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氮素形态
氮素形态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氮素形态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内容综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小麦作为人类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氮素形态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将从氮素形态的角度出发,探讨强筋和中筋小麦在不同氮素形态下的产量和品质表现,以期为小麦种植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我们要了解氮素形态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氮素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主要通过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等形式存在。
不同的氮素形态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铵态氮可以促进小麦的茎叶生长,但过多的铵态氮会导致小麦根部缺氧,影响其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而硝态氮则能提高小麦的抗逆性,有利于其在不良环境下生长。
因此合理控制氮素形态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要关注强筋和中筋小麦在不同氮素形态下的产量和品质表现。
强筋小麦具有较高的抗倒伏能力和较好的抗病虫害能力,适用于制作面包、饼干等食品;而中筋小麦则适合制作面条、馒头等食品。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种植条件的差异,强筋和中筋小麦的品种选择和施肥方法也有所不同。
因此研究氮素形态对这两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有助于指导实际生产和品种改良。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小麦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氮素形态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氮素形态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越来越关注。
本文将探讨氮素形态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农业生产中,氮素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氮素形态的不同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硝态氮和铵态氮虽然都是植物可吸收的氮源,但它们的生物学利用率和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硝态氮与铵态氮的一些区别

硝态氮与铵态氮的一些区别复合肥硝态氮肥:氮肥中氮素的形态是硝酸根(NO3-)。
如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钙。
特点:1、易溶于水,溶解度大,为速效氮肥。
2、吸湿性强,易结块,吸水后呈液态,造成使用上的困难。
3、受热易分解放出氧气,是体积聚增,易燃易爆,运中不安全的。
4、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水田不易用的。
铵态氮肥:氮肥中氮素的形态是氨( NH3)或铵离子(NH4+)。
例如液态氨、氨水、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等。
特点:1、易溶于水,肥效快,作物直接吸收。
2、容易吸收不易在土壤中流失。
3、在碱性土壤中容易挥发。
4、在通气好的土壤中可以转化成硝态氮,易造成氮的淋失和流失。
硝、铵态氮肥:氮肥中含有铵离子和硝酸离子两种形态的氮。
如硝酸铵、硝酸铵钙、硫硝酸铵。
尿素:施入土壤中一小部分以分子态溶于土壤溶液中,通过氢键作用被土壤吸附,其他大部分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碳酸铵,进而生成炭酸氢和氢氧化铵。
然后NH4+能被植物吸收和土壤胶体吸附,NCO3-也能被植物吸收,因此尿素施入土壤后不残留任何有害成分。
另外尿素中含有的缩二脲也能在脲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和碳酸,尿素在土壤中转化受土壤PH值、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在土壤呈中性反应,水分适当时土壤温度越高,转化越快;当土壤温度10℃时尿素完全转化成铵态氮需7——10天,当20℃需4——5天,当30℃需2——3天即可。
尿素水解后生成铵态氮,表施会引起氨的挥发,尤其是碱性或碱性土壤上更为严重,因此在施用尿素时应深施覆土,水田要深施到还原层。
硝态氮不宜用于水田是因为硝态氮极易溶于水,造成流失很大(特别是放水后)。
特别是湖塘改田,流失很严重。
所以硝态氮更适用于干旱地。
而且冬天温度低时硝态氮也能发挥作用。
铵态氮在大棚蔬菜里是禁止使用的,铵态氮挥发时会对作物造成伤害的,硝态氮责不会。
铵态氮是还原态,为阳离子;硝态氮是氧化态,为阴离子。
铵态氮在带阴离子的土壤胶体中容易被吸附,而硝态氮则不能被吸附,具有更大的移动性。
