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
13、学院“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二〇一一年十二月目录一、指导思想 (3)二、工作目标 (3)三、具体任务 (4)(一)精神文化建设 (4)(二)环境文化建设 (7)(三)制度文化建设 (8)(四)行为文化建设 (8)四、保障措施 (9)(一)加强领导 (9)(二)工作程序 (9)(三)建设经费 (10)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学院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院治学严谨,管理规范,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正在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校园文化。
制定2011—2015年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是继承和弘扬学院优良传统、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全体机电学院人共同的使命。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先进的精神文化、科学的制度文化、优良的环境文化和优雅的行为文化为载体,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传承“知行合一、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方针,塑造学院精神,提高学院品位,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工作目标统筹安排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提炼具有我院特色的校园精神,增强教职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全面推进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努力实现“让每一处风景都会说话,让每一处场所都能育人”的校园环境建设目标;推进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以行为规范和作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学院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促进校园风气进一步好转,促进办学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工作思路及上半年工作要点

长理工大党〔2014〕2号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工作思路及上半年工作要点2014年是学校完成“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的冲刺之年。
本年度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加强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尽快实现学校“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目标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据此,学校安排如下重点工作:一、加大专业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力度,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年度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教风建设力度,制定并实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工作计划,围绕25个本科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与管理。
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抓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与工作机制,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分别达到15项和150项以上。
加强公共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力争获得1-2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具体工作与举措:1.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工作计划,明确各阶段建设任务。
依据本科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资源与条件建设及管理。
根据审核评估的要求完善教学质量督导制度和院(部)教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2.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与工作机制。
出台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意见,逐步构建教学、科研及管理协同机制,完善从知识传授为主到能力提升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工作机制。
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创新活动。
成立各学院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加强学生学习管理。
3.以专业建设为中心统筹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其他教学建设工作,提升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
分专业统筹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申报、建设与管理,整合教学资源投入,确保建设成效。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为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满足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需要,根据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及学校“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建设发展现状1. 主要成绩长沙理工大学网络中心始建于1996年,原分属于长沙电力学院和长沙交通学院,经过2003年7月两校合并和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建成了一个覆盖金盆岭校区、云塘校区和圭塘校区等3大校区,万兆核心(云塘校区)、千兆主干、百兆到用户桌面全交换的安全、高速、可靠、实用和高扩展性的高性能网络系统。
(1)校园网已经具备信息化校园运行的承载能力。
具有多中心多出口高冗余的特点。
金盆岭校区东、西片各有1台神州数码DCRS-7608千兆交换机构成双中心结构,通过两条千兆光纤与云塘校区的2台DCRS-7608万兆智能核心交换机一起构成核心环网。
关键用户可以同时接入两台7608,实现高可靠和高冗余。
目前全校共有7条100兆出口链路分别连接到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公众网,确保校园网正常运行。
校园内已布信息点14000多个,活动账户数稳定在6000个左右。
(2)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2006年5月,借学校新校区建设东风,启动数字化校园第一期建设工程。
同年9月,校园网成功接入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核心网CERNET2,IPV6也同步接入校园网。
从此,校园网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域名服务、WWW浏览、文件下载、电子邮件、网络存储、数据备份、图书情报检索、VPN 应用、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网站内容管理、认证计费管理、一卡通以及自助缴费等网络服务。
