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乙肝疫苗
GSK - 乙肝疫苗(安在时成人)

名称:乙肝疫苗(安在时成人)介绍:[药品名称]通用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商品名:安在时(EngerixB)ﻫ英文名:Hepatitis B Vaccine Madeby Rebined DNATechniquesin Yeastﻫ汉语拼音:Chongzu(Jiaomu)Yixing Ganyan Yimiaoﻫ[成分与性状]主要成分ﻫ1剂量(1、0ml)含有吸附得20微克重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S蛋白)。
辅料: 氢氧化铝、聚山梨醇脂20、氯化钠、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注射用水.性状: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装于玻璃小瓶或预充注射器内,为注射用悬液。
ﻫ小瓶与预充注射器由I 型中性玻璃制成,符合欧洲药曲规定。
ﻫ贮存状态下得内容特呈现细微白色沉淀与无色透明上清液。
振摇后疫苗稍呈混浊。
[接种对象]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得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引起得乙型肝炎.[作用与用途]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进行预防乙型肝炎得主动免疫,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引起得乙型肝炎。
[规格]20微克/1、0毫升/支ﻫ[免疫程序与剂量]剂量学剂量20μg剂量疫苗(1、0ml 悬液):用于成人与15岁以上儿童接种.初免程序为达到最佳免疫效果,需连续进行三次肌肉注射。
推荐有两种初免程序:加速程序,即0、1、2月免疫程序.该程序可快速诱导保护性抗体得产生。
在12个月时应进行第4剂量加强免疫。
第2针与第3针间隔较长得程序,即0、1、6月免疫程序。
该程序提供保护所需得时间较长,但可诱导较高滴度得抗—HBs抗体。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成人需要更快得产生保护性抗体,例如到高流行区旅行者,在出发前一个月内开始接种本品,可以使用0、7、21天3剂肌肉注射程序.当应用这一程序时,推荐在首剂接种后12个月进行第4剂量加强免疫。
(见血清阳转率得药效学特征)。
加强剂量虽然接受全部初免程序得健康个体就是否需要加强剂量尚未明确,但就是应该注意到当前一些官方免疫程序推荐接种加强剂量。
乙肝疫苗接种流程

乙肝疫苗接种流程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接种乙肝疫苗是一项比较普及的防病措施,接种流程如下:
1、首先到当地的疾控中心或市级以上的医院接种门诊预约。
2、接种前需准备身份证件、疫苗接种本。
预约时最好问清楚接种时间和疫苗类型。
3、到接种点进行登记和询问病史(过敏等情况)。
4、医生进行体检,如果符合接种条件,对接种者进行疫苗接种。
5、接种后,医生会告知需要留意的事项和副作用。
6、接种完成后,建议30分钟内在接种机构观察,以防出现不良反应。
7、接种后相关记录需填写在《预防接种史》中,以备查询。
总的来说,接种乙肝疫苗比较简单,只需要提前预约、带好身份证、接种本就能顺利进行接种。
接种后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咨询。
乙肝疫苗接种知识培训

乙肝疫苗接种知识培训一、疫苗针对疾病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肝脏引起的以急性或慢性肝脏炎症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流行广、危害大的传染性疾病。
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常见乏力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右上腹疼痛,部分患者可见黄疸、发热,伴肝功能损伤。
肝实质细胞炎症损伤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
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的病死率分别占30%和45%。
它给病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是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
目前乙肝尚无根治方法,因此预防乙肝非常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包括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儿童自身缺乏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传播途径:一是经血液传播。
主要包括输血及血制品、不洁注射针头、非严格消毒的针灸、牙科及手术器械等医疗行为,文身、文眉、穿耳眼、做双眼皮、刮面等具有损伤性的美容行为;二是母婴传播。
指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期、分娩期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的一种方式。
如不采取特异性预防措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约有40%将乙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约有90%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三是性传播。
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液传播乙肝病毒。
二、疫苗简介我国现批准上市的乙肝疫苗有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乙肝疫苗两种,剂量分10μg、20μg和60μg 三种。
还有一种是甲乙肝联合疫苗。
推荐为1岁及以上甲肝、乙肝易感者,接种3剂,0、1、6个月各接种1剂,肌内注射,推荐需要终身接受血液制品治疗的患者、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接触的工作人员、静脉注射吸毒者以及慢性肝病患者等感染高风险人群接种。
三、疫苗作用对免疫功能正常者,全程足量完成乙肝疫苗3剂接种程序后1-3个月检测血清抗-HBs≥10 mIU/mL,是疫苗接种防御乙肝病毒感染的可靠标志,具有长期保护作用。
乙肝疫苗接种知多少

乙肝疫苗接种知多少这是达医晓护的第2757 篇文章病毒性肝炎科普系列九——乙肝疫苗接种知多少大家知道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办法,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乙肝疫苗接种的一些知识。
