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村生态建筑的发展
浅析生态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生态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生态建筑对现阶段建筑行业而言,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生态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除了要将客户的个性化建筑物使用需求融入其中之外,还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特征也一并融入其中。
虽然我国当前生态建筑属于刚起步阶段,但是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生态建筑的发展势头比较良好。
因此,本文针对生态建筑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生态建设;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建筑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美化了城市环境。
然而任何建筑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材料,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会继续消耗。
面对这种情况,建筑工程师们不断探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生态建筑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及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的方式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
一、生态建筑设计简述生态建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新词汇。
其背景是环境质量不断遭到破坏。
科学、环保、绿色、低碳的需求不断出现在公众面前。
生态建筑包含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以各种相关基础学科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使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完美结合。
而生态建筑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与自然的设计意识,从自然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一种更为生态、科学的建筑结构,从而实现人们当前的生活需求。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能源。
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这使得该地区的农业和其他类型的土地资源被压缩。
同时,建筑还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开采,矿石会造成粉尘等空气污染,特别是在冬季,还需要加热会消耗大量的煤矿能源,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极大地影响了空气质量产生雾霾。
因此,在设计生态建筑时,必须把生态环境的改善放在首位,努力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
二、发展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2.1资源角度在日常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较大的业本身就是能源消耗比行业之一,特别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会使用到各种资料、设备以及基础设施,这些都会在无形当中增加各种能源的大量消耗和使用。
国内生态建筑的发展

国内生态建筑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生态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态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维护等方面融入生态理念,以实现节能、环保、舒适、健康的建筑形式。
国内生态建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方面。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政府的支持,国内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建筑发展的政策和标准,如《建筑节能条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为生态建筑的推广和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设计理念方面。
国内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越来越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平衡,力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融合。
三、技术手段方面。
国内生态建筑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如太阳能、地源热泵、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建筑的能耗,提高了建筑的舒适性和健康性。
四、建筑实践方面。
国内生态建筑的实践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日本长崎市的“绿色厕所”、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的“绿色图书馆”等。
总之,国内生态建筑的发展正呈现出良好的势头,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生态建筑项目出现,为人们创造更加环保、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 1 -。
农业建筑环境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农业建筑环境中的生态建筑设计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建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生态建筑设计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生态建筑设计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建筑设计在农业建筑环境中能够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农业建筑环境通常存在着噪音、气味等问题,而生态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材料选择来减少这些问题的影响。
例如,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将建筑物与农田分隔开来,减少农业活动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此外,生态建筑设计还可以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手段,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其次,生态建筑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农业建筑环境中常常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和能源,而生态建筑设计可以通过节水、节能的措施来减少对这些资源的需求。
例如,在农业建筑中可以使用雨水收集系统来收集雨水,用于农田灌溉和建筑物的用水。
