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优质课一等奖
《虞美人》李煜 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
所具体指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后宫 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 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 存安全感的需要。
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 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欢乐、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
——李煜《相见欢》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黄鹤楼》
上片
实景:春花秋月 虚写:回忆往事
“何时了 ” “知多少” 韶光易逝 悲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 “又东风”时光消逝
虚写:回忆故国
“不堪回首”亡国之恨 恨
虚写:雕栏玉砌 朱颜已改
下片
发问:愁思如水 愁
“应犹在” 故国凄凉 悲
人事非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东风”指 什么?“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 “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 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 逐渐破灭。
明确:时光流逝、生命消逝、美梦难再
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 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 “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 吗?
本词中,有几组对比,试
着找一找。
第二组对比: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
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 “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
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 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
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本词中,有几组对比,试 着找一找。
自主翻译
春花秋月何时了?
了:了结,完结。
往事知多少。
砌:台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虞美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虞美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的思想内涵; 2、体会词的艺术特点,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目标:体会诗歌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班级为文科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普遍较好,喜欢讨论,愿意展示自己,并能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适用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导入:创设情景他是金阶华殿上吟风弄月的词人,他是晓风残月下黯然神伤的帝王,当词人与帝王的轨迹重合在一起,便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段萎靡岁月,文学天空中的一片璀璨记忆。
他被称为“词中之帝”,他就是李煜,今天我们就通过《虞美人》一起走近他,了解他的悲喜人生。
二、学生展示活动: 《后主访谈》三、反复诵读,体会情感1、老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
3、评点诵读4、学生范读5、以评促读,再次诵读6、齐读四、合作探究不朽的魅力体现在哪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每个人都对词有自己的理解,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小组讨论。
预设问题⑴、“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⑵、“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言之,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⑶、“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⑷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⑸“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句好在哪里?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⑺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总结: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有一点是共同的,用情真切!正如法国诗人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这句话用在《虞美人》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它凭借着字字血泪这个特点打动了古往今来的读者。
而且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一行行美丽的诗句,更是词人愁苦绝望的心情,孤寂悲凉的处境,那么词人的一生都是在忧愁孤寂中度过的吗?同学们知道,他曾经做过十几年的国君,十几年里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体验,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去感受他的情感变化。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虞美人》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 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知识迁移,能力提升
品读了李煜的《虞美人 》,请同学 们拿起笔,用《虞美人》的形式,写下兰 州的春、夏、秋、冬或自己成长中的难忘 经历。 《虞美人》苦水春
永登一中 王胜德
玫瑰梨花枝头闹,青苗逗春早。车 到小镇抚香风,田园万物复苏煦日中。
猪驮李佛依然在,笑迎香客来。门前 老柳凝望谁?愿作庄浪春燕衔梦回。
虞
美
李 煜
人
意读诗歌 整体感知
1、识作者,知背景 2、初步感知词作内容 3、因声求气,诵读诗歌
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1、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找出词中 直接写愁的句子并赏析。 2、前六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愁情 ?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 3、“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 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4、“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 的是什么?
