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事战略的8次调整

合集下载

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与挑战

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与挑战

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与挑战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军事力量的主导者之一。

其军事战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以应对不同的挑战。

本文将就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与当前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战略调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意识到其在海外事务中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更积极的国际介入政策。

美国军事战略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孤立主义转向了更加主动的国际干预。

美国在战间期开始构建一支全球存在的军事力量,并以海空力量为主导,强化其全球海上霸权地位。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的军事战略也逐渐从欧洲转向了亚洲,开始重视亚太地区的军事布局。

二、冷战时期的战略平衡与核威慑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事较量。

为了维持冷战期间的战略平衡,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美国加强了与盟友的军事合作,建立了一系列军事联盟,如北约。

这种军事联盟的建立,不仅增强了美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同时也为美国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基地。

其次,为了抗衡苏联的军事力量,美国大力发展了核武器,并通过核威慑来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

核武器的存在,使得美苏双方都不敢采取军事行动,从而维持了相对的和平。

三、后冷战时期的反恐战略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安全挑战,最主要的是来自恐怖主义的威胁。

面对这一新的威胁,美国制定了一套反恐战略。

该战略包括了国内安全措施的加强、国际反恐联盟的构建以及军事行动的开展。

美国相继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试图通过武力手段来打击恐怖主义。

然而,这些军事行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美国在这些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政开支,同时也面临着外界对其干涉他国事务的质疑和抵制。

四、当前面临的挑战当前,美国面临着多重军事挑战。

首先是来自中国的崛起,中国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引起了美国的警惕。

其次是来自俄罗斯的挑战,俄罗斯在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和对邻国的军事干预使其成为了美国的竞争对手。

第五章:美国的新军事战略

第五章:美国的新军事战略

四、新军事战略对中国的陆上包围
(一)与印度结成反华联盟 (二)发动阿富汗战争 (三)占据中亚国家的军事基地 2001年获得乌兹别克斯坦汗阿巴德空军基地 2001年获得乌兹别克斯坦汗阿巴德空军基地 在吉尔吉斯斯坦获得了马纳斯军事基地 租用塔吉克斯坦的库良博军用机场 2002年把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的国际机场变 2002年把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的国际机场变 为在阿富汗进行反恐行动的备用机场。 为在阿富汗进行反恐行动的备用机场。
积极组建“四国安全磋商机制” (二)积极组建“四国安全磋商机制”
美、日、韩、澳大利亚
扩大西太平洋“前沿存在” (三)扩大西太平洋“前沿存在”
美国为了称霸太平洋, 美国为了称霸太平洋,在太平洋地区设置了数道海 上战线: 上战线: 后方战线为美国西海岸的海空军基地, 后方战线为美国西海岸的海空军基地,它们大多为 航空母舰和核潜艇的母港 太平洋中部战线以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夏 威夷基地群为轴心 西太平洋战线主要由东北亚基地群、 西太平洋战线主要由东北亚基地群、密克罗尼西体系 还力图重新取得越南的金兰湾基地
(三)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经济政治原因 ﹡石油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 ﹡东亚成为新兴的区域市场 ﹡世界上剩下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四个在东亚
冷战后美国在“不稳定” *冷战后美国在“不稳定”弧形地带西端肢解俄罗斯的计划 遭到阻碍后, 遭到阻碍后,美国及其控制下的北约的战略重心开始从欧洲向 亚洲转移。 亚洲转移。 其战略意图是: *其战略意图是: 征服中东反美国家,屯兵中亚,控制世界主要石油产区; *征服中东反美国家,屯兵中亚,控制世界主要石油产区; *以在中国西大门布兵摆阵的北约与威逼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美日军事同盟构成对中国的全面包围,伺机肢解或者征服中国, 美日军事同盟构成对中国的全面包围,伺机肢解或者征服中国, 进而称霸世界。 进而称霸世界。

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

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

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大纲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1.地区防务战略2.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3.营造、反应与准备战略4.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5.奥巴马政府的军事战略二、美国军事战略范畴的拓展三、冷战结束至今美国重大的军事活动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冷战结束至2013年,美国军事战略经过了五次较大的调整,分别是“地区防务战略”、“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营造、反应与准备战略”、“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和“奥巴马政府的军事战略”K02:美国军事战略从一开始的实战战略发展到冷战时期的威慑战略,再扩展到冷战后的预防性防务,如营造安全环境、军事外交、结交盟友、军事力量的展示等,这种趋势是一种逆向的发展K03:冷战结束至2013年,美国共有五次重大的军事活动,包括第一次海湾战争、索马里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正文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冷战结束至2013年,美国军事战略经过了五次较大的调整,分别是“地区防务战略”、“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营造、反应与准备战略”、“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和“奥巴马政府的军事战略”。