同时,生态建筑设计还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满足能源需求,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生态建筑设计还可以提高农业建筑环境的生态效益。
在农村地区,生态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和景观规划,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建筑物周围可以种植一些耐旱、耐寒的植物,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生态建筑设计还可以通过建设生态池塘、湿地等生态系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链,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最后,生态建筑设计还可以促进农业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而生态建筑设计正是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农业建筑中可以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建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生态建筑设计还可以通过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提高农民和居民对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促进农业建筑环境的改善。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设计在农业建筑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简述生态建筑发展历程

简述生态建筑发展历程
生态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开始寻求更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方式。
第一阶段,生态建筑的起步阶段(1960年代-1970年代):在
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首次出现了一些具有环境意识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比如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和自然通风系统。
然而,在这个阶段,生态建筑的概念还不够成熟,只是一种探索和实验的阶段。
第二阶段,生态建筑的出现和推广(1980年代-1990年代):
在这个阶段,生态建筑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人们逐渐认识到建筑对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的影响,并开始采用一些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比如再生能源的利用和高效节能的设计。
生态建筑也开始被视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第三阶段,生态建筑的成熟与创新(2000年至今):随着科
技的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如绿屋顶、太阳能光伏系统、雨水收集利用和可持续材料等,以达到更高的环保和可持续性。
并且,一些创新建筑理念和标准,如“被动式建筑”和“碳中和建筑”,也开始被提出和广泛应用。
生态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环保意识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生态建筑正在逐渐由概念到实践,由实践到标准化。
未来,随
着科技和设计理念的不断进步,生态建筑有望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建筑的发展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建筑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这个背景下,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本文将从生态建筑的定义、发展历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生态建筑的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是以环保、节能、健康为基本理念的建筑形式。
生态建筑不仅要尽量减少建造所使用的资源,还要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
生态建筑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形式,既能满足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又能使人们在享受现代便利的同时,不对环境造成太大的压力。
二、生态建筑的发展历程生态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有了一些比较环保的建筑形式。
例如:古罗马的浴场和水道系统,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拥有着先进的水利技术,几乎完全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成为了当时人类最可持续的建筑形式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古代文化遗址,如中国的土楼、日本的便所和木屋等,它们也以它们的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而闻名。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建筑成为人们重视的话题。
20世纪70年代,随着对环境问题逐渐的认识,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生态建筑也随之而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如今已成为了一种有力的环保形式,成为了未来城市公共建筑的主流形式之一。
三、生态建筑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生态建筑具有明显的环境优势。
首先,生态建筑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生态建筑不但在建造过程中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注重节能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生态建筑还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例如:生态建筑通常会注重自然采光、通风、供暖等细节,这些细节能够使居住者获得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高的生活品质。
四、生态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生态建筑是未来城市规划发展的重点方向,未来生态建筑将会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的模式,成效与发展建议

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的模式,成效与发展建议生态家园的建设是保护当地环境及改善农村水生态状况的重要任务。
只有作出恰当的实践,才能有效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构建生态家园的模式必不可少。
一般来说,构建一个完整的、安全而安宁的生态家园,主要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资源利用。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在农村和乡村发展中的作用,例如处理农田水分析问题,充分发挥水文、土壤在农田水分科学管理中的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
第二,增加农业技术。
比如促进新型农耕技术的运用、促进农业废物的合理利用,增加农业品种多样性等。
这些技术不仅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而且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发展。
