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萤火虫之墓》鉴赏
萤火虫之墓影评

萤火虫之墓影评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萤火虫之墓影评(一)如果你是来寻找感伤的,那你就要失望了。
这部堂而皇之登上影史的伪善电影为我不齿。
不要被这种伪善的伪艺术迷惑。
说到底,这只是一部电影,而电影除了是艺术以外,更是一种手段,它是仅仅表达编剧、导演的思想的一种宣传手段,是一种蛊惑力量极强的媒体,没有主见者很容易跟随导演的视角去思维。
导演可以在电影中随心所欲地偏重他关注的重点同时可以随心所欲地淡化他不关心的东西,给予观众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并让观众深深信服——只要电影本身制作的足够精良,而和史实不需要有任何关系。
我把这部电影归为“日本军国主义三步曲”之一。
其他两部是《男人的大和》和《我正为君去死》。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个日本青年,少年儿童时期看了《萤火虫》做童年铺垫,然后便从《男人的大和》里学会如何去做一个“男人”,最后慷慨“赴死”。
看起来好像讲述可怜的兄妹俩在战争中相依为命的故事,但是,故意把故事开始在战争就要结束,日本本土开始受到空袭,国内大动乱开始,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让我很不痛快:那么战争是怎么开始的?日本人在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那么前几年日本在全世界横行又怎么说?影片对此没有给出任何答案。
只是故意选择两个分不清世事的未成年人来做主角代表全体日本人,好象日本人都是像这对虚构的兄妹俩那样,在一场无辜的战争中颠沛流离,通过这对虚构的兄妹的经历模模糊糊地告诉观众:“我们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开始的,但我们知道战争是全人类的浩劫!让我们远离这场灾难,千万不要再重倒覆辙!”如此之巧妙!在这番大道理之下,就在日本要全面战败之时,他们突然变成了手握白鸽的和平主义者。
一下子,作为最残暴的日本人没有了,日本人在全世界犯下的最残暴的罪行也没有了,只剩下在战争中饱受痛苦可怜的日本受害者;作为杀人如麻的刽子手日本人不见了,只剩下孤苦伶仃的兄妹俩,只剩下凄美的飞舞的萤火虫。
对于日本所犯下的胜之数倍的罪行,片中没有一丁点、一丝一毫的提及或是暗示,描述的完完全全、仅仅是日本受害者而已,而片中的主人公视角正是不懂事理的孩子,他们能有什么罪呢?——真是名正言顺的巧妙啊!影片里还安排了一个手拿军刀的军人向天上的美国轰炸机怒吼道:“为什么要把我们赶尽杀绝?”看到这里,我觉得实在太好笑了:难道这位军人不知道答案?不该知道他们的军队都做了什么才招来美国飞机?从儿童主人公的无知无辜的视角中,顺势带过军事体系的无辜态度,一下子,整个国家的“无罪”态度毫不突兀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毫不突兀地被接受了,不能不称巧夺天工。
萤火虫之墓赏析

除了《点点滴滴的回忆》就是这部动画让我看了两遍才明白它的意思,其实,并不是内容复杂,只怪自己太不愿接受这个悲惨的结局。
相信看过这部动画的朋友一定会记得这么一句话:“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这也是它的第一句台词,瞬间就为这部作品定下了悲凉的调子。
诚田精神恍惚的回到家了,发现节子拿着糖盒,口里在咀嚼什么,他拿过糖盒从里面倒出的是扣子,他立刻把节子口中的扣子取了出来。而此时的节子已经神志不清,非常虚弱了。
所有的所有,只源于战争
两个孩子遭到亲戚的驱逐,同胞的鞭打;都缘于他们想讨到一口救命的口粮。这在我们看来,是件多么残酷的事情,然而我不能在饱餐之后坐在炉火旁责备那些战争中冷酷的人们。他们也同样是受害者,他们只是在死亡的路口前选择了逃避。联想到今年"心灵的选择"试题,我深深敬佩那个在雪地中救起他人的英雄,他用他的生命换取了更多的生命。但是,写点什么与做点什么,差别有如天渊。
我的脑海中常常浮现出前辈们在战场上的景象,犹如海浪冲击岸边的危岩…。有一日,我思考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我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一名傀儡,我又会怎样?-我给不出答案!或许以上这一段话会让我在自己同胞的心里遭到抨击,但是我们的世界毕经历过不是消灭对方、就是被对方消灭的极端违反常理的战争。所以,我们真诚无私地面对历史,让对战争的反思融于我们的血液;不是为了短暂的和平,而是真诚地祈祷:让千万个如节子一样的生命能永远拥有安宁的环境。
看着演员空洞的眼神,强装的欢喜,一切显得太过做作。这时候也只能在心里给他树一个中指。
关于这部电影。
故事的主人公的开场白是“我与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一日晚上,饿死在街头。”少年面无表情的灵魂看着自己破烂的躯体。
电影《萤火虫之墓》鉴赏