1.地区防务战略1993年老布什执政时期,美国提出“地区防务战略”,其基本原则是:针对不确定性威胁和各地区不同情况,发挥单边行动、多边协定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这一战略主要是针对地区挑战者的威胁,而不是与大国进行全球对抗。

“地区”,是指全球任何一个地区;“防务”,是指美国进行战争的能力。

因此,这一战略在本质上具有明显的扩张性与进攻性,使得蜇伏20年的美国军事力量重新活跃于全球。

但这一战略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美国到底要打几场战争?美国的军事力量到底要扩张到什么程度?于是美国开始反思,该战略缺少“灵活”,军事武器的数量是不重要的,关键要灵活运用。

2.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1995年3月,克林顿执政时期,在吸取了美军介入索马里内战受挫的教训之后,美国提出“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参与”,是介于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之间,主张美国在国际社会继续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时,保持灵活性与选择性,以便进退自如。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

冷战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大纲一、战略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内容二、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1.杜鲁门政府时期的“遏制战略”2.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大规模报复战略”3.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的“灵活反应战略”4.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时期的“现实威慑战略”5.里根政府时期的“新灵活反应战略”三、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军事行动与战争危机1.朝鲜战争2.越南战争3.古巴导弹危机4.营救伊朗人质事件5.空袭利比亚6.入侵巴拿马7.海湾战争知识点汇总概念C01:国家安全战略,指在平时和战时维护、建设、发展、使用和显示国家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推进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的科学和艺术C02:国防战略主要是军事力量的建设C03:军事战略,指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达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原理和观点K01:冷战时期,美国根据国家安全战略和所面临的安全环境,约八年调整一次军事战略,在大约四十年期间,美国共五次制定和调整军事战略,两次从事力量均势,最终以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K02: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军事行动与战争危机包括: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年至1973年的越南战争、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80年营救在伊朗的人质、1986年空袭利比亚、1989年至1990年入侵巴拿马以及1991年的海湾战争正文一、战略的不同层次及不同内容战略有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的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谋求不战而胜。

国家安全战略的定义是,在平时和战时维护、建设、发展、使用和显示国家政治、经济、心理和军事手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推进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这样一种科学和艺术称为国家安全战略;其次是国防战略,谋求先胜而后战,主要是军事力量的建设;军事战略是第三层次,谋求战胜对手,通过军事力量来达到某一目标。

美国官方给军事战略所下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来达到国家目标的艺术与科学。

美军二战后战略

美军二战后战略

实际情况
美国既没有有效手段对付日益发展的 亚非拉各地的反帝反殖武装斗争,同 时又由于苏联拥有了洲际导弹和远程 轰炸机,具备了以核武器袭击美国本 土的能力,因而美国也不敢贸然同苏 联打核大战。 这就使“大规模报复战略"成为既 不敢打大战,又不能打小仗的战略。 为了走出这条死胡同,美国提出了 “灵活反应战略”。
第三时期
执行“灵活反应战略”期间,美军对古 第一,强调打中等强度的有限和常规战争 巴,多米尼亚,老挝等多国进行武装干涉, 并发动了越南战争,但其深陷越南战争而不 第二,基本的防御样式变为机动防御和地 能自拔致使其国力下降,而苏联乘机崛起, 域防御 迅速成为一个在军事上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 级大国,积极推行扩张政策。此时中苏关系 第三,正式确立“空中机动作战”这一新 严重恶化,由“盟友”变成“敌国”。为适 概念,更加强调使用直升机实施垂直包围 应上述情况,美国政府制定了“现实威慑战 略”,即防守战略 第四,特别详尽地阐述了非正规作战,包 括游击战、反游击战和准战争的行动准则、 要领和方法,体现了特种战争的思想
纵深的原则体现在攻击敌军纵 深和保护己军纵深两个方面。 空间的纵深、时间的纵深、力 量的纵深,是纵深原则的三个 相互关联的侧面
协调的原则体现在协调运用各 种作战力量、协调运用各种作 战方法、协调利用战场的备种 空间、协调发挥战斗力诸要素 的效力四个方面
末期:确立战役理论
美军历史上首次把战争行动区分为战略、 战役和战术三个等级,并指出战争的战 役级就是为在一个战争战区内达成战略 目的而对现有军事力量的使用 ·自此,冷战后美军全球战略定型直 到反恐战争开始
防守战略
基本构想: 1、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尽快从越南
战争中脱身
2、利用中苏矛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让盟国承担更多的防务责任,形成美国 同盟国和中国共同抗衡苏联的战略格局 3、将战争区分为战略核战争、战区核 战争、战区常规战争和小于战区常规战 争的局部战争

