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普
肿瘤科普健康知识

肿瘤科普健康知识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可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
了解肿瘤科普健康知识对我们预防和识别肿瘤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肿瘤的概念、常见的肿瘤类型以及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肿瘤是什么?肿瘤,也称为肿瘤瘤,是由异常细胞增殖引起的组织肿胀。
它可以是良性的(不会侵犯周围组织)或恶性的(能够侵犯周围组织并扩散到其他部位)。
恶性肿瘤也被称为癌症。
常见的肿瘤类型1. 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它起源于乳腺组织中的恶性细胞,可能导致乳房肿块和皮肤改变。
及早发现和治疗乳腺癌的关键是进行定期的乳腺自检和定期的乳腺癌筛查。
2. 肺癌:肺癌是导致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
肺癌的早期症状可能隐匿,但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
如果您有吸烟史或其他相关风险因素,定期进行肺癌筛查非常重要。
3. 结肠癌:结肠癌是大肠(结肠)内的肿瘤。
它起源于结肠的内膜细胞,并可以通过肿瘤的形成逐渐扩散。
结肠癌的症状包括腹痛、排便变化和便血。
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治疗。
4. 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是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它起源于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细胞,可能导致尿频、尿急和尿痛等症状。
定期进行前列腺癌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
肿瘤的预防虽然不能完全预防肿瘤,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患癌风险。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不吸烟和限制饮酒可以降低患癌风险。
2.接种疫苗:一些疫苗,如乙肝疫苗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以帮助预防相关病毒感染引起的肿瘤。
3. 定期体检和筛查: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肿瘤。
肿瘤的治疗方法肿瘤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大小和分期。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
有时,多种治疗方法会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1. 手术:手术是治疗肿瘤的常见方法,通过切除肿瘤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来减少或消除肿瘤。
肿瘤知识普及课件

肿瘤知识普及课件一、导入生命是大自然赐予所有生物的礼物,但是大自然也异样地给我们自身健康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其中,肿瘤是我们健康的一大潜在威胁。
当谈到肿瘤,大多数人会感觉陌生甚至畏惧,那么,什么是肿瘤?它是怎么产生的?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二、肿瘤的基本知识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肿瘤的基本知识。
肿瘤,是由于细胞增生异常所形成的新生物,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良性肿瘤主要特征是生长比较慢,不侵犯周围正常组织,而且不会转移到其他部位。
恶性肿瘤则是我们常说的癌症,它们生长迅速,会侵犯周围正常组织和远处转移,威胁生命。
三、肿瘤的形成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当人体的某些细胞受到外部环境或者遗传因素的影响后,它们的正常分化、增殖、凋亡机制出现了失调,从而失去正常控制,无节制地增生,形成肿瘤。
四、肿瘤的预防肿瘤的预防同样很重要。
要预防肿瘤,首先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其次,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并治疗肿瘤是非常重要的。
再者,对于有肿瘤家族史的人,应积极预防,定期接受相关检查。
五、肿瘤的治疗当我们谈到肿瘤的治疗,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化疗和手术。
实际上,现代医学已经有很多新的治疗手段,包括放疗、免疫疗法等。
同时,肿瘤的治疗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不仅要治疗肿瘤本身,还应注意患者的人格尊严和生活质量,实施全人护理。
六、结语对于肿瘤,我们既要警惕,又不必恐慌。
科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肿瘤,及时防治肿瘤,从而战胜肿瘤带来的威胁。
肿瘤并不等于死亡的宣告,许多肿瘤患者通过正确的治疗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实现了对生命的重新诠释和对生活的热爱。
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爱为生命加油!。
肿瘤防治科普知识

肿瘤防治科普知识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
为了提高公众对肿瘤的认识和防治水平,以下将从肿瘤的定义、发病原因、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科普。
一、肿瘤的定义和分类肿瘤是指人体组织中某一部分细胞的生长失控,形成异常组织的疾病。
根据肿瘤的发展方式和组织类型,可以将肿瘤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两大类。
恶性肿瘤具有快速生长、侵袭性强、易转移等特点,而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局部侵袭性小、不会转移到其他部位。
二、肿瘤的发病原因肿瘤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某些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的失控生长。
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辐射等也会增加肿瘤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的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也是肿瘤的危险因素。
三、肿瘤的预防措施预防肿瘤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一些预防肿瘤的具体措施:1.合理饮食:均衡膳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和纤维质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品的摄入。
2.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导致肺癌、口腔癌、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应尽量戒烟限酒。