<萤火虫之墓》鉴赏高畑勋执导的电影,获奖无数,在海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故事讲述了在二战中的日本,两兄妹成为了战争的孤儿,因为与被迫照顾他们的远房亲戚相处不来而到附近的废弃防空洞下生活,最终逃不过饥饿的折磨而相继死去。
叙事手法影片不是完全运用传统的顺叙方法,也有别于常规下的倒叙。
影片的时空结构较复杂,除了故事主线----现在的时空,还有过去的时空和心理时空。
该片追求现实主义和客观性,采用双重结构的方式构思,在结尾部分展现了今天的神户,以强调现代与过去的对比。
镜头画面虚实手法的运用片中的虚实手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多处一个镜头内的虚实转换都自然顺贴。
例如开场镜头:车站清洁工人拾起成田身边的糖果罐,发觉里面的糖已经霉变后将其丢入草丛,引得周边萤火虫纷纷飞起,同时音乐响起,节子亡灵便从草丛光中站起。
哥哥为她拭去帽子上的露珠,再拾起那个糖果罐,原本破烂的糖果罐表面此时焕然一新,闪着光亮。
除了化虚为实,赋予虚幻场景以生命外。
他还利用虚实对比来引起情感效果。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节子死后,镜头回到河边他们住处的那段。
色彩与光【色彩】由于这部影片采用的是倒叙以及插叙的手法,色彩色调的变化就成为了区分今天与过往、现实与幻境的重要手段。
例如开篇战败后的现实,主人公清太即将死去,运用的就是写实的色彩,但更多的是冷色与暗色调的运用,一上来就给观众一种沉重的感觉。
本片中用红色的单色调来表现这个空袭特殊的时空,而且红色给人的警告,不安定的色彩感觉,更能刻画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紧接着是是主人公的幻觉部分,这里依旧用了大量的暗色调但是以暖色为主,场景、人物都是同样的以褐色为主,闪烁着很多橙色的萤火虫。
这样的场景设置与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让人心里感觉温暖同时,又有种说不出的心痛与惋惜,很好地把观众带入情节之中。
影片便进入主体部分,表现了两个孩子在一次次空袭中艰难生存的生活场景,其中也包涵了两种对比十分鲜明的场景:战乱时的伤痛饥饿还有兄妹在一起天真无邪的童趣画面。
萤火虫之墓 影评

萤火虫之墓影评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让人心碎的动画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故事而闻名。
这部电影由高畑勋执导,讲述了在二战期间日本被轰炸的城市中,一个兄妹在艰难环境下生存的故事。
首先,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性影响。
通过主人公们的视角,观众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尤其是在萤火虫的象征下,观众可以看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以及对生存的渴望。
其次,影片的动画风格和画面细节都非常出色,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了那个充满痛苦和希望的世界。
尤其是在描绘兄妹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坚持时,画面更是让人感动不已。
最后,影片中的主题和情感共鸣点也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这部电影,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宝贵和对家人的珍视。
影片中展现的兄妹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执着,让我不禁思考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家人的关爱。
总的来说,萤火虫之墓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动画电影,它通过深刻的情感和震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动画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生命和价值的杰作。
推荐给所有喜欢深情动画的影迷们。
《萤火虫之墓》电影影评

《萤火虫之墓》电影影评电影《萤火虫之墓》是一部深刻地反映战争创伤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破坏。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作为一部反战电影很差,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每个人从电影中所看到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轻易地给电影贴上标签。
电影并没有从战争合理性与正义与否的角度去否定战争。
在战争的背景下,人性的光辉显得尤为珍贵。
影片中大量渲染了兄妹之间的温情,这种情感是如此的纯粹和深刻,让人为之动容。
清太与节子的生命就像那萤火虫,在战争之夜闪耀了一个晚上,便永久地失去了光辉。
但正是这些人性的光辉,点亮了冰冷阴暗的防空洞,点亮了冰冷阴暗的战争年代。
亚洲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欧美人普遍不同。
亚洲式的深刻将情感融入到了最普通的生活中,这种情感的表达更加真实、贴近生活。
《萤火虫之墓》正是通过对兄妹之间情感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同时,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待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故事和影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萤火虫之墓》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此外,我们应该从电影中汲取教训,珍惜和平。
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应该努力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受到战争影响的人们,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我想说的是,一部电影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同时也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电影。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和生命。
《萤火虫之墓》的战争与人性

