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情、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因此诗中经常流淌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二、就是酒。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带来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刘邦归故里酒酣
公元前209年,刘邦平息叛乱,荣归故里,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并挑选120名儿童,教他们唱歌。

临别前,全城的人都送刘邦美酒,刘邦一见此景感动万分,便叫人搭起帐篷,又与大家痛饮了三天后,才不得不与大家辞行。

超级酒鬼刘伶
刘伶以嗜酒、豪饮而闻名于世的刘伶,积毕生之愿写下了著名的《酒德颂》,颂扬以饮酒为荣,酗酒为耻,唯酒是德的饮酒思想。

醉翁欧阳修
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

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阮籍
阮籍跟刘伶是好朋友,都是竹林七贤这个著名饮酒组织的骨干。

阮籍虽然嗜酒如命,曾因为步兵营房里有一个善于酿酒的老厨师贮藏了三百斛好酒,就主动去做了步兵军官(校尉),但是,他醉酒却从不误事。

因为他醉酒后从不乱来,以至于睡在酒吧年轻漂亮的老板娘身边,她丈夫都丝毫不介意;大醉中替人写文章,一个字都不需要修改;借着醉酒,躲过了很多次杀身之祸。

醉酒不但不误事,反而成事,古往今来,凤毛麟角。

阮籍代言酒文化,可以使人摒弃偏见,正确认识饮酒的积极意义。

不可不知的酒故事

不可不知的酒故事

精心整理【不可不知】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中华民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的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

历代以来,无数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期,就让小编带你去看一看古代名人与酒的那些事吧!故事一:杜康造酒关于杜康造酒有这样一则传说:有一年,粮食丰收,农民没地方储存,粮食在屋外经受日晒雨淋,杜康看后十分心疼。

一天晚上,他梦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杜康,明天酉时,你去村口,会碰到三个人,你向他们每人要一滴血,回来后放到粮食流出的白色粘稠液体里,这样就不会浪费粮食了。

”第二天酉时,杜康果真去了,他先后得到了考中秀才的书生、凯旋归来的将军、村口晒太阳的傻子的一滴血。

回去后,杜康把三滴血倒入装着白色稠液的木桶里,密封起来。

九天刚过,就闻一阵浓香扑鼻,沁人心脾。

杜康想,这液体是酉时从三个人取的血酿的,就叫它“酒”吧,读九天的“九”这个音。

现在,人们刚开始喝酒温文尔雅,像个书生;三杯过后,放开痛饮,像个武士;喝到最后,烂醉如泥,满口胡话,就如傻子一般,听说就是从这儿来的。

故事二:刘伶大醉东晋“竹林七贤”中的名士刘伶,以饮酒闻名天下,杜康成仙后想下来瞧瞧,就在白水康家卫开了一个酒店,一天,刘伶从此经过,看见酒店门上贴着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刘伶看后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我这个赫赫有名的酒鬼,哪里的酒没吃过?且让我去灭灭你的威风。

于是,刘伶踏进酒店,杜康举杯相敬。

谁知,三杯下肚,刘伶只觉天旋地转,精心整理精心整理果然醉倒,跌跌撞撞地回家去,一醉三年。

三年后,杜康到刘伶家要酒钱。

家人说,刘伶已死去三年了。

刘伶的妻子看到杜康又气又恨,哭闹着要去打人命官司。

杜康笑道:“刘伶未死,是醉过去了。

”他们到了墓地,打开棺材一看,刘伶醉意已消,慢慢苏醒过来,他打了一个大呵欠,吹出一股喷鼻的酒香,得意地说:“好酒,真香啊!”这就是“杜康造酒醉刘伶”的故事。

故事三:羲之醉书王羲之的大名想必没人感到陌生,他被世人称为“书圣”,他的手迹《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古今酒仙传奇中国酒文化中的名人故事

