。

为此,印度深度调整外交战略,摒弃部分传统外交思维和原则,锚定领导型大国的国家定位,追求带有“印度印记”的国际秩序,构建具有“亲西方”倾向的大国关系,并维护地区“门罗主义”,以实现“新印度”愿景。

印度的这一外交战略调整将给国际格局及中印关系带来复杂影响。

【关键词】印度外交战略;中印关系;国际格局;不结盟;多向结盟【DOI】10.19422/ki.ddsj.2021.04.00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印度方面也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局之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大变局的发展态势。

作为当前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之一,印度在大变局中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谋求实现莫迪政府提出的“新印度”愿景。

过去数年,在莫迪及印度人民党(以下简称印人党)的强势执政下,印度在外交战略上进行大调整,对全球局势及地区稳定都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随着时局的发展进一步呈现出来。

印度对大变局的基本认知2020年9月,印度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出版了《印度道路:不确定世界下的战略》(以下简称《印度道路》)一书,[1]系统阐述了对国际大势和印度战略的思考。

苏杰生深受莫迪倚重,虽然其声称书中所阐述的思想仅为个人观点,但事实上代表了印度政府的外交战略取向。

[2]结合对《印度道路》相关阐述的分析,以及印度自身的利益与战略关切,印度视野下的世界大变局至少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维度。

第一,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巨变之中。

印度战略界普遍认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当前这一轮世界巨变的起点或拐点时刻,当今世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是这一巨变的具体表现。

印度正在走向“世界军事大国”

印度正在走向“世界军事大国”

尔问题和对 付西线的巴基斯坦 , 避免 陷人东 、 西两线
对敌 的 境地 , 可 达 到 牵 制 、 制 中 国 的 目 的 , 时 又 遏 同
巴基斯坦 国力相对较弱, 因此 , 以优势兵力摧毁或控
制 巴基 斯 坦 就 是 成 为 印 度 近 期 战 略 利 益 的 基 本 目 标 。 这 也是 印度 始 终 对 巴 采 取 进 攻 战 略 的 主 要 原


控制战略。 由于“ 印度 洋直接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 ,
在 超 级 大 国 的角 逐 中 , 控 制 了 印 度 洋 , 谁 谁就 能 够把 两 大 洋 的 力 量 连 接 在 一 起 ” 因 此 , 度 把 印 度 洋 。 印
2 世 纪 初 争 当 世 界 军 事 大 国 的 目标 , 制 定 了 “ l 并 北
以信 息 软 件 业 为 核 心 的 高 科 技 实 力 的增 强 , 度 的 印 “ 世界 军 事大 国 ” 正 日益 变 成 现 实 。 梦
拉伯海尉近 , 基本 对巴基斯坦形成较大的兵力优势。
在南面 . 印度 采 取 把 印 度 洋 变 成 “ 度 之 洋 ” 印 的
新军 事战略 目 为“ 标 世界军事大 国” 引舫 世界之交 , 度调整了国家安全战略 , 印 明确 提 出
为印度将 来突入亚太 地区提 供战略立 足点。 因此 , 与东盟及大洋 洲国家联 合 , 为其实 现长远 战略 目 可 标莫定地缘基 础。近些 年来 , 印度 海军频繁与 东盟
作 : : .青岛海 军潜 艇学 …治教 … … 2J ̄r 者 仲光 一0 … 研宣讲 师, ̄ l 简 盘3… 升 02 . a ・ 院政
洋 看 成 是 其 争 当世 界 军 事 大 国总 体 战 略 的 一 部 分 近年 来 , 度 不 仅 提 出 了“ 海 歼 敌 ” 略 , 提 出 要 印 远 战 还

印度国家战略

印度国家战略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国家战略长期追求的总目标。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制定和实施,并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一、印度洋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地缘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安全战略。

印度次大陆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印度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海上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潘尼迦认为印度的安全系于印度洋,如果印度洋被他国控制,印度就失去了自由,印度的未来如何与印度能否发展为海权大国紧密相连。

从地缘环境来看,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核心,国土三面环海,海岸线超过6000公里,其领土的主体部分印度半岛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如一把利剑插入印度洋约1700公里,将印度洋北部分割为西部的阿拉伯海和东部的孟加拉湾。

印度洋北部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是印度洋最为重要的区域,印度正好锲居于这个区域的中心。

印度最西端到阿拉伯海波斯湾外口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到索马里半岛(亚丁湾)不到2000公里。

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环扣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出口。

从自然资源来看,印度洋地区除了蕴藏有世界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5%的天然气外,还有其他丰富的战略矿物资源。

