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

黄简书法初级课程讲座笔记(第01-30课)01.初学者应该学那一种体好?这一讲详细介绍什么是字体、书体和书法家之体。
这些体,在发后书法课-中会经常提到。
黄简讲书法:初级课程01 三种体的意义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
但是这儿他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先把书法的“法”搞清楚。
你想,你连书法的“法”的法都不懂,你怎么可能成功呢?书法牵涉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说你买一枝毛笔,什么毛笔是适合你需要的呢?你买一本字帖,哪一本字帖是入门贴呢?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后一起困扰着你,妨碍你的进步。
所以,今天第一堂课,我先从最基本的概念给大家讲。
什么是书法?以下我就初学者经常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些问题呢,我用数字标明,然后,我解释的要点,就标明为 1.1、1.2、1.3等等。
如果你对我解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我黄简艺术工作室的社交网站上提问。
提问的时候,请你注明是哪一点有问题。
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又有欧体、褚体、颜体、柳体……初学者应该先学哪一种体好呢?中国汉字的体很多,初学者往往觉得很困惑。
这里重要的是把各种体的意思搞清楚。
1.1字体的分类要了解汉字的这些体,可以把它做一个分类。
我这里介绍一篇好文章,作者是著名学者郭绍虞教授。
文章的题目是《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
发表于《学术月刊》1961年9月号。
这篇文章把汉字各种体分得很清楚。
郭先生说: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
下面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儿这三种体的意思。
1.2文字的形体:第一种文字的形体,就是通常所称的字体。
字体是文字学上的概念,考察的标准是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特点的字就称为一种字体。
什么是字体。
指文字的形体,它考察字形的结构特点。
有相同结构特点的字称为一种字体。
黄简书法讲座第48课笔记:用笔总结

黄简书法讲座第48 课笔录:用笔总结一级课程讲用笔,今日作一个回首和总结。
所谓用笔,顾名思义,就是如何用毛笔。
要过“用笔”这一关,我想有三样东西你心中要有数:这就是认识笔墨、认识人手和认识线条。
1.认识笔墨先讲讲认识笔墨。
任何事情,凡是要用到工具的,自然第一就是研究工具如何用。
用笔技法,毛笔最重要,但用笔是由墨来表现的,因此称之为笔墨功夫。
1.1 构造:一技毛笔两个锋毛笔的设计思想是这样的:假如要尖锐一点,就要把笔形做得瘦瘦的,自然就尖锐了,并且采用有弹性的硬毫做,就简单答复挺秀。
假如毛笔要写粗线条,笔形自然是肥厚为佳。
毫毛要采用软一点的,简单卧倒展开。
可是软毛展开以后,要答还原状就不大简单了。
若是这两种利处我都要,怎么办?那也很简单,把这两枝笔联合起来,瘦硬的为笔心,肥软的为被,竖即刻用尖锋,侧过来用副毫,这就两种利处都有了。
简言之,书法用笔,由笔心和被内外两层所构成;笔心要小而硬,这样保证有尖锋;被用软毫,厚实而齐整,侧锋用于粗线条。
1.2 制作:韦诞笔和散卓笔历史上制笔有两大系统,晋唐多用韦诞笔,韦诞笔最大的特色就是笔心小,靠近于中轴,而外面加了三层,这就是护心、笔柱和被。
笔心往常是兔毫,其余几层以青羊毛为主。
因此韦诞笔又称为“三副二毫笔”。
很明显,这类笔做工精细,设计合理,但笔形不大,从晋朝到初唐,不过写尺牍、寸楷。
晚唐开始有散卓笔,到宋朝就很流行。
散卓笔把全部内核的层次归并为一个大笔心。
制作工艺上可说是韦诞笔的简化,写大字也没有问题,洗笔干了此后它是散开的,你看不到一个固定的笔心。
笔头是一个圆锥形,我们运笔就是挥运中轴。
韦诞笔的笔心能够看作近似中轴。
而散卓笔的中轴,要靠你自己心中想象了。
因此说散卓笔的中轴是虚的。
正由于毛笔这类构造,决定了我们后边要讲用笔方法。
简言之,当你买来一枝毛笔,你认识它的构造吗?它的出锋长度、硬度和厚薄是你需要的吗?毛笔有病,你知道病源在哪里吗?这类经验是要慢慢探索和累积的。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第11—20课)