古今酒仙传奇中国酒文化中的名人故事

古今酒仙传奇中国酒文化中的名人故事古今酒仙传奇——中国酒文化中的名人故事酒,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承载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情感与文化。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与许多名人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的酒文化中,流传着许多关于名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是对名人的崇敬,也是对酒文化的传承。

以下将为您介绍几位在中国酒文化中留下传奇故事的名人。

一、杨贵妃与美酒杨贵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美丽传说的女性之一,被誉为“倾国倾城”。

她的美丽与温婉吸引了无数的诗人与文人,其中包括唐代的杜牧。

据传,杨贵妃非常喜爱美酒,每次宴会上她都会品尝各种名酒。

尽管杨贵妃的美丽让人神往,但她最终的遭遇却令人唏嘘,她与美酒之间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二、李白饮酒作诗李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以饮酒与作诗而闻名。

李白一生喜欢饮酒作乐,他于醉时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

他的《月下独酌四首》中写道:“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畅饮时的豪情壮志。

李白与酒相伴的一生,展现了他对自由和狂放的追求。

三、文君与黄酒在中国古代,黄酒被誉为“酒中仙子”,而在黄酒的历史长河中,文君是一个传奇的名字。

文君是春秋时期的人物,她擅长制作黄酒,并以此为生。

传说她的黄酒口感独特,香气扑鼻,使得许多贵族和文人墨客趋之若鹜。

文君不仅仅是酿酒的高手,也是一个艺术家,她的酒作品不仅在口感上独具特色,还融入了她自己的情感与灵感。

四、曹操与酒势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善于享受人生的人。

关于他与酒有关的事迹,最有名的就是他在宴会上表演的“酒势”。

据说曹操善于巧妙地摆弄酒杯,能够通过掌控酒杯的力量,将酒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而不洒一滴。

这种技艺成为曹操的拿手绝活,也是他独特的酒文化表达方式。

五、白居易的酒文化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出现与酒相关的描写。

他用诗歌描述了自己对酒的痴迷与情感的表达,其中最著名的是《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一句,描绘了他在酒宴中激情四溢的场景。

5个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5个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5个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历史以来,与酒相关的典故非常多,下面是5个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了解。

1、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

话说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荣登大宝,从昔日重臣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皇帝。

自打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却一直惴惴不安。

他非常担心历史会重演这一幕,以后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当年的做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赵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

于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

酒席上赵匡胤效小儿女情状,象失恋了一般唉声叹气个不停。

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

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

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

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在古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来有效,拳头就是硬道理。

宋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在历史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范例,或者说是反面教材。

若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宋朝远胜秦汉,甚至与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让。

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屡屡被起步于奴隶社会的辽、西夏、金、蒙古所击败。

这种国富兵弱的格局,最后终于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可见,生存权都保证不了,一切都是白搭。

所有这些后果,都起始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所以这一场酒局,虽然政治影响力极大,但在大路眼里,由于它的负面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它进入前五的。

2、东晋新亭会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

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古代名人与酒文人墨客、迁客骚人,多半好酒,演绎千古传奇。

王羲之醉酒《兰亭序》名世,张旭酒后狂草惊人;李白斗酒诗百篇……看一看名人与酒的故事吧!陶渊明,东晋人,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他的诗篇,写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

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

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

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

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

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可就不管了。

(呵呵,居然流传千古,大家都这样,问题就严重了!)李白,号青莲居士,人称为“酒星魂”、“酒圣”、“酒仙”。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历来被认为是传神之笔。

大概没有别的哪个文人与酒的关系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气之大,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

只要翻翻李白的诗集,就不难发现他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有酒。

正如郭沫若说的:“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

”关于他的死,还有种种不同的传说,大概都与饮酒有关。

其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是说他醉后到采石矾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关于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相当充分的反映。