土壤中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

土壤中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土壤中的氮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它在土壤中主要以不同形态存在。
了解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形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形态。
一、无机氮形态1. 氨态氮(NH4+):氨态氮是土壤中最常见的无机氮形态之一,它主要来自于有机物的分解和氨肥的施用。
氨态氮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容易被土壤颗粒吸附和固定,不易被淋洗失去。
2. 硝态氮(NO3-):硝态氮是土壤中另一种常见的无机氮形态,它主要来自于有机物的氧化和硝酸盐肥料的施用。
硝态氮具有较低的吸附性和较高的运移性,容易被水分冲走,造成氮素的损失。
3. 亚硝态氮(NO2-):亚硝态氮是硝态氮的中间产物,它在土壤中的含量通常较低。
亚硝态氮的形成通常需要一定的微生物活动,并且容易在土壤中迅速转化为硝态氮。
二、有机氮形态1. 蛋白质:蛋白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有机氮形态,它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体和排泄物。
蛋白质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也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碳源。
2. 胺基酸:胺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部分,它在土壤中也是重要的有机氮形态。
胺基酸的分解可以释放出氨态氮,进而被植物吸收利用。
3. 胺类和酰胺类化合物:胺类和酰胺类化合物是土壤中的另一类重要有机氮形态,它们在有机物的分解过程中产生。
这些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微生物作用才能被转化为氨态氮或硝态氮。
三、其他形态1. 氮气(N2):氮气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氮形态,它在土壤中通常以气态存在,不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然而,一些特殊的土壤微生物(如固氮菌)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氨态氮,从而提供给植物使用。
2. 氨基糖和氨基脂类化合物:氨基糖和氨基脂类化合物是土壤中的另一类有机氮形态,它们在土壤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中产生。
这些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微生物作用才能被转化为氨态氮或硝态氮。
土壤中的氮素存在着多种形态,包括无机氮形态(氨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有机氮形态(蛋白质、胺基酸、胺类和酰胺类化合物),以及其他形态(氮气、氨基糖和氨基脂类化合物)。
不同氮源对作物的影响

铵态氮与硝态氮的差异铵态氮肥:氮肥中氮素的形态是氨( NH3)或铵离子(NH4+)。
例如液态氨、氨水、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等。
硝态氮肥:氮肥中氮素的形态是硝酸根(NO3-)。
如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钙。
硝、铵态氮肥:氮肥中含有铵离子和硝酸离子两种形态的氮。
如硝酸铵、硝酸铵钙、硫硝酸铵。
酰胺态氮肥:主要有尿素植物可以大量吸收的氮,是铵态氮和硝态氮,也可吸收少量有机态氮,如尿素和结构比较简单的氨基酸。
铵态氮是还原态,为阳离子;硝态氮是氧化态,为阴离子。
它们所带的电荷不用,在土壤中的行为以及对植物的营养特点也不一样。
不能简单地说哪种形态好,哪种形态不好。
它们的好坏与施用条件和作物种类等有关。
铵态氮在带阴离子的土壤胶体中容易被吸附,而硝态氮则不能被吸附,具有更大的移动性。
硝态氮被植物吸收后,要经过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还原成铵态氮后,才能进一步合成氨基酸。
不同作物施用两种形态氮的反应往往不一。
水稻施用铵态氮的效果比硝态氮好。
因为水稻幼苗根中缺少硝酸还原酶,对硝态氮不能很好利用。
除水稻本身原因外,水田中施用硝态氮易于流失,而且在淹水条件下的反硝化作用也是氮素损失的原因。
因此,在水稻田施用硝态氮肥,有资料认为其肥效只有铵态氮肥的60%—70%。
而与此相反的是烟草和蔬菜,它们是喜硝态氮的作物。
硝态氮肥极易溶解,在土壤中活动性大,能迅速提供作物氮素营养,同时,又易于流失,肥效较短。
这种特性符合烟草的要求,叶片要生长快,在适当时候又能落黄“成熟”。
而且硝态氮有利于烟草体内形成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烤出的烟叶品质好,燃烧性好。
蔬菜施用硝态氮产量高,如硝态氮低于肥料全氮的50%,产量明显下降。
因此,生产烟草、蔬菜专用肥时,氮肥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硝态氮。
但由于在土壤水分、温度、通气条件适宜时,铵态氮可经硝化作用,氧化成硝态氮。
所以,烟草、蔬菜也不是绝对不能施用含铵态氮的肥料。
另外,施用硫酸铵等生理酸性肥料作物生长不好,往往不是由于铵态氮肥不宜,而是由于生理酸性造成的。
硝态氮和铵态氮

硝态氮和铵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两种氮素形式。