截至目前,已探明印度洋沿岸地区储藏了超过世界60%的铀、40%的金矿和80%的钻石资源;此外,印度洋地区的锂、铍、镍、钴及磷酸盐等矿物资源也极为丰富。

一位分析家就认为:“美国工业所需54种原材料中超过40%都来自印度洋地区。

”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属于欠发达国家,缺乏勘探和开采的技术和资金,印度洋地区众多储量巨大的资源等待开发。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印度洋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重要性愈发显要,印度洋成为有利害关系的大国关注的焦点。

处于印度洋中心地位的印度,更将印度洋视为印度国家安全“生死攸关”的战略区,是“印度的生命线”,印度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

纵观印度史,四分五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印度”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地理概念。

印度军事思想

印度军事思想

印度军事思想印度官方和军事理论界关于战争、战略、国防、建军和作战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

是印度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印度进行战争和军队建设等军事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简史1947年8月,印度宣告独立。

其军事思想是根据国家战略目标的总要求并随着形势变化和军事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按演进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初创时期(独立之初至50年代末)这一时期,印度的战略思想是以文武两手统一全国,抢占边境争议地区,实现英国统治时期的所谓喜马拉雅山"理想边界";作战思想沿袭了英印殖民军传统的攻防战术;建军思想强调文官治军,改革军制,收编土邦部队,成立国防部,陆海空三军分立,全军实现"印度化";国防发展思想强调优先发展经济,适当兼顾国防。

转折时期(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50年代末,在美国和苏联的援助下,印度在南亚推行"西攻北进"战略,准备两线同时作战。

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中失败后,军事思想发生转折。

在战略思想方面,由两线出击转为"西攻北防";在作战思想方面,由陆军单一军种的攻防作战,改为侧重陆空协同的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在军队建设思想方面,由偏重发展陆军,转为以陆军为主相应发展空军和海军;在国防发展思想方面,由短时期的紧急备战、国防压倒一切,转为国防与经济并重,执行国防五年计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国防。

60年代中、后期,印度在苏联援助下建立起新的国防工业体系,大力更新三军武器装备,形成新的武装力量结构和作战体制,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印度占领了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支持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独立,从而加强了在南亚的地位。

趋向定型时期(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70年代,印度把战略视野转向印度洋。

其国防发展战略实行国防与经济并重、二者同步发展的方针,国防工业通过特许仿制,逐步实现武器装备国产化和现代化;军队建设强调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巩固陆军,提高空军,重点发展海军。

印度海军

印度海军

(三)企图在控制印度洋交通线中发挥作用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南端,西濒阿拉伯海,东傍孟加拉湾,南临 印度洋,在孟加拉湾的东部、马六甲海峡以西有两个较大的群岛, 印度半岛的西南海域又有拉克代夫群岛,处于西方称之为 " 海上生 命线 " 的印度洋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马汉早在 1911 年就 写道:“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主宰亚洲---.在21世纪,世界的命 运将由它的水域来决定。”印度大力发展海军、增强远洋作战能力, 正是为了企图在控制印度洋交通线中发挥作用。 阿拉伯海通向巴基斯坦的航道和印度洋东部的各条通道将是印度海 军首要的控制点。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正位于国际重要 水道马六甲海峡的正西,于是印度海军在安达曼群岛修建了设施较 完善的布莱尔海军基地和海军航空兵站,在尼科巴群岛上也建立了 海军后勤设施,有利于印度海军在卡住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控制 印度洋东部交通线中发挥作用,以提高印度的大国地位。
1.优先发展大中型水面舰艇,并逐步实现导弹化和直升机化 发展的具体措施有:1983年4月印度花了6千万英磅从英国购买了参加 过英阿马岛海战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并同时购买了“海鹞” 式飞机和“海王”反潜直升机。从而使印度海军航母特混编队由 1 个增加到 2个。 1979年至 1983年,对原有的英制“维克兰特“号航 母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能同时搭载"海鹞"式飞机、经过改装的"阿里 兹"固定翼反潜飞机和"海王"直升机。 1980年至1981年从苏联购买了 4艘"卡辛"级导弹驱逐舰,印度对"卡 辛 " 级导弹驱逐舰进行了部分现代化改装,尾部改建了一个直升机 平台。 从1978年开始,印度自行设计建造"戈达瓦里"级多用途导弹护卫舰, 目前己有 3 艘服役,舰上的主要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是从各国进口 的。该级舰排水量为3,500一4,000吨,编制有30名军官和300名水兵。 装备有苏制对海对空导弹,携载2架"海王"反潜直升机。从90年代开 始,印度自行设计建造"德里"级导弹驱逐舰。