如昆剧中有《太白醉写》,京剧、川剧、秦腔等十几个剧种都有类似的剧目。

又如李白佯醉痛骂杨贵妃的义儿安禄山的故事,在京剧中叫《金马门》,也叫《骂安》;川、湘、汉、滇、桂剧及同州梆子、河北梆子都有此剧目。

在我国著名画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脱靴图”、“李白捉月图”、“太白醉酒图”等等。

陶塑、瓷塑、泥塑、木雕、牙雕中这样的题材也相当多。

至于后人在诗文中歌颂李白醉酒傲世、藐视权贵的作品,就更多得举不胜举了。

旧时在一些酒店的牌匾上写着“太白世家”、“太白遗风”等,无疑也含有对李白的崇敬之意。

与酒有关的典故

与酒有关的典故

与酒有关的典故酒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这些典故不仅仅是关于酒的传说和故事,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瑰宝。

以下是与酒有关的十个典故,让我们一起领略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酒仙李白李白被誉为“诗仙”,同时也是一位酒仙。

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在醉酒状态下创作出来的,如《将进酒》、《月下独酌》等。

李白的酒诗不仅展现了他的豪放不羁,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杯酒释兵权北宋初年,宋太祖通过一次酒宴成功地解除了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这个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展示了权力斗争的微妙和智慧。

三、酒池肉林“酒池肉林”典故出自商纣王时期,描述的是纣王奢侈荒淫的生活。

他建造了大型的酒池和肉林,整天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极度奢侈和放纵的生活方式。

四、青梅煮酒论英雄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在一次青梅煮酒的宴会上讨论天下英雄,预言了未来的局势。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英雄间的豪情壮志和深沉谋略。

五、鸿门宴项羽在新丰鸿门设宴招待刘邦,表面上是宴请刘邦,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在这次宴会上,发生了许多曲折离奇的故事,最终刘邦得以逃脱。

这个典故常用来形容暗藏杀机的宴会或危险的局面。

六、温酒斩华雄三国时期,关羽在温酒未冷的时间内斩杀了敌将华雄,展现了他的英勇无比。

这个典故不仅展示了关羽的武勇,也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七、醉打蒋门神《水浒传》中的武松为了给兄长报仇,在醉酒状态下打死了恶霸蒋门神。

这个典故表现了武松的英勇和正义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黑暗面。

八、酒神杜康杜康被认为是酒的发明者,因此被尊称为“酒神”。

这个典故说明了古代中国酿酒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也体现了人们对杜康的尊敬和崇拜。

九、斗酒诗百篇唐朝诗人李白有“斗酒诗百篇”的豪放之举,意指他在醉酒状态下创作出大量的诗歌作品。

这个典故不仅展示了李白的才华横溢,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酒与文学创作的独特理解。

十、把酒当歌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了他面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酒的特殊情感。

喝酒出名的古代人

喝酒出名的古代人

喝酒出名的古代人喝酒出名的古代人从古至今,酒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无论是国事宴会,还是民家待客,都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是酒的故乡,故而,历史上喝酒出名的人不计其数。

这里盘点10位历史名人的饮酒故事,以飨读者。

1、商纣王:酒池肉林商朝末帝殷纣王帝辛,是一个沉湎酒色之人,《史记·殷本纪》:“(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是说:纣王以酒为池,以肉为林,男女裸体,相逐其间,朝朝设宴,夜夜欢娱,长夜不眠,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

传说纣王造的酒池,大可行舟,池内的酒够三千人同饮,酿酒剩下的酒糟堆积成了小山。

商纣王就因这个“酒池肉林”腐败工程,臭名昭著。

2、齐桓公:醉酒后丢了帽子《韩非子·难二》载: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

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

•外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这故事有趣。

我重复讲一遍:齐桓公喝醉酒后,丢了帽子,他觉得丢人,三天不去上朝。

管仲说:“这是做国君的耻辱,您何不用搞好政事来洗刷它呢?”桓公说:“您的意见多么好啊!”于是开仓贩济贫苦的人,审查囚犯放掉轻罪的人。

过了三天,民众就唱道:“桓公为什么不再丢失帽子呢!”3、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的酒量极大,他自称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又对妻子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曾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杜甫《饮中八仙歌》赞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天子呼来,李白都不上船,那不是傲慢,是醉得一塌糊涂了。