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的性质、作用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方式却有所不同。
一、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定义及区别硝态氮,又称硝酸态氮,是指植物可吸收的硝酸盐形态的氮。
它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硝酸盐矿物和有机物的分解。
硝态氮在土壤中移动性强,易被植物吸收,但同时也易流失。
铵态氮,又称氨基态氮,是指植物可吸收的氨基形态的氮。
它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氨基酸和氨态氮。
铵态氮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差,但不易流失。
二、硝态氮的性质和作用硝态氮是一种快速作用的氮素形式,能迅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
硝态氮在土壤中容易被植物吸收,对提高植物的早期生长速度和叶面积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硝态氮还能促进植物对其他矿质元素的吸收。
三、铵态氮的性质和作用铵态氮是一种慢速作用的氮素形式,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持久的促进作用。
铵态氮在土壤中不易流失,可以保证植物长期稳定的氮素供应。
此外,铵态氮还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促进植物的生长。
四、硝态氮和铵态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应用各有侧重。
硝态氮适用于作物生长初期,可以迅速提高作物生长速度,为高产打下基础。
铵态氮适用于作物生长中后期,可以保证作物稳定的氮素供应,提高作物品质。
五、如何合理施用硝态氮和铵态氮要实现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合理施用,首先要了解不同作物的氮素需求特点。
对于需氮量大的作物,如水稻、小麦等,可以适当增加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施用量。
其次,要掌握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施用时机,一般在作物生长初期施用硝态氮,生长中后期施用铵态氮。
最后,要注意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施用比例,避免过量施用导致环境污染。
总之,硝态氮和铵态氮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氮肥中氮的测定

蒸馏
准确吸取50 ml待测液
吸收瓶
滴液漏斗中加入 450g/L的NaOH
蒸馏瓶
350ml水
80ml水
5滴混合 指示剂
通过滴液漏斗往蒸馏瓶 中加入NaOH20ml
几粒防
准确吸取50 ml0.5mol/L
爆沸石
连接装置H,2SO4标液
并确保密封
打开冷凝水
加热蒸馏至吸收液达 250-300ml(约45min)
如样品中含有硝酸盐的水不溶性产品
称取2.000-5.000g样品 (国家标准是5.000g)
500ml容 量瓶
静止至释放 出CO2为止
300ml 20℃ H2O
50ml水
50ml2.5% (V/V)乙酸
振荡30min
定容
混匀
干过滤于三角瓶(弃去最初50ml滤液)
2、沉淀的形成 吸取Vml滤液(含NO3—N11~23mg, 最好是17mg)于250ml烧杯
加水稀释 至100ml
1:3H2SO410 ~12滴 使pH1.0 ~1.5
迅速加热至沸点, 但不允许沸腾
立即移开热源,并检查是否有CaSO4沉 淀(若有,加几滴H2SO4使之溶解)
10-12ml 硝酸灵
置于冰水浴上 搅拌2min
冰水浴中放置2小时陈化
3、沉淀洗涤、过滤、干燥、称重
预先烘干至恒重的4号玻璃 坩埚(孔径4-10um)
操作步骤
称取肥料样 品1.000g
250ml三 角瓶
100-120ml 水溶解
1滴甲基 红指示剂
0.1mol/L的NaOH 调至金黄色
25%HCHO溶 液15ml
3-4滴 酚酞
混匀
放置15min
硝态氮铵态氮区别

硝态氮铵态氮区别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硝态氮与铵态氮的区别一、硝态氮与铵态氮的特性(一)硝态氮肥氮肥中氮素的形态是硝酸根(NO3-)。
如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钙。
1、易溶于水,溶解度大,为速效氮肥。
2、吸湿性强,易结块,吸水后呈液态,造成使用上的困难。
3、受热易分解放出氧气,是体积聚增,易燃易爆,运输不安全。
4、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
硝态氮极易溶于水,用于水田会造成很大流失(特别是放水后)。
硝态氮更适用于干旱地。
冬天温度低时硝态氮也能发挥作用。
(二)铵态氮肥氮肥中氮素的形态是氨( NH3)或铵离子(NH4+)。
例如液态氨、氨水、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等。
1、易溶于水,肥效快,作物直接吸收。
2、容易吸收,不易在土壤中流失。
3、在碱性土壤中容易挥发。
4、在通气好的土壤中可以转化成硝态氮,易造成氮的淋失和流失。
铵态氮在大棚蔬菜里是禁止使用的,铵态氮挥发时会对作物造成伤害的,硝态氮则不会。
(三)硝、铵态氮肥氮肥中含有铵离子和硝酸离子两种形态的氮。
如硝酸铵、硝酸铵钙、硫硝酸铵。
(四)酰胺态氮氮肥中氮素的形态是酰胺态。
例如尿素。