一、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15岁以下未接种人群以及高危人群。
二、乙肝疫苗的常规接种流程常规乙肝疫苗接种需要接种3针,按照0、1和6个月的程序。
简单来说就是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第1个月和第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
我国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新生儿免费接种,现在国内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经全面普及。
建议出生后24小时内,最好是6小时内,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越早越好哦。
三、乙肝疫苗的接种剂量目前乙肝疫苗类型主要分两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乙肝疫苗。
对新生儿,若选择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不论新生儿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与否,接种按每针次10ug即可;若选择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根据新生儿母亲乙肝表面抗原情况(HBsAg)有所区分: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每次接种10ug,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每次接种20ug。
不管选择哪一种疫苗,都是接种3针。
对成人,可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20ug/次或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20ug;不管选择哪一种疫苗,都是接种3针。
四、成人免疫功能低下或效果不佳者(接种后无高滴度乙肝表面抗体HBsAb产生)怎么办?对于成人免疫功能低下或效果不佳者,可增加疫苗接种剂量(如60ug)和针次;对常规0、1和6个月程序效果不佳者可再补接种1针60ug或3针20ug乙肝疫苗,并在第2次补接种乙肝疫苗后1-2个月时复查血清HBsAb;如果仍没有激发高滴度的乙肝表面抗体,可再补接种1针60u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五、乙肝疫苗接种产生的保护性抗体可以持续多久?一般情况下,乙肝疫苗接种后激发的保护性抗体,产生的保护效果可以至少持续三十年,所以一般人群不需要频繁复查乙肝表面抗体或者补打疫苗加强免疫。
(整理)十大儿童必打疫苗

十大儿童必打疫苗儿童免疫的10种疫苗1、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以预防麻疹。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
2ml【反应】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
在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偶有散在皮疹。
【禁忌】患严重疾病、发热或有过敏史(特别是有鸡蛋过敏史者)不得接种。
【注意事项】用75%酒精消毒皮肤,要待干后再注射;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接种本疫苗至少间隔6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2、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
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接种部位】口服。
【剂量】糖丸剂型1粒,液体剂型2滴【反应】只有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
【禁忌】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
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注意事项】本疫苗只供口服;本品系活疫苗,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偶尔超剂量多剂次服苗对人体无害。
3、百白破制剂: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接种部位】臀部外上1/4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剂量】0。
5ml【反应】①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自行消退。
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
②无菌性化脓。
多系注射过浅或疫苗未摇匀,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注射部位化脓。
③若全身反应较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禁忌】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儿童免疫制剂,成人禁用。
【注意事项】使用时必须充分摇匀;制品不能冻结,冻结后出现凝块,不能使用;采用肌内注射,局部可能有硬结,可逐步吸收,注射第2针时应更换另侧部位;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用;注射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再注射第2针。
乙肝宣传资料

乙肝疫苗定义: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
即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浆中分离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经处理后而制成。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
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一、为何要打乙肝疫苗?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
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针。
目前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几元钱,民众都能接受。