喝一斗酒能写百首诗,一斗算十升,约莫二十瓶,也就是一瓶酒换来五首诗,真是高产作家!据统计,李白现留于世的诗,有一千零五十首,其中谈到酒的,有一百七十首,占16%。

对李白,先有酒,后有诗,先是酒仙,后为诗仙。

“斗酒百篇”,就这样醉醺醺的沉淀为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与酒的故事1.刘邦归故里酒酣而歌刘邦年轻时就爱喝酒,他在泗水(今江苏沛县东)当亭长期间,经常到酒店赊酒,一喝醉了便倒在地上睡个不醒。

有一次,他为县里押送一批农夫去骊山服役,路途中不断有人逃走。

他想,如此下去,到了目的地怎么向上级交代呢!于是,到了丰邑西边的湖沼地带,他便停下来喝酒。

晚上,刘邦对农夫们说:“诸位都走吧,我也打算逃走了。

”尽管这样,还是有十几个农夫不愿意走而跟从着他。

刘邦喝得酒气冲天,当晚抄小路通过了湖沼地带后,派往前面探路的人回来报告说:“有条大蛇挡住了去路,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醉意浓浓地说:“好汉行路,有什么可害怕的!”于是赶上前去拔剑将大蛇斩为两段。

又走了几里路,因酒性大发接着便倒地而睡。

这就是刘邦酒醉斩白蛇的故事。

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时,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称为沛公。

当时辅佐他的有萧何、曹参、樊哙、张良、韩信等文官武将。

秦朝在三年内很快被推翻,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占有巴蜀、汉中之地。

不久,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争夺战,于公元前202年战胜项羽,建立西汉王朝,登上皇帝之位。

七年后,刘邦平息叛乱,荣归故里,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并挑选120名儿童,教他们唱歌。

酒酣之际,刘邦唱起了自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席间,刘邦又唱又跳,并感慨伤怀地流下了热泪,对在场的人们说:远游的人,心里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故乡。

我虽建都于关中,但日夜思乡,即使千秋万岁后,我的魂魄还是要回来的。

所以我把沛县作为汤沐邑,免除全县百姓的徭役,让他们世世代代不受此苦。

刘邦的一番话让乡亲们听了,非常高兴,就天天陪刘邦痛饮美酒。

这样连续了十多天,在刘邦要返朝时,乡亲们还执意挽留。

临别前,全城的人都送刘邦美酒,刘邦一见此景感动万分,便叫人搭起帐篷,又与大家痛饮了三天后,才不得不与大家辞行。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高祖还乡与高祖酒酣高唱《大风歌》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与酒的千古传奇故事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从酒浆诞生的时日起,酒中传奇故事便相伴而来了。

仪狄酿酒于树洞以及杜康的“以秫制酒”之说,都笼罩了一层神秘色泽。

后世酒徒无暇叩问其真伪,只管在美酒中飘飘然去当神仙就是了。

也许正是这种百无禁忌的逍遥,与文学这个自由落体有相通之处,使酒本能地与文学发生了关系,因而留下了多少与酒相依的神话故事。

普读晋时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古代话本《搜神记》也将其纳入其内),有这样一则令人过目难忘的传奇故事:古代有个名叫狄希的酿酒人,他酿造出来一种“千日醉”的好酒。