解析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

解析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

解析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2012年1月5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题为《保持美国的全球领导:21世纪防务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指针(以下简称《指针》)。

该文件在对美国当前所面临的安全环境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美军未来10年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原则,成为美国新军事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作为贯彻《指针》的举措,1月17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签发了《联合作战介入构想》文件;1月26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题为《防务预算的优先事项与选择》的报告。

该报告根据《指针》所确立的指导思想以及美国国会2011年8月通过的《预算控制法》,对未来美军的调整方向和兵力结构做出了规划,并提出了2013-2017财年的总体预算方案;2月13日,奥巴马总统正式向国会提交了《美国国防部2013财年预算申请报告》,至此,美军战略调整的具体内容已经明朗化。

美军此次战略调整是在美国结束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开始向阿富汗政府移交安全任务、提出战略重心东移以及美国国内深陷金融和财政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因而具有不同寻常的含义,并将对美军未来的战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拟依据上述文件,对此次美国军事战略的重大调整进行初步分析。

一、修正“两场战争”理论,避免扩大战线“两场战争”理论是过去60多年来美军一直坚持的战略思想,同时也是美军建设和兵力部署的指导原则。

这一思想在冷战时期是指立足于随时准备在欧洲同华约集团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同时应对其他地区(主要是在亚洲)的另一场冲突。

冷战结束后相继执政的美国三届政府以及切尼、阿斯平、佩里、科恩和拉姆斯菲尔德五任国防部长均继承了这一思想,只不过将它改为“同时进行两场‘地区性战争’”的表述,而且在战区的想定上也有所变化。

①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连续发动的两场战争就是这一思想在后冷战时期的体现。

奥巴马在执政初期也一度沿袭这一思路。

例如,他所任命的首任国防部长盖茨主持制定的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指出:“从中期和长远看,美国的军事力量必须为赢得可能同时在多个战区展开的多个作战行动进行规划和准备。

美国军事战略的新变化

美国军事战略的新变化

美国军事战略的新变化今年上半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外公布了新的国家军事战略报告。

美国战略体系分为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三个层次。

美军认为,军事战略是运用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实现国家各项目标的艺术和科学。

军事战略报告是指导美军建设和战略力量部署的指针性文件,通常情况下该报告两年修订并发布一次,这次发布距上次的时间却达七年之久,可见美国对新战略报告的出台非常慎重。

与上次相比,新的军事战略报告明确了美军未来的使命和任务,在战略环境、战略重点、战略合作、战争设想、军队建设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新变化。

一、美国的战略视野:关注公地美国新的军事战略报告在对未来的战略环境和所受到的威胁等方面都有新的认识。

报告指出,美国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其战略视野应当更加开阔,打击恐怖主义仍然是美国当前的重要任务,但视野将不再局限于反恐怖主义领域,而应面对世界出现的各种挑战,特别是一些新出现的领域。

新军事战略报告多次强调太空、海洋、网络空间等“全球公地”问题,指出,在未来的一个时期,所有国家的安全和繁荣都依赖于海洋、太空和网络。

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是“确保全球公共区域……海上、空中及太空共有区域……以及全球关联区域内的进入和自由调动”。

同时,报告明确表示,为了应对任何国家破坏和使用全球公共区域的权利或威胁美国盟国安全的行为,美国将显示决心并投入人力物力。

这充分说明,“全球公地”正成为美国维持其既有优势、谋求未来霸权的新领域。

美国战略视野拓展到“全球公地”,主要原因是一些地区大国崛起、拥有核武器国家的增加、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激烈争夺。

依据美国的观点,将来亚太地区会出现两大力量中心,美军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行动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挑战,美国在这些公地内的战略利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美国提出,今后军队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一是要确保美军在全球公地自由地进入和调动,这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美军的永久性使命;二是要继续保持核威慑和常规力量的绝对优势,要具有击败侵略的战略能力,大力发展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威慑手段,以适应在这些领域出现的挑战和威胁。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摘要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与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构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力量结构,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调整对外战略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

关键词:冷战结束;美国;对外战略调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宣告了“美苏争霸”的两级格局结束,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面对这一迅猛的国际形势,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能不对战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反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本文将从布什政府时期,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以及现在的奥巴马执政时期来分析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不同时期如何调整对外战略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维护其领导地位。

一布什政府时期布什总统任期内,跨越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

①1989年初,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

②1989年底,提出了建立欧洲新格局的“新大西洋主义”:主张把北约、欧共体、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其实质是要在重塑欧洲格局的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确保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利益。

3提出美国“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强调在美国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军事战略的8次调整(2008-12-12 02:23:48)
二战后,美国以超级大国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急剧扩张,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为此,美国历届政府不断修订其军事战略,迄今为止,已经历了8次大的调整。

