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范文(6篇)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范文(通用6篇)《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在此刻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常听到“孩子是无辜的”说法,可往往故事的最终,孩子的命运却是最凄惨的。
为了家族的利益,罗密欧与朱丽叶彷徨着,在走投无路时,选取了解脱。
爱驱使着他们向死亡迈进,情督促阗他们抛开家庭走到一齐,仇却注定了他们命运的相斥,苦痛的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啊。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出戏,它必需也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数不胜数的无可奈何,这都是感情带给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感情是未成年孩子家长最忌讳的东西,感情是青年男女们最想拥有的东西,感情是年迈的老人望着老来伴时所感谢的东西。
它扮演着许很多多的主角,它能够是杯具的导演也能够是喜剧的策划人;它能够是毒药也能够是蜜糖,没人能摸得透它。
一旦跳进感情的陷阱就犹如离弦的箭再也收不回来,只是固执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飞去,不去理睬距离,笔直地穿过空气,最终落地。
落地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完好无损地到达了目标,另一种便是正因某些缘由,折断了羽翼……很明显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感情之箭被折得粉碎,破坏者的力气强大得犹如能够劈开松柏的雷电。
不好以为坚决的感情就能长期,一旦它有损于第三者的利益,那么这段情必将受到被迫拆散的危急。
不管他们是否无辜,不管他们怎样抵抗,这个故事的背景就已为他们的结局作了铺垫。
他们凄惨吗?或许是的,正因他们没能相守到老,而是红颜英年早逝,或许不是,正因他们寻到了最终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一个完善故事的结局,通常都以喜剧告终,读者看了当然兴奋,可看过以后过几天就会被遗忘。
一个故事假如以杯具结尾,那它必需会在读者心里留下点什么,或是圆满,或是惋惜,让读者反复咀嚼,思索。
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作品赏析

此外,莎士比亚还巧妙地运用了对 比手法,将爱与恨、美与丑、善良 与邪恶等对比在一起,使观众对主 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他通过对人物心理 的深入挖掘,塑造了丰满、 立体的人物形象
9
PART 4
社会影响与评价
➢ 《罗密欧与朱丽叶》自问 世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和 喜爱。它被认为是世界文 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 西方戏剧艺术中的瑰宝。 该剧被多次改编成电影、 电视剧以及各类舞台剧, 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极高的 影响力
社会影响与评价
➢ 这部戏剧作品被视为爱情 文学的代表,它所传达的 主题——家庭仇恨对个人 命运的影响、爱情的力量 以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批判 ——都具有普遍性和永恒 性。这使得《罗密欧与朱 丽叶》成为一部跨越时空 的作品,无论是在当时的 社会背景还是在现代的文 化环境中,都有着不可忽 视的影响力
-
汇报结束
庭、爱情、仇恨和冲突等主题
PART 1
背景与主题
背景与主题
这部戏剧发生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城,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城市。两 个家族蒙太古家族和凯普莱特家族之间存在着深仇大恨,这种仇恨已 经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然而,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两个年轻人罗 密欧和朱丽叶相爱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那么的纯粹和真实,但却又 因为家族的仇恨而充满了曲折和痛苦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四 个主要角色:罗密欧、朱 丽叶、劳伦斯神父和提伯
特
罗密欧是一个深受社会压迫 的年轻人,他对家族的仇恨 感到困惑和痛苦。然而,他 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直使他 最终选择了宽容和原谅。朱 丽叶是一个美丽、聪明、坚 强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的 执着和勇敢使她成为了文学
史上最受尊敬的女性之一
劳伦斯神父是一个有智慧、 有正义感的角色,他通过自 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了罗 密欧和朱丽叶实现了他们的 爱情。提伯特是一个复杂、 矛盾的角色,他既是家族仇 恨的代表,又是罗密欧的好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戏剧名作,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高中新课本节选该剧的最后一场戏,是全剧的精华部分。
品读这场戏,可以窥斑见豹,揣摩、领悟全剧的主题思想、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
下面试着作些赏析。
一、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复杂性我们先看对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论述:“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用他的语言说,就是‘爱’。
他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
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莎氏作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这些言论可以为我们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作品的意义提供参照。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代表莎士比亚时代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贵族青年,他们与贵族家庭的斗争映现着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斗争是尖锐、残酷而悲壮的。
年轻的一代带着“爱”的理念和精神走上历史舞台,尽管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萌芽生长的必然性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他们毕竟稚嫩,无力抗拒封建势力的遏制和扼杀,他们的“爱”也是缺乏现实基础的“海市蜃楼”。
他们为了“爱”和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从这意义上说,人文主义的悲剧是必然的。
然而斗争基础。
矛盾集中爆发之时,也正是它们结束之时。