1、施入土壤中一小部分以分子态溶于土壤溶液中,通过氢键作用被土壤吸附,其他大部分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碳酸铵,进而生成炭酸氢和氢氧化铵。
2、NH4+能被植物吸收和土壤胶体吸附,NCO3-也能被植物吸收,因此尿素施入土壤后不残留任何有害成分。
3、尿素中含有的缩二脲也能在脲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和碳酸,无有害物质残留。
4、尿素在土壤中转化受土壤PH值、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在土壤呈中性反应,水分适当时土壤温度越高,转化越快。
当土壤温度10℃时尿素完全转化成铵态氮需7——10天,当20℃需4——5天,当30℃需2——3天即可。
5、尿素水解后生成铵态氮,表施会引起氨的挥发,尤其是碱性或碱性土壤上更为严重,因此在施用尿素时应深施覆土,水田要深施到还原层。
土壤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连续流动

土壤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连续流动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包括对土壤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三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并强调它们在土壤中的重要性和连续流动的关系。
首先,土壤氨氮是指土壤中的氨和铵离子,它们是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中重要的氮源。
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化肥施用和农作物残留物降解都会产生氨氮。
了解土壤氨氮的含量和流动情况,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的养分供应情况。
其次,亚硝酸盐氮是氨氧化和亚硝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它是由氨氧化细菌氧化氨产生的,进一步被亚硝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氮。
亚硝酸盐氮在土壤中的含量和流动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环境的氮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硝酸盐氮是指土壤中的硝酸盐离子,通过细菌的硝化过程形成。
硝酸盐氮是植物主要的氮源之一,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硝酸盐氮也是水环境中的一种污染物,因此了解硝酸盐氮的流动和迁移规律,对于防止地下水和湖泊等水体的氮污染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围绕土壤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它们在土壤中的流动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氮形态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中氮的循环过程,并为土壤肥力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框架和布局方式,它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土壤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连续流动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 本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并对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1.3 目的: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阐述为什么要研究土壤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连续流动。
2. 正文2.1 土壤氨氮: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土壤中氨氮的来源、转化过程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2.1.1 要点1: 在这一小节,我们将介绍土壤中氨氮的产生原因和途径,以及氨氮的转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硝态氮和铵态氮
如,栽培在淹水环境中的水稻或水生植物,以吸收还原态的铵态氮为主要氮源;生长在旱地上的玉米、小麦等旱作物,则较多利用氧化态的硝态氮。
又如,对北方大多数呈碱性反应的石灰性土壤,以及保护地表层土壤,由铵转化成硝态氮的硝化作用旺盛,硝态氮是其优势氮源;即使对其施用铵态氮肥(铵盐、尿素以及有机氮),也都很易在土壤中转化成硝态氮,因而种植在其上的旱作物、喜硝作物等生长良好,并可用硝态氮的含量作为评价其速效氮水平的指标。
而对南方酸性土壤,尤其是pH值<5.0的土壤,硝化作用很弱,常态下能保持的硝态氮量较低,铵态氮是这类土壤的优势氮源,水稻等作物将生长较好;若种植喜硝态的旱作物,往往生育不理想,或需要在施用较多硝态氮源下才能更好生育,因而那些含有一定量硝态氮的复合肥的肥效常较好而更受欢迎,定价也较高。
2.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各有何优点?