第三,集成智能管理。
基于数据智能管理,能够提供各种数据模型和分析方式,使农村生态管理变得更加高效等。
第四,文化建设。
以农民文化保护为核心,以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为基础,使农民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打造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化氛围。
以上就是构建农村生态家园的模式,其实简化上可以概括为:以自然资源发挥作用为基础,以新型农业技术和智能数据管理为推动,充分发挥农民文化保护及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影响。
一方面,构建农村生态家园模式可以起到调整农村经济格局,可持续发展农村及周边经济,可吸引大量外部资金来支持农村发展,有助于当地改善农业环境。
另一方面,也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但是尽管构建的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实施构建生态家园模式时应考虑以下几点:1、要充分利用自然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加大对新型农业技术的倡导和推广,使之适用于本地农业社会。
2、加强智能管理技术的研发,令其更好的适用于当地的管理形式,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
3、制定相应的社会共同体构建和管理规则,使当地居民和政府在构建过程中有足够的参与空间,发挥它们的作用。
4、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客观准确的评价构建农村生态家园的效果,并及时根据评价结果做出调整,保证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政策及时、有效的实施。
乡村规划中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分析

乡村规划中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分析乡村规划中的绿色建筑是近年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理念在建筑领域的重要体现。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乡村地区的绿色建筑逐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乡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建筑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通过节能、环保、功能优化与人性化设计等手段,旨在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乡村规划中,绿色建筑不仅体现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建设成本的控制,还积极回应了当地社区的期望与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分析乡村规划中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现阶段乡村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首先可以从政策法规、设计理念、技术应用以及实际案例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政策法规方面,国家及地方政府在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实施上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为乡村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例如,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一系列关于绿色建筑发展的文件,将其作为提升乡镇建设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
许多地方政府也因应自身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乡村绿色建筑的扶持措施和奖励机制。
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等方式,激励农民和投资者参与到绿色建筑项目中来。
设计理念上,乡村绿色建筑的设计愈加注重地域特色与环保性能。
很多设计师在进行乡村建筑设计时,不再简单追求商业价值,而是将重心放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上。
在考虑建筑功能的同时,通过选用地方材料、采用适合当地气候的设计方案等手段,让乡村建筑能够融入到自然生态中。
此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也是乡村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向。
阳光充足的区域通过合理布局,可以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或光伏板,为建筑提供可再生能源。
技术应用方面,节能环保技术在乡村绿色建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一些先进技术如雨水收集系统、天然通风系统以及生态墙体等已被引入到农村地区。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也降低了运营成本,进一步确保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建筑设计创新生态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创新生态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生态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创新的建筑设计,我们可以在降低能耗、优化空间使用、改善室内环境等方面取得突破,为生态建筑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一、整体规划与布局生态建筑的整体规划与布局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
未来发展中,建筑设计应注重创新,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针对不同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和布局。
例如,在热带地区,可以利用宽敞的庭院、水体和绿化带来缓解高温的影响,提供舒适的室外空间。
在寒冷地区,建筑设计应考虑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降低取暖和能耗。
二、建筑外立面与被动设计生态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和被动设计对能源效益至关重要。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建筑外立面上使用高效节能材料和技术,如双层玻璃、太阳能板、绿色屋顶等,以降低能耗并增加建筑的自给自足能力。
被动设计方面,通过合理的建筑朝向、遮阳和通风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
三、能源系统与智能控制创新的能源系统与智能控制技术是生态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未来建筑设计应积极引入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并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来优化能源的利用和分配。
例如,可以使用智能照明系统和自动调节温度的空调系统,根据人员数量和室内空气质量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四、绿色建材与循环利用绿色建材的选择和循环利用是生态建筑的关键环节。