最后象征着政权的亲王调解两大家族的矛盾冲突,意义是多重的:封建主义开始进化,良心发现,向人文主义理想精神的妥协和认同;人文主义斗争不彻底,对封建主义抱有幻想;现实政权在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维护“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矛盾的多重性导致作品意义的多元性。
三、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尽管有不同势力、不同方面的矛盾冲突,但全剧的发展最后落到人心向善的归结点上,表现了矛盾冲突的同一性和人群根性的同一性。
在这种同一性之下,人物性格仍显其多富多彩,值得玩味。
同是人文主义化身的罗朱二人,性格有较大的不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与命运的悲歌

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与命运的悲歌引言《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
故事中,罗密欧和朱丽叶两位年轻人跨越家族的仇恨,相爱并决定结婚。
然而,他们所处的背景却充满了困扰和限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这部作品中爱情与命运的交织,并分析其中包含的主题。
1. 爱情的力量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展示了爱情的强大力量。
尽管两个家族间存在着深仇大恨,但罗密欧和朱丽叶仍能够超越这些障碍,在相互之间找到真正的幸福和爱意。
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彼此,并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
通过描述两位主人公深沉而激烈的感情以及对彼此忠诚不渝的承诺,莎士比亚向读者传递着一种关于爱情的永恒真理。
他更深层次地呈现了人类对于真正的爱所能做到的事情,包括勇敢直面困难、为爱牺牲自我并追求个人幸福。
2. 命运的挑战然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中,莎士比亚也强调了命运对于两位主人公的影响。
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存在着家族仇恨和社会压力,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成为了他们感情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巨大障碍。
尽管罗密欧和朱丽叶努力克服命运安排给他们的难题,但最终却未能逃脱悲惨结局。
他们不得不在爱与忠诚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并为此付出生命代价。
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我们充满勇气和决心去追求我们所渴望的幸福,命运依然可能阻止我们实现目标。
3. 主题分析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故事,莎士比亚探讨了爱情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他深刻揭示了爱情对于克服困难以及追求幸福的强大力量,但与此同时,也警示我们命运不可逆转的影响。
这部作品还反映出社会和家庭对于个人决策的限制。
罗密欧和朱丽叶所在的背景充满着仇恨和偏见,这意味着即使他们彼此相爱,并能够创造美好未来,但在现实中却很难实现。
这提示着读者们思考社会环境对于爱情和个人选择的影响。
最后,在这个悲剧结局中,莎士比亚也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无常性和无法掌控性。
有时候,人们如何努力、牺牲甚至冒险都无法改变必然发生的命运。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评论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评论分析1. 引言1.1 作者简介作者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被誉为“英国国宝”和“全球文学巨匠”。
他生于1564年,逝世于1616年,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戏剧等作品。
莎士比亚的作品涉及各种题材,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深刻揭示了人类情感和命运的悲喜交织。
《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他创作的著名悲剧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爱情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智慧和诗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传诵和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享有盛誉,也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传播。
【作者简介】1.2 作品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
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在意大利的维罗纳城,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
在故事中,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成为了他们之间爱情的绊脚石,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双双牺牲。
作品背景中强烈的家族仇恨与爱情的悲剧相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深刻的悲剧氛围。
莎士比亚通过这个爱情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无法逾越的矛盾。
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和道德观念的混乱,从而让读者对人类的本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品背景中那种强烈的家族仇恨与爱情的对比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和震撼力。
这种情节的设计不仅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也让读者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正文2.1 文学特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爱情悲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之一。
这部作品具有许多独特的文学特点,深深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
作品的情节发展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悲剧冲突十分突出。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遇到最终的悲剧结局,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紧张和悬疑,读者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第一次看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高中的音乐选修课上,老师断断续续为我们播放了其中的经典段落。