一日,一位与其相识名为刘玄石的酒客,慕其佳酿而来饮酒。

狄希对玄石说:“酒还没有酿好,饮后怕有不利。

”但玄石自封为酒中之圣,对此不以为然;之所以如此,他还没有遇到过能让他酒醉之酿,因而强买此酒定要饮之。

狄希只给他倒上了一杯酒,同时警示他说:“只此一杯,可睡千日。

你如喜欢它,可以醒后再来。

”玄石饮后认为狄希话中有诈,便不快而别。

一路上他只是脚下有些踉跄,待回到家中便醉死于地。

家中不知其故,便将其哭而葬之。

3年后,狄希算计了一下,玄石已然到了再来饮酒之期,怎不见其踪影,便去石家问之。

家人回答他说,玄石已故世3年了,早已葬于坟墓之中。

狄希大惊,告之此为酒醉之故,并非真正死亡,急令家人掘坟开棺。

玄石张目开口,高声喊道:快哉,醉我者美酒矣!掘墓的人皆大笑之,但在笑声中纷纷地———原来是棺中迸发出来的酒气,将众人全部醉倒———他们没有醉倒3年,3个月后才又苏醒过来。

记得,笔者读完此篇酒文后,曾忍俊不住并在酒桌上将其当笑话,在友人间广为传播。

虽然谁都知道这是虚构出来的酒事神话,但无不为其作者的想象力之丰腴及其艺术夸张之“酷”,而叹为观止。

魏晋时的“竹林七贤”常在竹林中畅饮。

其中的酒老大当属醉仙刘伶(字伯伦),有关他的酒事传奇最多。

昔读《古今辞典》一书,上面有一篇《刘伶明誓》的酒事故事,至今记忆如初。

文中是如此描绘刘伶恋酒的:别人口渴时要水喝,这位酒魔总是以酒解其口舌之焦。

有一次,他口干舌燥时向妻子讨酒喝,其妻一怒之下,不仅将其酒坛中之酒完全倒掉,并摔碎其酒坛。

妻子劝告他说,醉饮对他身体不利。

刘伶佯装戒酒状曰:“备酒对鬼神明誓,才能断酒矣!”妻将酒肉备齐,刘伶下跪明誓曰:“天生刘伶,以酒得名;一饮一斗,五斗又醒;妇人之言,决不可听。

”于是又在欢饮中痴醉。

自古文人雅士,虽都与酒亲密无间,但刘伶在竹林七贤中,是留下酒话最多的一个。

在窦革所著的《酒谱》中,刘伶还有另一画面,同样令人捧腹开怀。

文中写道:有一次他乘鹿车出游,除携带他的酒壶之外,还让人荷器(估计为铁锹铁镐之类的挖坑及堆土用具)随于身侧。

陪同者不解其意,刘伶告之曰:“死便埋我。

”笔者认为,这些都属于他的杯中传奇一类。

根据刘伶贪杯而出现的文艺戏曲,笔者亦有所见,值得一提的是“俚曲”中的《醉仙刘伶》:说杜康在河南洛阳开了一个酒店,刘伶闻香而至。

杜康唱道:“杜康正在门前站/从南来了个贪酒仙。

”刘伶唱道:“刘伶开言问兄长/管我饮醉多少钱。

”杜康唱答:“要你纹银十两整/不醉三年不要钱。

”结果,刘伶饮酒三碗,便醉倒了三年。

当然,熟识酒史的方家一看,便知这是“关公战秦琼”的人物错位之作,将周时造酒的杜康与晋时的刘伶编织在一起,是驴唇与马嘴的缝合之物。

但它说明了杯中传奇,“戏说”般地走上了民间的文艺舞台。

这些传奇,虽然都够上进入东方“天方夜谭”的份了,但后世与酒结缘的来者,并不过多考虑其可信性———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雅士名流,与酒结仇的少到阿拉伯数字中的0;刘伶的恋酒之憨痴之态,不是也挺符合其天马行空、百无禁忌性格特征的吗!因而笔者认为,酒是有情物。

