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骨笛

合集下载

国家宝藏河南省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

国家宝藏河南省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

国家宝藏河南省博物院的九⼤镇馆之宝河南博物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前⾝为河南省博物馆,史前⽂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器最具特⾊。

其中国家⼀级⽂物与国家⼆级⽂物5000余件,历史⽂化艺术价值极⾼,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

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也是⾸批中央、地⽅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

镇馆之宝之⼀:春秋·郑莲鹤青铜⽅壶。

1923年出⼟于河南省新郑城关李家楼村,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器,中国⾸批禁⽌出国(境)展览⽂物。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采⽤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巧夺天⼯,异常瑰丽。

镇馆之宝之⼆:春秋·云纹铜禁。

1978年出⼟于河南省淅川下寺。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撑多层镂空云纹,⼗⼆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只蹲于禁下为⾜。

这是中国发现⽤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

其⼯艺精湛复杂,令⼈叹为观⽌。

镇馆之宝之三:新⽯器时代·贾湖⾻笛。

1987年出⼟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河博九⼤镇馆之宝⾥的扛把⼦,整体器形完整,且因⽯化⽽晶莹亮洁,⼏乎能和美⽟争辉。

到⽬前为⽌,是世界上出⼟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演奏的乐器实物,⽐古埃及出现的笛⼦要早两千年,被称为中国管乐器的⿐祖。

镇馆之宝之四:唐·武曌⾦简。

1982年出⼟于中岳嵩⼭峻极峰。

武曌⾦简,1982年5⽉,农民屈西怀在登封嵩⼭采药时,在峻极峰的⽯缝中发现了这个纯⾦的简⽚。

这是中国⽬前发现的唯⼀⾦简,也是现存惟⼀⼀件属于武则天的⽂物。

镇馆之宝之五: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1987年出⼟于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

“家产万贯,不如汝瓷⼀⽚”这件现存于河南博物院的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可谓是稀世珍宝,绝世⽆双。

它清新秀丽,⾼贵优雅,细看瓶⾝还有莲花纹样。

镇馆之宝之六:商代晚期·妇好鸮尊。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内壁铸“妇好”⼆字铭⽂。

河南省博物院文物介绍

河南省博物院文物介绍
当精湛
贾湖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 器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 音乐文化的渊源和发达程

Part 4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
妇好鸮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高46厘米, 重16千克
鸮尊头部饰一对鸮首,眼部镶嵌精美
x
的大眼珠,形象栩栩如生
喙部可以开启,内壁铸有"妇好"两个汉字, 表明这是商代女性墓主人的礼器
妇好鸮尊是商代女性墓主人的唯一一件礼 器,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玉柄铁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 器,通高125厘米,口长25厘米,
宽34厘米
壶身饰龙凤纹、云纹、莲鹤等图案, 工艺精湛,是春秋时期青铜器的代
表作品
Part 2
武则天金简
武则天金简
1 武则天金简是唐代文物,长86厘米,宽 4.9厘米,厚0.1厘米,重223.5克
2 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 共3行63字,字体工整秀丽
01
幅清代乾隆年间的纸本设色画,高

27.5厘米,长104.2厘米
02
画中描绘了嵩阳山的一棵古柏,树 干粗壮,枝叶茂盛,气势非凡
03
乾隆皇帝在画中题诗一首,表达了 对古柏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感慨
Part 9
北魏石窟雕像
title
北魏石窟雕像
01 北魏石窟雕像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是一组
北魏时期的石窟雕像,高约100厘米,宽约80厘米
Part 7
清乾隆帝唐卡
清乾隆帝唐卡
1
清乾隆帝唐卡是一幅清代乾隆年间的布面重彩 唐卡,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
2
画中是乾隆皇帝的肖像,面部刻画细致,表情
庄重
3
整幅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显示出高超的绘 画技艺

河南博物馆文物介绍200字

河南博物馆文物介绍200字

河南博物馆文物介绍200字
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贾湖骨笛。

它是用鹤类中最大的骨制成的,
有8个孔,在骨管的末端开一小眼,用塞子封闭。

它的发现将我国乐
器史提早了千余年。

除了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馆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人面鱼纹陶盆、玉猪龙、妇好鸮尊、四神云气图等。

这些文物无
不体现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情,也反映了河南地区丰富的历史
文化。

人面鱼纹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它不仅是个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研究氏族部落风俗的重要史料。

玉猪龙是距今约五六千年
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玉器,是中华民族古代玉器的源头之一。

妇好鸮尊
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是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也是商代鸮
主题青铜艺术的典型代表。

四神云气图是河南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盛唐文明中海派艺术的杰出代表。

总之,河南博物馆的文物种类繁多,每一件都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
精髓和历史的发展脉络。

河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骨笛

河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骨笛

镇馆之宝之骨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这支贾湖骨笛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行列,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专家点评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