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笔势篇笔记 (第11—20课)目录1、黄简讲书法:第11课衮笔势 (2)2、黄简讲书法:第12课竖笔势和奋笔势 (24)3、黄简讲书法:第13课奋笔势和竖笔势的运用 (44)4、黄简讲书法:第14课“五势”小结 (69)5、黄简讲书法:第15课合点 (92)6、黄简讲书法:第16课排点1 (112)7、黄简讲书法:第17课排点2 (141)8、黄简讲书法:第18课排点3 (166)9、黄简讲书法:第19课联点1 (186)10、黄简讲书法:第20课联点2 (208)黄简讲书法(笔势篇)11——衮笔势五势中的钩裹势、勾努势都讲过了。
今天我们来看看衮笔势是怎么回事。
"衮笔势"这个"衮"字等于加上三点的"滚"。
意思是左右滚动。
如果你要写成"滚笔势"也可以。
但古籍中没有出现过"滚笔势"。
我的原则是除非古籍有错字,通常不改动。
有关衮笔势,《玉堂禁经》是这样说的:"三曰衮笔势,须按锋,上下衄之。
'今'、'令'字下点用之。
"这段话第一行所举的笔势形状,只是一点。
这不是"永"字八法第一点"侧"吗?怎么又叫"衮笔势"了?所以这版本肯定有点问题。
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所举笔势形状不同,衮笔势是这样一个形状,近于"之"字。
看了这本书,我们知道《玉堂禁经》那个点,其实是"之"字头上一点,下面的笔画坏掉了。
木版书上的字,年代一长就会残损脱落。
我们现在可见的《玉堂禁经》,不要说唐代抄本,就是宋、元的刻本都看不见了,最早只有明代刻本。
从唐朝到明朝,期间翻刻带来错字这种情况是常见的。
所以要做一番整理,主要方法就是取几个来源做对比。
比较早期的有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和《翰林传授隐朮》。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黄简讲书法三级课程黄简书法讲座笔记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1-45课) 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节点的种类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
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
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关键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
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
当你抓住笔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
当你摇腕,也就是调整笔心的方向和位置。
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的痕迹,这就是节点。
1.明节点、暗节点节点有很多种,我先讲简单的。
明节点和暗节点。
1.1明节点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的节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个节点。
顺便说说,看节点最好就是画出它的筋。
看起来就比较清楚,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
像王羲之这个“一”字,它的起笔就是两面换。
有一个明显的节点。
如果是三面换起笔,那就表示你动了两次手腕,那就有两个节点。
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他都可以类推。
1.2暗节点如果是一根弧线,有没有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光洁,但要写出这根线条,手腕同样是左—右,只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出来就是弧线。
弧线同样产生一个节点,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
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现。
这是张旭和颜真卿的师生对话,张旭先问:“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是弯曲的折。
)(于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的转折,看不见明显的节点,这就是暗过。