3.锻炼身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降低患肿瘤的风险。
4.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减少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品、重金属、辐射等,保护身体免受损害。
5.定期体检:及早发现肿瘤的早期症状,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
四、肿瘤的治疗方法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将肿瘤组织切除。
放疗利用高能X射线或其他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抑制肿瘤生长。
化疗通过使用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
靶向治疗是利用特定的药物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五、肿瘤的心理支持患有肿瘤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
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专业的心理咨询、参加支持团体等都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肿瘤健康科普知识宣传资料

肿瘤健康科普知识宣传资料肿瘤是一种疾病,对许多人来说,此词意味着恐惧和不确定性。
然而,通过正确的健康科普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肿瘤,掌握早期预防和诊断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为你介绍一些肿瘤的基本知识,并提供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肿瘤并保持健康。
一、什么是肿瘤?肿瘤是由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一块组织。
肿瘤可以是良性的或恶性的。
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不会侵犯周围组织或扩散到其他部位。
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可以快速扩散到其他器官,造成严重的后果,即癌症。
二、肿瘤的常见类型肿瘤可以发生在人体的任何组织或器官中。
最常见的肿瘤类型包括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子宫颈癌和胃癌。
这些肿瘤的发病率较高,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肿瘤的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预防肿瘤的最佳方式是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避免过度暴露于致癌物质是预防肿瘤的基本原则。
此外,定期体检和筛查也是早期发现肿瘤的重要手段。
四、肿瘤的治疗方法治疗肿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
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切除肿瘤来阻止其进一步扩散。
化疗和放疗则可以通过药物和辐射来杀死癌细胞。
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选择性地破坏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五、肿瘤患者的心理支持面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惧、焦虑、沮丧等。
因此,及时的心理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人和医生的理解与鼓励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治疗过程。
六、肿瘤的预后与生存率肿瘤的预后和生存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早期发现、类型、病理分级和个体差异等。
一些癌症可以通过早期治疗得到有效控制,而另一些则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
预后较差的肿瘤类型需要更多的精神力量和支持。
七、肿瘤的社会影响与支持机构肿瘤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通常会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和帮助,包括经济援助、心理咨询和社会服务等。
肿瘤基本知识PPT课件

肿瘤基因治疗研究
肿瘤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改变肿瘤细胞 的基因表达或基因结构来抑制其生长 和扩散的方法。
目前,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仍面临一 些挑战,如基因导入效率和安全性、 基因治疗与现有治疗的协同作用等,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肿瘤基因治疗的主要策略包括基因敲 除、基因沉默、基因置换等,这些方 法在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中已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
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可引起一系列全 身症状,如发热、消瘦、乏力、食欲 不振、贫血等。
肿瘤的诊断方法
病理学诊断
通过组织活检或细胞学检查, 对肿瘤进行病理学诊断,确定 肿瘤的性质、类型和分化程度
。
影像学诊断
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 检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 、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 系。
内窥镜诊断
通过内窥镜对肿瘤进行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的形态和表 面特征,同时可取组织进行病 理学诊断。
生化指标诊断
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标本中 的肿瘤标志物、生化指标等, 辅助诊断肿瘤及评估治疗效果
。
肿瘤的早期发现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对高危人 群和高发地区的人群进行筛查,有助 于早期发现肿瘤。
自查自检
肿瘤基本知识PPT 课件
目录
• 肿瘤概述 • 肿瘤的症状与诊断 • 肿瘤的治疗 • 肿瘤的预防与康复 • 肿瘤研究进展
01
CATALOGUE
肿瘤概述
肿瘤的定义
01
肿瘤是机体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 肿块,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 功能。
02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 大类,良性肿瘤通常不会扩散, 而恶性肿瘤会扩散并侵犯其他组 织。
靶向治疗
针对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 突变或异常表达的蛋白, 使用具有针对性的药物进 行治疗。
肿瘤基础知识点

肿瘤基础知识点肿瘤,也被称为癌症,是一种生物体内细胞异常生长和分裂的疾病。
