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神话、寓言等文学形式;–掌握《神话中的动物》、《狐狸和葡萄》、《灰姑娘》等课文的内容;–学习运用包括引号、感叹号、问号等标点符号进行语句的标点;–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辞藻方式进行表达。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神话、寓言等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能够运用标点符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语句意思;–能够用比喻、拟人等表达方式丰富语言表达。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神话、寓言等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的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热爱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 神话故事《神话中的动物》 2. 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 3. 知名童话故事《灰姑娘》三、教学重点•理解神话、寓言等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学会运用标点符号进行语句的标点;•掌握比喻、拟人等辞藻方式的运用。

四、教学计划第一课时:神话中的动物1. 教学目标•学习神话故事的特点和结构;•掌握课文内容和理解关键词语;•学会运用引号标点符号进行语句的标点。

2.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概念讲解:介绍神话故事的特点和结构。

•听读课文:朗读《神话中的动物》并进行理解、记忆和讨论。

•标点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课文中的引号,并解释引号的作用。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神话故事的意义和启示。

•总结:复习课文内容和标点符号的运用。

第二课时:狐狸和葡萄1. 教学目标•学习寓言故事的特点和结构;•掌握课文内容和理解关键词语;•学会运用感叹号和问号进行语句的标点。

2.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概念讲解: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和结构。

•听读课文:朗读《狐狸和葡萄》并进行理解、记忆和讨论。

•标点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课文中的感叹号和问号,并解释标点的作用。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的特点和结构。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2023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内容1. 《家乡的山水》:描述家乡的山水之美,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的自然风光。

2. 《家乡的民俗》: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 《家乡的故事》:讲述家乡的传说和故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 理解并欣赏家乡的自然风光,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了解并尊重家乡的民俗文化,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 倾听并讲述家乡的故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家乡的自然风光,了解并尊重家乡的民俗文化,倾听并讲述家乡的故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的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学生熟悉的家乡景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新课导入: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家乡的美”,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山水、民俗和文化。

3. 课文学习:分别学习《家乡的山水》、《家乡的民俗》和《家乡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拍摄或绘画家乡的山水美景,并介绍给其他同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家乡的美山水民俗故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心中的家乡》。

要求:以绘画或写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作业题目:《家乡的故事》。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复述和分享。

答案:《我心中的家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绘制出自己心中的家乡美景。

《家乡的故事》: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复述和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家乡的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单元备课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单元备课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上册单元备课第三单元成长足迹一、单元主题成长足迹二、单元分析本单元以“成长足迹”为主题,通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引入,让学生思考毅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借助蜗牛、龟兔赛跑等故事形象,引导学生用美术的形式表现毅力和坚持。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使用多种材料制作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o学生能够通过蜗牛、龟兔赛跑的故事理解毅力的含义。

o掌握使用多种材料进行美术创作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讲述故事、观察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o在美术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让学生理解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有毅力,不能半途而废。

o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毅力的含义。

o掌握多种材料的美术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o如何用美术作品生动地表现毅力和坚持。

五、教学方法1.故事讲述法:讲述龟兔赛跑、蜗牛坚持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毅力的内涵。

教学意图: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毅力的含义。

2.观察法:展示蜗牛、兔子、乌龟等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和行为表现。

教学意图: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感受中获取创作素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使用多种材料制作美术作品的方法,如绘画、手工等。

教学意图: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制作方法和技巧,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4.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美术创作,在实践中掌握多种材料的使用方法。

教学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作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5.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毅力和坚持的理解以及美术作品的创作思路。

教学意图: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游戏教学法:设计与毅力和坚持相关的游戏,如“毅力大挑战”游戏,让学生模仿蜗牛爬行或兔子跳跃,体验坚持的过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133张)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共133张)

和煦 日光
天色湖光相接,一片
至若春和景明,波涛不惊,上碧下绿天,广光阔,无一际碧。万顷,沙鸥翔集,
岸上与小洲
时而翱翔,时而停歇。
美丽的鱼 上的花草
形容草木茂盛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明亮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
哪有尽头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

疑问,并把小组合作学习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分类整理记录在 下面任务单中。

读 知
字词句 疑问
篇目 :
意 其他疑问

解 答
各学习小组交流疑难问题,全 班探究答疑,教师明确。


《岳阳楼记》
难读字词
谪(zhé) 属(zhǔ)予(yú) 观夫(fú) 衔(xián)
汤汤(shāng) 淫(yín)雨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 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 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听到潺潺的水声,那从 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居高面下
建造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译文: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 宾客跟随着。枝叶茂盛成荫,飞鸟上上下下鸣叫,那是因为游 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 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 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 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难读(难写)的字词, 利用