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的“顿”,只是按下的意思,不是九用中的“顿笔”。
所以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
“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28捺的写法1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128捺的写法1128捺的写法11.捺的中线横竖撇捺是书法四大线条。
横竖撇都讲过了,今天讲捺的写法。
第一,讲讲捺的中线。
捺的中线跟一个人有关系,这个人生活在建初年间,建初是汉章帝的年号,从公元76年用到84年。
汉章帝本人对书法也很感兴趣,我在今后还会讲到。
这个人叫王次仲,多种古籍都提到他,王次仲做了什么事呢?据卫恒《四体书势》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上谷是地名,那里有个王次仲,他创造了楷法。
什么是楷法呢?唐朝张怀瓘《书断》引北朝王愔的话说:“王愔云:(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这一段话详细多了,王次仲之前的隶书,四四方方,没有波势,他用草书的方法,给隶字加了波势。
第在第一课就讲到,秦以前用古文字,篆字多圆转的线条,书写起来速度慢,后来改为隶字,把圆转的线条变为直线,你看这个“木”字,跟篆字相比较,就可以知道撇捺来之于篆字的弧线。
最早的撇捺,就是这样直挺挺的线条。
到西汉时期,隶书中还可以见到这样直线捺。
这是新莽时期的《莱子侯刻石》。
天凤三年(也就是公元16年)刻于山东。
我们来看它的几个字,这是“人”字。
石头有些破损,但可以看到一捺基本上是直的。
“支”字和“使”字,一捺也是直的。
“建”字和“后”字,捺笔中线还是直的。
什么是捺早期隶字中的捺,是从1号位开始走向9号位的斜线。
往往是笔直地行笔,无须动手腕。
再举一个例子,东汉明帝时期的《开通褒斜道刻石》,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刻,比《莱子候刻石》晚五十年。
这是“级”字,可以看到一捺也很直。
这是“道”字,注意一捺的收笔弯曲了一下。
不过这是刻在凹凸不平的山崖上,未必是作者有意的动作。
这个“以”字的一捺,用了弧线。
说明当时有些人写字,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开始运用手腕。
所以,同样是从1号位走向9号位,有直线运动,也有弧线运动。
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
只要手腕运动,你看这个直线的“木”字,就变成了右面这个“木”,撇捺带有弧形。
黄简讲书法 四级课程 45 笔记

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45笔记第一部分:导言1.1 概述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黄简老师作为著名的书法大师,其讲授的书法课程备受学生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在我们来到黄简老师的四级书法课堂上,我们将记录下他讲授的内容和心得体会,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书法艺术。
1.2 课程背景黄简老师的四级书法课程是一门系统、全面、深入的书法学习课程。
通过此次课程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书法的基本理论、技法要领等内容,为将来的书法创作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记录2.1 课程第一部分:基本功训练在课程的开始阶段,黄简老师注重学生对基本功的训练。
他认为,书法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打好了基本功,才能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创作空间。
我们在这一部分主要进行了字形结构、笔画训练等基础技能的训练,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2.2 课程第二部分:楷书学习楷书作为我国书法的基本字体,是书法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部分,黄简老师深入讲解了楷书的基本笔画要领、结构和演变过程,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楷书的内涵和技法。