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包括器官、组织和身体的不同系统。
本文将介绍肿瘤的基础知识点,包括肿瘤的分类、发生机制、症状和预防等。
一、肿瘤的分类根据肿瘤的组织类型和发展方式,常见的肿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良性肿瘤:良性肿瘤是指细胞在局部内增殖,无侵袭性生长和扩散的肿瘤。
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相似,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损害,也不会转移到其他部位。
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指细胞恶性转化,具有侵袭性生长和扩散能力的肿瘤。
恶性肿瘤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迁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转移灶。
恶性肿瘤是目前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的类型,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3. 原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是指首次发生的肿瘤,通常发展于一个特定的部位或器官。
4. 继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是指原发性肿瘤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形成的肿瘤。
继发性肿瘤通常以原发性肿瘤的名称命名,例如肺癌转移至肝脏形成的继发性肝癌。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
以下是常见的肿瘤发生机制:1. 基因突变:在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过程中,DNA的突变可能会导致细胞失控地生长和分裂,形成肿瘤细胞。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是遗传得来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2. 细胞增殖机制异常: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受到严格的调控,以维持体内组织的正常结构。
但肿瘤细胞的增殖机制异常,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形成肿瘤。
3. 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是身体对抗疾病的重要防线,可以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
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时,不良细胞可能逃避免疫监测,导致肿瘤的形成。
4.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致癌物质,如烟草、有害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会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
长期暴露于这些致癌物质或环境中,可能导致DNA损伤和细胞突变。
三、肿瘤的症状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症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肿瘤症状:1. 异常肿块:肿瘤通常表现为可触及的异常肿块,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出现。
肿瘤基础知识

肿瘤基础知识肿瘤基础知识一、肿瘤概念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
它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
癌的英文(cancer)名字,汉译意为\"螃蟹\"。
这就是说\"癌\"是一种无限制地向外周扩散、浸润。
癌症是一组疾病,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并由原发部位向其它部位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人类发现肿瘤已有3000年以上例史。
不仅人类患肿瘤,动、植物也有肿瘤(关于植物肿瘤见本站相关栏目)。
直到19世纪应用显微镜后,才建立了目前肿瘤学的框架。
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的应用,肿瘤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尽管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1或第2位原因,但肿瘤学的进展已使肿瘤患者的1/3有根治希望。
二、肿瘤命名医学家根据肿瘤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成两大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叫\"癌\",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的恶性肿瘤叫\"肉瘤\"。
通常所讲的\"癌症\"指的是所有的恶性肿瘤,包括\"癌\"与\"肉瘤\"等。
恶性肿瘤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癌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事故一起,构成当今世界所有国家三大死亡原因。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卫生部门都把攻克癌症列为一项首要任务。
良性肿瘤如:子宫肌瘤、乳房瘤恶性肿瘤癌(来源于上皮组织)如:宫颈癌;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如:骨肉瘤;其它如:神经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瘤、白血病三、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来讲有如下区别。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比较良性恶性1. 成长特性往往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1)生长方式通常缓慢生长.(2)生长速度边界清晰,常有包膜.(3)边界与包膜质地与色泽接近正常组织.(4)质地与色泽一般不侵袭,少数局部侵袭.(5)侵袭性(6)转移性(7)复发不转移.完整切除,一般不复发.多为侵袭性生长.生长较快,常无止境.边界不清,常无包膜.通常与正常组织差别较大.一般者有侵袭与蔓延现象.一般多有转移.治疗不及时,常易复发.2. 组织学特点(1)分化与异型性(2)排列与极性(3)细胞数量(4)核膜(5)染色质(6)核仁(7)核分裂相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排列规则,极性保持良好.稀散,较少.通常较薄.细腻,较少.不增多,不变大.不易见到.分化不良,常有异型性.极性紊乱,排列不规则.丰富而致密.通增厚.通深染,增多.粗大,数量增多.核分裂增多,或出现不典型核分裂.功能代谢除分泌性肿瘤以外,一般代谢正常核酸代谢旺盛,酶谱改变,常产生异常代谢对机体影响除生长在要害部位外,一般影响不大无论发生在何处,对机体影响很大,甚至导致人死亡注: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最主要的特征。
肿瘤疾病知识科普