《萤火虫之墓》的战争与人性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无法回避的现象,它摧毁着城市,夺取生命,带给人们深深的伤痛。
而动画电影《萤火虫之墓》以其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考验。
本文将就《萤火虫之墓》中展现的战争与人性的关系进行探讨。
首先,电影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萤火虫之墓》以两个孩子——14岁的小红和4岁的小野之间的故事为主线,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日本。
战争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使他们失去了父母,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在一个破旧的防空洞中。
这个小小的洞穴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庇护所,他们用尽办法维持生活,但生活的苦难和战争的残酷却无处不在。
在这个无情的战争中,小红和小野被迫经历着饥饿、病痛、死亡的磨难,他们的天真与纯真被战争的残酷现实所击碎。
在这个层面上,《萤火虫之墓》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其次,电影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
小红和小野作为两个孩子,在这个充满战争阴影的时代,被迫面对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和困难。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试探着他们的人性。
在生存的压力下,他们被迫做出了一些艰难的选择。
例如,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小红为了给小野找食物,被逼迫去偷取粮食,最终却因此引发了火灾,导致小野最终的离世。
这一场景给观众带来了非常沉重的心理冲击,同时也呈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
但是,除了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考验之外,《萤火虫之墓》也在细节中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之处。
尽管生活在困苦中,小红依然孜孜不倦地照顾着小野,无论是给他找食物和水,或是为他捡拾火把,在最后的时刻,小红为了安抚小野,甚至编织了一个温暖的谎言。
这种对亲情的执着和保护的责任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可贵之处。
总结起来,《萤火虫之墓》通过展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考验,揭露了人性的脆弱和可贵之处。
尽管战争对人性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在人性的深处,仍然有着对爱、对亲情、对希望的不断追求。
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向观众传递了深刻的思考:面对战争,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守护人性中的美好品质。
《萤火虫之墓》影评

《萤火虫之墓》影评《萤火虫之墓》是由高畑勋执导的一部动画电影,于1988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日本作家男澤洋子的同名小说,以战争背景为背景,讲述了战争中两个孤儿的悲惨命运。
本片以其出色的动画画面、真实而感人的情节,以及对战争带来的伤害以及人性的深刻探索而备受好评。
首先,本片精湛的动画技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在1988年,动画电影的技术条件还不够完善,但是《萤火虫之墓》却展现了高水平的制作水准。
在影片中,细腻的画面表现力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战争年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痛苦。
镜头的运用以及色彩的运用都非常出色,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本片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生命的残酷。
影片通过孤儿们的生活经历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痛苦。
两个主要角色,小孩子痛失家人后的从无所依到绝望的生活,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如找食物、躲避炮火等,都使得观众对战争期间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让观众反思战争的可怕和毁灭性,提醒人们珍惜和平与生命。
此外,影片中对于儿童的刻画也非常出彩。
虽然战争已经让他们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种对儿童天真的描绘给影片注入了一丝温情,同时也让观众在悲惨的故事中感受到一丝希望和力量。
孩子们的生存和反抗精神,给了观众在困境中寻找勇气的启示。
最后,在影片的结尾,观众被一幕令人动容的画面所触动。
主人公在死亡之前想起了与姐姐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牵手看向远方的大海,这一幕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这个动人的画面不禁让人深思,通过对死亡的描绘,观众被迫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对于幸福的定义。
综上所述,《萤火虫之墓》以其精湛的画面、真实而感人的剧情以及对于战争和人性的深刻探索,成为了一部经典的动画电影。
影片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震撼,引起人们对于战争和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于生命的珍视。
尽管该片展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用最真实的方式传达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
萤火虫之墓影评