那还是没有字幕的片段,但绚丽的场景,咏叹调似的唱腔却深深震撼了我,当那个已非常熟悉的故事在小小的舞台上用音乐剧演绎时,还是会不禁被它所吸引。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古老而沉闷的主题。
但是没有想到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法国人可以把这个古老沉闷而又美丽的主题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此完美。
法国人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上了更多的情感和唯美元素,虽然服装设计上面更趋于现代的,但是却表现得很自然,使人没有丝毫抵触之情。
而且整部剧的服装设计非常精美,加上灯光效果整部剧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盛宴。
音乐剧的主角是两位新人而非名角,他们的年龄也更接近人物本身,所以在演绎的时候更加有贴切感。
女主角所表现出来的朱丽叶那种甜美、纯洁和对真爱的渴望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男主角所有的那种柔情也是经过锤炼才达到炉火纯青的。
剧中两人的默契和看对方时眼中流露的温情都会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现实生活中也是情侣。
虽然年龄小,但两位主角的音域都十分广,看过有评论说有大海的感觉,但我每次听到都有一种在草原上的感觉,天很高,地很远,让人非常舒服。
剧中的人物除了两位主角外,还有很多出彩的角色,比如BENVOLIO ,他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贯穿全剧,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流浪诗人一般;还有蒙太古、卡布莱特夫人,以及朱丽叶的奶妈等我都非常喜欢。
他们都各有自己经典的唱段。
剧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死神,她不同与我们想象中的死神,是一位年轻美艳的女子,身着白纱,漆黑的发髻,漆黑的眼线,冷峻而狡猾的神情,赤足而行,虽然她未曾开口演唱,却是全剧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游走于各位主人公之间,被她“青睐”的人也往往逃不开死亡的命运。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台词,没有任何歌曲的角色,有的只是舞蹈,但她却贯穿于全剧,成为一种宿命的象征。
一开场第一个出现的就是她,当凯普莱特和蒙太古冲突的时候,当墨古修被提伯尔特刺死,提伯尔特被罗密欧刺死的时候她便在其跟前不停地跳着死亡之舞。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6世纪的一部经典悲剧作品。
这部戏剧以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残酷,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该剧进行赏析,深入探讨其内涵与艺术魅力。
首先,该剧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故事发生在维罗纳城,两个有着世仇的贵族家族——蒙太古家族和卡帕莱家族之间的纷争成为了剧情的背景。
剧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来自这两个家族,他们在舞会上相遇并陷入热烈的爱情之中。
然而,由于家族间的世仇和一系列的误会,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通过对爱情的描述,该剧揭示了家族仇恨对个人幸福的破坏力。
其次,该剧的人物塑造精细入微,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
罗密欧是一个浪漫且富有激情的年轻人,他深深地爱上了朱丽叶,为了追求爱情而不惜一切。
朱丽叶则展现出勇敢而独立的一面,她不畏权威,为了与罗密欧在一起,甘愿舍弃一切。
与此同时,剧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
例如,朱丽叶的父亲卡帕莱是一个保守且专横的人物,他要求女儿必须服从他的安排。
这些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剧中融入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含义。
莎士比亚运用了众多的意象,如“光明与黑暗”、“夜与日”、“爱情与死亡”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哲学性。
比如,月亮被频繁地用来象征爱情和变迁,使故事产生了浓厚的浪漫氛围,同时也暗示了爱情的短暂和脆弱。
此外,剧中的对白精彩纷呈,语言优美动人。
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著名,他善于运用押韵与节奏,在剧中的对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对白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令人心生共鸣。
莎士比亚的文字魅力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最后,该剧通过爱情悲剧展示了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对个人选择和幸福的影响。
它提出了对家族仇恨和权威的质疑,并强调了爱情是超越这些束缚的力量。
然而,作品也警示我们,爱情的盲目和冲动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需要理性和成熟来应对。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评论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评论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在家族仇恨的环境下遭遇的爱情悲剧。
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爱情、家族仇恨和命运等多个主题,其美丽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评论分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对人们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和人物来进行评论分析。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维罗纳,朱丽叶和罗密欧是两个来自敌对家族的年轻人,他们在一场宴会上相遇并相爱,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两个家族的仇恨和命运的阻挠。
在两人的爱情故事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浪漫而悲剧的形象,揭示了人性中的渴望和尊严。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情感和行为真实而深刻,使人们能够感同身受,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作品中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次要角色,如神父劳伦斯和护士,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台词丰富了整个故事的情感和内涵,使《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了一个生动鲜活的世界。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语言和文学手法也是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莎士比亚以其高超的文学技巧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注入了丰富而动人的情感。