印度军事策略改革

印度军事策略改革

2005年10月20日,印度总理莫曼汉·辛格在海、陆、空高级指挥官联席会议上表示,军事现代化仍将是印度的优先发展领域,印度政府将为印度军队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装备。

新世纪以来,印度的军事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一些新的看点。

军事战略“三大转变”在战略思想上由消极防御向主动进攻转变。

过去,印度主要是实行防御性的军事战略,力图保持“地区威慑”。

2000年1月,印军宣布对其军事战略进行重大变革,将过去被动防御型的“拒止威慑”战略调整为强调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的“惩戒威慑”战略。

2004年8月,印度陆军又提出了新的“冷启动”作战理论,强调“闪电式”进攻作战、快速机动和多点突袭,其核心是先发制人的主动进攻。

在战略重点上由陆上向海洋发展。

长期以来,印度视印度洋为“命运之洋”、“未来之洋”,并努力将印度洋变为“印度之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战略重心逐步向印度洋“漂移”,加紧实施“印度洋控制战略”和“蓝水工程”计划,加强海军远洋进攻能力建设。

在战略模式上由常规战略向核威慑战略过渡。

印度认定,在未参与任何军事联盟或战略集团的情况下,掌握一定数量的可靠的核武器可确保印军拥有一种相对的威慑力,使之能有效对付来自外部的各种威胁。

1998年印度核开发由秘密走向公开后,印度的战略模式便开始由过去的常规战略向核威慑战略方向发展。

2003年初,印政府宣布实施“八点核政策”,将建立和保持最低核威慑列为八点之首。

为此,印度构筑了以陆基核打击力量为主体、以空基和海基核打击力量为辅的“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体系,并精心构筑导弹防御系统,大力发展核防护能力。

建设重心“三大调整”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先后改革了国防指挥体制,整合了军事情报体制和国防体制,完善了核指挥与控制体系,加速了军队的转型,同时,印度还大力发展核武,并加强了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战场信息的感知、获取和传输能力。

由军队装备的更新转向军备体系的调整。

1998年,印核开发工作由隐蔽走向公开后,进一步加强了核军备建设,积极发展核战略威慑力量,核武备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印度军事发展脉络

印度军事发展脉络

印度军事发展脉络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与印美的合作与矛盾二、印度海洋战略发展及其现状印度的海防建设和海洋战略,鉴于它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也是经历了由备受忽视,发展慢到沿海防御,确保安全然后逐步强大的过程。

印度曾经有过控制印度洋的历史。

不幸的是,由于一个时期严重忽视了海洋战略,对西方殖民主义从海上进犯毫无防御能力,被侵吞了印度全境,沦落为西方殖民地。

印度独立前,由于英帝国的海军称霸世界,所以英印政府不重视也觉得没有必要发展英印海军。

直到1934年才正式组建英国皇家印度海军,作为英帝国皇家海军的附庸,因其兵力十分有限,基本没有形成作战能力。

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只分得28艘轻型舰艇、1万名海军官兵。

所以,在独立前的数年中,印度始终处于。

有海无防,任人宰割。

的境地。

冷战结束后,随着军事力量的增强,印度为了巩固其在次大陆的既得利益,实现其争当世界军事强国的目标,推行。

地区性有限威慑。

的军事战略,正把未来扩张的重点转向印度洋,重点发展海军。

据此,海军确立了“沿海防御一区域控制一远洋进攻”的战略发展思路,明确提出发展一支大型远洋舰队,并逐步实现由“区域性威慑”控制“向远洋进攻”的战略性转变,力求最终建立对印度洋的控制,变印度洋为印度的洋,以达到对印度洋地区小国实行海洋控制和对大国海军实行海洋威慑的目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度洋霸主。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历届政府都把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作为长远战略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也日渐重视海洋战略的发展。

印度海军的崛起可谓迅速,海军建设取得的成就可谓令人瞩目和震惊,被西方社会称为第三世界中最强大的“区域性海上力量”,然而印度海军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大体上,印度海洋战略的发展和调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发展缓慢的印度海军(1947年一1965年)从1947年起到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前,是印度海军发展的第一阶段。

1947年印度独立后,政府确立了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对内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方针,在防务上则沿袭英帝国的大陆防御观,重陆轻海,致力于在陆地上扩展,因而把军队建设的重点放在陆军和空军,海军处于次要地位,发展极为缓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