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地貌发展过程与成因

岩溶地貌发展过程与成因岩溶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特征。
它以溶洞、溶壑、钟乳石等独特的地貌形态而闻名于世。
岩溶地貌发育于石灰岩、大理石等可溶性岩石地层之上,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地质、水文、气候等多个因素。
岩溶地貌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溶蚀、溶洞形成、地表下施工三个阶段。
首先是溶蚀阶段。
在石灰岩地区,水和二氧化碳会形成碳酸,这是岩溶地貌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雨水和地下水透过裂隙渗入岩石中,与石灰岩中的碳酸反应,形成了溶蚀作用。
这种溶蚀作用会逐渐侵蚀石灰岩地层,使其发生溶解、溜变和脱灰等作用,形成带有孔洞和裂隙的地层。
其次是溶洞形成阶段。
随着溶蚀作用的继续,地下水通过流动和侵蚀,逐渐扩大了石灰岩中的洞穴。
当地表下的洞穴相互连接或与地表相连时,形成了典型的溶洞。
溶洞主要分为溶蚀型和溶洞型两种类型。
溶蚀型溶洞是指由于上述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大型溶洞,其特点是空间广阔、洞壁平坦。
溶洞型溶洞是指由于地下河流侵蚀的结果,其特点是河流穿过溶洞形成的。
最后是地表下施工阶段。
随着地下水的深入,水在地下流动,沿着溶洞或岩石裂缝发展形成地下河流。
地下河流在地下与石灰岩岩层接触,侵蚀更多的岩石,形成地下河流系统。
这种地下河流系统在地下大量开凿,进一步加速了岩溶地貌的发展。
岩溶地貌的形成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和植被。
在石灰岩地区,气候湿润时,水侵入岩石中的速度会增加,溶蚀作用加剧。
而植被覆盖可以保持水分,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缓溶蚀作用的发展。
因此,岩溶地貌的发育在不同的气候和植被条件下可能呈现不同的特点。
总之,岩溶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
从溶蚀到溶洞形成,再到地表下施工,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了解岩溶地貌的发展过程与成因,对于探索地球地貌演化、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岩溶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岩溶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岩溶地貌是指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岩等可溶性岩石地区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
它与其他地貌类型相比,具有独特的地形特征和独特的地貌形成机制。
下面将从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岩溶地貌的发展演化以及岩溶地貌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主要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有关。
在含有可溶性岩石的地区,地下水会通过渗透进入岩石内部,溶解掉其中的矿物质,从而扩大岩石的裂隙和孔隙。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溶蚀作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形态,如溶洞、溶沟、喀斯特塌陷等。
此外,岩溶地貌的形成还与气候因素和地表水的循环有关。
热带地区的高温和多雨气候非常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因为热带地区的地表水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能够加速地下水溶解岩石的速度。
其次,岩溶地貌的演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在地质历史的长时间作用下,岩石经过地壳运动和地表气候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地貌形态。
岩溶地貌的演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疏松阶段、稳定阶段和再生阶段。
疏松阶段是指溶蚀作用最为明显的阶段,此时岩石的溶蚀速度比较快,地表会出现很多塌陷和溶蚀地貌。
稳定阶段是指溶蚀作用相对平稳的阶段,此时地表的岩溶地貌会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喀斯特地貌。
再生阶段是指溶蚀作用重新加强的阶段,此时地下水重新进入岩层,岩石的溶蚀速度加快,地表会再次产生大量的溶蚀地貌。
最后,岩溶地貌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岩溶地貌中的水资源是人类所必需的,因为岩溶地区的地下水蓄水量相对较大,能够提供人类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
其次,岩溶地貌中的洞穴和溶洞是无法重复再生的自然遗产,它们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不过,也要注意保护这些洞穴,因为人为的破坏和污染会对洞穴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此外,岩溶地区由于地表裂缝和地下洞穴的存在,容易形成地下水漏失和地面塌陷,给工程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风险。
总之,岩溶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不仅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有关,还受到气候因素和地表水的循环的影响。
岩溶地貌

