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儿童发展心理学:3-6岁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4.爱 模 仿
4
3-4岁儿童模仿性非常突出。他们看见小朋友在 做什么,他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他 也总是想要。
孩子为什么喜欢模仿? 学习他人经验
孩子爱模仿,成人应该怎么做? 榜样示范
3-6岁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NN
1.最初步的生活自理 3岁以后,孩子逐渐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自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具体的,往往依靠动 作和行动进行,思维特点是先做再想,不会想好了再 做。
冬冬今年三岁多点儿,活泼可爱,特别喜欢画画、拼图。每次 画画总是拿起笔来就画,偶尔画出一种图形,就高兴地说:“哈 ,小鸟,瞧,我画了只小鸟!”画出来的像什么就说是什么。拼 图也是这样。爸爸对此很不满意。每当冬冬要画画了,他总是要 求冬冬说:“你告诉爸爸,你想画什么,想好了再画!”冬冬不 听,还是拿起笔来就画。冬冬爸爸非常生气,经常批评冬冬“做 事之前不动脑筋!”
• 冬冬爸爸的要求和批评是否合理?为什么?
3.情绪作用大
受情绪左右,不受理智支 配。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 起来就难以控制。
3岁的儿童哭闹,耐心安抚情绪,转移 注意力,不要当时论理。
• 用情绪性的故事,打动小班幼儿。
小椅子哭了 小裤子不想当抹布
小班的孩子洗手后不擦,湿淋淋地走回到座位, 地上都湿了,小朋友的鞋子再踩上去,地面又脏了。 老师跟他们讲道理也没用。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行为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心理状态是不同,儿童也不例外。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这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行为特征,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各种心理潜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
2、无意性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二、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1、注意力:低年级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四年级以后孩子“有意注意”占优势。
2、记忆力(记忆力水平的发展)无意识记忆——有目的记忆——机械性记忆——意义记忆(理解记忆)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方法记忆3、思维方式不同三、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特点(11或13岁开始)生理和心理巨变的时期,心理的发展比生理慢,身心发展不均衡导致孩子的矛盾、逆反。
我们主要看下小学各年级学生分别有哪些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一年级儿童的认识过程与学前儿童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仍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学校生活和教育的条件下,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正在迅速发展。
1、感知上,儿童入学学习以后,有许多书写活动,不但要学会拿铅笔写字画画,还要学会使用尺子,学会用橡皮,学会削铅笔等等。
2、注意上,儿童注意范围狭窄,还不稳定、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
3、记忆上,记忆范围虽然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足,一次不易记住很多东西。
4、思维上,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
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1、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
2、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3~6岁儿童是早期儿童期,心理发展正处于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从感觉经验中学习,并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对自我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解。
以下是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自我认知发展:3~6岁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来与他人进行交流。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的意识,能够使用一些简单的自我描述词语,如“我是女孩”、“我有一只绿球”等。
2.语言和沟通能力: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显著提高,能够用更加复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想法和感受。
他们能够使用简单的句子和词语来描述周围的事物,能够理解和遵守简单的指示。
3.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3~6岁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他们开始玩角色扮演游戏和想象游戏,能够创造出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通过想象和表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情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更加关注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维。
他们能够感知到他人的快乐或悲伤,并表达出理解和同情。
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5.意志力和自律性的发展:3~6岁儿童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力和自律性。
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坚持完成一项任务,如完成一幅画、完成一个拼图等。
他们也能够理解和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和约定。
6.社交技能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与同龄人进行更多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能够与他人共享玩具、角色和任务等。
他们开始发展友谊,并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总的来说,3~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重要的阶段,他们在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交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知和理解,能够有效地与周围环境和他人进行互动。
家长和教育者在这个时期应该为儿童提供安全和支持的环境,鼓励他们探索和发展自身的潜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2-6岁)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主要特征。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特征,以及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的相应的教育方法。