3、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解读+单元教学设计+当堂训练+教学反思)

3、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解读+单元教学设计+当堂训练+教学反思)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这个主题编排。

主要由《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三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让同学们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民间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编写故事。

2.本单元重点:(1)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民间传说,都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体现人物特点的。

如《猎人海力布》一文中,通过“救小白蛇”“要宝石”“听鸟语”“劝乡亲”“变石头”这几个故事体现出海力布善良、勇敢、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牛郎织女(一)》则通过详细介绍牛郎认识织女的过程,表现出牛郎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的特点以及织女心灵手巧、渴望自由的美好愿望。

《牛郎织女(二)》通过描述织女跟王母娘娘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体现出王母冷酷自私、凶恶霸道的特点以及织女渴望自由的真情和勇敢。

(2)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我们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创造性地复述。

我们可以换一种人称,可以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还可以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五年级对复述的要求重点放在了“创意性复述”上。

在交流平台里,编者对“创意”进行了具体的解读,这里的创意体现在形式与内容上,一方面可以就内容来展开进行创意复述,比如: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添油加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如讲《牛郎织女》,可以说说老牛是如何得知织女下凡时间的;还可以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如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

另一方可以就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创意,比如换人称讲述故事,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时,可以从海力布、村民、白蛇等不同视角出发讲述故事;比如讲故事时可以模仿不同角色的动作和表情,更有代入感。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创意不是毫无依据的胡思乱想,在落实“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一要素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了解课文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模板6套)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模板6套)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模板6套)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1常州市北环中学祝畅红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父母弟兄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学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能学会观察不同的对象、场合,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背影》 2课时《甜甜的泥土》 1课时《父母的心》 1课时《我的妈妈》 2课时《人琴俱亡》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至爱亲情”。

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不言自喻的母爱;人琴俱亡,展现了弟兄的手足之情;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未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没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没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弟兄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很是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类“至爱亲情”。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基本信息二、单元学习任务【学情分析】本单元属于“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学习单元,围绕“多样的文化”这一人文主题选编的四篇课文,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一窥欧洲、美国、拉丁美洲的文学面貌,领略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情,感受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而达成“初步理解和鉴赏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的语文课程目标。

学生在完成本单元小说阅读鉴赏任务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联系学过的中国小说,比较中外小说在内容、主题、艺术手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增强文化理解力,发展批判性思维,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观察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探究与研讨,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

除了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外,本单元还对文学阅读与写作、跨文化专题研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有所涉及。

本单元所选都是小说,这就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密切相关。

另外,这四篇小说都是中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条件允许,可以联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以“篇”带“本”,阅读整部小说,拓展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学习任务】本单元对应“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人文主题:“多样的文化”,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本单元主要有以下学习任务:1、阅读四篇外国小说,从形象、主题、手法、语言等方面多角度鉴赏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风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2、梳理小说反映的社会内容,把握小说中人物成长的精神轨迹,深入探究民族心理、时代精神,探索作者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

3、感受小说多样的风格,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了解文学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4、认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小说元素,借鉴课文的写作技巧,尝试创作小小说。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四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出版”《自然观察日记》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教给学生记录观察的方式,并且尝试写观察日记。

《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观察的细致。

其中,《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

《蟋蟀的住宅》以准确生动的表达,再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过程。

两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交流平台”则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通过“词句段运用”体会遣词造句准确生动的表达,也凸显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日积月累”编排了与季节相关的俗语、谚语,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致观察,感受气候变化给自然万物带来的改变。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层层深入,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按照事物的变化发展进行连续细致观察,最终指向表达,通过写观察日记来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之旅。

教材在“观察”及“准确生动的表达”训练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上是有设计规划的: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一方面已经了解了日记的一般格式,初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另一方面知道要仔细观察,注意事物的变化,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这些都为本次习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单元还编排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观察日记的写作。

“资料袋”帮助学生养成连续观察并进行记录的习惯,“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内容和写法。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读写结合”的单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课文阅读中感受到的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迁移到自己在生活中对某种事物的连续观察中,将观察后准确生动的表达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正面为诺贝尔的半身侧面像,右边为诺贝尔的生卒年(罗马数字),左下角有作者签名“E.LINDBERG 1902”奖章背面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许癸厄亚,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

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单元内容及学习目标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追求,努力创新;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又饶有趣味。