2024版年度虞美人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拓展延伸教材资源
02
通过引入相关文学作品、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丰富教学内
容,拓宽学生视野。
探讨教材资源的创新应用
03
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续写、评论等,培养学生的创
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6
多媒体资源运用技巧展示
2024/2/3
精选多媒体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 体资源。
10
03 学生特点分析及 应对策略
2024/2/3
11
学生年龄段和认知水平分析
学生年龄段
本课程面向的是初中生,年龄在 12-15岁之间。
认知水平分析
此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 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进行 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对于抽
象概念的理解仍有一定困难。
学习风格差异
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 有的学生善于逻辑思维,有的学
注意事项
在分层分类指导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避免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和负面情绪; 同时,要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4
04 资源整合与利用 方案
2024/2/315教材资源挖掘及拓展延伸途径探讨
2024/2/3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01
分析教材编写意图,梳理知识点和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氛围活跃
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见 解,课堂氛围轻松愉悦。
24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提
部分内容难度偏大
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来说,部分内容理解起 来有一定困难。建议针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 差异化教学。
2024/2/3
学生参与度不均
部分学生表现积极,但 仍有部分学生参与度不 高。建议通过小组合作、 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全 体学生的参与度。
2024虞美人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课程总结与反思课程介绍与目标虞美人背景及作者简介虞美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以其婉约柔美的风格和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作者李煜南唐后主,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词人。
他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被誉为“词中之帝”。
了解虞美人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掌握李煜及其词作的相关知识。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能够鉴赏和分析虞美人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和评论。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030201课程目标与要求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虞美人和李煜的相关知识。
讲授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虞美人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讨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虞美人的魅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方法与手段文本解读与赏析《虞美人》原文解读文本背景介绍01《虞美人》是唐朝诗人李煜的一首代表作,以其婉约柔美的诗风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而著称。
通过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诗句逐句解读02从诗歌的开头到结尾,对每一句诗句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字词的含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内涵。
主题思想阐述0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生命的感慨。
情感表达探讨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包括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对生命的感慨、对故国的思念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意象描绘分析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如“春花秋月”、“往事”、“流水”等,通过具体的描绘和解读,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经历与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相结合,产生共鸣,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意象分析与情感表达艺术特色及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的优美、修辞的巧妙、结构的紧凑等,帮助学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虞美人》李煜省优质课一等奖

江城子 [宋]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
以乐景写哀情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欢乐、自由,风花雪月 至尊的地位
对比
春花秋月 景
永恒不变
实(现实)
往事知多少 情
短暂无常
虚(过去)
往事之叹,感慨万千
故 “又东风”表现了
国 小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不 堪 回
楼 昨 夜
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 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 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 章是纯粹的眼泪。
-----缪塞
【教学目标】 1、积累词中重要
的词语典型的意象等 基础知识。
2、了解诗人的身 世及背景。
3、掌握词作的表 现技法和体会作者的 情感。
课文导入:
看到《虞美人》这三 个字,你首先想到了 什么?
虞美人
1、在四面楚歌时,虞姬在垓 下拔剑自刎。 2、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 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 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 美人”。 3、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 死别、悲歌 。
来进行节奏的把握 2.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 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
两句一换韵 3.读出感情:
感情基调: 低沉、凄哀
春花秋月何时 了?往事知多 少。小楼昨夜又 东风,故国不堪 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 在,只是朱颜 改。问君能有几 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全国一等奖教案

虞美人全国一等奖教案【篇一:虞美人全国一等奖教案】《虞美人》李煜【教学目标】1、吟咏诗韵,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2、感受词中复杂的愁绪,体会诗人愁之深远。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愁情。
【教学难点】品析诗人愁绪,感受愁之深远。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么一位昏庸无能的君王,年轻时沉迷酒色,面对形势紧迫的国家却只会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整日忧愁悲歌。
他又是一位多愁善感、满腹愁情的词人,曾写下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后人称他为薄命君王、绝代词人。
他就是南唐李后主李煜。
我们曾于《相见欢》中感受到这位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写成的作品《虞美人》。
二、走近作者1、李煜(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世称李后主,著名词人。
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2、作品风格:(1)前期,作为南唐的国君,他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描写宫廷享乐及男欢女爱,词风绮丽。
(2)后期,亡国后的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格调衰婉凄楚。
3、写作背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实际上如囚徒一般,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
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便赐酒将他毒死。
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三、咏诗韵1、全班齐读。
2、听录音范读。
13、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1)划分节拍。
(2)找出诗眼:愁(3)把握基调:无限愁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诵读时语调要低沉,语速应缓慢,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整首词情绪的高潮。
“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
《虞美人》公开课一等奖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 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 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这首词主要写什么?
明确:这首词主要是写愁怨的。. 词的上片着重抒写囚居生活的痛苦和 对故国往事的思念。下片表达了一种 失落的愁苦之情。这种思想情感在词 的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可以看出。
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
回环往复,一唱三
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
波涛起伏和忧思
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赏析
恰问 似君 一能 江有 春几 水多 向愁 东 流
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
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 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 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 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 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 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 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 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 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 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 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 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这首词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思想和情感的?
这首词抒通过对故国的思恋和对现实 的思考(今昔对比)及以乐写哀的手法, 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愁怨。
乐景:春花、秋月、小楼、雕栏、 玉砌、江水等
哀情:何时了,知多少,又东风, 不堪回首,向东流
比较阅读一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 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