笔者虽不敢大言,酒就是才情的同义语,但是笔者可以说,酒是艺术灵感萌发的助燃剂。

李白斗酒诗百篇,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传说故事,可是那武夫出身的汉高祖刘邦,何以会在还乡后与乡间父老子弟一百二十人饮酒作歌,酒酣之际,刘邦以手击筑,竟独自高唱起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何以在此时忘我而歌?并吟唱出文学韵味非常浓烈的《大风歌》?只有乡情没有酒兴,怕是无以成其方圆。

历史上记载他,年轻时就是一个喜酒人,年幼时常常找一个名叫王媪的老妇索酒,到了“斩蛇起义”时,他已然是个善饮的大酒家了。

但其文韵并不随其霸业成功而骤然陡升,怕是美酒这个助燃剂,让他能在此欢快的瞬间,突然燃点起灵感之火,才有了《大风歌》的孕生吧?据古文《摭言》记载:元相公在浙东宾府饮酒。

府上有个名叫薛书的慕僚,因酒令之争(古人喝酒常常伴有酒令唱合,笔者后文将会提及),他以酒器掷伤其府公犹子,遂被驱逐出府。

此公出府后,借酒劲未消写了《十离歌》,呈献其主人。

其歌曰:犬离主/笔离手/马离厩/鹦离笼/燕离巢/珠离掌/鱼离池/鹰离架/竹离亭。

之后复作犬诗曰:驯扰朱门四五年毛香足净主人怜(自比家狗)无端咬伤亲情客不得红丝毯上眠对比汉高祖的充满阳刚气势《大风歌》而言,这首家奴的自喻诗,无论从艺术和文字功力上,都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秤盘里秤其分量的;但是此慕僚的一身奴相,在热酒烧膛之后,却可让读者在其自画像中,一览无遗了。

这都是杯中之酒牵扯出来的奇闻———酒既有助于英雄亮相,也有助于奴才在酒后显形。

然否?自从炎黄大地诞生了酒,杯中传奇像是酒的影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荒诞离奇者有之,平头正脸者也有之。

但是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酒催发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进而进入中国文化中的戏剧、戏曲、小说、评书。

试想,曹孟德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如果没有了酒,《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有天大的才能,怕是找不出任何一种道具,能代取代酒的豪情,酒的气势……能不能这么说,没有天地万物中的酒,中国文化将是一轮缺圆之月。

因而笔者认为,酒在人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红娘》的角色。

只不过西方人喜喝红酒,而东方的中国人爱喝白酒。

差别仅此而已,时至21世纪的今天,酒成为地球的朋友,有朝一日人类登上月球时,酒娘一定会跟随人类的踪迹飞上月球,———这不是传奇,而是明天的事实!01_天子呼来不上船酒是双刃剑,关键在如何把控。

好的来说,酒的刺激麻醉让人与人关系融洽坦诚,促进沟通,密切感情。

酒还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会更息息相关。

酒也是药材,有许多作用。

科学合理饮用可以收获健康。

但是,一定要用科学方法饮酒,才能收到好效果。

如果过量,所有好作用就荡然无存,给我们全是坏作用了。

怎么喝才能只有好作用呢?在这个平台上,我用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载体,以酒对人的影响而产生的精彩故事为中心,以医生的视角来剖析。

我想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医药卫生知识揉起来讲,希望大家了解相应的医药卫生知识与养生保健的方法。

先来讲第一个病,是最常见的病。

醉。

在医学上是一种病,叫急性酒精中毒。

一个历史人物是桀骜不驯的李白。

想到李白容易想到天子呼来不上船。

他的所作所为千百年来当作性格中的金字招牌。

像他一样桀骜不驯的只他一个,被广为传颂。

后世许多小说戏剧等都对这些进行精彩的记载和描述。

民间流传的情节差别大。

有这样说有那样说。

再看史书,记载怎么样呢?《新唐书》中记太白醉酒,“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

”这一段记载可靠的就是这个。

“天子呼来不上船”是通过杜甫的诗来表达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两事件中,李白有哪些具体事彰显了他的性格呢?一是让高力士脱靴,一是拒绝玄宗的召见。