4.6 岩溶地貌岩溶又称喀斯特(karst),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所引起的可溶性岩石溶蚀作用,以及由于这种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和地下溶蚀现象的总称。
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机械侵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迁移、堆积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
在岩溶作用下所产生的地貌形态,称为岩溶地貌。
4.6.1 岩溶地貌的形态与类型1. 岩溶地貌的形态岩石分布地区,溶蚀作用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一系列溶蚀现象,称为岩溶的形态。
岩溶形态可分为地表岩溶形态和地下岩溶形态。
地表岩溶形态有溶沟(槽)、石芽、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溶蚀平原等。
地下岩溶形态有落水洞(井)、溶洞、暗河、钟乳石等(图4-11 )。
①溶沟(槽)、石芽和石林溶沟、溶槽是微小的地形形态,它是地表水沿地表岩石低洼处或沿节理溶蚀和冲刷,在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的沟槽称溶沟。
溶沟溶槽将地表刻切成参差状,起伏不平,其宽深可由数十厘米至数米不等。
当沟槽继续发展,以致各沟槽互相沟通,在地表上残留下一些石笋状的岩柱。
这种岩柱称为石芽。
石芽一般高1~2m,多沿节理有规则排列。
如果溶沟继续向下溶蚀,石芽逐渐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育成群,远观像石芽林,称为石林。
如云南石林。
②溶蚀洼地和坡立谷由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一种封闭、半封闭洼地称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多由地面漏斗群不断扩大汇合而成,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由数十平方米至数万平方米。
溶蚀洼地周围常有溶蚀残丘、峰丛、峰林,底部有漏斗和落水洞。
坡立谷是一种大型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
面积由数平方千米至数百平方千米,进一步发展则成溶蚀平原。
坡立谷谷底平坦,常有较厚的第四纪沉积物,谷周为陡峻斜坡,谷内有岩溶泉水形成的地表流水至落水洞又降至地下,故谷内常有沼泽、湿地或小型湖泊。
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层覆盖。
③漏斗及落水洞漏斗是由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竖直裂隙下渗,最先产生溶隙,待顶部岩石溶蚀破碎及竖直溶隙扩大,岩层顶部塌落形成近乎圆形坑。
(健康快乐悦读)地理常识悦读_岩溶地貌的形成以及分布

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形态各异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特殊的地貌,这些总称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和青海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地貌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岩溶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
岩溶洞穴和古岩溶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
古岩溶潜山与其他地质条件匹配,可以形成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岩溶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岩溶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

岩溶地貌的分布及特点地貌指的是地表起伏的形态,也称为地形。
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地貌旅游资源。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只有29%的面积是陆地。
因此地球表面的地貌分为海洋地貌和陆地地貌两大类。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地貌旅游资源基本上是陆地地貌。
而我国正有着丰富的地貌旅游资源,岩溶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
岩溶地貌是指碳酸盐类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在以水的溶蚀为主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岩溶地貌研究始于前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高原而得名。
岩溶地貌景观的主要类型有:1、.石峰、石林和石芽。
石峰有峰丛、峰林及孤峰,石林和石芽也会有多种造型。
上述景观地貌在我国以广西桂林和云南路南石林最具代表性。
桂林山水有“甲天下”的美名,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皆源于那里发育的典型的岩溶地貌。
山青、水秀、石美、洞奇。
漓江水清如镜,两岸诸峰叠翠,“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把这里称作“碧莲玉笋世界”;云南路南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县,是另一处典型的岩溶峰林景区。
数十米高的石峰,组成壮观的石的森林,不受寸土,峭拔挺立,似刀峰剑丛,直指青天。
怪石嶙峋,多惟妙惟肖造型,如“阿诗玛”,“万年灵芝”,“凤凰梳翅”等。
造型生动,步移景换,是我国一处造型地貌博物馆。
2、岩溶洞穴。
我国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广西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南宁的伊岭岩,贵州安顺的织金洞、龙宫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北京石花洞,辽宁本溪水洞,广东肇庆七星岩等。
有些溶洞内还有大量的石笋、石钟乳、石花、石幔等岩溶凝聚物,令人目不暇接。
有些溶洞内还有地下暗河、地下瀑布,更使人流连忘返。
3、石灰华。
四川黄龙是我国最大的石灰华岩溶景观分布区,密布着3000多个石灰华五彩水池,乳黄色的石灰华堆积成的“岩溶边坝”,犹如梯田,景色异常迷人。
岩溶地貌