肿瘤疾病知识科普肿瘤疾病是当前全球公认的一种重大全球性疾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居全球疾病统计之首。
找出病因,发现早期肿瘤,掌握预防与治疗方法,成为了当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下内容将对肿瘤疾病的基本知识进行科普。
一、什么是肿瘤肿瘤,是由于身体内部的细胞失去了正常的生长、分化和死亡的控制,形成异常增生的组织。
根据其生物学行为,一般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
良性肿瘤的细胞生长较慢,一般不会侵犯周围组织,也不会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而恶性肿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其细胞生长速度快,容易侵入周围组织,转移到其他部位,对人体健康具有严重威胁。
二、肿瘤的病因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都会对肿瘤的发生产生影响。
遗传因素在某些种类的癌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因素像是长期暴露于放射性物质或者化学物质,都可能引发细胞的突变;而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例如抽烟、酗酒、缺少运动和蔬菜水果摄入,也会增加患肿瘤的风险。
三、肿瘤的早期症状肿瘤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部分可能表现为消瘦、无力、贫血、食欲减退等。
具体到不同部位的肿瘤,可能出现的症状各不相同,如肺癌可能表现为咳嗽、咳痰,胃癌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等。
这些症状在早期都不太明显,因此强调定期健康体检的必要性。
四、肿瘤的预防虽然肿瘤的发生有很大的偶然性,但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降低患肿瘤的风险。
例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均衡的饮食、防止感染等。
五、肿瘤的治疗目前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割除、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
各种治疗方式的选择依赖于肿瘤的类型、分期、位置以及患者的一般状况。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对治疗的耐受性,制定最为综合、充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了解肿瘤的知识,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了解才能做到预防,让健康时刻伴随着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对肿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受益,预防肿瘤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
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
肿块。它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 ●分类:良性、交界性、恶性肿瘤 ●部位:全身各大器官、组织均可发生 (除头发、指甲)
肿瘤现状和趋势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据有关数 据显示,我国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 83.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 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城市化,我国的疾病谱和死亡谱 发生显著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导致死亡的主 要原因。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全世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 一,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的一大类疾病。
致癌因素
吸烟:
全世界每年新增肺癌病人60万,98%的肺癌病人 吸过烟,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0倍;
吸烟导致的癌症:肺癌、唇癌、口腔癌、喉癌、 食管癌、胃癌、膀胱癌、胰腺癌、肾癌,乳腺癌、 宫颈癌
吸烟有害健康
致癌因素
食物烹调中产生的热裂解产物
总称为:氨基咪唑并氮杂芳烃(又称杂来源:泡菜、腌菜
不需要活化的直接致癌物
致癌因素
职业性致癌物 无机物类:砷及化合物、铬的6价化合物、石棉(滑石粉); 有机物类:苯、沥青、烟焦油等。 芳香胺类:联苯胺 烷化剂:芥子气、二氯甲醚 煤液化、炼焦、炼铝、染料、橡胶、硬木家俱、靴鞋、 钢铁造业等。
癌症9大危险信号
3.持续咳嗽
持续2-3周以上的咳嗽,而且不是因为过敏或者上呼吸道感染,或 者咳出血就必须请医生看看了。如果这种咳嗽是由吸烟或者二手 烟导致的,就更应该及时就医。
4.疲劳
普通疲劳休息一下就会消失,而癌症的疲劳不论怎么休息,都会 觉得很难改善。对于白血病、肠癌和胃癌来说,可能发病初期就 会感到疲劳。
出现以上信号要及时做相关检查,定期检查才
能真正做到早检,从而达到较好的愈后效果!
癌症预防
但是,通过改变饮食、营养、运动等生活方式
30-50%的癌症可以预防!
肿瘤三级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
癌症预防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子)采 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大部分I期的肿瘤病人五年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 而IV期病人五年生存率就下降到只有10%左右。
中国癌症发病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我国的癌 症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只有30%,而美国、日本却能 够达到70%。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癌症患者发现得太 晚,中国人的观念是有了症状再去“看”,那只能 说为时已晚了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 行的阻止病程进展、防止蔓延或减缓发展的主要措施。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 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 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劳动价值的 能力。
分为四大类:喹啉、喹喔啉、吡啶的衍生物,含氧化合物 广泛存在于煎烤的动物性蛋白。 致癌药物 第一类:肯定致癌药物:硫唑嘌呤、甲基环己亚硝脲、
环磷酰胺、噻替派等。
第二类:可能对人致癌药物:阿霉素、环己亚硝脲、 氮芥、顺氯氨铂、盐酸甲基苄肼、非那西汀、氯霉素
致癌因素
稠环芳烃类化合物 煤焦油、重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木馏油等 导致皮肤癌、阴囊癌
肿瘤的现状和趋势
发病率
这8种癌症死亡人数约占全国癌症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为我国癌症防治重点!
