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解释

合集下载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 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 回事。 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 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 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 说法, 瓜田不纳履, 说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 冠。”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 誓来为自己表白, 誓来为自己表白,这也无形中成了中 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 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 我们自己应该远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 来取信于人, 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那 些赌咒发誓的人。 些赌咒发誓的人。
【原文】 原文】 子曰: 贤哉, 子曰:“贤哉, 回也!一箪食, 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 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 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 改其乐。贤哉,回 也!”
【译文】 孔子说: 孔子说:“颜回的 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箪饭,一瓢水, 箪饭,一瓢水,住在简 陋的小屋里, 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 的乐趣。 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 多么高尚啊! 多么高尚啊!”
抑:不过。 不过。 厌:满足,引申为厌倦。 满足,引申为厌倦。
子贡曰: 学不厌, 子贡曰:“学不厌, 智也;教不倦,仁也。 智也;教不倦,仁也。仁 且智,夫子既圣矣。 且智,夫子既圣矣。”
(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上》 孟子 公孙丑上
【原文】 原文】 二三子(1) (1)以我 子曰:“二三子(1)以我 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 而不与二三子者, 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 也。”
【原文】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 子为恭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 贤于子乎? 贤于子乎?” 子贡曰: 君子一言以为知,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 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 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 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 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 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高中语文 《当仁,不让于师》电子课文及注译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 《当仁,不让于师》电子课文及注译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当仁,不让于师》电子课文及注译【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

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

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

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

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论语智慧》第五章之9: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智慧》第五章之9: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智慧》第五章之9:当仁不让于师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

”——《卫灵公第十五》【简注】[1]当:面对,面临。

【意译】孔子说:“面临实行仁德的时候,即使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理释】仁行天下,理当不受任何外物的障碍。

障碍仁行的任何外物,或者是从反面来成全仁行,或者是从正面来戕害仁行,两者必居其一。

宇宙中一定层面的时空以下,兼具正、负两种因素。

体现于尘世,但有事情发生,必有正、负两种因素同出,正、负两种作用同显;每一件好事的成就,必有同等负面的阻力,极难一帆风顺。

由此,人才明白成功的来之不易,才会珍惜眼前的拥有,才会努力去修养自我。

所以,成全仁行的外物,是上天的恩赐;仁者在突破障碍的过程之中,心性必定不断升华,悟会必定愈益精深。

当负的一面发展到极致,就会表现为谎言、暴力、淫乱或邪恶,它的作用就只是戕害。

如果我们在它面前优柔寡断、恐惧怯懦或失去方寸,我们必定深受其害。

师生、长幼、尊卑、敌友等等关系,生死、安危、得失、起伏等等考验,邪说、魔道、暴君、屠刀等等吓阻,都不该成为仁心仁行的克星。

仁者以同化宇宙的特性为心法,又以是否符合天道来进行取舍;其它,都无足轻重。

【例述】有人听过王守仁讲学,又听过王银讲《论语》,发现后者的观点与前者很雷同。

他告诉王银这件事,王银说:“有这等巧事!虽然王公论良知,我讲格物,岂非老天爷的安排?”于是他立即动身,连夜乘船奔武昌,要去会一会这个王守仁。

谁知初来乍到,一番辩论,王守仁给了他个下马威,他不得不认师称徒。

王守仁扶起王银,因嫌他的名字太俗气,于是更名为王艮。

王艮退而思之,间有不合,不觉后悔自己执业阳明的决定太轻率。

翌日清晨,他早早起来拜过阳明,直言不诲地说明后悔一事。

阳明一听,称赞说:“好啊,你不是轻信盲从的人。

”吃罢早饭,王守仁让王艮复主座如昨,又一次展开辩论。

久之,王艮才心悦诚服,复执弟子礼。

王守仁抹了抹额头的冷汗,对诸门人说:“往日我擒朱宸濠,一无所动,今天却为这个人撼动。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36)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36)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36)
在孔子心目中,“仁”至为重要。

人一生应当以追求仁德为己任,以舍身成仁的精神成就仁、捍卫仁。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注释】当仁:遇到仁德的事情。

当,遇到,面对。

让:谦让。

师:老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能谦让。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绝不可违背老师。

孔子始终把实现仁德放在第一位,认为“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在行仁这件事上,面对老师也不能谦让。

“不让”,即是“不后”,不在人后,不落后于他人,而是勇于行仁、先于行仁。

老师既传授圣贤之道,也践行圣贤之道。

作为学生,首先一定是向老师学习,跟随老师行仁,进而逐渐成为一种自觉,随时随地、不由自主地行仁。

只要是行仁处,即使和老师在一起,也会自然而然、不加思索地去践行仁,从不会考虑、不会担心因自己抢在老师之前而“违背”师道。

“不让”,既是不能谦让,也是不必谦让。

在“仁”这个问题上,学生不能落后于老师,更不必谦让老师。

遇仁而退,让老师先行仁,这不是谦虚,也不是对老师的尊敬恭敬,而是没有悟透师道,没有修成仁德,是对老师的大不敬。

如果能够自觉行仁,且先行一步,则充分证明学生的见地、修养超过老师,其行为当然也就先于老师。

“当仁不让”,正是圣贤教育应该达到的至善至美境界。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
摘自《论语》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解释:孔子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亊,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从“当仁,不让于师”来看,凡事让于老师是遵从师道尊严,当然是不错。

但是,只要是行仁义之事,也不要完全拘泥了。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的意思是说,当自己的意见和老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老师错了,自己是对的,这时就不必谦让,而应该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和主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当仁,不让于师”的另一个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之事,就要自觉积极主动上前,而不要谦让于其它人。

理当不受任何外来事物的阻碍,阻碍仁行的任何外物,或者是从反面来成全仁行,仰或从正面来戕害仁行,两者必选其一。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
1、【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6、【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7、【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4、【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5、【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11、【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 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

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不然就老老实实地让我来照顾你!《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和译文1、【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

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

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

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3、【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译文

论语《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译文

孔子的教育不是专制教育,它不是要求学生们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是蛮横到“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加深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译文【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1)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1)多:用作副词,只是的意思。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

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

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

(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

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

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仁不让于师”原文及解释
名句:当仁不让于师。

摘自:《论语·卫灵公篇》
解释: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赏析:“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高的人生追求,“当仁不让”体现了孔子倡导的自我精神追求,主张通过这种追求实现自己价值。

卫灵公篇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

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