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乙肝疫苗其实就是制备乙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这些蛋白接种人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武器”(抗体)来对抗乙肝病毒,而接种者本身不会被感染。
当人体接触乙肝病毒的时候,这种早已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武器”就会立即“开火”,清除病毒,抵御感染。
二、乙肝疫苗是如何制备的?如何选用?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其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乙肝病毒抗原,即一种乙肝病毒外衣壳蛋白,并非完整病毒。
这种表面抗原不含有病毒遗传物质,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
乙肝表面抗原曾经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经纯化灭活等严格工序制备而来,即血源性疫苗,该疫苗由于安全、来源和成本等原因已被淘汰(如,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即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转染相应的宿主细胞,如酵母、CHO细胞,生产乙肝表面抗原蛋白。
利用重组酵母生产的叫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利用CHO细胞生产的叫重组CHO乙肝疫苗,剂量为每支5微克。
乙肝疫苗接种指南

乙肝疫苗接种指南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病毒性肝炎依然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报告病例数第一的乙类传染病。
据估算,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约8600万人,丙肝感染者约1000万人,每年约33万人死于乙肝或丙肝感染导致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是“罪魁祸首”,仅仅42纳米的乙型肝炎病毒给人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灾难,夺走了千千万万人的性命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自从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以后,人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征服乙肝病毒、消灭乙肝病毒的研究与斗争。
很多朋友不了解乙肝疫苗,从而导致有患乙肝的可能,这让乙肝疫苗大大地“苦恼”。
注射乙肝疫苗有什么作用?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
接种疫苗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且不会伤害到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
哪些人群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新生儿: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因为乙肝疫苗可以很好地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出生后成功接种乙肝疫苗就能够大大降低将来感染乙肝的几率,因此,新生儿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儿童和成人:儿童和成人,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是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注射乙肝疫苗后抗体产生情况: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后,只有30%的人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而且抗体效果很不稳定;接种第二针后,有90%的人产生抗体;接种第三针后抗体的阳性率可达96%以上,而且抗体效果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乙肝疫苗只需要注射一次吗? 当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就会产生抗体(一种免疫球蛋白),抗体有一定的半衰期,当下降到一定水平时,不足以起保护作用,可通过再次注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和提高抗体水平。
所以,乙肝疫苗不是只注射一针就可以了。
打乙肝疫苗加强针有必要吗? 由于在前次注射时免疫系统存有记忆细胞,当再次注射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发挥作用,所以加强注射只要一针,就能恢复到理想抗体水平,并且效果很好。
乙肝疫苗生产发展简介PPT

基因工程技术
01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疫苗的产量和纯度。
新型佐剂的研发
02
开发新型佐剂,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
细胞培养技术
03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实现疫苗的连续生产。
疫苗生产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共 同研发和推广乙肝疫苗 。
技术交流与转让
加强技术交流与转让, 促进疫苗生产的国际合 作。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新疫苗的研发方向
1 2
新型疫苗的研发
针对乙肝病毒变异株,研发更有效、更安全的疫 苗。
联合疫苗的研发
将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结合,减少接种次数,提 高接种率。
3
免疫策略的优化
研究更合理的免疫接种程序,提高疫苗的保护效 果。
疫苗生产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乙肝疫苗的重要性
控制乙肝传播
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 效方法,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降低 感染风险,控制乙肝的传播。
预防慢性肝炎
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预防慢性肝炎 的发生,避免因感染HBV而导致 的长期健康问题。