通过多次实践和写作楷书字帖,学生们的楷书书写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3 课程第三部分:行草书学习行草书是书法中的一种装饰性书体,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在这一部分课程中,黄简老师详细介绍了行草书的起源、特点和基本书写技巧,鼓励学生们在书写中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们在课后进行了行草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4 课程第四部分:篆书学习篆书作为书法中的古体字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在这一部分课程中,黄简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篆书的发展历史和书写技巧,强调了篆书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们通过认真学习篆书的基本知识和书写技巧,提高了对篆书的理解和掌握。
2.5 课程第五部分:创作实践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黄简老师鼓励学生们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实践,以运用所学的书法知识和技法,并结合个人的情感和意境进行书写。
黄简书法讲座第03课笔记:学书法从哪里入手

黄简书法讲座第03课笔记:学书法从哪里入手3.既然古语说“字如其人”,那普通人写字也有个性,为什么不算书法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问所有的艺术。
拿唱歌来说,人人都会唱歌,为什么不是歌唱家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歌唱家受过训练,掌握了技法,所以唱起来比普通人好听。
书法的道理也一样。
3.1表达个性的两种方式。
“字如其人”,这句话没有错。
但个性表达有两种方式。
一是自然表达,二是艺术表达。
所谓自然表达,无须训练,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例如小孩子表达天真,不用教,教了反而假,所以称之为天性。
但自然表达是低层次的,达不到艺术的境地,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层次。
没有掌握书法技艺的人,“字如其人”,只是流露天性,当有些人掌握了技法,就上升到艺术表达的层次了。
“字如其人”也就更深入、更细致、更动人了。
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脱离了自然表达的层次。
拿我们前面讲到的李柏文书作为例子,李柏和王羲之同时,但是他没有掌握书法的技法,虽然他是用毛笔,写行书,他的字也表达了他的个性,可惜和王羲之一比,就差得太远了。
写字和书法的分野,就在于有没有掌握技法。
现代书法家潘伯鹰先生,生前是研究王羲之的专家,1962年,潘先生出版了《中国书法简论》一书,大力提倡学王羲之。
他说:“除非我们不学习写中国字,若要学习,便必须从笔法入手。
”这里所说的笔法,指书法的基本技法。
表达个性,你要表达得好,首先要掌握笔法。
3.2古人学书法先求笔法。
我们来看看古人学书法,他们先学什么呢?古人学书法,是先求笔法。
举例来说,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他是张旭的学生,颜真卿曾经给怀素《草书歌集》写序,序中说“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常接游居”就是经常跟老师张旭在一起。
)传为颜真卿写的另一篇文章《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论》中写到:“予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
……众有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
唐代有个和尚,叫怀素,善于写狂草,怀素本来在家乡长沙练字,时间一长,知道自己的弱点,就是笔法不精,他也去拜老师,唐陆羽《怀素传》中说:“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出。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1书体通论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501书体通论书法五级课程篆书01书体通论修訂版﹝黄简讲书法﹞一、专题课介绍各位好,今天开始讲专题课。