2-3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并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对周围环境非常好奇,并通过触摸、听、看等感官活动来探索世界。
同时,他们也开始展示一些独立性,渴望自己做一些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较为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和表现出对事物的强烈喜好或讨厌。
此时,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要提供安全的环境,促进他们的探索和独立性。
3-4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开始发展迅速,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开始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喜欢问为什么。
此外,孩子开始发展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比如与他人分享玩具和与他人合作玩耍。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绘本、玩具等,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语言和社交能力。
4-5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大大增强,他们常常会创造自己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他们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语言和思维,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对于规则的认知和遵守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学习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5-6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开始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做事情。
他们开始对数字、字母和时间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开始发展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能力。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并逐步引导他们学习数字和字母等基础知识。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主要特征。
家庭和教育环境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孩子在这些阶段的发展。
3至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至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3至6岁是幼儿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历了显著的心理发展。
下面将介绍3至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自我意识的形成:3至6岁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使用一人称代词来描述自己,并能够辨认自己的名字和外貌特征。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喜好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语言和沟通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能够流利地说出简单的句子,并开始使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不同的词类。
儿童的词汇量也显著增加,能够理解和使用越来越复杂的语言表达。
此外,他们还开始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和观点。
3.想象力和幻想的发展:在3至6岁阶段,儿童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他们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假装游戏,能够创造各种各样的情景和角色,并通过这些游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儿童会把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融入到游戏中,通过想象和模仿来理解和探索世界。
4.社会和情感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产生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逐渐学会体谅他人的感受。
儿童开始建立与他人的友谊关系,并能够分享和合作。
此外,儿童对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依赖也在逐渐减少,他们开始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做出决定。
5.规则和秩序的理解:在3至6岁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秩序。
他们能够遵守简单的规则,并理解行为的后果。
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学会更好地协调自己的行为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6.认知能力的提高: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具备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实施简单的计划和策略。
儿童开始掌握数量、形状、颜色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进行分类和排序。
此外,他们还能够使用图画、模型等工具来表示和组织自己的思维。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是指3岁到6岁的孩子,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重要阶段。
下面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取得了显著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关注和理解更复杂的事物,形成符号和图形的概念。
儿童通过观察、实验和模仿探索世界,逐渐掌握基本的计数、分类和空间关系概念。
他们还开始了解一些基础的时间概念,如昨天、今天和明天。
2.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使用更复杂的语句,理解和表达更复杂的思想。
他们积极参与言语交流,逐渐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规则,并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学前儿童通过与他人互动并倾听他人的讲话,逐渐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以自我意识和情感控制的提高为主。
在这个阶段,他们学会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能够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儿童开始发展对父母和其他亲近人的情感依赖,并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他们也逐渐学会了合作和分享,并开始关心和帮助他人。