提高人口素质
乙肝疫苗的接种可以保护广大人 群,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提高 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乙肝疫苗生产发展简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乙肝疫苗的起源与背景 • 乙肝疫苗的生产技术 • 乙肝疫苗的生产现状 • 乙肝疫苗的未来发展 • 乙肝疫苗的安全性与监管
目录
CONTENTS
01
乙肝疫苗的起源与背景
中国疫苗生产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
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药品名称乙肝疫苗外文名称hepatitis B vaccine主要适用症预防乙肝感染用法用量肌肉注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可能有红肿,疼痛,发热等反应主要用药禁忌乙肝、麻疹疫苗不可同时乙肝疫苗分为血源乙肝疫苗及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两种,其中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又可分为哺乳动物表达的疫苗和转基因酵母疫苗,乙肝血源疫苗系统由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浆提取的HBsAg,经纯化,灭活及添加佐剂氧化铝制成。
目前我国多采用基因重组(转基因)乙肝疫苗。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是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含有乙肝病毒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酵母(啤酒酵母.毕赤酵母或汉逊酵母)或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在繁殖过程中产生于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经破碎酵母菌体,颗粒形未糖基化的HBsAg多肽释放,经纯化,灭活,加氢氧化铝后制成。
治疗性乙肝疫苗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或制品。
乙肝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可分为蛋白疫苗、DNA疫苗和多肽疫苗。
治疗性乙肝疫苗其不同于预防性乙肝疫苗的地方在于它可克服机体的免疫耐受,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对乙肝起到治疗作用。
研究已经表明,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效地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
因此,治疗性疫苗以打破免疫耐受、重建免疫应答,激发慢性乙肝患者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以CTL应答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清除肝细胞内病毒的目的。
治疗性乙肝疫苗的问世将为治疗慢性乙肝提供了新的手段,带来了希望和憧憬。
但治疗性乙肝疫苗尚在研究之中,结构的改变、疫苗的稳定性、佐剂的选择、乙肝病人的个体差异、乙肝病毒的突变、疫苗的剂量、远期疗效、毒副作用等问题的解决尚有待时日,因此治疗性疫苗还不可能马上投入临床使用。
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观察,即使治疗性乙肝疫苗问世后,疫苗疗法也不能取代药物治疗,最后很有可能形成一种综合疗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有且只有以下4种:①高剂量乙型肝炎疫苗60μg/1.0ml),估计二期B(IIb期)临床试验已完成,现进度未明;②抗原抗体复合物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乙克60μg/1.0ml),三期临床试验开展中;③治疗性乙型肝炎合成肽疫苗,将进入三期临床试验;④双质粒治疗性乙型肝炎DNA疫苗,2006年获特殊批准开展一期临床试验,一期和二期同时进行中,二期会在2009年中完成。
中国另有数个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正在研究中。
高剂量乙型肝炎疫苗(60μg/1.0ml下文简称:KT60,2004L00065)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8医院(广州空军医院)全军肝病中心张宜俊教授(文职军衔少将)等人和深圳康泰生物汪恩浩等人合作研发,成份与康泰生物生产的预防用疫苗一致,同属于蛋白疫苗,HBsAg设计到生产技术都从美国默克公司(默沙东)引进的.与普通预防用疫苗区别是治疗性疫苗在铝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把HBsAg浓度改为60μg/ml,普通预防用疫苗通常为5μg/ml或10μg/ml,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生产的安在时预防疫苗剂量是20μg/ml。
60μg/ml的剂量为实验室优选确定的剂量,并且采用低铝和康泰自有的超低硫柳汞专利技术(该技术与效果无关,但提高应用安全性,康泰已实现无汞生产),两者均在研究比KT60更为优秀的药物。
2发展历史乙肝疫苗形成于1986年,为了得到乙肝疫苗,研究人员从研究复试病毒,到酵母,并研究纯化的蛋白质序列。
并经过了大量的诱导免疫反应。
1991年,疫苗被应用于高危险人群。
主要是一些儿童,因为儿童的感染率极高。
2005年,美国推行常规的疫苗注射,给所有未注射过乙肝疫苗的儿童注射。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先后经历了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阶段。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技术已相当成熟,中国自行研制的疫苗经多年观察证明安全有效,亦已批准生产。
乙肝疫苗的发展与应用,将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起重要作用。
人类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唯一宿主,当安全、有效、足量的乙型肝炎疫苗提供接种使用时,肯定将对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已实施新生儿国家免疫规划,乙肝疫苗即是免费且强制性接种的疫苗之一。
甲乙肝混合疫苗面世一种最新甲乙肝炎混合疫苗面世,据称,该疫苗一针两用,市民只要在第零、一、六个月内接种三剂二合一疫苗后,体内的甲型肝炎保护效能可达百分之九十七,而乙型肝炎则可达百分之九十五。