同时,为学校远程招生、就业管理、财务管理、教务管理、研究生管理、数字资源访问、多媒体教学、精品课程网上评选、校园数字广播、视频会议、视频监控、四六级网上考试、各种学科竞赛等方面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
(3)校园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召开_十二五_建设与发展规划修订会

学校召开“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修订会
3月4日上午,校党委副书记洪源渤在六楼会议室主持召开了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修订会议。
学校“十二五”规划专项规划的负责人、执笔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洪源渤副书记指出,“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必要在汇编成册之前,根据学校教代会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最后一次修改。
同时,根据学校今年的工作要点,各专项规划要对五年总目标进行年度分解,并制定年度执行计划,以此促进各项规划目标的有效实施。
发展规划办公室刘绍勤副主任针对国家高等教育宏观政策的变化以及我校机构调整的实际情况,指出相关专项规划做出相应修订的必要性。
并提供了“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分年度执行计划的文本框架,以供参考。
最后,洪源渤副书记做了总结。
他建议,各专项规划的负责人和执笔人要和分管的校领导就规划文本的修订以及今后执行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以及发展规划办公室良好协作,按照教代会各位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修改,如期提交最终修订的专项规划文本以及年度执行计划,有效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一、文化建设现状(一)主要特色“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学校深度融合的重要措施,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纲要》和《长沙理工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逐步实施的计划。
1.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通过对原有校园文化理念的提炼、继承与超越,形成了“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铺路石”精神和“团结进取,严谨务实”的校风。
充分挖掘半个世纪以来的办学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宝贵财富,大力倡导和宣传校训的基本精神,努力弘扬“铺路石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师德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逐渐彰显出学校育人文化特色。
2.环境文化建设。
并校以来,学校加强了对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新校区着重于生态性环境的营造,前湖后山的地标、三山相连的屏障、曲水流觞的园林、水山一色的视线通廊,乔木、灌木、红桎木球、铁树、黄杨树球、桂花树、樟树、杨柳等绿色葱郁的植物和茵茵如织的草坪,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校区建筑物的命名体现文化特色,学生公寓命名为“弘毅轩”、“至诚轩”、“行健轩”,食堂命名为“甘怡园”、“汀香园”等。
充分考虑新老校区文化环境的相互关联性和内在同一性,适当地移植老校区的特色景观到新校区,新校区南大门充分体现老校区大门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移植老校区金盆石置于新校区中轴线内,使新校区校园环境既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
3.形象文化建设。
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VI(形象设计)手册》,统一了学校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旗、校歌,以及学校标准色、学校名称及中英文标准字体,规范使用学校的各类指示牌、名片、POWERPOINT模版、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学校礼品等,规范了校内建筑命名,逐步完善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立项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立项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汇总 表一、湖南省立项国家、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名单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青年 国家青年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我国高等教育文艺美学教育史的研究 魏饴11湖南文理学院019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特点及认知行为干预研究 周世杰 高校教师薪酬水平、结构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 高等学校依法治校机制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与测评研究 李军30湖南师范大学56刘钦林 湖南省桃源师8周雄文 湖南工业大学 唐瑾84湖南外贸职业85肖化移 湖南师范大学087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融通的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贺亮明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的效果评价与推进研究 盛明科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清末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研究 中小学体育课程病理及其诊治研究湘潭职业12657唐智彬 湖南岳阳职业 吴驰79湖南师范大学83刘志军 湖南科技大学16封旺洲 湖南省娄底市32张正中 湖南师范大学1 / 1146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青年农村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 机械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企业学习模式研究 面向两型社会建设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与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顾国荣 湖南省常德师5高为国 湖南工程学院0刘德顺 湖南科技大学296特岗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陈跃辉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办学特色研究湘潭04陈文红 湖南理工学院353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教育合作中的国家安全战略研究 邝艳湘二、湖南省立项国家、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名单BFA120034 BIA120057 BIA120059 BIA120067 BIA120069 BKA120087 CHA120137 CIA120146 DCA120182 DEA120203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青年 国家青年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指标体系研制 自由知识与命题教学——自由教育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态研究 基于学术忠诚培养的高校教师多维激励机制研究 以“2011 