4.社会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逐步建立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他们开始在家庭和幼儿园等社交环境中与其他儿童互动,并逐渐适应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学前儿童能够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分享和合作,并学会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他们也开始尝试在社交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5.创造力与想象力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迸发。
他们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创造性游戏,并能够将想象中的事物转化为图画和故事。
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的艺术、音乐和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语言、情感、社会和创造力多个方面的发展。
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在积极探索和发现世界,同时也在逐渐建立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这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者应尊重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通过合理的教学和培养方式,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3-4岁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特征

二、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认识依靠动作和行动 先做再想 或边做边想 注意与行动紧密联系 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能理解抽象的词句
三.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1.行动受情绪支配 2.认识过程受情绪影响
四、爱模仿
1.模仿是小班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2.模仿父母、老师和亲近的人 3.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模仿榜样
四、小班幼儿主要年龄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6岁又称幼儿期(或学前期) 3-6岁是心理发展奠基期—— 是心理各个方面形成系统的时期 是个性形成年龄特征
一、最初步生活自理能力
1.能自己吃饭 2.能控制大小便 3.开始学习—— 解开、系上纽扣 拉开、拉上拉链 脱下衣服、套上衣服 穿、脱鞋子袜子 4.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
1.最初步生活自理能力 2.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3.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4.爱模仿
3~6岁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特征3~6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和认知变化。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自我意识、社交技能、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欲望。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并能够描述自己的外貌和特征。
2.情感表达能力的增强:3~6岁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显著增强。
他们开始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喜怒哀乐,以及对他人的情感反应。
同时,他们也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适当地回应。
3.社交技能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主动与他人互动,渴望结交朋友。
他们学会合作、分享、交流和倾听,开始意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培养起友善和互助的态度。
4.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3~6岁儿童的想象能力高度发展,他们开始创造虚构的情节、角色和场景。
他们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通过想象和创造,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在游戏和艺术活动中展示创造力。
5.语言和沟通能力的进步: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显著提高。
他们开始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越来越复杂的语法结构,并能够参与到更具挑战性的对话中。
他们也能够理解并遵循简单的指令。
6.执行功能的增强:在3~6岁的阶段,儿童的执行功能,包括自我控制、计划和问题解决能力等,都在不断增强。
他们能够执行简单的指令、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并且开始通过试错学习来解决问题。
这个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育者的角色至关重要。
他们可以提供支持和鼓励,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活动,帮助儿童充分发展其自我意识、社交技能、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潜能。
同时,也应当尊重儿童的个性和进展速度,让他们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
"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
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
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
(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
(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
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
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
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
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
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
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但是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则不那么愿意做;他们的情绪还很不稳定,仍然会动辄大哭大闹;他们与小伙伴的关系也还很不稳定,等等。
总之,直到上小学之前,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6岁,真是个动荡时期。
2幼儿的思维与学习2.1孩童的思维从2岁到6岁,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符号。
例如,语言就是符号,象征游戏也是符号(这个大圆圈是爸爸,那个小圆圈是我),说自己做的梦还是符号(在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非现实性的幻想)。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仍然是自我中心的。
例如,他们还不能鉴别词语和词语所指的东西,不能鉴别他们自己创造的游戏、梦幻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差别。
他们认为,名称都是事物固有的,一个物体只能有一个名称。