我这书法讲座分为基础课程和专题课程两大部分:基础课程主要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技法,以临帖为主。
专题课程是运用这些技法,逐步培养创作能力。
如果各用一个字来描绘这两大部分,初级课程是“学”,专题课程是“用”。
“用”不是容易的事,从五级到九级,我将讲解篆隶草行真五大书体的特点和写法。
在上一课,也就是四级课程最后一课中,我以制衣为比方,制衣的基本功是设计、裁剪、缝纫,你有这三样基本功,那就可以做衣服了。
但具体做的时候,必然要选择一种形式,做中装还是西装,做裤子还是裙子,各有特点。
做衣服不可能没有一种表现形式的。
书法的基本技法是用笔、识势和裹束。
技法在书写时发挥,也就是下笔之后才能发挥。
但下笔之前,先要做两个选择:一是形制,你究竟是写条幅呢,还是手卷、对联、扇面?二是书体,篆隶草行真,你准备用哪一种书体?这两件事情在下笔之前要先决定,不能说我下笔之后再慢慢想。
所以回过头来看韩方明记录的他老师徐璹的教导,就容易懂了:“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
”这是下笔之前的构思过程,看文字词句,字数多少,有否难字,还要决定纸张形制和选用书体,这是书法的表现形式。
注意徐璹只说“或真或行或草”,没有篆隶,这是因为真行草三体可以完整运用三大技法,篆隶没有使转。
韩方明《授笔要说》明确地讲:“自伯英(就是张芝)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
”这里所谓“真行草书之法”,就是用笔、识势和裹束。
所以你看,书体分为两大类:真行草是一类,篆隶是另一类。
这样一来,这张表也要改一改了。
无论哪一种书体,线条好不好都取决于用笔技巧。
所以“用笔”这个技法是所有书体都会用到的。
但“识势”就各有不同了,草行真取势建基于使转。
普通所说的篆书直向取势,字形拉长;隶书横向取势,字形扁平,其意义和真行草的使转完全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第41-45课)黄简书法讲座第41课:节点的种类在第六课中,我讲到九用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
毛笔和硬笔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一边写,一边调锋。
无论是书写还是调锋,关键是掌握笔心,笔心为帅。
我在十五课讲到用腕。
摇腕有三个基本位置,这就是左中右。
当你抓住笔管,实际上就是抓住了笔心中轴。
当你摇腕,也就是调整笔心的方向和位置。
手腕一动,必然会反映到线条上,留下它的痕迹,这就是节点。
1.明节点、暗节点节点有很多种,我先讲简单的。
明节点和暗节点。
1.1明节点所谓明节点,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的节点。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两面换起笔,就会产生一个节点。
顺便说说,看节点GAGGAGAGGAFFFFAFAF最好就是画出它的筋。
看起来就比较清楚,如果线条肉多就不容易看。
像王羲之这个“一”字,它的起笔就是两面换。
有一个明显的节点。
GAGGAGAGGAFFFFAFAF如果是三面换起笔,那就表示你动了两次手腕,那就有两个节点。
只要你理解这个道理,其他都可以类推。
1.2暗节点如果是一根弧线,有没有节点呢?弧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光洁,但要写GAGGAGAGGAFFFFAFAF出这根线条,手腕同样是左—右,只要你动作缓和一点,写出来就是弧线。
弧线同样产生一个节点,只是表面上没有痕迹。
古代称这种节点为“暗过”。
GAGGAGAGGAFFFFAFAF“暗过”这一名称,最早在托名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现。
这是张旭和颜真卿的师生对话,张旭先问:“又曰:转轻谓曲折,子知之乎?”(转得轻,称为曲折,这里“曲折”意思是弯曲的折。
)(于是颜真卿回答:)“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长史曰:“然。
”没有痕迹的转折,看不见明显的节点,这就是暗过。
正如清代汪澐《书法管见》说:“转折一顿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这里要注意汪澐所说的“顿”,只是按下的意思,不是九用中的“顿笔”。
所以这句话可以删除“一顿”两个字更好。
