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稿新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稿新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稿新人教版

《宿建德江》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

益终生。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的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即多读、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两诗具有山水田园一般特点,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1、在“整体通读,把握诗意”这一环节中,由朗诵积累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再引导学生多次的有要求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到默读勾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现了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接着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诗描写了是夜晚的景色,有那轮赋予文人墨客无数灵感的“明月”,对这首诗有个整体的了解。更交流了作者生平,为后面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学习“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打下基础。

2、在“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环节中,《宿建德江》重在扣住“山水田园诗的《宿建德江》写了哪些景语呢?这些景语又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语呢?”这一问题自读自悟,抓住诗眼“愁”字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愁啊?”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满腹惆怅。“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景物?”这一问题的设计,再次引导学生体会到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3、深刻体会作者人生经历,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归纳出“知人论诗”这一赏析古诗的重要方法,也再次感受到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送给学生新的山水田园诗,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也多体会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多运用“读、看注释、想象、知人论诗”这些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4、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也紧紧扣住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把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主板书。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稿新人教版

《宿建德江》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3 古诗词三首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 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中共有三首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前两句写了暴风雨急来时的景象,后两句描写了雨后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

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加强理解,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因此对这位诗人并不陌生。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孟诗,从而自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包括:《草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

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中运用自己的知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宿建德江》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doc

《xx月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柔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渺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例外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恨离开了。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 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 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 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样就基本上 理解诗意了。 四、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就以重点问题或重点诗句入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 进而感悟作者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要在本课学习的基 础上,总结出学习诗词的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 诗境──悟其感情,并尝试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就重点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切实把诗词教学的目标逐步完成。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在弄懂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做好积累,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总之,这堂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部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词,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这首词通过短短几十个字,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盛夏季节江南农村丰收在望的田野风光图。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二)能力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词、默写词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善于感悟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

2、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三、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在本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阅读吟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文中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的方法指导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掌握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重视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把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起来;创设语言情境并用PPT演示、图片、声音,范读、读一读等方式,进行情境渲染。 四、说教学环节 (一)导入: (二)读通词 1、学生自读词。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完整

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包含《习作:变形记》习作和《语文园地一》的说课稿。 1.《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展开。《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是这片文章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

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宿建德江》优秀说课稿

《宿建德江》优秀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七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古诗两首《竹里馆》、《宿建德江》说课稿

古诗两首《竹里馆》、《宿建德江》说课稿 老师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组诗教学和,两首诗用一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分析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来说说教材。和两首诗都选自,是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用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两首诗都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两首山水田园诗的景语中都有明月,但由于两位诗人的经历不同,对明月所寄予的情感却不同:一个官至右丞相,忙于政务,难得清闲,所以诗人是闲适的愉悦的。一个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而这两首诗的作者也都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都是唐代诗人,而且是好朋友,有着共同的情趣共同的追求,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诗歌中所蕴藏

的情感自然也不同。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在教学方法上本课采用了整合教学法:由于本课所选取的两首诗都是 唐朝诗人的作品,都是寄情山水的山水田园诗,本课教学属于山水田园诗的组诗教学。所以我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整合赏析。用看似平淡无奇的几种景物勾画出了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格调幽静闲远,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则借暮色孤月映照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满腹愁绪。同样的一轮明月却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思。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开课之初,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

孟浩然《宿建德江》说课稿

孟浩然《宿建德江》说课稿 孟浩然《宿建德江》说课稿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下面给大家分享《宿建德江》说课稿,欢迎借鉴! 《宿建德江》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九板块的第一篇古诗。经过仔细研读小学语文课标里对古诗的相关要求,我知道了中年级学段的古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的自学能力,并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真正做到可以激发鼓励学生多多积累课外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宿建德江》是一首借景叙情的五言诗,它是唐朝孟浩然隐居家乡多年,四十岁时奔赴长安求取功名失败归途中所作。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全诗以“愁”为诗眼,以舟泊夜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在对古诗意境的理解;而在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画面和体会情感则是古诗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想象读、配画读、配乐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想象理解法:想象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画面,努力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鼓励学生尽情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流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情景交融,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以旧引新→自读感知→研读古诗→走进心境→主题拓展”。 在“以旧引新”、“自读感知”这两个环节中,由学过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平等的对

部编版《21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山居秋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居秋暝》。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课程标准要求。我准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教师在关键环节实施加以点拨。我准备了一个课时来实施教学。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序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唐诗。唐诗在中国的诗歌是上是辉煌的时期,初唐诗人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歌中最重要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情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分析古诗词的基础,但是知识还不成体系,更多的是模糊的感性认识。新大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理解和分析作品,探索作品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诗歌发展史。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 2、学生产生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动力。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感受诗歌《山居秋暝》的意境,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根据诗歌的意境,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四、说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鉴赏和诵读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句含义和艺术特色。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读懂诗歌的内容与写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首诗的教学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还会通过营造意境,加深同学学习体验,全程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先让同学走进诗歌的意境中,最后走出来分析这首诗,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相结合。另外,在讲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同学们讲一些诗的句法与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要讲得过多过深。教法的设计意在通过讲解这首诗将鉴赏古诗的诗法交给大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概括来说,我的教法分为以下五点: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学法。 今天学生学习的是诗歌。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为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

最新古诗词三首说课稿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集锦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1、草原 2、丁香结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花之歌 习作:变形记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德”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古诗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想到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明月几时有 说课稿

2、《但愿人长久》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背景: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体会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含义,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无情”“偏偏”;掌握默读课文并做记号的阅读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和角色扮演等发挥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体会苏轼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即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豁达开朗的态度,树立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 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

《宿建德江》的说课稿3篇

《宿建德江》的说课稿3篇 《宿建德江》的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九板块的第一篇古诗。经过仔细研读小学语文课标里对古诗的相关要求,我知道了中年级学段的古诗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的自学能力,并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真正做到可以激发鼓励学生多多积累课外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宿建德江》是一首借景叙情的五言诗,它是唐朝孟浩然隐居家乡多年,四十岁时奔赴长安求取功名失败归途中所作。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全诗以“愁”为诗眼,以舟泊夜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紧密结合在一起,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掌握1个多音字。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 复杂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 歌的良好习惯。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在对古诗意境的理解;而在指导学生朗读想象画面和体会情感则是古诗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想象读、配画读、配乐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想象理解法:想象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画面,努力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鼓励学生尽情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学流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情景交融,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以旧引新→自读感知→研读古诗→走进心境→主题拓展”。 在“以旧引新”、“自读感知”这两个环节中,由学过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大胆地朗读。出现了节奏上的错误,再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主题,掌握节奏感。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

2020年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 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 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 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 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 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 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 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

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 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 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 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 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中,我 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以学生为主体、以 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 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 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在教学中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 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这样,学生 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分析、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学习"人情美"这部分,在共同学习远迎客人部分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利用上段的学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去畅想。这样,所有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又为学生所 解决,虽然学生的理解略显稚嫩,不够深入,但答案却是多姿多彩,

3 宿建德江 说课稿

《宿建德江》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展开,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的、想到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二、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2.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和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

即多读、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品悟诗情→再读升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1.在“整体通读,把握诗意”这一环节中,由朗诵积累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又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到默读勾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现了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接着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有那轮赋予文人墨客无数灵感的“明月”,从而对这首诗有个整体的了解。 2.在“品悟诗情”这一环节中,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宿建德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色呢?这些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抓住诗眼“愁”字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愁啊”,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满腹惆怅的思乡之情,并用小练笔的形式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进一步让他们感悟到了作者的愁绪。最后及时告诉学生描写月亮的诗句,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3.再读升情。最后多次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得以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