当他们知道了理发馆是给他理发的地方之后,他会问"发廊是干什么的"?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
例如,一个孩子给另一个孩子讲VCD 机怎样用时,他会使用一些模糊的术语,像"往前转"、"往后停"之类,等他讲完之后,另一个孩子还是不会使用VCD机,因为他把最重要的信息漏掉了,原因是,这个时候的幼儿还不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或他以为词汇所包含的信息比实际的多,他相信,含混的"东西"也能表达物体的性质。
所以,这一阶段的幼儿还不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
到了5~6岁,幼儿的具体运算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已经能够算简单的算术,也能够区分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
例如,6岁的小孩已经知道"家用电器"不仅包括电视机、电冰箱,还包括空调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家庭用的所有电器。
而4岁小孩就不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5~6岁儿童在考虑问题时,已经能够同时考虑两个元素或两种关系。
比如,把水从一个高而瘦的杯子里倒进一个矮而粗的杯子里,他们知道,水没有变少,也没有变多,这就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杯口直径这两个元素,他们知道这两个元素是互相补偿的。
同样,他们也知道了,把一块面团擀成一张面积很大的饼时,面团里的面并没有增多;把一根很长的绳子缠成一团时,绳子也没有变少;一个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梳女孩的头发时,他仍然是男孩,等等。
很多父母对自己3~4岁孩子智力发展的关心程度远远超过对他们的情绪、兴趣和态度的关心。
这些父母不懂得,强迫一个小孩子学习一种专门的知识,会使他产生对学习的反感。
这种消极情绪对他将来的学习是不利的,它所产生的负作用比他今天是否学到了字母、数字和算术要大得多。
很多成人认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差不多,在感情上却离成人很远。
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事实恰恰相反。
孩子在感情上很像成人,而在思维上离成人很远。
一个孩子偶尔从同伴那里学来了一句脏话,父母就断定孩子懂得这句脏话的含义,于是打骂孩子一顿了事。
其实,孩子说的这句话,他自己并不一定懂得。
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对他进行教育,我们可以告诉他,有些话听了让人高兴,有些话让人讨厌。
你说的这句话就让人讨厌。
有些孩子说脏话,只是在试探爸爸妈妈的反应,一旦发现父母的反应不愉快,他们以后就不再说了。
4~5岁的小孩语言已经发展得相当好,有些孩子甚至已经达到伶牙俐齿的地步,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发展还相当不成熟。
您可能发现孩子能认出几十种牌号的汽车,能滔滔不绝地复述从幼儿园里听到的故事,但是,你把一个粗矮杯子里的水原封不动地倒进一个高、细杯子里的时候,孩子会说,水变多了。
你把原来挨在一起的5块糖摆宽一些,他会说糖比原来多了。
2.2在游戏中学习孩子的学习常常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这与我们成人不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得最好的时候,常常是静静地坐着倾听的时候,比如听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一本书。
孩子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心智活动或思维。
他们只能通过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来学习,不管这些活动是搭积木、玩洋娃娃还是过家家。
举个例子,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是怎样学做饭的。
老师教给他们剥豌豆皮,削胡萝卜皮和土豆皮。
在干这些活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要炒的土豆必须削皮和怎样削皮,要煮汤的豌豆必须剥皮。
他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开水怎样把蔬菜烫软了,煮熟了,又怎样使另外一些食物(如鸡蛋和肉)变硬了。
他们还知道了,食物在烹饪之后的颜色和重量都有变化,等等。
所以,做饭这一活动不仅是加工自然食品的过程,它提供了概念形成、语言丰富和数学实践的机会。
所以,幼儿不是消极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
在游戏中,儿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又慢慢地被内化为思维活动。
相反,让儿童静静地坐着学习,对他们的成长不会产生持久的作用。
只有让儿童通过积极应付环境而获得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得到保持。
2.3幼儿不适合于规则学习成年人常常错误地认为,幼儿可以按照规则来学习。
许多父母有这样的经验: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但是孩子总是不听话,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幼儿还没有内化的思维,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结果,他们就可能在今天接受别人帮助时说了"谢谢",明天又忘了。
幼儿不能掌握外界强加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游戏来学习,所以,对幼儿进行语法、数学等正式教育是不恰当的。
因为无论阅读、学拼音,还是学习数学,都是以掌握一定的规则为前提的,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学前儿童。
但是,另一些学习活动可能适合于幼儿,如学习写字、认拼音字母、学习打字等等。
这些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规则学习打下基础。
2.4快速学习与融会贯通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对孩子来说,纵向的加速学习比横向的融会贯通更重要。
例如,学习数数,他们恨不得孩子能很快地从1数到10000,学习阅读,就希望孩子尽快地能够读文字很多的书。
为什么这种愿望是不切实际的呢?因为,假如学习对孩子来说没有乐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会高,他们的情感还会受到伤害。
当您花了很多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学习这些东西。
诚然,孩子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可以在特殊技巧上得到大的提高,但是,如果孩子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们的学习是被迫的,他们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他们的情感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
这些,他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所谓横向的融会贯通,指的是,我们不求孩子在某一个或几个专门技巧上有大的长进,而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材料,让他们扩大知识面,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例如,认识了圆形或方形,以后,不要再让他学习新东西,而是让他熟悉他所见到的各种圆形和方形,这样做,有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圆形和方形的概念,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的几何学作了准备。
当孩子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材料之后,他们就能对这些材料进行横向的比较、分类、排序等等,例如,让他们把狗、草、桌子、大象、月季花、柜子按照类别和大小分类并排序,如果他们做得很好,就意味着他们为今后的学习作了准备,这比仅仅学会数数、算术的孩子将来的发展可能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