“转折无跡,古人谓之暗过”。
清代朱和羮《临池心解》这样说:“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
折钗股书法论著中经常提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古人所说的“折钗股”,就是形容圆转。
GAGGAGAGGAFFFFAFAF古人盘发,就要用到簪和钗,簪是一股,就是一个脚;钗是两股,两个脚。
头发要盘起来不散掉,就要插入几根簪钗。
你看日本浮世绘中,可以看到妇女头上插了很多钗。
比中国的钗大很多。
可以想见,因为经常使用,钗的股脚会弯曲,从直线变成弧线。
所以古人用折钗股来形容弯曲有力而没有角。
这里的“折”就是弯曲。
明代李日华《竹懒书论》这样说:“折钗股,钗股弯曲,无圭角而有劲气,此于转笔处得之。
”转弯有力,却没有角,这就是折钗股。
圆转也有节点,只是隐藏在线条中,所以称它为暗节点,或者暗过。
弧线的线条外表看起来很流畅、很光洁,如果转得硬一点,快一点,果断一点,节点就外露了,GAGGAGAGGAFFFFAFAF暗节点变成了明节点。
这样圆转就变成了方折。
如《阴符经》中的“甲”、“国”。
GAGGAGAGGAFFFFAFAF简言之:明节点是折;暗节点是转,古人用折钗股来比喻之。
二者都是反映手腕动作的。
“永”字八法中的“努”,行笔中间就动了一次手腕。
那就有一个暗节点,写出来就是一根弧线。
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至于“永”字八法最后一笔“磔”,行笔用战行,如果行笔手腕来回两次,那就会产生三个节点。
我跟大家讲过,在西汉和东汉早期,碑刻上的九号线还是直线多。
说明当时不懂用腕。
如西汉《莱子刻石》。
到王次仲创造了楷法,出现了波势,九号线这个捺笔,由直线变成了弧线。
写弧线要动手腕,手腕运动是左—右。
GAGGAGAGGAFFFFAFAF你看东汉后来的隶书碑刻,捺笔都转型为弧线了。
至于真行草书,那更是考验运腕的功夫,在“永”字八法推广后,九号线往往包括两次来回。
你看苏州博物馆所藏文征明《游虎丘诗》中的字,九号线就是这样的。
GAGGAGAGGAFFFFAFAF这几年,在书画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标为文征明的作品,猛一看确实很像,但仔细一看,不对了,问题不少。
其中之一就是他的九号线就是直挺挺的,没有节点。
也就是王羲之所批评的“平过”。
这位作假者只在字形上下功夫,对于用笔不了解。
分析用笔习惯应该是书画签定的重要标准。
比看气韵还要可靠。
2.节点的迭合这是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字,起笔两面换,手腕扭GAGGAGAGGAFFFFAFAF动笔心,在“九用”中是衄锋,衄锋产生一个节点,这很容易理解。
但收尾就比较复杂,一来一回写了一个小圈。
这时手腕一左一右,动了两次。
是不是应该算做两个节点呢?不是,它虽然包括两个动作,但迭合在一个地方,“九用”中把这两个动作合并称为顿笔。
所以这个小圈应该看作是一个复合节点。
又如我们讲过的“蚕头”起笔,就是转两个圈。
这时手腕下上左右动了四次,是不是算四个节点呢?如果真是那样,就太复杂了。
通常还是看做一个复合节点,包括下上左右四个动作。
毛笔虽然是软的,但要扭动它的笔心不是容易的事,有时候一次调锋觉得不到位,那就要重复做一次。
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在23课中,我提到《阴符经》这两横的起笔是四面换,其实就是做了两次两面换,成为一个复合节点。
收笔也可以用这种方法,你看这个“亦” 字,上部的收笔就用了两个折,两次摇动手腕。
在王羲之的作品中,这种情况不少。
“锋不正不行”,没有调节好笔锋,是不会急于行笔的。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组合笔画,如智永这个“星”字,折角就是摇动笔心两次。
比转圈要快得多。
GAGGAGAGGAFFFFAFAF用踆锋把笔画连接起来时,也会产生复合节点。
譬如一横和一竖的连接起来,一横是顿笔收尾,一竖是两面换起笔,当用踆锋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复合节点。
GAGGAGAGGAFFFFAFAF这种方法,一可以用于横笔和竖笔的结合;(智永《真草千字文》例字)二可以用于一横和一啄的结合。
如宝盖头的右角。
三甚至可以用于横笔和飞度虚笔的结合。
这种时候节点的迭加,是为了转变方向。
你看这个“二”字,第一横写好,要往下飞度到第二笔的起笔处,但如果第一横用顿笔收GAGGAGAGGAFFFFAFAF尾,那方向就是向上走的,连不到下一笔,一个很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再加一圈。
这样一来,方向就改过来了。