计划”为导向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协同机制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究 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救助的教育支持模式研究 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构建研究 中国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教育部重点 自动化教学设计的模型体系与建模语言研究 教育部重点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培养研究2 / 11DHA120230教育部重点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研究DHA120254教育部重点 小学生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HA120260教育部重点 以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DJA120298 DIA120271 DIA120283 DJA120288 DJA120299 DJA120303 DKA120311 EIA120382 EIA120396 FIB120448 FJB120576 FJB120575 FEB120433 FFB120545教育部重点 产学研协同视野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实证研究 教育部重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绩效管理研究 教育部重点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教育部重点 基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部重点 行业型职教集团深度融合运行机制研究 教育部重点 特色战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教育部重点 闲暇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藕合机制研究 教育部青年 大学教学学术的发展与保障机制建设研究 教育部青年 普通高校生均经费支出基本标准及其地区公平配置研究 教育部规划 基于医疗体制改革需求的中医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于研究 教育部规划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四轮驱动’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教育部规划 基于增值理念的高职课程成绩评价研究 教育部规划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去抑制化及应对策略研究 教育部规划 区域推进督研训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3 / 11FHB120478教育部规划 乡村幼儿游戏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BBA130016国家一般预防青少年抑郁的“认知疫苗”:注意偏向矫正训 练的作用及认知机制杨文辉湖三、湖南省立项国家、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名单4 / 11BDA130022 BGA130041国家一般美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研究 城市处境不利者社会流动教育归因及补偿机制研 究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模式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双语教学制度的可持续发 展研究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 学校场域中的体育教师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研 究 从身体到德性:古希腊教化哲学研究 大学生文化自信生成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成本及分担机制研究 具身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及其德育运用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心理资本开发与培养研究 德育视野下克鲁泡特金互助论伦理思想研究 关怀伦理视阈下的现代女德培育研究 学生自主评改作文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探索与研 究 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刘 鸿中国家一般胡弼成湖BHA130051 BIA130060 BIA130069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刘丽群 刘春花湖湖国家一般许南湖BJA130096 BLA130108国家一般周明星湖国家一般范运祥湖CEA130140 CIA130183 CJA130189 DBA130217 DEA130235 DEA130236 DEA130241 DHA130262国家青年 国家青年 国家青年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樊杰 陶瑷丽 邓东京 唐芳贵 肖湘雄 陈运新 付红梅湖中长衡湘邵湖教育部重点刘济远湖DHA130278教育部重点王建华长5 / 11DHA130286 DIA130289 DIA130302 DIA130331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有效阅读与学生发展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科生双导师制实证研究 高校学生学习评估的国际比较研究 从逻辑结构到生态结构: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变 革研究 想象理论视域中的儿童舞蹈教育核心价值研究 本科生元学习能力结构与培养策略研究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内部治理研究 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实证 研究 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质量标准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小学 “激疑思辨,分层精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实 践研究 生命课堂视野下的教学案例研究 中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多元化实践研究 绿色教育视域下普通中学提升学习能量的实践研 究 区域推进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研究钟学丽 谢雪姣 刘声涛常湖湖教育部重点范春香湖DLA130351 EIA130405 EIA130406 EIA130408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青年 教育部青年黄葶 郭滕达 颜克高湖国湖教育部青年杨琴湖EIA130411 EIA130415 FHB130513教育部青年 教育部青年张斌 彭安臣湖国教育部一般规划陈静湘FHB130512 FHB130540 FHB130511教育部一般规划 教育部一般规划黄克勤 谢伟琦教育部一般规划刘欣FHB130514教育部一般规划章俐6 / 11四、湖南省立项国家、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名单BOA140022国家一般教育“右转”的抵制:批判教育研究的历史及其理论建构研究BKA140034国家一般城镇化进程中“五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BBA140047国家一般大学生抑郁症的易感性:社会心理因素与基因多态性的共同作用BHA140089国家一般我国城镇新建中小学校发展研究BIA140092 CLA140160 CLA140162 CIA140180 CIA140191 DAA140200 DOA140203 DCA140234 DIA140293国家一般 国家青年 国家青年 国家青年 国家青年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非营利组织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现代化研究 