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国家宝藏第三期河南博物馆宝藏

国家宝藏第三期河南博物馆宝藏

《国家宝藏》第三期河南博物馆“妇好鴞尊”“妇好鴞尊”出自商朝晚期,算得上是妇好的“代言人”,见证了这位传奇女性的一生。

妇好可是我华夏第一个女战神,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

她是华夏文明还在成长期的守护者,多次率军击败周边宵小。

她又是一个深爱自己丈夫的好妻子,一个伟大的母亲。

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

贾湖骨笛贾湖骨笛出土于距今7800年~9000年的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1986年至1987年,这里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

笛孔有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云纹铜禁名称:春秋·云纹铜禁类别:青铜器年代: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形制: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出土时间:1978年云纹铜禁中“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

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

周朝还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

“云纹铜禁”的四周盘龙踞虎,大概是取神兽警示之意。

目前出土的云纹铜禁全国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

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十二只异兽蹲于“禁”下为足。

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简介

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简介

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简介
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距今约八千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笛子。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桐柏县平原镇贾湖村,由完整的狗骨制成。

在距今约八千年的河南桐柏县平原镇贾湖村一处大型的古人类遗址中出土。

它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是20世纪中国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是20世纪中国重大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贾湖骨笛为长方形体,上有11个小孔,由27个骨管组合而成。

每个骨管呈弧形排列,其长度为8厘米左右,直径约0.3厘米。

在笛身中部和右端各有一个圆孔。

笛身由一整块象牙雕凿而成,雕凿后象牙表面形成了自然的凸凹不平的纹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子做乐器的国家之一,而竹子制成的竹笛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乐器之一。

这件骨笛属乐器中的佼佼者,其形制和工艺堪称完美。

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音阶结构保存最为完好、音域也最为宽阔、制作工艺最为复杂、外观也最漂亮的原始竹笛。

—— 1 —1 —。

河南省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

河南省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

第一当然是贾湖骨笛了,经碳十四测定,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了。

骨笛是仙鹤的腿骨制成的,七孔,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

这是一种竖吹骨笛,可以演奏七声音阶的曲子,颠覆了中国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旧论。

曾用此笛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还能够演奏的乐器了。

第二是杜岭方鼎,作于3500年前的商代早期。

出土时是一对,高约一米,体量巨大,巨大的方鼎只可能属于商王,从而断定其出土地郑州商城为商代早期都城。

方鼎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装饰有饕餮纹与乳钉纹的中国礼器。

第三是妇好鸮尊。

妇好,是商王武丁妻子,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女将军。

尊,是一种盛酒礼器。

鸮就是猫头鹰,虽然现在被视为不吉利,但在中国古代,却被视为战争之神。

鸮尊造型独特,鸮头高昂,两眼圆瞪,鸮尾垂地,与粗壮的双足形成三点一面,形成支撑。

第四是玉柄铁剑。

它也许是九大镇院之宝中外观上最不起眼的,却是有着极高考古价值的一件宝贝。

玉柄,铜芯,铁刃,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为一体,制作精美。

剑刃为铁质,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时代最早的一件人工冶铁制品,将中国人工冶铁的年代提前了近两个世纪!第五个是莲鹤方壶。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

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莲鹤方壶铸作技艺卓越精湛,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

”第七是四神云气图,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敦煌之前的敦煌。

长五米,宽三米,底色为红色,朱砂绘就,历经千年,鲜艳如新。

第六是云纹铜禁。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

云纹铜禁的铸造工艺精湛复杂,系中国最早的用失蜡法制造的青铜器,2500多年前,竟然雕造了254块“蜡模”,铸造出如此复杂的器物,这让人难以想象!云纹铜禁的出土,一举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而且证明了失蜡法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固有铸造技术。

第八是武曌金简。

此简于1982年在中岳嵩山“登封坛”一个石头缝里被发现,九九纯金打造,上刻“上言: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讲解词

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讲解词

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讲解词》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讲解词》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讲解词具有以下内容: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讲解词一、引言河南,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博物院收藏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其中九大镇馆之宝更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华。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河南博物院,聆听九大镇馆之宝的传奇故事,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九大镇馆之宝莲鹤方壶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被誉为“青铜之冠”。

此壶造型独特,壶盖之上,莲花瓣层叠,清新雅致。

而在莲瓣之中央,一只白鹤(仙鹤)展翅欲飞,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生动传神。

莲鹤方壶不仅展示了春秋之际造型艺术从装饰艺术独立出来的倾向,更体现了当时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的一种如实表现。

贾湖骨笛贾湖骨笛,距今约7800年~9000年,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

这支骨笛截取自仙丹顶鹤的尺骨(翅骨),经过长时间的自然石化,变得晶莹亮洁,质地似玉。

贾湖骨笛的出土,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原地区先民的音乐生活,还展现了当时高超的乐器制作技艺。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北宋时期汝官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瓷器中的瑰宝。