广阔的未知世界,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书写。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述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https:///v?vid=1843911709459990523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青蒿素)https:///x/page/u0533jp4wx9.html(广义相对论)https:///v?vid=1337140264653150891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斗拱)https:///v?vid=8508549922540938268&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中国木建筑)一、课前阅读材料1.《学案导学》P52、59、67、76的“相关解读”部分要求:了解读者、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化常识(关于作者写一两条重要信息即可),制作2.《学案导学》P53《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的演讲》P58《隐藏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P60《超越时空——加来道雄的高维世界》P66《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P68《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有兴趣者读)P74《梁家三院士: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P76《青与绿》P82《说意境》要求:圈点勾画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整理1500字的素材,上交。

二、自读部分1.学习任务:以批注的形式自读4篇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的科学概念、事实、道理、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提示:①找到以下概念:青蒿素、多维空间、反物质、中国建筑的“文法”、中国诗词的“暗示性”。

②《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列表①整理出青蒿素的发明过程;③《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列出文中关于人生阶段和数字的词句,理清作者的成长历程;④《中国建筑的特征》画出段落的中心词句,整理出文章提纲②;⑤《说“木叶”》搜索信息,将木、叶、落木、落叶、木叶、树、黄叶的形象特征填写到表格③中。

《中国建筑的特征》提纲《说“木叶”》一、提出问题:“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为什么?交代“木叶”的来源;“木叶”就是“树叶”;古诗歌中用“树叶”的少;“木叶”出佳句。

关键在“木”字。

二、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阐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舒朗的秋天气息。

三、小结。

九歌·湘夫人(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登白薠fa2n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概念:青蒿素:多维空间:反物质:中国建筑的“文法”:诗歌形象“暗示性”:三、提升学习任务:1.通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发现两位科学家在研究和早期探索过程中取得突破的转折点,体会“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2.明确《青蒿素:人类战胜疾病的一小步》《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的写作目的;3.总结阐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写作方式)。

学习提示:1.在整理过文本内容之后,再读一遍,将文章脉络掌握得更清晰;2.思考作者在介绍中心内容之外,有怎样更深层次的写作目的。

3.从概念、选材及其安排等方面入手思考写作方式。

四、综合学习任务:1.体会每篇文章表现出来的研究者的,选一位研究者写一段作文素材(随笔本)。

例: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

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

/而立之年临危受命之后,屠呦呦就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她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600多种方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

为了科研,屠呦呦不顾家庭,甚至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

/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其中的酸甜苦辣绝非常人能够想象和忍受。

如果没有对中医事业的高度热爱,没有勤于钻研、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无法攻克世界难题的。

(中心句,可置于开头)2.学以致用:说得清,道得明(参考课本P67 四)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

请写一篇科普文章,并在班级里的科普交流会上介绍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学习提示: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决定本小组交流的科普话题。

如何确定科普的话题?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也会遇到让我们困惑的问题,如怎样煮鸡蛋蛋壳不会破,微波炉加热食品会不会有害健康,“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没有科学依据,我国古代宫殿为什么多采用对称布局,等等。

小组广泛收集某一类问题,思考其传播的价值,考虑同学们的感兴趣程度,确定准备交流的话题。

②话题确定之后,通过收集材料、实地采访、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形成对这一话题的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注意随时记录,可利用以下表格,留下学习的过程。

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 282.34;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多维空间:一般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萨内空间,加上时间,即四维空间。

现在理论物理学界有人认为,我们宇宙的空间超过四维,如十维空间、十一维空间等。

反物质:由粒子组成的称为物质,由反粒子组成的称为反物质。

中国建筑的“文法”:中国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诗歌形象“暗示性”: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及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特定的意蕴。

(P67三“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③形成科普交流稿的初稿,组内交流,收集意见,修改并完成交流稿。

④开展科普交流会。

《说“木叶”》诗歌集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yὺn)《捣衣诗》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1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15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16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17枯桑知天风——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18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19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20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树叶,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21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民歌《青溪小姑歌》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陶渊明《咏贫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

——杜甫《幽人》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罗隐《寄渭北徐从事》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陶渊明《停云》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辛弃疾《贺新郎》附: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一、双关义:在一般场合下,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之传达一种意义,而排斥它的其他意义,以避免发生歧义。

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并存,读者无法排斥掉其中任何一个。

请分析下列诗句中的双关义。

①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古诗十九首》距离长,时间久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咏柳》喻柳树鲜嫩新翠;喻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貌美的女子,以此形象写柳树③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归园田居》居室与内心虚空闲静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晴天、爱情二、情韵义: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无数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

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

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

凡是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

请分析下列各组诗句中词语的特殊情韵。

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

——鲍照《学刘公干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日:太阳。

白:形容太阳的光亮,给人以灿烂辉煌的联想,与乐观向上的精神相吻合;也比喻帝王。

②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河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辛弃疾《祝英台近》南边的渡口,有离愁别绪,被后人沿用。

③问君亦多感,何处倚栏杆...?——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