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背景下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保障机制研究 中学生“阳光长跑”负荷强度控制与调整体系的研究 高等农业院校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社会资本视域下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研究 失衡与均衡:中小学教科书生态系统研究 英国教育思想的演进(文艺复兴至 20 世纪) 学习分析视阈下优化网络学习行为的机制与策略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7 / 11DIA140311 DIA140312 DHA140322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增权理论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多元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 教育生态视域下我国大学人才成长机制与策略研究 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削减路径研究DHA140326教育部重点“最近发展区”理论视角下普通高中差异化教育研究与实践DHA140337教育部重点小学生职业体验式公民素质教育研究EKA140350教育部青年新生代农民工公民意识教育模式研究五、湖南省立项国家、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名单BJA150056 BEA150069 BIA150096 CLA150165 CIA150195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青年 国家青年 基于 QEK 工具的现代学徒制质量、成本与收益研究 社区共同体建设中公共精神缺失与培育研究 基于信任的大学有效治理机制研究 青少年体育锻炼意愿与锻炼行为差异性及其对策研究 美国大学科研创新中联邦政府的角色研究DGA150226教育部重点基本形成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的地方政策研究DJA150246教育部重点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第三方评价的运行模式研究DJA150254教育部重点教育公益诉讼: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权保障的新途径8 / 11DIA150297 DIA150313教育部重点 教育部重点高校自主招收学生培养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 音乐剧促进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的系统规划 与运行机制研究 国家战略需要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改革研究 跨学科专业的发展机制研究DHA150338教育部重点EIA150406 EIA150408教育部青年 教育部青年9 / 1110 / 1111 / 11。
湖南工程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湖南工程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在第二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讨论稿:为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推进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学院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良好”结论,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院校,学校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一)主要成绩1.办学思路清晰,办学规模扩大,办学条件改善“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符合国家、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师生员工的高度认同,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达到18846人,比2005年增长61%,其中应用技术学院在校学生5806人,是2005年的2.8倍;国际教育学院在校学生510人,是2005年的1.2倍;成人教育在籍学生5111人。
办学条件和校园面貌日益改善,完成了主校区二期工程11.2万平方米建设任务,校舍建筑面积达到45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2005年的6841万元增至1.04亿元,增长52%;纸质图书由91.3万册增至116万多册,增长27%,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达到一定规模。
2.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办学特色初步显现学校紧紧抓住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机遇,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一五”期间,本科专业由26个增加到41个,28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初步形成了由电气、机械、化工、纺织、管理类专业组成的优势专业群。
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研室,11门省级精品课程。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发文稿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十二五”发展规划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管理委员会二0一一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创造发展模式基本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1) 第一节发展环境(1)一、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1)二、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3)三、存在严峻的发展挑战(4)第二节总体要求(5)一、指导思想(5)二、发展原则(6)三、发展战略(7)第三节战略目标(8)一、核心任务(8)二、具体目标(9)第二章推进跨江发展建设长沙城市新中心(10) 第一节发展要求(10)一、发展定位(10)二、具体目标(11)第二节建设重点(12)一、打造品质一流的城市主轴(12)二、建设现代繁荣的功能片区(13)三、奠定核心区基本框架(14)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15)第三节战略工程(17)一、建设交通枢纽中心(17)二、建设文化艺术中心(18)三、建设科技研发中心(18)四、建设现代金融中心(19)五、建设区域商务中心(19)第三章培育高端产业显著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19) 第一节主要目标(19)一、基本要求(19)二、具体目标(20)第二节产业布局(20)一、现代服务业布局(20)二、工业布局(20)第三节产业重点(21)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1)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2)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24)第四章提升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家园(25) 第一节建设目标(25)一、基本要求(25)二、具体目标(26)第二节重点工程(26)一、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实现落后产能退出(26)二、实施循环经济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7)三、实施生态提质工程,建设五大生态系统(27)四、实施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安全幸福家园(31) 