二 溶蚀作用的基本过程 (一)溶蚀作用及其化学机制
溶蚀作用是指水通过化学作用对矿物和岩石的破坏作 用。化学作用主要有溶解、水解、水合、碳酸化及氧化等。 其中水对可溶岩的溶解和水解十分普遍。
大气中的CO2与水化合后即成为碳酸: CO2+H2O H2CO3 H++CaCO3 H2CO3 H++HCO3HCO3-+Ca2+ 2HCO3-+Ca2+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对南斯拉夫西北的喀斯特 (Karst)石灰岩高原进行研究,并于 1893年正式“karst'’ 来概括喀斯特高原的地貌景观。自此Karst一词渐被世 界各国学者所接受。
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喀斯特学术会议(1966年2月, 桂林),建议在我国使用“岩溶”一词,并把它作为 Karst的汉语同义语。
我国不同气候带的碳酸盐岩溶蚀量
地 区 气候带 年降水量(毫米) 400-600 1 000—1 200 1 271 1 734 1 500—2000 年平均气温(℃) 6 8 6~8 12~15 15.6 15.1 20~22 年溶蚀量(毫米) 0 02—0 03 0.02—0.03 0.06 0.036 0.051 0.12~0.3
第二节 岩 溶 作 用
一 岩溶作用的概念
岩溶地貌由岩溶作用所成,岩溶作用主要是指水对可溶 岩石的溶蚀、冲蚀、崩塌和沉积的总称。作用有物理的,也 溶蚀、冲蚀、崩塌和沉 溶蚀 有化学的,但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物理作用为次。岩溶作 用的空间十分广阔,既在地表也在地下,从而造成了丰富多 彩的地表与地下地貌。
河北西北部 暖温带半干旱区 湖北三峡 黔北务川 滇东罗平 广西中部 中亚热带湿润区 中亚热带湿润区 中亚热带湿润区 南亚热带湿润区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

岩溶地貌判定标准岩溶地貌是指由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在地质过程中溶解、侵蚀和崩塌而形成的地形、地貌。
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的作用,岩溶地貌常常具有洞穴、溶洞、地下河、地下水道、喀斯特盆地等特征。
岩溶地貌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如下:1.岩层类型:岩溶地貌通常由石灰岩、石膏岩、盐岩等可溶性岩石组成。
这些岩石易受化学侵蚀作用,并形成特殊的地形。
2.地表形态:岩溶地貌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地表上出现洞穴、溶洞、风化坑、峡谷、塌陷等特殊形态。
例如,喀斯特地貌中的喀斯特塌陷、喀斯特地貌中的山峰、风化洞等特殊地形是岩溶地貌的标志。
3.裂隙和缝隙: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裂隙和缝隙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裂隙和缝隙通常是地下水的通道,地下水可以通过溶解岩石来创造地下洞穴和地下水道。
4.风化和侵蚀作用:岩溶地貌通常是由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下水中的溶解了许多溶质,如钙、镁等离子,通过溶解力来侵蚀岩层,形成喀斯特地貌。
5.地下水系统:岩溶地貌中通常有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如地下河流、地下水道和喀斯特盆地等。
这些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地貌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
6.沉积物和溶蚀物质:岩溶地貌的形成通常伴随着大量的沉积和溶蚀作用。
沉积物可以是钙化的沉积物、钢化的沉积物、碳酸盐沉积物等。
溶蚀物质可以是溶化岩层、岩石片段、溶解了的岩石矿物等。
总的来说,岩溶地貌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岩层类型、地表形态、裂隙和缝隙、风化和侵蚀作用、地下水系统以及沉积物和溶蚀物质等因素。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确定一处地点是否为岩溶地貌,进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岩溶区的名词解释

岩溶区的名词解释岩溶区,又称喀斯特地貌区,是指地质上富含可溶性岩石或矿石的地区。
这些可溶性物质包括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其特点是易被水侵蚀,形成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如溶洞、地下河、飞瀑等。
岩溶区分布广泛,全球各大洲均有不同形态的岩溶地貌。
1. 岩溶区的形成和地质构造岩溶区形成主要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岩溶区多出现在石灰岩、石膏、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层中,这些岩石层易溶于水,水分子在地下流动过程中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侵蚀岩石。
在地壳运动中,岩石发生断裂和抬升,地层发生变形,加速了岩溶作用的发生。
此外,气候、土壤和植被等也对岩溶发育起到重要影响。
2. 岩溶地貌的特点和类型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而壮丽的地貌类型。
它以溶洞、地下河、岩溶塌陷、峰丛、石林等景观为特点。
其中,溶洞是岩溶地貌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溶洞内部通常有石笋、石柱、钟乳石、石幔等奇特的岩石形态,形成了一幅幅雄奇的地下景观。
地下河是指水在地下岩溶裂隙中流动形成的地下河道,水流诡秘奔涌,为岩溶地貌增添了神秘感。
3. 岩溶区的生态环境岩溶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多样化的生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
岩溶地下水系统是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富含的矿物质和营养物质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岩溶区不仅是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繁衍地,同时也是各种石笋、钟乳石等天然美景的形成地。
4. 岩溶区的利用和保护岩溶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灰石、石膏等,广泛应用于建筑、冶金、化工等行业。
岩溶地区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溶洞、地下河等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盲目的开发和过度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竭。
因此,保护岩溶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岩溶地貌是大自然艺术的杰作,其独特的形态和多样的景观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人们应当加强对岩溶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岩溶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让后代人能够继续欣赏到这些壮丽的地貌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貌的概念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
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地中海的一个大海湾)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
19世纪末,司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
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在我国,以前也称作喀斯特,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