肺癌
肝癌
胃癌
食管癌
结直肠癌
乳腺癌
宫颈癌
鼻咽癌
男女性恶性肿瘤发病前十位肿瘤 男性 女性 (占 86 %) 肺癌 乳腺癌
胃癌 肝癌 结肠/直肠癌 食管癌 膀胱癌 胰腺癌 白血病 淋巴瘤 脑肿瘤 肺癌 结肠/直肠癌 胃癌 肝癌 卵巢癌 胰腺癌 食管癌 子宫癌 脑肿瘤
癌症9大危险信 号
1.肿块、硬结或硬变
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颈部、乳房、腋窝和腹股沟处。 美国肿瘤学家汉娜· 林登博士说,那些迅速增大、持续不消的肿 胀最危险。触摸腹部时,应深压内脏部位,如摸到硬块,就要怀 疑是否胃、肝、胰等部位有肿瘤。
2.不明原因的体重增加或减少
如果体重一直保持同一个水平,忽然增加不少,要考虑是否卵巢 出了问题。如果忽然减少了10磅以上,有可能也与胰腺,胃,食 管或肺癌有关。
霉菌及植物产生的致癌化合物
致癌因素
黄曲霉菌——黄曲霉菌素,肝癌的主要因素。 花生、玉米、高粱、小米、大米等含量较高。(粮仓, 发霉食物) 病毒
肝炎病毒与肝癌
EB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瘤 HPV与宫颈癌 HTLV与T淋巴细胞白血病
致癌因素
伽玛、紫外、红外、微波、无线电波
紫外线 —— 阳光中的致癌成分 “生命中不能没有阳光” “生命中也不能有太多的阳光”
7.皮肤变化
癌症9大危险信号
皮肤突然出现包块或者色素沉着,并且变化明显,都可能是皮肤癌的征兆。一旦皮肤突 然出血或者出现异常剥落,也应该去看医生。 吸烟者要特别注意口腔及舌头上出现的白色斑块,这可能是口腔癌的前兆———黏膜白 斑病。迟迟无法治愈的口腔溃疡,特别是有吸烟和饮酒习惯的人,这可能是口腔癌的信 号。
8.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
几乎所有的癌症患者在发病及治疗的某段时间,会因为免疫系统受影响而发烧,一些癌 症还伴有疲劳等症状。
9.不规则出血
癌症9大危险信号
如果女性在绝经之后,还会出现流血的情况的话,就有可能是患有子宫内膜息肉,更严重的就是得了 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而大便出血则可能是结肠癌的征兆。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出现无痛尿 血或排尿困难,应警惕膀胱癌或肾癌。肠癌还可能出现大便变细、次数增多等症状,甚至引起大便困 难。
A.引起色素沉着 紫外线 B. 致癌 (波长不同) C. 不能到达地面
紫外线
致癌因素
遗传因素
欧美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癌30%有遗传倾向; 中国人鼻咽癌发病率是印度的30倍 南方某县平州公社叶梁氏高癌家族两代49人有12 例鼻咽癌、1例乳腺癌、占26.5%; 遗传下去的并非肿瘤本身,而是对肿瘤的易感性
癌症9大危险信号
5.疼痛
身体某部位莫名出现疼痛并持续一周以上时,应尽快查明原因。比如,长期腹痛是大肠 癌的症状,胸部疼痛可能是肺癌引起的,骨头酸痛则可能是癌症转移的症状。如果腹部 持续疼痛且伴有抑郁症状,可能是胰腺癌。
6.消化问题
长时间不明原因持续消化不良,可能是食道癌、喉癌、胃癌的症状。
女性腹胀可能是卵巢癌的症状腹部持续肿胀、有压迫感及疼痛、肠胃不适,出现进食困 难或极易有饱腹感,持续数周,都可能是卵巢癌的征兆。
肿瘤的现状和趋势
• 每6个人就会有1个人死于癌症 • 2012年 3260万癌症患者幸存
• 2030年——2170万例新发癌症,1300万死于癌症
• 我国每天有1万人确诊为癌症
• 我国至2015年癌症病人总数达1000多万
• 我国80%以上的患者被诊断时,已到中晚期
30 25 20 15 10 5 0
癌症预防
在改善平时生活习惯之后,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就在于: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3的癌症 是可以预 防的 1/3的癌症 是可以治 愈的 1/3的癌症是 可以延长患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者寿命
癌症预防
癌症不等于死亡,关键在于早发现