GAGGAGAGGAFFFFAFAF你仔细看智永《真草千字文》这个“量”字的一横,这收尾上面有一个角,怎么会这样的?就是用了刚才的方法,是两个节点的迭加。
你看“业”字这长横的收尾,就比较清楚了。
要记住,虚笔也是大圈筋的一部分。
它的起笔,如果有一个筋节,牵丝就容易写好,“京”字这长横收尾带出了一点牵丝,GAGGAGAGGAFFFFAFAF箭头所指的地方,就是牵丝的筋节。
正因为在这个节点上调了锋,所以笔锋就收尖了。
把智永《真草千字文》仔细看一遍,可以发现这种复合节点用了很多次。
这个“严”字的两个节点比较分开,看得特别清楚。
简言之:复合节点往往包括几个手腕动作。
复合节点一定是明节点。
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现在你看王羲之《兰亭序》这两个“一”字,大约可以看明白一点了。
收笔的节点,左面这个没有角,只是用顿笔收,而右面这个上面多了一个角,顿之后加多了一个圈。
正因为这样一来,所以产生了一个角。
3.节点的分离第三,节点的分离。
我们使用的是毛笔、墨汁和宣纸。
如果你在宣纸上某一个地方,做很多动作,把几个节点迭加,那么这个地方必然墨多,不但容易洇化,甚至可能把纸弄破,那该怎么办呢?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迭加的节点分开一点。
转圈避免在一个点上。
这样一来,墨汁就不会聚在一起了。
GAGGAGAGGAFFFFAFAFGAGGAGAGGAFFFFAFAF又如吴昌硕临《石鼓文》,他经常用蚕头起笔。
蚕头是四个动作两个圈。
无论是一横还是一竖,他把两个圈都分得很开。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两个节点放置一高一低。
这样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GAGGAGAGGAFFFFAFAF你看《阴符经》中就有这种手法。
如这个“地”字右面一折转角处的两个圈,也不是重迭的,而是一高一低。
我把水平移动一个节点,称为丁字形放置。
把一高一低的这个方法,称为十字形放置。
因为书法中的“十”字,就是这样写的。
GAGGAGAGGAFFFFAFAF这是王羲之《平安贴》中的“十”字。
可以清晰地看到踆锋的笔迹。
今天的练习,你可以写横竖一折。
可以写一个“丁”字,最后写这个“十”字。
通过这个练习,来体会节点的重迭和分离各种写法。
GAGGAGAGGAFFFFAFAF本节要点:折线和弧线:明节点和暗节点。
复合节点:节点的迭合。
节点的分离写法。
要点解读:思考题:王羲之和智永这两个折角,各用了什么方法?1、写横竖折线,明节点;GAGGAGAGGAFFFFAFAF2、写竖横弧线,暗节点;3、写宝盖头,横和啄节点或迭合,或分离。
4、写“丁”字和“十”字。
1.笔锋和节点上一堂课讲了节点的种类,今天讲解节点的形状。
第一、笔锋和节点我们知道,笔锋分尖锋和侧锋,所谓用笔好,就是这两个锋用得好。
点画包括筋和节,也就是大圈和小圈,所谓点画写得好,筋和节都要写得好。
筋和节,用哪一个笔锋去写?我们知道,大圈是笔锋的路线,但没有规定大圈用哪一个笔锋来写,你可以用尖锋写,也可以用侧锋写,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
小圈就是节,今天给大家讲解用尖锋或者用侧锋来写节点,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GAGGAGAGGAFFFFAFAF节点形状是用锋的结果一根线条,除非你平拖,合格的线条都有节点。
而节点的形状,譬如一横,有尖角、有圆角、有方角。
又如写一折,也是这样。
你看转弯角上,有尖的、有圆的、有方的。
这些节点的形状,当然是你用锋的结果。
这就要弄清楚用锋和节点的关系。
用侧锋写节点:换面如果你是用侧锋,我们知道侧锋有八个面,所谓两面换、三面换,就是这八个侧面之间的替换。
用尖锋写节点:转圈GAGGAGAGGAFFFFAFAF那用尖锋又有什么好处呢?尖锋和纸面接触少,所以转圈容易。
你看这个复合节点,有两个小圈,如果你用侧锋两分笔、三分笔去写,笔锋和纸的接触面太大,往往会使毫毛绞起来。
侧锋在纸的分数越多,就越难转圈。
越是接近于用尖锋,转圈就越容易。
简言之:尖锋和侧锋写节点,各有特点:侧锋有八个侧面,换面就形成节点。
尖锋和纸面接触少,容易转圈,形成节点。
所以,侧锋换面,往往用于单一结点,好处是速度快,变换多。
但写复合节点,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尖锋拉到前面,就是黄色的这一段,然后转回去就容易了。
2.侧锋换面的技巧讲到换面摇腕动作,无非两种情况。
一是手腕从左到右,二是从右到左。
GAGGAGAGGAFFFFAFAF2.1手腕从左到右:写横线手腕从左到右,通常是写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