此瓶造型优雅,釉色天蓝,犹如雨过天晴的晴空,令人心旷神怡。

瓶身上的刻花图案,线条流畅,技艺精湛,体现了北宋时期瓷器制作的高超水平。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馆之宝之骨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支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

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这支贾湖骨笛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行列,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专家点评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

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

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

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其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古物》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这一成果已被铭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的显要位置。

“绝代双骄”深藏“贾湖第一墓”“那,就是个笛子!连民工们都说,它就是个笛子!”20多年已经过去,谈到1984年主持发掘贾湖遗址、最初见到贾湖骨笛的“第一反应”,当时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当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先生脱口而出,没有“思索”。

“笛子就是笛子,它的样子,明摆着在那儿的,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器物!要是非要思索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上帝都会发笑的。

现场就是现场,不会想那么多的。

至于综合研究、科学认知贾湖骨笛的价值,那是整个遗址全貌大体被揭露出来后的事儿。

”张居中先生补充道。

抹去与骨笛相伴万年的泥渍,张居中先生迫不及待地将贾湖先民把握得光滑透亮的棕色骨笛横握在自己手中,嘴对笛孔,就吹将起来。

骨笛复鸣,其划破天际的并不悦耳动听的呜鸣,直把满场民工逗得前仰后合,大笑不止。

当下的笛子,是横吹,对此大家与张居中先生一样熟悉——但贾湖骨笛,古老得没有任何文献可证,是横吹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裴明相先生认为,它不是笛子,是洞箫;不是横吹,而是竖吹。

道理也很简单:贾湖骨笛缺乏横吹的吹孔、也没有粘贴笛膜的笛膜孔——这,是通过对贾湖骨笛的物理观察就能得出的一种基本判断。

是笛是箫?这件骨器怎么使用,有何用途?张居中先生请河南一位音乐工作者给说法,没承想,其鉴定结果相当让人扫兴:它就是个哨子,一个还算不上什么乐器的骨哨——也许这位音乐工作者听说它是考古工作者挖掘出来的万年古物,在惯性思维的推动下,就一口咬定这骨器是先人打猎用的骨哨吧!哨子而已,不是笛、箫?究竟是哨子还是乐器?是洞箫还是笛子?这,让张居中先生疑惑不解:是哨子的话,它的制作,为什么会比哨子复杂得多、完美得多呢?是笛子或洞箫的话,该如何演奏?是笛子的话,缺少横吹之孔;是洞箫的话,没有竖吹之嘴……加之先期出土的这类骨器,自身本来残缺不全,更是陡然增加了学者们对其的认知难度。

就在张居中先生一筹莫展之际,贾湖遗址M282号大墓被揭露出来——两支完整的7孔骨器也随之出土。

带上这两支骨器,张居中先生与当时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研究员一同前往北京,拜见中国著名古乐器专家萧兴华先生,请他鉴定这到底是什么器物。

经过测音,萧先生认为骨器已经具备音阶,当是乐器。

为证明自己的判断,萧先生请来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员进行吹奏。

演奏员手持骨管,轻轻一吹,便发出音阶,婉转清亮,动人心魄。

在一片喝彩声中,专家一致认定骨管就是乐器,可称之为“骨笛”!此后,再经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

至此,“骨笛”被科学家正式定名为“贾湖骨笛”!“贾湖遗址出土有30多支骨笛,其中只有5支骨笛保存较好。

在这5支骨笛中,以M282号大墓出土的编号为M282—20、M282—21的两支骨笛最为完整(M282号大墓只出土这两支骨笛,两支骨笛之所以获此编号,盖因考古发掘时,其在该墓60件随葬品中,出土序列分别排在第20位与第21位),尤以M282—20骨笛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

”张居中先生说。

M282号墓是贾湖遗址中规模最大、随葬品最多的墓葬,据统计,该墓随葬品计有60件。

这说明,该墓主人生前于这个在当今贾湖一带相继生活了1000多年的部落或氏族中,是有着特殊地位并有过特殊贡献的。

因此,他的墓葬,在新石器时代物质条件还很不丰富的情况下,才会有这么多随葬品,才能成为“贾湖第一墓”。

该墓出土了两支骨笛,M282—21号骨笛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左股骨外侧,M282—20号骨笛在墓主人左股骨内侧。

“这两支骨笛,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全部骨笛中,骨质最精美、制作最精湛、工艺水平最高、音质最优美。

”张居中先生说。

正因为如此,“贾湖第一墓”出土的M282—20、M282—21两支骨笛,被誉为“绝代双骄”。

而河南博物院收藏、展示的,就是这“绝代双骄”中的“一骄”。

张居中先生认为,M282—20与M282—21虽是贾湖遗址出土的30多支骨笛中“最为完整”的两支,但以物理观察,“M282—20骨笛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