遏制战略
二战结束到1952年,杜鲁门政府推行“遏制战略”。

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包围、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夺取中间地带,把镇压各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准备新的世界大战结合起来。

这一战略的作战设想主要是把核垄断作为讹诈的手段,奉行陆海空三军均衡发展的方针,准备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式的全面战争。

大规模报复战略
1953~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大规模报复战略。

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依靠美国的核优势玩弄战争边缘政策,企图以核战争威胁苏联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这一战略的设想是要么不打,要么就打全面核大战。

为此,美国改变过去三军均衡发展的方针,突出发展空军,特别是战略空军和核武器。

灵活反应战略
1961~1968年,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灵活反应战略。

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以不同的方式应付不同的威胁,准备打各种战争,特别是“有限战争”或“特种战争”,妄图以此来镇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

这一战略把战争样式分为核大战、有限战争和特种战争3种,主张建立一支“多样化”的军事力量,以便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以适合于情况的武器和部队作出反应”。

1965年,约翰逊政府又进而采纳军事理论家康恩提出的“逐步升级”战略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把战争从危机到全面核大战之间划为7个阶段、44个阶梯和6道门槛。

其实质在于逐步提高战争等级,不断增加压力,以达到不战而胜或以较小代价取得较大胜利的目的。

这一理论被视为灵活反应战略的具体化。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美军的战备指标是要求具有打“两个半战争”的能力,即在欧洲和亚洲各打一场大仗的同时,在其他地区再打一场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小仗。

现实威慑战略
1969~1980年,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奉行的是现实威慑战略。

该战略的实质是在美国日趋衰落的情况下,承认美苏之间的均势并与苏联展开争夺。

其主要内容是在战略做一些必要的收缩,调整军事部署,重点加强欧洲地区的力量,力图扭转被动局面。

该战略把战争样式分为战略核战争、战区核战争、战区常规战争和小于战区规模的局部战争。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美军具体的战备指标降为“一个半”,即重点准备在欧洲与苏军及华约军队打一场大仗,同时准备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在中东地区打一场小仗。

在力量使用上,主张以核力量为盾,以常规部队为剑,主要由盟军打头阵,必要时出动美海、空军支援。

新灵活反应战略
1981~1988年,里根政府奉行的是新灵活反应战略。

由于该战略是对肯尼迪政府灵活反应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被称为“新灵活反应战略”。

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大幅度增加军费,重振军备,谋求对苏军事优势,以针锋相对的强硬姿态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对付苏联的扩张。

里根政府对美国的核战略进行了重大修改,强调通过加强实战准备获取可靠的核威慑力量;认为核战争可以打,而且可以打赢;打有限核战争是可能的;核战争也可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建立攻防兼备的核战争体系,大力推行“战略防御计划”,同时把军控谈判纳入核战略轨道。

在常规战略方面,里根政府摒弃了过去规定的“两个半战争”和“一个半战争”的战备指标,主张在多个战区、多条战线上对苏作战,把准备与苏联打一场持久的常规战争作为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出发点。

地区防务战略
1989年1月布什上台后,于当年5月,正式提出“超越遏制”的国家战略。

1992年2月,国防部长切尼正式将布什政府的军事战略定名为“地区防务战略”。

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战略核威慑与战略防御、前沿存在、危机反应和部队重建,其核心是全球威慑和危机反应。

具体表现为:以地区性军事强国为主要作战对象,重点准备打局部战争;建立侧重于对付有限的弹道导弹攻击的战略防御系统;在军队建设上,缩小规模,提高质量,在维持战略威慑力量的同时,突出常规部队建设,重点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兵力部署上,缩减海外驻军和基地,在关键地区保持前沿存在;在战争准备上,着重增强部队的随时动员、快速反应和重建能力。

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克林顿1993年上台后,经过两年的审视,于1995年3月提出了“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该战略围绕“打赢几乎同时发生的两场大规模地区冲突”的方针,提出以海外军事存在和力量投送作为基本手段,以“和平时期参与、威慑和防止冲突、战斗并获得胜利”作为美军的主要任务和军事行动样式。

通过“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战备和现代化”等措施全面提高和加强美国的军事实力,从而实现“促进稳定”、“阻止侵略”的国家军事战略目标,维护美国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营造-反应-准备战略
1997年7月,美军参联会发表《国家军事战略》报告,提出了新的军事战略“塑造-反应-准备”。

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以塑造、反应、准备为战略指导,以和平时期塑造有利的安全环境、对各种危机作出反应、着手准备应付未来不确定的因素为3大战略任务,通过和平参与、危机反应和改革军队编制体制、作战理论和武器装备,全面提高美军实力,从而实现“促进和平与稳定”、“打败对手”的军事战略目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