从今之后,只需接种一种疫苗,便可获两种保护效果。
据有关资料显示,现时全球约有二亿人感染乙型肝炎,至于带菌者则约有三亿五千万,其中以华人所占比例最高,单是中国人大约已占超过一亿二千万,而香港约有一成人口为乙肝带菌者,约为六十五万。
至于甲肝情况,全球每年有超过一千万宗病毒,除非洲及南美洲外,亚洲也属高度传染性区域。
在香港,每年约有数千宗甲型肝炎病例。
对于社区及学校(中学及大学)来说,由于简单,又易被接受,故推行不难,可大大提高预防两种肝炎机会,减少肝炎病变和死亡所带来的沉重社会负担。
3接种原因首先,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因为乙肝疫苗可以很好的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出生后成功接种乙肝疫苗就能够确保将来不会感染乙肝,因此,新生儿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其次,乙肝若不有效的治疗就会向着肝硬化、肝癌的方向发展,因此说,有效的预防乙肝就是成功的预防肝硬化,预防肝癌的发生,是预防肝硬化肝癌的第一针。
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三十几块钱,民众都能接受。
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乙肝疫苗其实就是制备乙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这些蛋白接种人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武器”(抗体)来对抗乙肝病毒,而接种者本身不会被感染。
当人体再次接触乙肝病毒的时候,这种早已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武器”就会立即“开火”,清除病毒,抵御感染。
4疫苗制备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即一种乙肝病毒的包膜蛋白,并非完整病毒。
这种表面抗原不含有病毒遗传物质,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
乙肝表面抗原曾经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经纯化灭活等严格工序制备而来,即血源性疫苗,该疫苗由于安全、来源和成本等原因已被淘汰(如,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即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转染相应的宿主细胞,如酵母、CHO细胞,生产乙肝表面抗原蛋白。
利用重组酵母生产的叫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利用CHO细胞生产的叫重组CHO乙肝疫苗,剂量为每支5微克。
它们都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都可以放心选用。
5使用方法中国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来源于新生儿及儿童期的感染。
由此可见,新生儿的预防尤为重要,所有新生儿都应当接种乙肝疫苗。
这是因为新生儿对乙肝病毒最没有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受染,很难清除病毒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其次,学龄前儿童也应进行接种。
第三是HBsAg阳性者的配偶及其他从事有感染乙肝危险职业的人,如密切接触血液的人员、医护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
第四是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如意外地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于眼结膜或口腔黏膜,输入HBsAg阳性的血液等,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
新生儿的接种部位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
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1)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24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成人一般剂量加倍)。
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
(2)对于母亲一方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就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乙肝疫苗的使用方法依然是0、1、6方案,有报导认为第一针可打2支(10微克/l毫升)效果更好。
(3)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具体方法是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生后2、3、5月各注射1次);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4)对于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在意外接触HBV 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a.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 等,并在3 和6 个月内复查。
b.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 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 或抗-HBs 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 和6 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
(5)青少年是HBV的易感者,也可接种乙肝疫苗,也要按“0、1、6免疫方案”进行接种,即先注射第一针,一个月后注射第二针,6个月后注射第三针。
成年人、老年人、孕妇都可以接种乙肝疫苗。
只不过年龄越大,接种的成功率相对小一些。
其实老年人接种乙肝疫苗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一是成功率较低,二是感染HBv的机率不大,或老年人可能早已感染HBv。
但是,如果老年人确实是一位HBv易感者,家里和周围又有HBv感染者,和他们密切接触,接种乙肝疫苗还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