萤火虫之墓影评简介《萤火虫之墓》是一部由日本动画师高畑勋执导的动画电影,于1988年上映。
该电影根据日本作家野坂昭如的小说改编而成,以描绘二战末期的日本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抱团和妹妹美雪在战争中的苦难生活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剧情梗概《萤火虫之墓》的故事设定在二战时期的日本。
抱团是一位14岁的男孩,他失去了父母并且和小妹妹美雪一起生活。
由于战争,他们必须离开家园,前往乡间的亲戚家暂时居住。
在乡间的生活中,抱团和美雪面临着食物短缺、战争的威胁以及各种困难。
为了生存,抱团不得不做出许多艰难的选择,包括偷窃和讨饭。
尽管如此,他仍然尽力保护着妹妹,尽量让她过上正常的生活。
然而,随着战争的加剧,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美雪的健康状况恶化,他们在一个废弃的洞穴中避难,但是美雪最终因食物中毒而离世。
抱团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他对生活感到绝望,最终选择了与妹妹团聚的方式——进入萤火虫的墓地。
影片风格《萤火虫之墓》的影片风格非常独特,它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场景再现了战争时期的日本生活。
影片的细节刻画非常到位,绘制了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和举止,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共情主人公的遭遇。
同时,影片还深刻地表达了战争对普通人民的影响。
它揭示了战争给日本社会带来的种种困境,包括食物短缺、家庭破裂、人们生活在恐惧中等。
通过抱团和美雪的故事,观众能够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悲伤。
影片主题《萤火虫之墓》主要围绕着战争和人性展开。
影片通过抱团和美雪的故事,探讨了人们在战争中的选择和决定。
抱团为了保护自己和妹妹,不得不做出一些道德上的取舍,这让他既感到痛苦又感到无奈。
影片还反映了战争对人们心理的摧毁。
抱团在丧失亲人后变得绝望,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
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伤害和绝望感。
另外,影片还包含了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
抱团对妹妹的保护和照顾,展现了深厚的家庭情感。
他们之间的羁绊和依赖,表达了兄妹之间的深厚情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萤火虫之墓》鉴赏
高畑勋执导的电影,获奖无数,在海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故事讲述了在二战中的日本,两兄妹成为了战争的孤儿,因为与被迫照顾他们的远房亲戚相处不来而到附近的废弃防空洞下生活,最终逃不过饥饿的折磨而相继死去。
叙事手法
影片不是完全运用传统的顺叙方法,也有别于常规下的倒叙。
影片的时空结构较复杂,除了故事主线----现在的时空,还有过去的时空和心理时空。
该片追求现实主义和客观性,采用双重结构的方式构思,在结尾部分展现了今天的神户,以强调现代与过去的对比。
镜头画面虚实手法的运用
片中的虚实手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多处一个镜头内的虚实转换都自然顺贴。
例如开场镜头:车站清洁工人拾起成田身边的糖果罐,发觉里面的糖已经霉变后将其丢入草丛,引得周边萤火虫纷纷飞起,同时音乐响起,节子亡灵便从草丛光中站起。
哥哥为她拭去帽子上的露珠,再拾起那个糖果罐,原本破烂的糖果罐表面此时焕然一新,闪着光亮。
除了化虚为实,赋予虚幻场景以生命外。
他还利用虚实对比来引起情感效果。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节子死后,镜头回到河边他们住处的那段。
色彩与光
【色彩】由于这部影片采用的是倒叙以及插叙的手法,色彩色调的变化就成为了区分今天与过往、现实与幻境的重要手段。
例如开篇战败后的现实,主人公清太即将死去,运用的就是写实的色彩,但更多的是冷色与暗色调的运用,一上来就给观众一种沉重的感觉。
本片中用红色的单色调来表现这个空袭特殊的时空,而且红色给人的警告,不安定的色彩感觉,更能刻画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紧接着是是主人公的幻觉部分,这里依旧用了大量的暗色调但是以暖色为主,场景、人物都是同样的以褐色为主,闪烁着很多橙色的萤火虫。
这样的场景设置与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让人心里感觉温暖同时,又有种说不出的心痛与惋惜,很好地把观众带入情节之中。
影片便进入主体部分,表现了两个孩子在一次次空袭中艰难生存的生活场景,其中也包涵了两种对比十分鲜明的场景:战乱时的伤痛饥饿还有兄妹在一起天真无邪的童趣画面。
前者多采用快节奏多切换的画面,以暗色为主。
后者则采用明快鲜亮的颜色,最大程度突显童真的美好。
从而与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影片主题。
【光】
节子这一角色出场时,就在萤火虫光芒中,这光与黑夜的黑暗便构成了生与死的界限。
同时,这个镜头也将萤火虫与节子联系了起来。
萤火虫象征着生命的微光,它们短暂的生命映照着节子短暂的一生;而火光:片尾成田火化节子时,前景中的火光又灼烧着后景中的成田。
此外,高田还用光来完成转场,比如影片开场切入回忆的那个镜头:成田在车箱中抱着节子,车窗外的敌机越来越亮,最终化作强光吞没了他俩,这里隐喻战火将他们吞没。
【声音】
“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晚,我死了。
”这是影片第一句台词,清太的独白,一下子为这部电影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背景音乐:妹妹火化、萤火虫;环境音响:雨声、轰炸
【思想感情】
1.战争残酷,对人身心伤害巨大,反对战争珍惜和平。
2. 想借由故事中清太与节子脱离社会群体、想以仅仅两人来建立一个家庭生活的行为,来影射出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特别是一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要有更加成熟的社会观。
3. 虽然对战争立场有些偏颇,但是日本人需要有真实和应有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