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隐喻、对偶、押韵等,使作品的语言变得既美丽又富有力量。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对话和独白,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文学语言的表达显得格外深刻。
莎士比亚还通过抒情诗和独白等文学手法为作品注入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其成为了一部永恒的文学经典。
莎士比亚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创作,使得作品在道德和人性方面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通过朱丽叶和罗密欧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探讨了爱情和命运的主题。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爱情被描绘成一种超越家族、宗教和命运的力量,它能够让人们超越现实的局限,使人们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作品还表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和自私,从而使人们反思人性中的黑暗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着名的浪漫爱情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已的爱情和誓言。
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
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
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爱情悲剧;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文主义一、作品简介《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着名悲剧。
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
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
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
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
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
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旧仇,言归于好,并且用纯金在维洛那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铸像。
这意味着两个年轻人为之献身的理想胜利了,他们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典范。
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的死亡,同时又证明了他们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使社会摆脱了无谓的仇恨和纷争。
祸患无穷的世仇消解了,仇人转变而和好了,在维洛那,人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
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乐观主义的悲剧。
二、创作的社会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是莎翁第一部成熟的悲剧。
由于作品处处洋溢着“春天和青春”的气息,所以被称为浪漫爱情悲剧。
这部浪漫爱情悲剧成于16世纪末期,正值文艺复兴开始萌芽,英国的封建制度趋于瓦解。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
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因此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
新兴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基础,阶级结构的改变,同时上层建筑也要随之改变。
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带入了历史,在这一时期集中表现为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者反对封建时代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
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极力反对神权独裁和教会的权威,要求人的权力和尊严。
他们反对要求禁绝一切爱好、享受、追求。
反对教会的愚昧主义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经院哲学,赞美人的智慧和力量,主张理性认知,提倡探索自然。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基本冲突不仅是两个封建家族之间的矛盾斗争,而且也是两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
两个封建家族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是造成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思想认识上还不足以跟完整的封建思想体系做全面较量时,他们首先强调爱情是一种力量,“爱能做的,爱就敢做”,用它来冲破封建堤防。
这种冲击动摇了封建贵族的传统观念。
所以,罗密欧、朱丽叶的死不仅是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封建道德的勇敢冲击,而且死亡也是对专横残暴的封建制度的“可怕的挑战”。
剧本表明了真正的爱情是不朽的,两个年轻人的殉情献身换来了人文主义理想在道义上的胜利。
三、文章特色解读品读这场戏,可以窥斑见豹,揣摩、领悟全剧的主题思想、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和语言风格。
下面试着作些赏析:1、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复杂性我们先看对莎士比亚创作的经典论述:“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用他的语言说,就是‘爱’。
他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
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莎氏作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代表莎士比亚时代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贵族青年,他们与贵族家庭的斗争映现着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