高力士是宦官,伺候玄宗的人,决定了他围着玄宗的特点,决定了他政治优势是别人不具备的。

他对玄宗的思想掌握得清楚。

正因此,满朝都对他客气,多敬重他。

他自我感觉一定也十分好。

李白大醉后,却让他脱靴,高力士得跪下,肯定心里不舒服。

至于拒绝玄宗的召见,更是不得了。

这是抗旨不遵。

李白正是靠着这种高大全的形象铭在我们心中。

后来仔细想想,这事理解不了。

这与他的个性聪明劲不合套,他从小就想当政治家。

远大志向,要想实行,没皇帝的肯定不行。

我想他对此清楚,但是为什么大醉后却什么也不在乎呢?这种恶果厉害,想实现抱负开开玩笑呢。

从医生角度来看,结果是李白这几件事不是发自内心,更不是为彰显傲骨来的。

李白聪明不会干这种傻事,但是从大脑完全失控下得病的症状。

这是病的必然表现,不受主观控制。

像羊角风,平时跟好人一样,但是犯病,就可怕了。

医学上四期,有典型的姿势。

这个装不了。

瞳孔最不能装。

这种症状不受大脑控制的。

李白在两件事件中表现的正像这个。

李白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呢?正是今天讲的急性酒精中毒。

从医学上讲,一个人短时间摄入大量酒精,引起大脑功能紊乱。

像三两酒量喝到了六两上。

这时,为什么酒精只损伤大脑,不损伤别的脏器?这与酒精特性有关。

酒精对大脑对肝脏亲和力强。

破坏力特别强。

可是,为什么此时,只出现大脑的症状?而与肝无关呢?道理在大脑与肝脏对酒精反应程度不一。

大脑管所有的器官,潜意识里规范着每个人该做什么,这是人正常生存的基础。

急性酒精中毒时,最主要表现在大脑。

肝脏就不像大脑。

先观察一下为什么刺激我。

肝脏受刺激时,不表现出来,但是对肝脏来说,后发制人,如果急了,就出现要命的病,像酒精肝,肝癌,都是致命的。

大脑不一样,是人的司令部。

在人身上表现是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抑郁。

正常情况下的法律法规,不顾了。

正常情况下受束缚的都没有了,放开了,结果是胡来了。

这些症状他自己不知道。

事后才会明白。

变成了下意识行为了。

这些症状是一点一滴地出来的。

医学上根据这些程序轻重及阶段性特点来分三个阶段:一是兴奋期,二是麻痹期,三是睡眠期。

每个时期有不同特点,兴奋期时不会出大格。

放肆了,可是进入麻痹期内心的束缚感就完全放开了。

变成了天老二了,不服任何人了。

表现出来的东西从医学上根本不听调控了。

说话都乱了套,不受大脑调控。

李白让高力士脱靴就正是进入了麻痹期了。

像酒后驾车,进入麻痹期了,大脑完全不受控制了。

醒酒后才知道后悔。

李白在这两个事件中放肆,连皇帝都不买账,发病原理也一样处于麻痹期。

兴奋过了,累了,就进了睡眠期,自我调整了,睡眠与正常睡眠也不一样。

急性酒精中毒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倒头就睡。

像李白在金銮殿上就睡了。

实际上他自己不知道。

这个睡眠期掌握不好就出问题。

像有些人躺到马路上就睡了。

看似不大的病,实际很大,危险性也是极可怕的。

另外,李白的这种表现,是歪打正着。

有故事说河中鳄鱼饿了,几个小伙子正看对岸槐树上挂着的红荷包,一财主发布消息,敢于跳进河里游到对岸摘下就嫁女儿给他。

这些人一个个准备跳,看到鳄鱼都不敢了。

却有一人跳了,拼命游,鳄鱼高兴了。

他奋力游了过去。

怒吼谁踢我的?这与李白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02_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以豪饮著称于世,饮酒成了他重要生命内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