未来发展的方向是选择可持续、环保且低碳的建筑材料,如竹木材料、可降解的材料等,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另外,建筑设计还应考虑建筑的可拆卸性和可重构性,使建筑材料可以在建筑寿命周期结束后进行循环利用,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
五、室内环境与舒适度生态建筑不仅要注重外在环境的保护,也要关注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创新的建筑设计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声学效果和照明条件,给人们提供宜居、舒适的室内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农村生态建筑的发展——沼气农居
摘要:我国农村可利用的能源非常丰富,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耗:秸秆占31%、薪柴占25%。
目前大部分农村采暖和生活用能方式极为原始,使用秸秆和薪柴的传统炉灶能源利用率只有10%~15%。
为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循环发展,沼气农居是最受农民欢迎的能源生态工程,该技术以沼气为纽带将居住建筑、沼气池、畜(禽)舍、卫生厕所和蔬菜温室等有机结合,实现产气和积肥同步、种植和养殖并举,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沼气;农居建筑;环境保护;生态建筑
1.沼气运用原理
沼气是有机物(如秸秆、杂草、树叶、人畜粪便等废弃物)经微生物厌氧消化而产生的可燃烧性气体,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一般含甲烷60%~70%、二氧化碳30%~40%,其余为少量的氮、氨和硫化氢等。
经沼气装置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饲料。
农居建筑中的沼气系统由沼气池、输气管道和用气设备三部分组成。
沼气池是气源的产出部位,是农居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其设计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①地点应选在农户住房周围,地下水位较低,水源便利,且便于排泄物流入沼气池内。
②一户一池型,每个单体内建有一个小型户用沼气池,便于管理,综合利用效果好。
多户一池型,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池型,单体内没有沼气池,而在群体附近建一个大中型沼气池,供各户生产、生活用气和用肥。
这种模式一般建于田园,沼气池需要增加保温设施,而且由专人管理。
沼气池和用气设备间距不应过大,一般25米为宜。
③根据人畜粪便和秸秆等的用量,可以确定沼气池的池型和主池半径。
例如,养两头奶牛一头猪的农户,池容可定为83m,主池半径1.35米左右。
超过两头奶牛的农户,池容定为103m,主池半径1.5米左右。
输气管道的安装,安装前需对管道及其附件做气密性检验。
主要分为室外管道和室内管路两部分。
室外管道的安装要求:
①室外管道安装要求从地下走,以减少撞击和风吹日晒,防止老化、延长使用寿命。
②管道线路须选择最近线路,从最低点开挖,使沟带有3%的坡度,便于泄水。
管沟开挖不要破坏沟底原状板土,不得露有石块、砖瓦等其它尖锐物,如挖掘过深或沟底土质较软,要用细土或灰沙铺平夯实。
作者简介
王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cangducun@
何文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52yinning@
③一般地沟深20~30厘米,如地面有机械动力运行,深度不少于60厘米,并用竹管或钢管作护套,用砖头、瓦块掩盖埋好。
④管子连接操作应在沟旁地面施工,管路粘接好后要进行试气,合格后才能盖土。
室内管路安装要求:
①室内管路应尽量安装在隐蔽处,防止撞击和阳光照射,周围最高温度不超过40℃。
②室内管路应沿墙脚、房梁架设,不得悬挂,并用钢筋扎头固定好。
固定间距,一般水平管路为50厘米,直立管路为60厘米。
用气设备包括沼气灯、沼气灶具和沼气饭煲等。
2.沼气设计实践
沼气农居在建筑设计时,就应该全面考虑、合理布局,使用沼气灯的房间、烧沼气灶的厨房、蔬菜温室、沼气池的位置、农作物秸秆、树叶杂草的堆放场地、进出料口的朝向等问题,在施工中应综合安排,依次完成。
另外,还要结合当地的建筑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农户地下沼气池与地上厕所、猪圈在建筑上形成整体,发酵料液按设定线路循环流动。
从农居建筑的总体规划和单体的平、立、剖面设计入手,合理确定沼气池、厕所、畜厩的方位,选择相应的沼气池类型,合理安排不同使用功能的房间,使以沼气为纽带的建筑设计和村镇规划顺利进行。
(a)平面图(b)剖面图
图1 陕西关中地区沼气农居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为陕西关中地区沼气农居的试用图,主要为村镇的三口之家营造一个既能居住,又能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副业生产的空间环境,力主将沼气的使用和生态环保的理念纳入设计之中。
使人畜粪便、秸秆、杂草等能在此特定空间环境中循环转换,同时还有效利用了太阳能,既方便了生活又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此生态庭院模式以沼气的利用为主要内容,做到了人车分流、洁污分流,整个平面布置紧凑、合理,形成生态良性小循环,有效处理污水,改善人居环境,营造生态家园,增加清洁能源供给。
沼气池的细部构造,如图2所示,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先建沼气池后建上部的主体结构,沼气池建成后,用土将外露的池体覆盖,防止被破坏。
沼气池是由
发酵间、水压间、储气间、进料口、出料口、活动盖、导气管等部分组成。
进料口、进料管分别设在猪禽舍的地面和地下,导气管设置于储气间顶部活动盖板上,为铁管或硬质塑料管、陶瓷管,与输气管相连,将沼气送出以供使用。
3.沼气实用性分析
效益分析
①经济效益:直接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养殖业、种植业、沼气和沼肥。
②生态效益:可使家园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达到良性循环和合理利用,并有效地缓解农村能源紧缺、保护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矛盾。
建一口8~103m的沼气池,正常产气380~4503m用作燃料,每年节约柴煤2500~3000㎏,相当于0.13~0.332
hm林木一年的生长量。
另外,一年提供无公害的优质有机肥相当于50㎏的硫酸铵,40㎏的过磷酸钙,15㎏的氯化钾,长期施用可改良土壤。
土地连续三年施用沼肥后,土壤微生物十分活跃,有机质含量可提高16%,土壤的团粒结构改善,保水抗旱性能显著提高。
③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环卫效益:农居建筑中人厕、沼气池、畜舍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人有厕、畜有圈,卫生条件大为改观,人畜粪便及时入池,铲除了蚊蝇滋生之地。
经沼气池密封发酵,寄生虫卵及病菌绝大部分均被杀灭,大大减少了各种人畜疾病发生、传播的机会。
加之用沼气煮饭,干净卫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4.结语
目前我国乡村房屋建筑总面积约为240亿平米,占全国总数的60%。
约有9亿人生活在农村地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
近十年来, 全国农村每年新建住宅面积约为7-8亿平米。
中国每年大约会生产出相当于3亿吨标煤的农作物秸杆。
因此,沼气农居建筑正是从现实情况出发,把现代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融入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充分接受了农作物~家禽、家畜~人~微生物~农作物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农村建筑的用能水平和用能效率提高,切实改善了室内和居住环境水平,使农村现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加平.中国北方乡村建筑节能与空气品质改善技术研究.报告原文.2008.
【2】刘玉凤.等渭北旱塬户用沼气生态系统效益分析.中国沼气China Biogas 2005.
【3】李家泉.农村规划与能源建设.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环境综合应用与技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