如此说来,M282—20与M282—21似乎还有个“高下”之分,那河南博物院展示的,也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绝代双骄”中的哪“一骄”呢?而你,又喜欢看到哪“一骄”呢?“绝代双骄”你会最爱哪一“骄”?小鱼儿、花无缺是古龙先生武侠小说《绝代双骄》中的“双骄”——如果以貌取人,少见风雨的花无缺胜出;如果以神取人,风雨兼程的小鱼儿胜出。

你喜欢小鱼儿,还是喜欢花无缺呢?M282—20骨笛很像花无缺,用张居中先生的话讲,也是“M282—20骨笛完美无缺,是贾湖骨笛中的精品”。

M282—21骨笛很像小鱼儿,历经风雨。

“M282—21骨笛出土时,断为三截。

”张居中先生说,“认真观察,M282—21骨笛虽断为三截,但并非入土后所损。

它在墓主人生前,已经折断,可能是意外事件所致。

M282—21骨笛即使不是墓主人的祖先所传,也是墓主人生前的骨笛精品。

就是断为三截,但主人仍然不忍心弃之。

在两处折断处的笛壁上,主人钻了14个小孔,用细线精心缀合后,继续使用。

在新石器时代,在制作工具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制造一支骨笛,决非易事。

也许它的音质、音准都为主人所钟爱,也许它曾伴随主人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故主人才虽折不弃,并利用当时最高的技术手段,钻孔缀合。

它,必定是主人的心爱之物!”张居中先生经过认真分析,科学推断:“花无缺”是“小鱼儿”的“克隆版”——它们虽不像小鱼儿与花无缺一样,是孪生兄弟,但因其“克隆”,似乎比小鱼儿与花无缺更为相像。

张先生这一推断的理由是——一、“小鱼儿”是主人的心爱之物,折而不弃,是采用了当时最为复杂的修复手段予以修复、继续使用的。

二、“花无缺”与“小鱼儿”的绝对音高只差两分,即现代乐器制造家必须依赖科学仪器才能确定的半音的1/50。

在当时没有任何科学仪器的情况下,能确定出两支骨笛基本相同的主音,难度是异常巨大的。

它说明,古人在对声音的自然敏感度上远远超过今人,“花无缺”在“克隆”“小鱼儿”的过程中,无疑也是经过了极为精确的计算的——不然,两支骨笛的高音不可能取得如此惊人的一致。

三、主人在“克隆”“小鱼儿”、创制“花无缺”时,在将“小鱼儿”大部分高音保留下来的同时,改变了两个音的高度,让“花无缺”的两个音阶产生了变化,把音阶的第六级升高了半音,这是音乐向前发展的必然需要——这反映了贾湖骨笛由初期的五声音阶发展到中期的六声音阶,进而对七声音阶的选择过程。

“小鱼儿”、“花无缺”都是贾湖中期的骨笛,这种实验、延续、发展,让“小鱼儿”、“花无缺”成为贾湖出土骨笛的精品,代表了贾湖中期音乐发展的最高水平。

在当下流行的河南南部的西调皮影唱腔中,有些唱段就保留了“小鱼儿”、“花无缺”自然音序排列的状态,其与八千年前贾湖骨笛自然音序的一致性,绝不是一种自然的巧合,当为一种天然的自然习惯的延续,与河南南部百姓长期形成的音乐审美习惯,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在贾湖遗址发掘的早、中期其他墓葬中,也曾分别出土两支骨笛,但均没有发现“克隆”现象——唯独M282大墓出土的“花无缺”,发现其在制笛开孔的过程中,被留下了事前计算的痕迹——开孔前,曾在骨管上打下若干个未曾穿透的钻点,其中小7号孔已经钻透,但由于此音略高,被废,在下方又重新开下一个正式孔。

自“花无缺”起,所有贾湖骨笛,都留下了计算开孔位置的刻度。

这说明,“花无缺”“克隆”“小鱼儿”,完成了贾湖骨笛制作由经验型向经验加计算型的转变。

这一转变,也说明,贾湖先民在乐器制造与音阶选择上,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要求与标准,他们在音乐文化上的需求水平,是超乎我们想象的,这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在河南博物院“站岗”的,是“小鱼儿”;目前,“花无缺”葬在“移花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仓库。

“小鱼儿”与“花无缺”均在郑州。

故宫博物院调走的那支贾湖骨笛,没有资格与“绝代双骄”“小鱼儿”、“花无缺”过招比武。

故此,“小鱼儿”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史前时代代表,挺进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镇院之宝”的序列。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器物规格:长23.1cm、七孔;出土时间:1987年出土地点: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点评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张居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