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童绘画作品分析解读案例(画中的秘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中的秘密——儿童画案例分析解读

一、案例背景

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形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是儿童认识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儿童绘画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绘画中蕴含着孩子们的思想与活动。每一次观察他们的绘画过程,解读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我们都会被其深深吸引。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对儿童绘画的研究,我们不可能深入理解孩子画笔下那色彩斑斓的童心世界。

二、案例描述

(一)纵向观察

观察1:熙熙上学期来园时总是显得很不适应,经常哭泣不止,问她原因总是想爷爷了。在美术课上总是不愿意画,有时会找各种借口不画或者是找老师帮忙。过了一段时间后她渐渐适应了一些,开始能独立画画了。

图1是熙熙画的《美丽的茶叶》,画面中出现了四根植物的茎,茎上长着一些叶子,底下有一排锯齿状的“草地”,主体物都涂成了绿色,没有背景。

图2是她画的《多彩的秋天》,画面构图较小,树木显得很瘦小,留了大片天空,画面主要运用了红、黄、绿进行涂色。

图3是接近期末时熙熙画的圣诞节,圣诞树占画面位置较大,还添画了雪人,散了“雪花”(白颜料)。全部为自己独立完成。

图1图2

图3

观察2:美术课上,我发现高雨婷画的人都没有手和脚,只是画出了人物的头、五官、头发和躯干。我问她:为什么你画的小伙伴没有手和脚呢?(图1)

她说:“因为她们穿的裙子很长。”

我说:“哦,原来是把脚遮住了是吗?”

她点点头。

我又问:“那为什么没有手呢?”

她停顿了一会儿,说,因为衣服把手遮住了。

我说我们的衣服也是有袖子的,不然人就不方便活动了。说着示范了简单的手臂添加在她的画上。说,你看,有了手,小伙伴就可以手拉手一起玩了。

她在我的示范下,自己也添画了一样的手臂。

但在第二次绘画时,还是出现了只有头和躯干没有四肢的人物形象。(图2,注:中间的手臂是老师添加的)

图1图2 (二)、横向观察

图1 图2

图3

观察3:图1是孔心怡画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女孩,一朵花,小草,两个类似太阳的圆形。构图较小,人物偏画面右下角,人物出现了头、躯干、四肢,但肢体明显缺少轮廓形状所应有的体积。

图2是朱星俞画的爸爸,能明确地画出头、躯干、四肢,而且五官出现了眉毛、眼睛、嘴,手、脚也不是单纯的线条,添画出了手指、脚趾,涂色较均匀,但没有画背景。

图3是许若川画的全家福。该画构图饱满,画面中的人物都有各自的特点,服装意识到了性别的区分以及细节的刻画,线条生动一气呵成,细节部分刻画入微,画面有较强的空间感和层次感,给人一种信心十足而又畅快淋漓的自信和流畅感。如此画作在同龄孩子作品中也是很少见到的,它表明该幼儿的认知水平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分析解读:

观察1的案例,从个性上来看,熙熙是个非常内向,依赖大人的孩子。做事总是很小心很慢,也很在意老师同伴的看法和评价。所以从画上看到,她的画面干净,没有多余的线条。图1图2构图偏小,说明她心理比较脆弱,在他人面前缺乏自信,她时刻把自己“藏起来”,以减少成人对她的注意。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注意经常鼓励表扬,逐步提升她的自信。图3画于学期末,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她的情绪放松下来,能放得开了,所以在画面上看来,她的构图大了许多,添画了圣诞礼物、雪人等,并且能坚持自己完成,说明她开始对自己的画作自信起来,愿意在人前展示自己。

观察2的案例,该幼儿画出的是有躯干的人,但没有手、脚,是属于有躯干的“蝌蚪人”。阿恩海姆提出从简单到复杂的一般分化律,“直到一个视觉特征被分化了,它的整体范围才会被结构上最简单的形式所表征”。如果说整体人、蝌蚪人是儿童发明创造的,代表着创造智能的形象,是一种未分化的形式,是发挥到极致的简洁艺术,那么有躯干的人则是分化过程中的丰富和重构。儿童在头的下面画一个圆形或方形来表示躯干,从而改变了原来的人物结构,重构更加复杂的形象,儿童笔下的“人”从此有了躯干。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在躯干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实体出现以后,孩子们也并不总是

能画出胳膊。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儿童的画中,仅有50%的儿童画出了胳膊。就画出胳膊的样子来说,一维的肢体明显缺少轮廓形状所应有的体积,但会逐渐转化为二维的。随着图形区分性的增大,躯干部分长度增长,胳膊就能非常稳定地从躯干中延伸出来了。

观察3的横向比较,不难看出,孩子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根据吕盖的研究理论,人物的精细程度与孩子的心理年龄增加成正比,这不仅体现了孩子们的智力,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发现、了解和认知程度。图1、图2是再现内容的出现阶段(4~6岁)。这时的绘画在形状方面是不真实的,颜色的使用也是不真实的。儿童不注意所画之物的颜色与实际颜色的关系,例如图1将太阳画成蓝色,图2人画成红色,而手脚画成绿色。对物体在画中的空间关系也不按照它们在现实中的实际关系,而是将物体浮在整个画纸上。所以,他们所画物体可能看上去缺乏逻辑联系。但从视觉效果上看,他们所画物体又常常具有联系,他们能够将画纸安排得井井有条,呈现出和谐协调的平面构图。

1921年,伯特(Burt)用“画人”作为治理测查的方法,对儿童智力发展水平进行测量。伯特大量地分析了儿童和青少年的绘画,并把他们的绘画分为不同的阶段:2~3岁为涂鸦阶段,4岁时用简单线条描绘事物,5~6岁开始用粗略的象征表现人和动物,6~10岁时学习描绘细节,11岁时开始临摹作品,12~14岁用装饰、几何图形来表达,青春期时人才开始对色彩和形状感兴趣。据此分析,图3的孩子已超越了用粗略的象征表现人物阶段,开始描绘细节。这也跟该幼儿平时的表现对应起来——她是一个非常聪明、自信,并且比同龄人成熟的孩子。而图1、图2的孩子是处在5-6岁粗略的象征时期,平时都比较害羞内向,不愿在人前展示自己。

措施:

中班年龄段大部分孩子都处在象征阶段,我们就要注意不要说孩子画得像不像,更不要示范应该怎样画。要引导孩子观察事物的细节及各部分的关系。让孩子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画时要大胆轻松。在这个阶段,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孩子更多的去发挥自己,儿童绘画方面也是一样,不要过多的干涉他们的爱好,干涉过多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孩子绘画更多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个体对事物的认知、一种腕部运动时画笔留下痕迹的快乐体验,而不是为了“画像”,更不是为成人而画,作为家长或者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分享孩子的创造成果和快乐体验。成人也可以引导孩子对事物的进一步观察,“小人的耳朵呢?没有了耳朵可就听不见妈妈的声音了。”“你的衣服上有个漂亮的蝴蝶结,你画的小人衣服上有什么?”“小人有了头发也许会很好看。”……逐步提高其观察和表现能力,切不可盲目横加指责或强行提出孩子达不到的要求,甚至干脆提供范例照葫芦画瓢,这些行为只会阻碍孩子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成人只有了解其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孩子的身心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