第五章加快农村发展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32)第一节主要目标(32)一、基本要求(32)二、具体目标(32)第二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2)一、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33)二、实施农村电力扩容工程(33)三、实施农村安全用水工程(33)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34)第三节建设两型示范村镇(34)一、建设特色示范乡镇(34)二、建设新农村示范村(35)第六章加强自主创新建设人才创业示范区(37)第一节主要任务(37)一、总体要求(37)二、具体目标(37)第二节建设创新创业平台(38)一、加快建设一流的大学城(38)二、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研发区(38)三、加快建设高效能的孵化群(39)四、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的创业园(39)第三节优化创新创业环境(40)一、建设开明包容的新区文化(40)二、建立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体系(40)第七章深化配套改革创造体制机制新优势(41) 第一节主要任务(41)一、基本要求(41)二、主要目标(41)第二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42)一、健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42)二、完善市场配臵资源的体制机制(42)三、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机制(43)四、创新社会建设体制机制(44)第三节构建两型标准体系(45)一、实施两型规划建设标准体系(45)二、实施两型产业发展评价体系(45)三、实施两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46)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先导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长沙理工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
一、文化建设现状
(一)主要特色
“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学校深度融合的重要措施,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纲要》和《长沙理工大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逐步实施的计划。
1.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通过对原有校园文化理念的提炼、继承与超越,形成了“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铺路石”精神和“团结进取,严谨务实”的校风。
充分挖掘半个世纪以来的办学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宝贵财富,大力倡导和宣传校训的基本精神,努力弘扬“铺路石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师德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逐渐彰显出学校育人文化特色。
2.环境文化建设。
并校以来,学校加强了对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新校区着重于生态性环境的营造,前湖后山的地标、三山相连的屏障、曲水流觞的园林、水山一色的视线通廊,乔木、灌木、红桎木球、铁树、黄杨树球、桂花树、樟树、杨柳等绿色葱郁的植物和茵茵如织的草坪,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校区建筑物的命名体现文化特色,学生公寓命名为“弘毅轩”、“至诚轩”、“行健轩”,食堂命名为“甘怡园”、“汀香园”等。
充分考虑新老校区文化环境的相互关联性和内在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同一性,适当地移植老校区的特色景观到新校区,新校区南大门充分体现老校区大门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移植老校区金盆石置于新校区中轴线内,使新校区校园环境既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
3.形象文化建设。
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VI(形象设计)手册》,统一了学校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旗、校歌,以及学校标准色、学校名称及中英文标准字体,规范使用学校的各类指示牌、名片、POWERPOINT模版、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学校礼品等,规范了校内建筑命名,逐步完善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
同时,强化全校各单位及全体师生员工统一、规范、严肃地使用学校形象标识的意识,使新老校区的形象标识系统达到一致。
4.校园文化活动。
并校以来,学校积极推进师生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了以“世纪大讲坛”、“金盆夜话”、“十月诗会”、“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和“大禹之子”、“湿地使者”等学生社团品牌。
在学校整体搬迁云塘校区以后,学校以“挑战杯”、“研究生学术论坛”等作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以传统的“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学术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科技竞赛和学科知识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主要问题
2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有待进一步完善。
云塘校区教学、实验条件基本具备,但学生文、体、艺方面的设施有待完善。
老校区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如人文雕塑以及与教学、科研、师生活动相关的设施等,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性;而新校区在规划和设计上比较科学,现代氛围较浓,但体现学校精神和学校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等有形物质文化缺乏,名人雕塑、励志名言及具有特色的装饰性建筑等人文景观不足。
2.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进一步加强。
云塘校区由于离金盆岭校区相距较远,文化的传承对接渠道相对较为贫乏,师生员工缺乏归宿感。
金盆岭老校区一直在延续并传承着学校的文化发展,而云塘新校区已建成为自然生态的校园,如何使两个校区融合成为一个文化主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新校区的学术文化氛围需进一步营造。
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可以激励学生智力、能力、创新力与学业的发展,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艰苦奋斗、团队精神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乐趣,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目前,部分教师忽视了和谐学术氛围的主动营造,缺少对学生学术活动的有效指导;一些学生学术文化活动也一味追求“热闹”,忽略了更多理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学理追问。
二、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校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党的十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