酰铵、氨基酸等不经过进一步分解,不能成为营养氮源。
硝态氮和铵态氮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他们施入土壤后的行为以及进入植物体内的代谢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植物氮源也各有利弊。
首先,硝酸根带负电荷,不易被带负电荷为主的土壤胶体吸附;铵离子带正电荷,容易被土壤吸附,不仅吸附在土壤表面,还可进入粘土矿物的晶体中,成为固定态铵离子,因此,硝态氮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移动性大,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也容易随雨水流失。
而安泰但主要被吸附和固定在土壤胶体表面和胶体晶格中,移动性较小,比较容易被土壤“包存”。
其次,不同形态的氮在土壤中会相互转化。
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下,在土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尿素水解为铵态氮,铵态氮氧化为硝态氮。
因此,早春低温季节尿素和铵态氮的转化比较慢,夏季高温季节转化快。
在旱地土壤中硝态氮往往多于铵态氮,而在水田土壤中硝态氮很少。
第三,在土壤湿度过大。
通气不良和有新鲜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硝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还原成氧化亚氮,氧化氮和氮气,这种反硝化作用是硝态氮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硝态氮从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氨挥发。
因此,硝态氮肥适宜于气候较冷凉的地区和季节,在旱地分次施用,肥效快而明显,但不宜在高温、多雨的水田地区使用;铵态氮肥适宜于水田,也适宜于旱地使用,但适用于土壤表面或撒施于水田,氨挥发的损失较大。
3.胺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的共性是什么?
一、铵态氮肥
肥料中的氮素以铵(或氨)形态存在的,就是铵态氮肥,如碳酸氢铵、硫酸铵、液氨等.它们有以下共性:
1、易溶于水:铵态氮肥都易溶于水,并能产生铵离子及相应的阴离子,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属于速效性养分,因此,作追肥肥效较快.
2、能被土壤胶粒吸附:铵态氮肥中的铵离子与土壤胶粒上已有的阳离子进行交换后,可吸附在土壤胶粒上,成为交换态养分.铵离子被吸附后,移动性小,不易流失,可逐步供给作物吸收利用.因此,比铵态氮肥的肥效期长.既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施用.
3、碱性条件下易分铵态氮肥遇碱性物质会分解,分解后释放出氨气而挥发损失.因此,铵态氮肥的贮存、运输和施用过程中都应该注意防止氨的挥发损失.
4、在土壤中能转化: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铵态氮肥可进行硝化作用,转变为硝态氮,增加氮在土壤中移动性,便于作物吸收,也易造成氮素的损失.
二、硝态氮肥
肥料中的氮素以硝酸根离子形态存在的叫硝态氮肥.如硝酸铵、硝酸钙、硝酸钠等.其特点如下:
1、易溶于水:溶于水产生硝酸离子,是速效性氮肥.各种硝态氮肥溶解度都很大,吸湿性强,在雨季稀释后能转化为液体,给施用带来很多不便.
2、不能被土壤吸附:硝态氮肥施入土壤中,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易随水移动而引起硝酸根的淋失,降低肥效.因此,硝态氮肥施入土壤后只能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并随土壤水分运动而移动.
3、易进行反消化而损失:在土壤通气不良的情况下,施入土壤的硝态氮肥可进行反消化作用,形成作物不能利用的氧化氮气体或氮气而脱氮损失.
4、易燃易爆:多数硝态氮肥吸湿性强,吸湿潮解后结块,易受热分解放出氨气,易燃易爆,在贮存、运输和施用中应注意防潮和安全,不要和易燃物一起存放.
硝态氮肥适用于多种土壤作物,特别是适宜旱作地区施用,对棉、烟、果、菜等经济作物尤为适用.但硝态氮用于水稻田的效果不如铵态氮好,主要原因是硝态氮移动性大,氮素易随水进入水稻田的还原层,在还原层中进行返硝化作用,把硝态氮还原成氮气或氧化氮气逸出水面而挥发损失.硝态氮肥宜作追肥,一般不宜作基肥和种肥,因其吸湿性强,会影响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故不能和碱性肥料混合施用,以防氨气的挥发.
三、酰胺态氮肥
肥料中的氮以酰胺基形式存在的,或在分解过程中产生酰胺基的氮肥叫酰胺态氮肥.如
尿素、石灰氮等.它们所含的酰胺态氮,一般需经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转为铵态氮之后,再供作物吸收.
【共同点:都是属于氮肥,都含有氮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