斗争是尖锐、残酷而悲壮的。
年轻的一代带着“爱”的理念和精神走上历史舞台,尽管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萌芽生长的必然性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他们毕竟稚嫩,无力抗拒封建势力的遏制和扼杀,他们的“爱”也是缺乏现实基础的“海市蜃楼”。
他们为了“爱”和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从这意义上说,人文主义的悲剧是必然的。
然而斗争又是以人文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胜利而告结束,因为两位青年之死终于唤醒了顽固、守旧的贵族阶级的良知,两个世仇家庭和解了。
这也可以理解为人文主义“爱”的胜利。
结局并不像有些古典悲剧那样过分地渲染悲沉、死寂的气氛,而是带有一些乐观情调,这又体现莎士比亚剧作人文主义精神中的乐观倾向。
这种所谓“曲终奏雅”,使得本剧的锋芒不是那么锐利了,也许是莎士比亚式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的妥协性、博爱性和平和性的表现。
2、矛盾冲突的多重性和巧合性凡戏剧总要有种种巧合,凡巧合都有戏剧性。
巧合是矛盾冲突发生的契机。
帕里斯、罗密欧和劳伦斯三者不约而同地来到朱丽叶的墓地;罗密欧与朱丽叶差点儿可以活着相逢,可惜生离死别,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帕里斯和罗密欧两方的仆人恰好目睹了两人的格斗,成为“惨案”的见证人;劳伦斯目睹了罗朱二人的爱情婚姻的全过程,成为罗朱爱情故事大白于天下的见证人;亲王、蒙太古和凯普莱特同时赶到“惨案”现场……这些都是巧合,也是矛盾冲突得以发生的基础。
矛盾集中爆发之时,也正是它们结束之时。
最后象征着政权的亲王调解两大家族的矛盾冲突,意义是多重的:封建主义开始进化,良心发现,向人文主义理想精神的妥协和认同;人文主义斗争不彻底,对封建主义抱有幻想;现实政权在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维护“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矛盾的多重性导致作品意义的多元性。
3、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尽管有不同势力、不同方面的矛盾冲突,但全剧的发展最后落到人心向善的归结点上,表现了矛盾冲突的同一性和人群根性的同一性。
在这种同一性之下,人物性格仍显其多富多彩,值得玩味。
同是人文主义化身的罗朱二人,性格有较大的不同。
罗密欧性本温和,热情、直率、善良,不够沉稳,缺乏心计。
直率的本性和残酷的现实逼使他走向极端的道路。
我们看到他亲手杀死帕里斯,表现出一个垂死者不可理喻的疯狂。
他的性格既直率,又不乏多样性。
他是一个勇敢而不成熟的理想主义青年。
朱丽叶美丽纯洁,忠贞不屈,同时善良温和,也不乏某些心计。
她有如一株亭亭玉立的水莲花,虽根植于污浊的泥淖而自有纯洁与明净,虽经摧残仍飘散着经久的芬芳。
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情,表现了她“离经叛道”精神。
为实现美满的婚姻,她用心良苦,靠假死躲过与帕里斯的婚姻,以期与真正所爱的人结成良缘。
她的理想最终不能如愿,是因为她太天真稚嫩,毕竟才14岁,也是因为现实太黑暗残酷,使她实在无法抗拒命运的错误安排。
她是一个热情而柔弱的理想主义青年。
劳伦斯神父是本场剧中的一个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
他性本善良,而又驽钝怯弱。
当罗密欧前来求援时,他秘密地为他们二人主持婚礼,并决心帮着化解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当得知给罗密欧的信未能送到时,他不得不亲自来挖朱丽叶的坟墓。
这些都表现了他具有世俗人士般的热情善良。
但他也有过于“俗”的地方:在墓地救出朱丽叶时胆战心惊,当听到有巡夜的人来了的时候,他吓得丢下朱丽叶不管自己逃跑了,又可见其如俗人一般怯弱猥琐的一面。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作为神父,却始终没有一句歌颂神灵的话语,也不见他用神教启迪人心、教人忏悔。
他是一个世俗化的神父。
4、人物语言的艺术性莎士比亚剧作品语言的鲜明个性,高妙的艺术才华,以及丰富的内涵,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
歌德说:“莎士比亚用活的字句影响着我们,而字句最好通过诵读来传达……闭目倾听人们用自然正确的声调来诵读,而不是演员般地朗诵一篇莎士比亚的作品,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件事情更高尚更纯粹的享受了。
”“发生世界大事时秘密地在空气中动荡着的一切,巨大事件发生的时刻在人心中隐藏着的一切,都说出来了;心灵中生怕别人看见的密封着的事物,在这里自由畅快地被采掘出来。
”(歌德《说不尽和莎士比亚》)歌德以一个杰出作家和一个高明鉴赏家的敏感与深思,将莎士比亚作品语言的丰富与生动、自然与贴切描述出来了,堪称莎氏知音。
莎剧人物的语言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当时的心情,成为人物个性化的标志。
罗密欧与帕里斯身份、教养基本相似,他们都爱恋着朱丽叶,但是语言的深情和力度有所不同:帕里斯的话只是一般性的哀悼和思念;罗密欧的话更为激情澎湃,是从一个行将殉葬者口里说出来的,更为感人。
而且罗密欧的话在剧情的进展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感情层次,以及人格的不同侧面,例如即使要杀死帕里斯,也说出爱对方胜过爱自己的发自内心的话。
四、中外作品比较《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中外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不朽之作,他们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咏唱,成为一朵永不衰败的爱情之花永远驻留在人们的心中。
这两部剧作的主题都是爱情,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为了能够自由恋爱而勇敢的面对一切困难,最后以双双殉情的方式永远的在一起。
这两部中西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虽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甚至《梁山伯与祝英台》还被誉为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两剧也有着他们的不同之处。
《梁山伯与祝英台》源于我国西晋时期的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为大众所熟知得益于口头传承艺术。
而《罗密欧和朱丽叶》这部作品写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它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前者在人物性格上是保守含蓄的,而后者在人物性格上是自由奔放的,人物性格塑造上有很大不同;在艺术风格上的描述也不同,前者是一部现实性很强的爱情故事,具有很好的说服力。
后者运用一种浪漫的表达艺术,用大量文字渲染二人的浓烈爱恋,最后把问题引到家族矛盾和社会环境的问题上。
五、总结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用挚热的感情唱出一曲曲爱的赞歌。
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
这部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以卓越的文学形式再现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挣脱社会枷锁,寻求人性解放,从人文主义的视角解读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